张学思(1916年1月6日—1970年5月29日),男,出生于辽宁奉天(今沈阳市),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人民军队的优秀将领、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原参谋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6年1月6日,张学思出生于辽宁奉天(今沈阳市)大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
张作霖四子。张学思从记事时起,父亲就经常带着他们兄弟参观奉军的阅兵演习,幼时的张学思幻想自己长大了也能带兵打仗。8岁时,张学思进入省立第四小学读书。12岁时进入奉天同泽中学读书,中学时期,张学思在进步师友的影响和进步书刊的启迪下,萌发了“富国强兵”,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曾组织过“进学会”,并参加过五卅运动大游行。
1928年,
张作霖被日本帝国主义谋害,张学良继位执政,在东北进行改革。张学思从大哥张学良身上看到了青年一代的希望,然而,改革不过是昙花一现,张学思失望了,更加坚定了“自谋出路”的决心。1931年2月,张学思追随老师王西征来到北平,进入汇文中学就读。
参加革命
1933年3月,张学思经王金镜介绍,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
反帝大同盟沙滩支部;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斗争的道路。
张学思入党伊始,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为了扩大武装力量,党组织决定派他和王金镜等打入东北军67军特务队做“兵运”工作,待时机成熟,把队伍拉出来,组建华北工农红军。
张学思曾经张学良介绍在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预备班学习。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思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不久获释继续学习。1937年初,张学思毕业后到东北军第53军任见习排长、上尉参谋。
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1月,
周恩来在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接见张学思,张学思向周恩来申请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建立一支敌后抗日武装,周恩来表示赞同,并指示或回53军,或是自己搞均可,搞起来即向八路军靠拢。之后,
刘澜波派从东京学成回国的王金镜协助张学思一起搞武装,在河南
郾城办起了近百人的东北抗日先锋游击训练班。张学思计划把这批人培养成抗日骨干,带回53军,把53军变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53军在河南与日军交战惨遭失败后,残部溃退太行山一带。刘澜波指示张学思放弃原计划,与新四军留守处主任
彭雪枫联系,在确山组建新四军张学思支队。但华北局势恶化,国民党方面破坏抗日武装,确山无法立足,组建敌后抗日武装的计划无法实现。在挫折面前,张学思意志坚定,曾对追随者称:要抗日,就得跟定中国共产党。
1938年4月,中国共产党组织根据形势的变化安排张学思暂去香港待命。在香港,张学思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
廖承志结下友谊,并读完了廖承志送他的
毛泽东著作《
论持久战》;10月下旬,在周恩来安排下,张学思从武汉经西安抵达延安,并受到毛泽东接见。
1939年9月,张学思在马列学院毕业后,担任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东北干部队队长。
1940年9月,张学思率东北干部队告别延安,奔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战场。10月10日,东干队抵达山西省兴县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驻地。稍事休整后,
贺龙派人护送他们穿过敌人封锁线同蒲路,到达河北省平山县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聂荣臻接见了张学思,并电请中央将东北干部队留在冀中军区工作。
1941年1月,张学思任冀中军区参谋处长。1942年3、4月间,张学思与冀中军区九分区研究布置了打安国县石佛镇战斗,并带工作组直接参与指挥战斗,一举攻占石佛镇,俘敌副团长以下40余人。
1942年,“五一反扫荡”中,冀中军区与区党委机关在日军多次合击下,多次跳出日军合击圈,安全转移,张学思在其中起了很好的参谋作用。8月,转战至冀鲁豫根据地的冀中军区接到八路军总部指示,要冀中军区向太行山转移,这其中要通过130多里纵深的日伪封锁线。张学思两次派出侦察小组化装侦察,主持制定行动方案。之后,冀中军区5000人的队伍夜晚隐蔽急行军,安全通过日军重点把守的平汉路及其两侧密集设防的地段,在太行山下与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胜利会师。之后在八路军总部举行的欢迎冀中军区的军民联欢大会上,
彭德怀当众表扬了张学思。
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张学思接到中共中央的调令,秘密前往东北,以其特殊身份开展工作,接收伪政权,成立一支地方人民武装。1946年3月底,《东北停战协定》签订,由美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处三人小组来到东北,张学思奉命与中共辽东省委书记
萧华和辽东省军区司令员
莫文骅一道,前往沈阳与三人小组谈判。张学思向三人小组介绍了辽宁省民选政府的情况和群众代表的要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坚决要求立即实行东北境内的无条件停战。8月7日,由张学思负责筹备的东北各省代表联席会议在哈尔滨开幕,张学思当选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1946年10月,张学思与
朱其文正式接收伪奉天省公署,成立了辽宁省政府,张学思出任辽宁省主席。上任伊始,张学思便发表《告东北同胞书》,召开各界群众大会,接见各方代表,发表广播讲话,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自治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抢夺东北的阴谋。
不久,蒋介石炮制了一个“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妄图集中兵力先消灭南满解放军,然后再进攻北满,独占全东北。为此,蒋介石调集8个整编师、十余万部队,分三路向南满根据地进逼。中共中央东北局遂成立了以
陈云、
肖华为正副书记的辽东分局和以
肖劲光为司令员、陈云为政治委员的辽东军区,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了以张学思、
刘澜波为正副主任的辽东办事处,加强对辽东党、政、军的领导。
1946年12月,陈云在临江主持召开中共辽东分属会议,会议研究主题是坚持南满斗争,还是放弃南满北撤。张学思等出席会议,并主张坚持南满斗争,反对北撤。最后,陈云在听取各种意见后,决定留在南满坚持斗争。在南满坚持斗争的过程中,陈云鼓励张学思抓好地方部队和支前工作。张学思贯彻中共辽东分局的指示,动员和率领辽东各级地方干部做群众工作,在艰难条件下,保证了主力部队的吃粮、穿衣和兵员补充、运输的需要。同时,张学思指挥地方部队,破袭敌人的铁路运输线,阻止敌人向通化、临江运送兵员和物资。
1947年春,蒋介石的“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张学思率领辽宁军区独立师、警卫团和李洪光支队,配合主力部队反攻。在攻打辉南镇时,辽宁军区部队攻了一天一夜没有攻进城关,张学思和参谋长
解方研究了一个“渗透突击”打法,拂晓,集中兵力先炸毁敌人一座炮楼,张学思指挥突击队,不等扫清外围即突入城关,至中午时全歼守敌1000余人,胜利解放
辉南镇。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接近胜利的尾声,张学思随陈云率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从哈尔滨赶到沈阳,与
伍修权一道,开始了接收沈阳的工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人民海军。创建人民海军,首要任务是培养海军干部,周恩来建议由张学思负责这项工作。4月,张学思赴北平中央组织部报到,领受创建人民海军学校的任务。之后,张学思开始投入到创建人民海军的事业之中,奔波于沈阳、安东(今丹东)、大连、葫芦岛之间。1950年2月,大连海校正式开学。
萧劲光任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任副校长兼副政委。
1953年3月,张学思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带职赴朝鲜战场见习。1954年底,为巩固海防,中央军委命令华东军区部队攻占
一江山岛。这是人民解放军陆、海、空诸兵种首次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张学思作为海军方面负责人被派往联合指挥部,协助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
张爱萍指挥战斗。11月14日凌晨,解放军雷达观测站发现蒋军太平号护卫舰目标,张学思指挥解放军鱼雷快艇出击,击沉敌舰太平号,为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夺取制海权创造了条件。
1955年1月18日,在张学思和
张爱萍联合指挥下,解放军织成了海、陆、空立体战网,三军协同作战一举攻克一江山岛;同年,张学思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8月,党组织选派张学思到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外国系速成班学习。1958年8月,张学思获得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本科毕业文凭后返回中国。1961年3月,张学思升任海军司令部参谋长。
1965年,在解放军海军党委会议上,
李作鹏等秉承
林彪旨意,对海军主要领导同志进行攻击和污蔑。1966年春,在解放军海军党委召开的全会上,林彪一伙进行非组织活动,为夺取海军领导权,公然提出要撤换海军领导。张学思顶住林彪反党集团的压力,对林彪的两个死党及亲信的阴谋夺权活动,进行了面对面的揭露和斗争。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叶剑英代表中央军委来到海军,打击了林彪死党及其亲信的反动气焰。
张学思坚持党的原则,反对搞阴谋诡计,林彪反党集团对他怀恨在心,又妄图把张学思排挤出海军,受到了周总理的批评和制止。“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反党集团利用篡夺的一部分权力,加紧了对张学思的迫害。1967年7月,李作鹏及其亲信炮制了一个陷害张学思的黑报告。9月11日凌晨,张学思以“开紧急会议”为名被骗到海军第一招待所,被非法抓走,并被造谣是“特务”。
张学思被捕后,关在北京某营区,他写信向周恩来申诉,但信被扣押,根本没有向总理呈交。一个月后,张学思被提审时,察觉到林彪一伙要借诬陷他达到诬陷、攻击
周恩来的目的。为了挫败林彪一伙的阴谋,张学思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坚持不说假话,不出假证。之后,张学思遭受到更残酷的摧残。
人物离世
1970年2月18日晚,张学思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为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肺原性心脏病,重度营养不良。周恩来得到消息后,立即指示抢救,但已病入膏肓。5月29日,张学思在北京逝世,享年54岁。
获得平反
林彪反革命集团垮台后,张学思妻子谢雪萍向毛主席上书,为张学思鸣冤。1972年4月30日,毛泽东读了谢雪萍的信,之后批示把信呈送
叶剑英。1975年初,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解放军海军党委复查的结论。4月8日,解放军海军召开了为张学思平反、恢复名誉大会。4月19日,举行了张学思骨灰安放仪式。1980年12月,中央军委、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了为张学思进一步平反昭雪的报告,对张学思作出了全面高度的评价。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张学思出身军阀家族,张学思的父亲张作霖出身贫苦,卖过包子,1894年投入清军,民国后逐步掌控奉天,进而成为
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日本制造的
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张学思有同父异母兄弟姐妹共14人,他是张作霖的第四个儿子。
婚姻生活
1940年春,在延安女子大学举行的报告会上,张学思首次遇见
谢雪萍,之后张学思主动邀请一个老乡为他做红娘,在红娘有意安排的几次“偶遇”后,张学思和谢雪萍迸发出了爱的火花。1940年秋,两人在延安宝塔山的窑洞里,与另外几对新人一起举行了集体婚礼。
家族成员
荣誉奖项
主要成就
海军建设
1953年,张学思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带职赴朝鲜战场见习。在朝鲜海岸,张学思考察了解朝鲜海岸防御和海上作战情况,参加了西海岸防御指挥部海军办事处的工作,与其他指挥员探讨海岸防御和抗登陆作战的方案。
张学思在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期间,苏联先进的舰载导弹结合应用技术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张学思认识到它在未来海军作战中的重要作用,便对海军首长特别强调这个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海军装备了导弹快艇。之后,张学思参加了国产潜艇远航训练,取得了对国产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全面鉴定的第一手资料,为各舰队领导干部在作战、训练中亲自随舰出海作业起了表率作用。
教育成就
为了争取东北青年参加东北根据地建设,1945年秋,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东北大学为东北根据地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经过筹备,创办了东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前身),由张学思兼任校长,并于1946年2月下旬在本溪开学。张学思十分重视东北大学的建设,研究建校方针和培养任务,解决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张学思勉励师生认清形势,克服暂时困难,坚定信心,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号召全体师生把东北大学办好,为建设人民的新东北贡献力量。在张学思在任期间,东北大学为东北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土地改革和文化教育等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干部,为东北解放区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为东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人民海军,周恩来建议由张学思负责这项工作。为了了解先进国家创办海军学校的情况,张学思与刘亚楼、张爱萍等共赴苏联访问考察。沿渤海和黄海岸勘察,最后选定大连老虎滩海湾西侧地域建校。1950年2月,大连海军学校正式开学。张学思注意从实际出发,培养学员爱舰、爱海洋的思想,给学员提出了“海上为家,岸上作客”的口号,指导学员出海实习。张学思在任期间,大连海校培养出大批优秀海军人才,迅提升了中国新生海军的军事实力。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参政议政
1949年9月,张学思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海军代表的身份,出席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人物轶事
不进帅府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学思被中共中央调往东北,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开展工作,接收伪政权,成立支地方人民武装。之后东北局首长
林枫让张学思住在沈阳大帅府,欲把大帅府归还给张学思,但被张学思拒绝,张学思称,东北是在人民手中光复的,大帅府的所有权应归人民所有,他没有资格再做它的主人。1945年和1949年,张学思两次在沈阳居住,对于近在咫尺的故居,不仅他本人没有光顾,也没带他的妻子谢雪萍去看过。
舍生忘死
1945年11月,张学思遵照党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率领部分军队和干部转至本溪。1946年5月,张学思率部刚刚转移到通化后,又奉命乘火车前往长春,列车在梅河口车站暂作休整时,敌人的飞机来袭,人们迅速疏散隐蔽,张学思不顾个人安危跳上火车头,要把火车开到安全地带,一颗炸弹把车头前路基炸成一个大坑。敌机在高射炮的打击下仓皇而逃,当张学思从冒着黑烟的火车上跳下来,得知无人伤亡的消息后,放心地笑了。
人物评价
在七个弟弟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老四,他有志气有头脑,勤奋好学,没有一点纨绔之气。(爱国名将张学良 评)
张学思是一个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多年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张学思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在革命战争中,作战勇敢,不怕粞牲,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功勋;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张学思同志遵循党的指示,努力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张学思同志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光明磊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优秀干部。张学思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勤奋学习,精通海军业务,为人民海军的建设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是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党员,是人民海军的好参谋长。(中央军委、解放军总政治部 评)
他勤奋好学,精通业务,作风正派,办事认真,是海军得心应手的好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萧劲光 评)
人物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