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桓(1837年2月8日-1900年7月31日),字皓峦,号樵野,又号红棉居士,晚号芋盫,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城区)人,清朝末年政治家、外交家。
人物生平
学兼中西
张荫桓于道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1837年2月8日),其家先世曾居住广东
新会的小范里,后徙佛山镇,遂为
南海县人。他年少时即性情豪放,倜傥风流。早年居家接受传统教育,博涉
经史子集,能诗擅画。
弱冠时,应
童子试,不中,遂决定放弃
科举功名,悉心
洋务。广东沿海于鸦片战争之后,最先受外洋风气浸染,兵器工艺多从此传入,张荫桓与西人常有接触,讲求
格致,因此其学问得以兼长中西。
捐官入仕
同治三年(1864年),张荫桓纳资
捐官,授官山东某县
知县,投奔在那里为巡抚当幕僚的舅父
李宗岱。先后两任山东巡抚
阎敬铭、
丁宝桢均器重他的才干,将其招致幕府中,掌管
书记、
公牍。张荫桓长于作文章,“每草一疏,俄顷立就”,因此,阎敬铭、丁宝桢二抚的奏章大多出自其手。除此之外,他还具有实际办事能力,同治五年(1866年),丁宝桢为追剿
捻军,奏请选募东三省壮丁三千人赴山东,张荫桓曾奉命远赴黑龙江招募
马队。后随丁宝桢在山东镇压捻军,管带黑龙江马队,进退防守,均为得力。丁宝桢深知张荫桓之才,待他很是优渥。同治七年(1868年),张荫桓由知县被保举至
道员,分省湖北。
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张荫桓由山东赴湖北,被湖广总督
李瀚章招入幕府,总办营务,一任五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丁宝帧因筹办海防,需人才,专折奏调张荫桓还鲁。
张荫桓在山东,为丁宝桢分析沿海形势,并擘划修筑
烟台、
威海等处炮台。后经丁宝桢专折保荐,使其权署登莱青道。当时英国要求开辟烟台
租界,征收码头捐,张荫桓极力反对。登莱青道地处沿海,是南北洋的交界点,受到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涉外事务较多。张荫桓在办理交涉中,受到
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赏识。光绪二年(1876年),
马嘉理案发生,李鸿章奉旨至烟台议款,张荫桓从中襄助,“外顾邦交,内保国体”,应对自如,更加受到李鸿章的重视。不久后,他便奉命署理山东
盐运使。
光绪七年(1881年),张荫桓被授为安徽
徽宁池太广道,任内清理
芜湖关的积弊,增加税收;还曾用自己的俸禄赈灾。光绪八年(1882年),又迁升为
按察使。
跻身京堂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张荫桓与江苏江安粮道张富年、浙江宁绍台道
薛福成一同被召见,以备出使外国。在谈话中,惟有张荫桓一人“
奏对称旨”,于是清廷赏给他三品卿衔,命其“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学习行走”。
由于张荫桓不由科举起家,十余年间从一布衣百姓跻身
京堂并居要职,加之通晓时事、外务,遇事敢为,于是遭到同僚嫉恨。
中法战争时,张荫桓在总署与李鸿章互为表里,争取赔款。待到和议破裂,他自然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弹劾。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上谕罢免其总理大臣职务,左迁为直隶
大顺广道。
出使欧美
因得到李鸿章的奥援,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清廷复授命张荫桓为出使美、日、秘三国钦差大臣。八月,他入京请安,行前两次
请训,慈禧太后对其曰:“尔向来办事认真,能办事人,往往招忌”。
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初,张荫桓启程赴美。时值
美国排华浪潮汹涌,
旧金山的华民被当地人虐害,财产遭到掠夺。两广总督
张之洞责成驻美公使与美方交涉,要求赔偿华民财产损失,惩办凶手。张荫桓对美国排华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美国西部的开发,“微华人之力,曷克臻此”,作为使臣,“奉命远来,保护商民,责无旁贷”。因此,他会同原驻美公使
郑藻如与美国外交部反复辩论,争得财产赔偿十四万七千余元。是年七月,被授为
通政司副使。
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张荫桓由美国赴西班牙首都
马德里呈递
国书,并与西班牙政府磋商在
小吕宋(今菲律宾)设立
领事事宜。但此事久议未成,他只能回到美国。是年,迁
太仆寺卿,曾奏设
古巴学堂,并筹建旧金山学堂、医院。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张荫桓代表清廷与美国议定
华工章约,主要内容为美国保障侨美华人生命、财产安全,赔偿华工损失总数增至二十六万六千余元,只是二十年内不准华工再入美国境内。章约得到清廷的批准。但当时粤民见在美华人被虐,清廷却自禁华工,于是群起抵制,且归咎于张荫桓。”同年,张荫桓受代回国。在美期间,他立志学习英文,“乐此不疲”,以致于日后能亲写书信致西人。
屡涉外务
光绪十六年(1890年)闰二月,张荫桓再次入值总理衙门。十二月,升
大理寺卿。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改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月,改
户部右侍郎。八月,转户部左侍郎。此时他已身兼外交、财政两大重责,成为清廷的枢要人物之一。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清军在陆海接连失利后,清廷决意与日本议和。在任用外籍全权大臣
德璀琳被拒以后,清廷任命张荫桓、
邵友濂为议和全权代表。张荫桓出使前,上折主张和战并行,认为“和议之难易,必视战事之
利钝为转移”,“惟是御侮之策,能战而后能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议和使团到达日本
广岛,在广岛县厅与日本总理大臣
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
陆奥宗光举行会晤。当时日本方面认为“媾和的时机尚未成熟”,随之密定对中国代表的“全权”资格进行挑剔,演出广岛拒使一幕,以争取时间和力量获得最大的“媾和目的”。因此日本以张荫桓、邵友濂没有“缔结
签押”之权为借口,否认了他们的议和全权代表资格,并扣留清政府发来的电报,要求清廷“对其使臣授与确实全权,并遴选负有重望官爵并足以保证实行缔结条约之人员当此大任”。随后,日方政府借口广岛为军事重地,将中国代表逐往
长崎。两天后,清廷修改了全权大臣的委任状,乞求准许代表留日谈判,但日方破坏谈判之意已决,无可挽回。正月十八日(2月12日),张荫桓等离长崎归国。清廷只得起用李鸿章前去
马关议和。
十二月,清廷旨派张荫桓为全权大臣,继李鸿章之后与日本公使
林董商订中日通商行船章约。日方原提出约稿四十款,内中多有不平等款项,经张荫桓力争,于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签订《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二十九款,对优待利益、征收税则等内容有所修改。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庆贺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即位六十年,张荫桓奉命出使英国。庆典活动结束后,他访问俄、德两国,被沙皇
尼古拉二世赠与一级
圣安娜勋章。到经由英国返华时,维多利亚女王又授予其大十字级
圣米迦勒及圣乔治勋章。使英任务完成后,张荫桓渡大西洋,经美国乘船回国。
是年,清廷拟大举
外债,以偿清全部对日赔款。因此英俄政府竞争剧烈,均要求清廷向其借款。两国对华均有野心,但俄国意在扩张其政治势力,英国旨在保持其既得的商业利益。张荫桓反对李鸿章的主张,力主借英款。后因英俄逼迫甚凶,清廷左右为难,于是声明拒绝任何一方的政治借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荫桓转与海关总税务司
罗伯特·赫德议借商款,于二月初九日(3月1日)正式签字,合同规定总署以四厘五利息向
汇丰、
德华银行借款一千六百万镑,以苏州、松沪、九江、浙江等处货厘,宜昌及鄂皖
盐厘为抵押,扣除折扣,总署实借款一千三百二十八万镑。此项借款完全经张荫桓手办成。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俄国代办巴洛夫对中国提出租借
东三省连同
旅顺口及
大连湾,为期三十八年,遭到清廷和英、日两国的拒绝和反对。于是俄国指使其财政部代理人
璞科第以“各酬银五十万两”为条件,贿赂李鸿章、张荫桓,以达到租借旅顺口和大连湾的野心(但关于二人是否收受俄国贿赂,相关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详见“人物争议”目录)。
力赞变法
张荫桓自幼讲洋务,成年后研究经济,后历任要职,出使三洲,使他的见识不同于一般的守旧官僚。面对中国的落后局面和世界各国的进步潮流,张荫桓深感中国非有所革新,无以图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使日被拒返回途中,在上海曾与英国传教士
李提摩太晤淡,已感到中国吏治腐败,决意维新。是年返京,即着于编辑西学富强丛书,延请美籍传教士
林乐知等选译欧美最新流行教本八十余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书成,计二百余卷,其内容以格致测算为主,附以史学和法学,分有数学、电学、化学、天学、地学、矿冶工程、兵学、史学、法学等科,有意识地将部分西方自然科学引进中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
戊戌变法前夕,张荫桓已改订清朝皇帝接见外使的部分礼节,外使觐见皇帝,“行鞠躬握手礼”,“席用洋菜”,“宴时奏西乐”。
张荫桓多次出使外洋,了解欧美富强之理,每次归来都为光绪帝讲述,光绪帝感到受益良多,经常召见。变法前夕更是如此,仅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就连续七次召见。朝中守旧派大臣弹劾他蛊惑圣上,要求将他严谴禁锢。但这并未动摇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张荫桓的信任。待到戊戌变法议起之后,张荫桓介绍
康有为谒见
光绪帝倚重的军机大臣、“
帝党”代表
翁同龢。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诏令,宣布变法,起用
维新派人士。时人称:“是时,德宗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四月,光绪帝赏给他西洋制作的头等
宝星。 六月,设
矿务铁路总局,张荫桓与
王文韶同受命为主管大臣,全国矿务路政俱归统辖。变法期间,张荫桓屡次上书,建议改革司法诉讼手续和积弊,化繁为简。他手订地方官吏功过章程,用以增补
曾国藩清讼事宜及清讼功过章程,使之合乎时宜。又主张各省试办
民团,等候成效显露,再计划征兵,用以补充兵源。他还代中国首位留学美国之人
容闳上书总署,建议设立国家银行,修筑全国铁路,前者因
盛宣怀的破坏未能实现,后者未被清廷接受。在外交上,张荫桓主张联英联日,与亲俄的李鸿章存有矛盾。由于张荫桓在主张上与维新派多有一致,并与维新派有较密切的政治联系和乡党关系,他受到守旧派官员的参劾,但因光绪的信任,得一时无事。
遣戍新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六日,
戊戌政变发生,慈禧宣布训政,于八月初八日(9月23日)捉拿与光绪帝关系亲近的张荫桓。本来他已坐籍党人,且自认必死无疑,慈禧等人也欲处之以死刑。但由于日本(
伊藤博文、
大隈重信都支持驻华使馆参赞
林权助援救张荫桓的活动)、英国(英国公使
窦纳乐出面干涉)等方面的干预,加之光绪帝、庆亲王奕劻与大学士
荣禄等人出面替张荫桓辩白,清廷最终发布谕旨,将张荫桓与康党分开,仅将其罢官看管。不过,外国公使的干预,也使慈禧等人更加确认所谓张荫桓“与各国勾结,为日最久”之事。在
谭嗣同等
六君子被害的次日(八月十四日),慈禧以“张荫桓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等空洞无实的罪名,下令将他“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管束”。他在第二天即被押解上路。遣戍新疆前,张荫桓曾说:“但得终老
边庭,于愿足矣。”
横罹冤酷
新疆巡抚
饶应祺素来敬重张荫桓,将他“馆之抚署,供给周备”,所以张荫桓的谪居生活尚为安定。
在
义和团运动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的前夕,饶应祺请求赦免张荫桓,招致仇视外国的
刚毅、
载漪等人的不满。此时,慈禧向列强宣战又求和,把怨恨倾泄到对开战有异议的大臣身上,想到曾长期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下令在戍所将其处死(一说载漪矫旨斩张荫桓于戍所,慈禧在忙乱中并不知情),时为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六日(1900年7月31日)。张荫桓得年六十四岁。张荫桓是参与变法的朝廷大员中的唯一殉难者。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正如为他撰写碑铭的张祖廉所书:“丁时灾晦,横罹冤酷,则天之所以生,是才者又何也?”
据说
两宫回銮后,慈禧太后在一次召见惠潮嘉道
吴永时,曾询及张荫桓,吴永回答:“庚子某月电旨正法。”慈禧太后听闻也感到哀伤。
张荫桓死后,灵柩暂厝于
红山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由其子张垲征将灵柩运回佛山安葬。同年,在辛丑议和的过程中,美英公使分别要求中国政府替张荫桓昭雪。五月十六日,美国公使
柔克义照会庆亲王
奕劻与李鸿章,说张荫桓“出使该国时尽力尽心,使两国邦交加厚,华盛顿人民闻其被戮,均为悼惜”。次日,英国公使萨道义也照称,张荫桓是往贺英女王在位六十年的特使,又受到前任公使欧格纳、窦纳乐的敬服,凡属英国旧识,对他的死,“无不
惨悼”。他们一致要求将张荫桓开复原官,以
敦睦邦交。六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向
行在奏报。十一月十八日(12月28日),清廷下令将已故户部侍郎张荫桓“原官
开复”。但他未能得到
谥号。
主要影响
政治
甲午战争后,朝局发生重大变化。张荫桓凭借出众的才华,一面积极结好帝师
翁同龢,在户部、总理衙门积极为其出谋划策,谋求扩大在清廷财政、外交决策中的实际力量,在甲午战后三次对外大借款中具有很大的发言权,以至于被言官参劾有“揽权”之嫌。另一方面,在清廷对外决策方面,获得恭亲王奕訢和庆亲王奕劻的信任,影响力显著增强,并同李鸿章时常发生冲突。
在这一时期,张荫桓因为不避嫌疑,敢于任事和担当,很受光绪帝的倚重。光绪帝频频召见张荫桓,对他言听计从,“蒙眷最隆”。时人认为:“启诱圣聪,多赖其力。”维新党人
王照评价张荫桓“虽不入枢府(军机处),而朝夕不时得参秘淴,权在军机大臣以上”,是亲信之臣的第一人。他积极庇护乡党
康有为,在
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在暗中帮助他进呈变法书籍和条陈,建言献策,将康有为引荐给光绪帝。张荫桓还主持制定了《
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并条陈新政建议,如奏请指定地方官吏功过章程以整顿吏治等,对光绪帝和当时朝政大有影响。同时,张荫桓建议设立议院,实行民主政治。
强学会、
保国会的成立都与张荫桓的帮助密不可分。当百日维新开始后,张荫桓受到言官纠参,处境危险,且为避祸,疏远了康有为等人,未发挥更多的作用。总的来看,张荫桓在康有为的政治崛起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正因如此,民国掌故学家
黄濬在《
花随人圣庵摭忆》中称张荫桓是甲午至戊戌时期的“幕后大人物”。
外交
张荫桓是一位明干勤能、勇于任事、举重若轻、才大心细的外交家。在重大外交事件面前,“他人
呶呶聚讼或畏避不敢前,公挺身任之,片言
解纷,皆中机要”。张荫桓认真履行外交任务,凭借自己的外交才能,在处理各种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才得心应手,取得重要的外交成绩,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早在为地方官时期,张荫桓的外交才能就得到了崭露,并成为总理衙门的一员,得到了短暂的外交历练。他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对于美国的《
排华法案》进行艰难交涉,最大限度地为华工争得了权益。他严正交涉在美华工各案,并成功地索赔,合理地分配赔款,处理问题有理、有力、有节。他非常关注侨民的民生问题,为华人的教育、医疗积极筹款,费尽心血,解决了华人的后顾之忧,为华侨所称颂。为了进一步保障华人的利益,他对完善领事制度建设积极交涉、献言献策。在办理各种交涉的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种外交界的各种交谊活动,并在使馆多次举办宴会活动,对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及为以后外交活动的顺利展开打开局面,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他认真撰写出使日记,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记录下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认识,这部珍贵的日记成为日后国人了解并学习西方的重要资料。
在总理衙门任职期间,张荫桓参与了各项重大外交活动,尤其在谈判方面,特别是《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的谈判,为国家最大限度地争得了权益。虽然他并不是总理衙门职衔最高的一位,但他是一位实干家,成为对外谈判的要角。
文艺
张荫桓才华横溢,工于诗词,富于收藏,常与
孙毓汶、翁同龢、
王懿荣、
李文田等人往来唱和,品评书画,文名之盛,时人莫不刮目相看。他还是一位有名的围棋高手。
张荫桓的书法作品率意自然,参差错落,不乏结体奇险之字,笔迹中有碑派痕迹,方圆相间,为书坛佳品。
历史评价
翁同龢对张荫桓的外交才能非常倚重,曾在日记中赞叹“此人才调究胜于吾”,并多次赞叹其外交能力,如“深服雄略不次”“一字之师,剖晰微至”,“以此更服公之明决”,“甚服见事之透”等。
顾肇新:“樵公(张荫桓)才思明敏,处事能有断制,虽遇艰巨之任而处之泰然,循题布置,卒能了结,待人尤厚,求无不应,诗律细密,骈文亦雅饬近古,特以起家非由科目,同朝不免视为异类。又以素性豪华,挥金如土,经手购买船炮等,借巨款独力任办,罔知避嫌,其世兄又实不免有从中播弄之事,自恃圣眷优隆,目空一切,遂不免为言路所指摘,群疑众谤,蜚语横加,遽尔遣成编管。”
沈宗畸:“吾乡张樵野侍郎荫桓,起家簿尉,粗识字。中岁始力学,与南海谢偶樵(朝徵),以文字相切磋。……侍郎诗文,皆卓然成家,余力作画,亦超逸绝尘,真奇才也。生平作事,不拘
绳尺,以外官致身卿贰,朝中诸大老尤疾之。……侍郎诗笔清苍深郁,接武眉山、少陵,七古浩气磅礴。”
吴永:
罗惇曧:“荫桓警敏刚决,有冠世之才,词章华赡,
骈俪文尤佚丽,当时名流并相叹服,而隶胥佣贩以其非由科名进,至今尚称其不识字也。”
牟伯融在总结张荫桓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时写道:“嘉君抱负眼光利,提倡新法救国弊,涣汗不成翊赞功,求治太急进太锐。”
张元默:“万里投荒去不还,竟难生入玉门关。荷戈一集声哀怨,魂魄犹应恋故山。身经九死轻戈壁,地远重边到玉河。空向岁朝占吉语,文禽终触北山罗。”
祁景颐:“李文正(李鸿藻)亦旧辅再出,眷注甚隆,在总署亦惟张氏之言是从。”
叶恭绰:“南海张樵野(荫桓),于清光绪间以外省末吏荐至公卿,以才显于世,枢府倚为左右手。其时翁同龢与孙毓汶意见不同,有若牛李。樵野游其间,皆能水乳。卒以荐康有为成戊戌大狱。那拉氏追恨杀之戍所。其时风气锢蔽,以其不由科目进,聚皆轻之。李若农(文田)乃其亲家,且时极嘲诋。至非罪被害,哀之者稀,不获与‘三忠’(袁昶、许景澄、徐用仪)同其称道,亦可伤矣。乃其文艺超凡,迥非当时科第中人所及,亦复知者无几。……余十年来所见张与翁、孙手札有数十册,盖几于每日数通,昔人所谓每事必咨,不过如是。而樵野遇事犀烛剑剖,判断如流,诚超过其时流辈倍蓰,不止其荐康南海一事。在当日为历史行动,而卒以此杀身,且罕知者。专制之朝,了无正义公道可言。此其一徵。”
钱基博:“即如戊戌得罪之张荫桓,为人机敏刚决,文章尤华赡,故一时未易才。然综生平所行事,实亦瑕瑜不掩,匪必如世称纯臣之尤也。”
汪辟疆:“惟(出使日本)三使中,以张樵野侍郎荫桓,为一时异才。其起既以小吏,其升擢亦出人意外,其末路尤可悲悯。盖以其才具非凡,而气足凌人,睥睨一切。致祸之由,固有自矣。”
林斌赞张荫桓“实为晚清一代奇才”。
王树槐称张荫桓“为人权变多谋,颇有才具”。
唐振常认为张荫桓是中国第一代外交家成员之一,是有眼光、有成就的外交家,“在总理衙门办事多年,是一位能员,出使美、日、秘亦有成”。
岳谦厚认为“有识之士在外交局面极为恶化的情势下,莫不幡然体认使事与中外外交交涉之重要,以及外交官,特别是使节选拔任用等应审慎从优”,其中张荫桓就是清季“外交界
俊彦人物”之一,认为他是不可多得之才,是当时有成就的外交官。
王莲英:“张荫桓是一位明干勤能、勇于任事、举重若轻、才大心细的外交家。”
轶事典故
明干勤能
张荫桓明干勤能、勇于任事。他在《
三洲日记》中记述了自己的“三不耐”: “平生不耐者,闻俗人谈雅事,闻贪吏述政绩,闻村夫作省会语。”
据曾追随张荫桓的吴永讲述,当时同为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与
翁同龢关于外交方面的信函往来十分频繁,张荫桓在游戏之余依然能够镇定自若,妥善处理重大的外交事务,为吴永称叹。一次,张荫桓正在玩“押宝”的游戏,仆人送来翁同稣的包封,“封中文件杂沓,多或至数十通”,张荫桓暂停游戏,对文件“随阅随改,涂抹勾勒,有原稿数千字而仅存百余字者,亦有添改至数十百字者”,虽然他处理文件、回复信函“如疾风扫叶,顷刻都尽”,但总是得到翁同龢的“手函致谢”,说他“一言破的”“点铁成金”。吴永称赞他“举重若轻、才大心细”。
张翁交往
光绪十年(1884年),时任安徽宁池太广道的张荫桓拜访了出身“常熟翁氏”的名臣翁同龢,二人长谈,由此定交。翁同龢在是年四月三十日的日记称赞张荫桓“有文采,熟海疆情形,其言切实,盖雨生(翁同龢的换帖兄弟
丁日昌)得意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张荫桓奉旨出使美国、西班牙和秘鲁,五年后返国,再次出署总理衙门。为拉拢作为帝师的翁同龢,从而向光绪帝进言,他有意结交翁同龢,与他踪迹渐密。张荫桓喜好饮食,每次宴请宾客的
肴馔,一定要精洁,翁同龢也乐应其招待。翁同龢对世界其他国家不甚了解,一旦得聆听张荫桓谈论外国的风俗政教,其富国强兵之道,于是对于泰西的“新潮”也发生兴趣,由兴趣而有信心。翁同龢在外交上对张荫桓极为倚重。通过与张荫桓在外交方面的合作,翁同龢对于他的外交才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且从不吝惜对于张荫桓的赞美。在来往的信件中,翁同稣基本都以“弟”来谦逊自称,并于落款处对张荫桓尊称为“樵野仁兄大人阁下”,表现出对于张荫桓外交胆略的佩服。但到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胶澳事件中,张荫桓先全力赞成翁同龢的处置,后又背叛翁同龢,二人关系自此破裂。到“戊戌变法”时,翁同龢力求自保,对变法采取消极态度,得罪于力主改革的光绪帝、张荫桓,最终被驱逐,“
开缺回籍”。
新疆生活
关于张荫桓流放新疆的情况,清末官方史书极少记载,我们只能从他的《铁画楼诗钞》中的《荷戈集》里可略知点滴。他出嘉峪关时租赁了一辆四马带篷高轴大车,铺上卧具,备上食物,昼夜可行。在
哈密受到
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热情款待,并品尝了“窖藏秋蒂斑如花”的著名特产
哈密瓜。他久任清朝使臣,遍历欧美各国,可谓见多识广,却对哈密瓜赞不绝口:“
欧罗巴洲诩奇产,持较哈密谁比数?”还有诗《哈密谒左文襄公祠》:“崇祠香火彻青霄,万里
花门挞伐遥。冰雪极天曾驻节,山河如旧此回镳。”对
左宗棠驻节哈密,指挥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给予高度赞扬。
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1899年4月1日),张荫桓抵达新疆省城
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租住直奉义园院内,隔
乌鲁木齐河与鉴湖相望。夏秋之际,他捐修了
鉴湖中的鉴湖亭。来年春天,他有诗《春分》:“暮市
酒旗谁是客,北门锁钥尚屯营。阴山雪尽开真面,时见峰峦拥百城。”简洁勾勒出了清代迪化的风貌。清明时节,他出北门去水磨沟东山公墓为两广乡人扫墓,赋诗:“黑水支流成涧道,阴山斜日到神坛。
忧时倍触泷阡泪,去国惟期社稷安。”他忧国伤时,不禁潸然泪下,身在边疆流放之中,心却在祝愿国泰民安。
人际关系
亲属
儿子:张垲征(次子);张仲垞,民国初年因参与政变被处决。
友人
翁同龢(见“轶事典故-张翁交往”)
吴永,在张荫桓被遣戌新疆、途经直隶境内时,曾亲往迎送。除赠予张荫桓五百金盘缠外,他又为张荫桓添置行装,精心料理生活事,持弟子礼甚恭。张荫桓感激之余,特将自己与翁同龢来往的函札交给吴永保存,后来这些函札被整理为《
松禅老人尺牍墨迹》。
主要作品
张荫桓著有《铁画楼诗文稿》(六卷)、《铁画楼诗续钞》(又称《荷戈集》,两卷)传世。
张荫桓曾长年坚持写日记,只因后来际遇突变,戍配西陲,不仅其书画收藏损失大半,自撰文稿、日记等也多散失,今仅见《
三洲日记》《戊戌日记》《甲午日记》,内容丰富,是研究近代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今人任青、马忠文整理有《
张荫桓日记》(分别有2004、2015版),孔繁文、任青整理有《张荫桓集》。
人物争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北京政界盛传清廷批准俄国租借旅顺、大连之约,李鸿章、张荫桓都有收受俄国贿赂之事。支持李鸿章、张荫桓收受俄国贿赂的观点,采纳了后来负责与李鸿章在俄京签订《
中俄密约》的俄财政大臣
维特伯爵在回忆录中的记载(中国方面得以接触维特的观点,是由
王光祈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根据德文本的《维特伯爵回忆录》中四章有关中俄交涉的内容翻译整理《
李鸿章游俄纪事》中传播开的)。维特称自己曾指示财部代表Pokotilow(后被任命驻华公使)“往访李鸿章以及另一大臣张荫桓。用余名义,劝告彼等尽力设法接受我们条件;而且事成余愿送彼两人重大礼物,对李赠送五十万卢布,对张赠送二十五万卢布云云”。而在《
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九日俄七等文官
璞科第由北京致维特密码云:“今天我得到代办的同意,和李鸿章及张荫桓作机密谈话,允许他们:假使旅顺口及大连湾问题,在我们指定期间办妥,并不需要我方的非常措施时,当各酬他们银五十万两。”学者
孔祥吉查考清宫档案,“曾检获不少台速官员的奏章,交相弹劲张荫桓利用对英、俄交涉,贪赔受贿,
徐桐甚至上书光绪帝,请将张氏立正刑典,以防祸起肘腋,是中方档案之记载,亦与璞氏密电略同,更可证明俄人行赔确有其事”。民国时期因具体操办“李鸿章基金”的华俄道胜银行倒闭清算,内中有部分华人存款无人认领(当时并未披露存款人真实姓名),小说家
高阳以为很有可能即是李鸿章所受贿赔。
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从事李鸿章及洋务运动史研究的学者对李氏“受贿”的说法公开表示怀疑。这些学者的不同意见大致分为三点:一、李鸿章没有必要受贿。二、所谓的赔款为李鸿章基金,不是给予其个人。三、除俄方的记录之外,国内没有任何信史证明李受贿。在此基础上,关于张荫桓是否“受贿”的问题也逐渐被提及。
何炳棣在《张荫桓事绩》中认为,张荫桓“似并未受贿”。
马忠文认为:“从目前已知情况看,俄文资料本身尚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他指出:“《红档》所刊借款函电和租借旅大函电反映的情况有明显不同。尽管关于借款的6件函电中个别说法与实情有所出入,但基本情节(如时间、地点)均很具体,且与有关中文资料相吻合;关于旅大问题的15件电文中反映的情况则很模糊,诸如与李、张‘作机密语’的具体时间、地点均不明确。这种‘虚’表达恐怕不是语言翻译的问题。”在“这些最关键的情节并未得到中文资料的任何印证”的情况下,其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接着他认为:“对照张荫桓日记、翁同龢日记等中文文献,俄国人在借款谈判中试图收买李、张之事大致属实;至于俄国档案称旅大交涉中又对李、张二人进行利诱并付款给他们的说法,与中文文献相悖处甚多,其可靠性值得怀疑。”
袁伟时则认为,是俄国驻华官员私吞了维特拨发的贿赂款项。
后世纪念
张荫桓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莲花路沙塘坊13号,是佛山仅存的两座大型府第式建筑群之一。故居中藏有精工别致的“梅、兰、菊、竹”铁画挂屏,因此张荫桓把自己的家命名为“铁画楼”。1989年定为佛山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形象
清末民初小说家
黄小配著有《
宦海潮》。小说叙述广东南海人张任磐的发迹经过和一生宦海沉浮,其人事迹多与张荫桓相符,实为对他的影射。
史料索引
《
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第61册《故光禄大夫、尚书衔户部左侍郎、南海张荫桓事状》(蔡乃煌、吴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