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表达

性别表达

性别表达(Gender Expression),又称性别表现或性别气质,是指个体通过姓名、服饰以及走路方式、交流与沟通,乃至社会角色和一般行为模式,向外界展现或表达性别的行为。性别表达在世界各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内涵外延也会随着社会变革与时间而改变。

定义
性别表达的概念
性别表达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方式来向外展现性别的行为。性别表达的一般方式包括:行为、情感、言谈举止、着装、修饰仪容的习惯、兴趣以及活动等,而根据社会历史及文化语境,这些模式通常会用来描述符合规范基础或范式表达的性别特征。另外,关于性别的人称代词或首选名称(如:他/她等)也被用来进行性别表达,例如,一位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为女性的个体既可以认同自己是女性,希望其他人在相关语境中提到自己时使用人称代词“她”;又可以认同自己是男性,希望其他人在相关语境中提到自己时使用人称代词“他”。
一般来说,性别表达可以是非二元的,性别表达所根据的性别气质的范围在数轴上呈现出如下的光谱分布:
数轴上女性气质、男性气质及中性气质的概念,内涵及其外延均受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变革与时间而改变。
性别表达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分
性别表达与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切感受到的基于个人体验的性别,可能与出生时生理性别相同(顺性别)或者不同(跨性别)。尽管联系紧密,但不能将性别表达与性别认同相混淆。性别表达与性别认同的区别在于,性别表达相较于性别认同的内向感知性、隐私性和无形性而言,更侧重于性别的外向表达。只有当个体通过选择公开自己的性别认同时,才能判定其性别表达是否与其性别认同相一致。
根据联合国自由与平等运动对于性别表达的定义所述,“一个人的性别表达并不总是与其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或性倾向相关”。所以,性别表达具有多元性与流动性,不以社会规则下狭窄的性别期待为限制。当我们在进行日常交流时,不能陷入基于性别刻板印象而将性别表达局限于性别角色与性别期待的怪圈。因此,穿戴与性别认同不一致的服饰或实施与性别认同不一致的角色行为皆属于个体的性别表达,并不影响个体的性别认同。通常,跨性别者的性别表达一般遵循其性别认同,而非出生时的指派性别。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跨性别者基于家庭内部、亲朋好友以及社会舆论等的压力,并不敢积极地将自己的性别认同向外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在2017年于日内瓦通过的《日惹原则十周年:将国际人权法应用于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性特征等相关事务的附加原则和国家义务以补充<日惹原则>》(Yogyakarta Principles Plus 10: Additional Principles and State Obliga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in Relation to Sexual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Gender Expression and Sex Characteristics to Complement the Yogyakarta Principles)中,性别表达的概念被包含在性别认同的概念中,因而日惹原则中与性别认同相关的保护规定延展适用至性别表达。
性别表达与性倾向
性倾向是指个人对他人产生的持久情感、喜爱、爱情或性吸引的现象。性别表达与性倾向并不具备必然的关联性。根据美国性别研究学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提出的异性恋矩阵理论,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会根据个体可见的性别表达来假定个体的性倾向。同理,造成误解性倾向的原因在于将同性恋者标签化,即男同性恋者与女性气质等同,女同性恋者与男性气质等同。有研究表明,同性恋者中不以生理性别进行性别表达者往往比以生理性别进行性别表达者更容易遭受骚扰与歧视;而在异性恋者中,若男性在性别表达时展现出更多女性气质,也更容易遭受歧视。
历史沿革
大洋洲
在大洋洲,早在1778年以前,夏威夷原住民内部就存在多性别传统文化,“中间”(Māhū,夏威夷语)用来指代同时拥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性别,这种性别的人通常被赋予在祭祀仪式上担任重要职位的责任。在20世纪早期,萨摩亚社会中就存在被认可的第三性别(Fa’afafine,意指像女孩那样生活的男孩),用以指代生理性别为男性但是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气质的人,尤其在着装等方面展现女性气质。这种性别被认为是萨摩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洲
在非洲,被殖民前的安科拉地区族人(现为乌干达)通常会选举一位穿着男性服装的女性作为神谕者。而在马达加斯加的萨瓦拉卡族,拥有女性气质的未成年男性会作为女性而被抚养长大,他们会梳长发,并佩戴装饰性的绳结等。
亚洲
在亚洲的巴基斯坦与班加罗尔地区,海吉拉(Hijras)是政府认可的第三性别,既非男性又非女性。而在印度,尽管政府认可作为第三性别的海吉拉,其在印度仍然是最受歧视与孤立的群体。
欧洲
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地区,也存在着上百年的第三性别(Femminiello)传统,用以指代区别于男性和女性之外的第三种社会性别者。即便是在保守的意大利南部,第三性别(Femminiello)作为城区文化的一部分,在那不勒斯老城仍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美洲
人类学家已经通过研究表明,早在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前,美洲原住民族群内部就已经存在超过100多种不同的性别表达方式。其中最常见的被称之为“两个精神”(Two-Spirit),用以代指被部落长者认可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共存的人。
社会现状
性别表达不符合社会预期的个体,容易在社会压力下遭受性暴力、心理暴力以及欺凌、歧视等现象,而社会保护政策的缺席则成为加重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基于性别表达而产生的骚扰或歧视现象通常包括:遭受言语羞辱及谩骂;因性别表达而被拒绝服务;遭受不公平解雇,不被雇佣或不予晋升等。
多项研究表明,工作场所存在的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歧视是造成性少数人群在职场生活中工作或晋升的主要障碍。此外,一项针对菲律宾的调查发现,被采访者的性别表达会成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阻碍。在学校内,因为禁止校园歧视的相关规定不明确,不符合主流性别规范的儿童青少年更易遭受其他学生的欺凌以及学校领导的歧视和虐待,一些教育机构对年轻学生基于其性别表达的歧视导致学生无法入学或被退学,这些都是对其受教育权的侵犯。这种虐待行为会导致其受到严重的心理和身体伤害甚至提早退学,而教育是消除基于性别表达刻板印象的歧视的重要手段。
我国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我国的法律与政策中,并未直接提及 “性别表达”的文字,但有多个条款提到不同性别应享有同等权利、禁止基于性别的歧视。我国在劳动就业、教育等多个领域推动与保障性别平等,并做出相应的国际承诺。不过,在性别平等方面,我国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进步的空间。
《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第3条之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其中,“性别”应当涵盖性少数群体及其性别表达与性别认同,因而可以将“性别表达”纳入本条所列的禁止歧视的理由。
《妇女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23条之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基于法理,穿着女性化的性别表达行为应受到与禁止性别歧视相关的法律保护。
2015年,我国首例跨性别就业歧视案开庭。本案中,C先生是我国贵州省的一名跨性别者,生理性别是女性,性别认同为男性。2015年,他成功应聘贵阳市当地一家体检中心的销售职位,但在八天试用期结束后被辞退。C先生认为,遭到辞退是因为跨性别身份受到歧视。在《云劳人仲裁终字[2016]第195号裁决书》中,尽管二审法院并未直接认定因跨性别者身份及其性别表达而将其解雇的单位的行为构成性别歧视,法院首次写到:“不应当因个人性别认知和性别表达,使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差别对待。......个人的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属于一般人格权的保护范围,对他人的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应当予以尊重。”
《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
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性别表达性与性别常见概念之一,在教育中往往会从自我保护、提高性别意识等角度进行阐述。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从加强安全意识和性别意识的角度强调了性教育的必要性,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4~6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初中年级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高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5~6年级
初中阶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高年级
初中年级
高中年级
相关国际文件
根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禁止基于性别表达的歧视”应当被列入各国的法律改革计划,以使弱势群体免遭伤害。所有人,无论其是何种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都应该受到社会政策与法律的保护。此外,在2015年由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计10家国际机构发表的关于制止针对性少数群体的暴力和歧视的联合声明中,也建议废止任何以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为由进行逮捕、惩罚或歧视的其他法律。
全面性教育中性别表达的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性别表达是性与性别多元有关的概念。接纳每个人在性倾向、性别身份、性别表达等发面享有平等的选择权,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视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青少年对于性别表达以及与此有关的性和性别多元的了解,将有利于他们理解与识别和社会性别有关的歧视、偏见,发展宽容和尊重的价值观,学会接纳自我和他人,进一步创造更友好的社会。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这些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下的第1个主题“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第2个主题“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与第3个主题“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其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主题1: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建构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十分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并描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知识);
►反思对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感受(技能)。
要点:家庭、个人、同伴和社区都是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信息来源
学习者将能够:
►说出了解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几种信息来源(知识);
►认识到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看法受到许多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响(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社会与文化规范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的因素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举例说明社会规范、文化规范和宗教信仰如何影响社会性别角色(知识);
►认同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社会性别角色(态度);
►反思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会性别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点:每个人看待自己的社会性别或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社会性别的方式都是独特的,应该受到尊重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社会性别身份(知识);
►解释一个人的社会性别身份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相符(知识);
►认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态度);
►欣赏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并尊重他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规范影响人们的生活
学习者将能够:
►确定社会性别规范如何塑造身份、愿望、实践和行为(知识);
►检视社会性别规范如何产生危害,以及如何对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知识);
►认识到关于社会性别规范的信念是由社会构建的(态度);
►认同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期待可以改变(态度);
►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在社会性别角色方面产生更积极的影响(技能)。
要点:恋爱关系可能会受到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学习者将能够:
►分析社会性别规范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包括传统的男性气质规范和传统的女性气质规范)(知识);
►说明恋爱关系中的虐待和暴力与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知识);
►认识到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对恋爱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态度);
►质疑恋爱关系中的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很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回忆关于对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有偏见的事例(知识);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态度);
►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社会性别偏见程度,并分析所在社区内存在哪些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演练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性别偏见的策略(技能)。
要点:恐同和恐跨会对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造成伤害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恐同和恐跨(知识);
►分析导致恐同和恐跨的社会规范及其后果(知识);
►认识到所有人都应该能够爱他们所爱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强迫或歧视(态度);
►展示对受到恐同和恐跨伤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主题2: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每个人都同样有价值,不论其属于何种社会性别
学习者将能够:
►说出人们会如何因为自己的社会性别而受到不公平、 不平等的对待(知识);
►描述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如何使属于不同社会性别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识);
►认识到对不同社会性别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对待是错误的,并且违背人权(态度);
►认识到无论社会性别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权很重要(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在家庭、朋友、恋爱关系、社区和社会中存在着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社会性别不平等(知识);
►描述在家庭、朋友、社区和社会中,社会性别不平等与权力差异有着怎样的联系(知识);
►回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带来的消极后果(如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知识);
►培养每个人都有责任克服社会性别不平等的观念(态度);
►展示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人际关系中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方法(技能)。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偏见和不平等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与社会性别有关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知识);
►认识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性别期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知识);
►认同由社会性别产生的差异可能导致剥削或不平等对待,尤其是当人们的行为不符合预期的规范时(态度);
►敢于质疑社会性别角色的公平与否,并展示如何挑战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径(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
学习者将能够:
►回忆社会规范如何影响社会对于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倾向和社会性别身份者进行描述的方式(知识);
►举例说明社会性别偏见的各种形式(知识);
►认同平等对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态度);
►认识到对不符合社会性别规范者持有偏见会损害他们做出选择的能力,包括关于健康的选择(知识);
►展示如何在对待他人时不持有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的观念和社会性别偏见(技能)。
要点:社会性别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
学习者将能够:
►描述性关系中的社会性别平等具有哪些特征(知识);
►列出社会性别角色如何影响与性行为、避孕措施使用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决定(知识);
►分析更加公平的社会性别角色如何促进健康的性关系(知识);
►坚信社会性别平等是健康性关系的一部分(态度);
►建立基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关系(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社会性别不平等、社会规范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可能增加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说出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如何影响性行为,以及性胁迫、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的风险(知识);
►认同社会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差异会影响性行为,并影响人们做出安全选择和采取安全行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获取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等(态度);
►当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胁迫、性虐待,或社会性别暴力时,主动寻求支持或帮助他人寻求支持(技能)。
主题3: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和寻求帮助的途径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并认识到它在许多场所都可能发生(如学校、家庭或公共场所)(知识);
►了解社会性别观念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视和暴力(知识);
►认同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态度);
►如果自己或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包括在学校内或学校周边发生的暴力,描述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向其诉说该遭遇(技能)。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是对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举例说明什么是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骚扰、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强奸、女性生殖器损毁/切割、童婚、早婚和强迫婚姻、恐同暴力),并说 出社会性别暴力可能发生的场所,包括学校、家庭、公共场所或网络(知识);
►认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态度);
►如自己或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或担心可能会遭遇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展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识别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向其诉说相关经历(技能)。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视的根源
学习者将能够:
►解释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如何导致欺凌、歧视、虐待和性暴力(知识);
►解释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是源于权力和支配欲望的犯罪,并非由于一个人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欲望(知识)
►认识到社会性别不平等和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导致性暴力(态度);
►展示如何主张社会性别平等、反抗社会性别歧视或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任何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无论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还是权威人士
学习者将能够:
►了解性虐待和社会性别暴力,包括来自性伴侣的暴力和强奸都是源于权力和支配的犯罪,并非由于性欲控制能力低下(知识);
►为发现和减少社会性别暴力制定具体策略(知识);
►认识到暴力行为的旁观者和目击者可以采取安全措施干预暴力行为,并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响(知识);
►认识到社会性别暴力永远是错误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当权者或青少年(态度);
►展示如何与预防社会性别暴力和提供社会性别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赖的成年人和服务机构取得联系(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每个人都有责任倡导社会性别平等,并公开反对侵犯人权的行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径和其他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者将能够:
►分析在倡导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减少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识);
►意识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间,包括在网络上公开反对侵犯人权和社会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性(态度);
►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消除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技能)。
全面性教育中与性别表达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男生穿着偏女性化或女生穿着偏男性化意味着他(她)是性少数吗?
答:不是。如上所述,一个人的性别表达并不总是与其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或性倾向相关,个体的性别表达是个体的自由。所以,服装表达并不能作为认定个体为性少数群体的证据,即使一个男生穿着偏女性化,或女生穿着偏男性化也不意味着他(她)们是性少数群体。
常见疑问2:学校等教育场所如何减少和预防基于性别表达的歧视或暴力?
答:研究显示,被认为具有不同的性征,或者其性倾向和性别身份以及性行为与他们的生理性别有差异的学生容易在学校遭受校园欺凌,对于跨性别者的恐跨欺凌则更为严重。基于性别表达的校园欺凌通常包括戏弄、辱骂、公开嘲笑、传播谣言、恐吓、推打、盗窃或毁坏财物、社会孤立、网络欺凌、身体攻击或者性侵害,以及死亡威胁等。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友善的学校及工作环境尤为重要。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相关的政策去预防和干预欺凌和暴力,以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支持,也为学生提供支持,从而使校园环境更加安全。
学校内部开展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的工作可能的步骤包括:
幼儿园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性教育中性别平等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性别和性倾向两个话题。根据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性别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纳差异、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视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多彩的幸福》《欢乐的六一》两册中都涉及性别平等相关的教育内容。
《多彩的幸福》一册讲述了四个主人公的生活,让幼儿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打扮、生活。比如绘本中的Max姐虽然是女性,但也可以选择留短发或者穿裙子。本册旨在引导幼儿认识到不同性别、职业、喜好的人都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帮助幼儿认识人与人的差异、尊重不同。
《欢乐的六一》一册主要帮助幼儿意识到不同性别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欢飞机,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养幼儿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纳自己感受的意识。
小学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小学的性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广义上的尊重差异,而是进一步认识讲解性别表达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身体发育”单元“外貌形象”主题中指出“人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外貌决定的”,并提倡尊重性别表达的的多样性和选择的权利。读本中强调不同外貌和装扮的人可以有同样优秀的品质,可以从事各种职业,也都可以参与社会发展。
除了明确讲解社会性别的单元之外,还在其它多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比如在二年级下册中提及“人类因不同而多彩”,在四年级上册中从权利的视角阐释“不同性别的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六年级上册中讲解“价值观影响人们对社会性别的态度”等。掌握这些知识之后,儿童能够认识到对性别表达的看法受到许多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响,能够反思自己对性别和性别表达感受,并学会理解、尊重他人的性别表达。
初中性教育中相关内容的教育
在了解性别表达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初中生将认识到对社会性别和性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影响了具有不同社会性别、性倾向和性别表达的人被对待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所能做出的选择。同时,初中学生也会学习社会性别、性倾向、性别表达平等可以促进与性行为和人生规划有关的平等决策。在掌握这些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初中生将有能力欣赏自己的性别表达,尊重他人的性别表达,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影响自身观念和偏见。
典型案例
高某某诉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劳动争议案
案件简介
2015年4月13日,高某某入职当当网公司,担任技术部产品总监,双方签订两份劳动合同,最后一份劳动合同到期日为2019年4月12日,其月薪为51259元。
2018年4月16日,高某某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易性症,需要进行男转女性别重置及手术。易性症是指渴望以与自己生物学性别不同的另一种性别生活并为人所接受的心理现象,通常伴随着对自己的生物学性别感到不适或不恰当的感受,希望接受手术和激素疗法,以使自己的身体尽可能与自己的性别认同一致。高某某在经历内心挣扎以后,于2018年6月末通过微信向主管领导李某某申请病假,而后住院手术。根据医院康复建议,高某某请假休养时间共计2月有余,期间主管同意休假,而员工关系管理员却一直不同意高某某休假。
2018年7月19日,高某某出院,出院记录中记载“出院医嘱:建议休息一个月”。同日,长征医院出具病情证明单,建议术后全休2个月。高某某提交的2018年7月17日向主管李某某请假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在收到高某某请假申请后,李某某回复:“某某你好好休养,觉得能恢复工作时通知我”。7月20日,高某某向李某某申请在家办公一个月,李某某回复“某某,你把病情的医院证明发给HR和我。产品工作需要很多当面沟通,如果你病假要很多修养时间,我建议你就再休一个月病假”。
但同年9月,当当网以高某某“旷工”为由解除与高某某的劳动合同通知书,同年11月,高某某申请仲裁,委员会裁决双方于2018年9月6日起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当当网起诉至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但法院认为,当当网公司的解除决定无论实体上还是程序上均有瑕疵,该解除不符合法律规定,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当当网不服判决,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审判意见
法院一审判决,当当公司属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继续履行高某某的劳动合同,二审判决双方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同时法院称,高某某有权以女性的身份进行如厕,其他同事也应当接受高某某的新性别,以包容的心态与其共事。
二审法院在判决中写到:现代社会呈现出愈加丰富多元的趋势,我们总是发现身边出现很多新鲜事,我们又会学着逐渐的去接纳这些新鲜事,除非它威胁到了他人、集体、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也许正是我们对很多新鲜事的包容,才奠定了文明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我们习惯于按照我们对于生物性别的认识去理解社会,但仍然会有一些人要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表达他们的性别身份,对于这种持续存在的社会表达,往往需要我们重新去审视和认识,这种重新审视和认识或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确实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包容,我们也确有必要逐渐转变我们的态度。因为只有我们容忍多元化的生存方式,才能拥有更加丰富的文化观念,才能为法治社会奠定宽容的文化基础,这或许就是有学者指出“社会宽容乃法治之福”的逻辑。我们尊重和保护变性人(尽管法院判决书原文中使用“变性人”一词,现通常使用“跨性别者”称呼这一群体)的人格、尊严及其正当权利,是基于我们对于公民的尊严和权利的珍视,而非我们对于跨性别进行倡导和推广。
文化影响
衣着由于其跨文化的特殊性,成为了性别表达最显著的表现方式,而时尚也为个体的多元性别表达提供了机会。时尚领域的性别表达具有流动性与多样性,无论是男性身着带有女性气质的长裙,还是女性身着带有男性气质的西装,都对现有的性别表达范式进行了挑战。此外,对于传统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边界的模糊催生了无性别主义(Genderless,或各性别皆宜Unisex)的时尚潮流。无性别主义的时尚潮流冲破了限定于男装与女装的设计框架,因而推动了性别表达的多元化。著名的无性别主义设计师包括鲁迪·简莱什(Rudi Gernreich)、川久保玲与三宅一生等。
相关文艺作品
《假小子》(2011)【法国】
影片信息
导演: 瑟琳·席安玛
编剧:瑟琳·席安玛
主演:佐伊·赫兰/玛龙·莱瓦纳/马修·德米/让娜·蒂森/苏菲‧卡达尼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2011年2月11日(柏林电影节)/2011年4月20日(法国)
片长:84分钟(德国)/82分钟(法国)
IMDb链接:tt1847731
剧情简介
男孩子气的女孩劳拉(佐伊·赫兰饰)时常被误认为是男生,而且她自己也不认同自己的女孩性别。一天,她跟随家人搬到了新的社区生活。在这里,劳拉干脆彻底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米克尔”,剪短发、穿男孩的衣服,更像男孩一样赤膊踢球、游泳。这很自然的吸引了女孩莉莎(让娜·蒂森饰)的注意力,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相互倾慕,逐渐成为“两小无猜”的小情侣。
劳拉这场瞒天过海的谎言,会随着暑假结束的到来而被拆穿么?
社会影响
影片《假小子》讲述了非常规性别孩子劳拉尝试探索自身和进行不一样的性别表演的故事。根据对导演瑟琳·席安玛的采访,导演想要展现的是劳拉的一段成长经历,即劳拉在青少年时期探索自身认同的故事。在导演的想法中,青春期时一切仍是开放的,人们可以探索自身的性别认同,但过了这个时期,可能人们就不得不做出选择。
影片中,导演特地在一个家庭的姐妹两人身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性别符号与刻板印象的解构,来展示“男性”与“女性”的普遍形象:姐姐劳拉多以白、灰、藏青等的素色为主的短裤、T恤、背心、运动外套等造型示人,并留着中分短直发;而她的妹妹珍妮则喜欢穿颜色更鲜艳明亮、花色更多的裙子,烫着小卷的长发。在文化、宗教、风俗等社会规范的影响之下,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了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演变,性别涵义也会有所调整、改变。
《丹麦女孩》(2015)【丹麦】
影片信息
导演:汤姆·霍伯
编剧:露辛达·考克森/大卫·艾伯豪夫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本·卫肖
类型:剧情/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美国/比利时/丹麦/德国
语言:英语/法语/德语
上映日期:2015年9月5日(威尼斯电影节)/2016年1月1日(英国)
片长:119分钟
IMDb链接:tt0810819
剧情简介
1926年哥本哈根,风景画家艾纳(埃迪·雷德梅恩饰)和擅长人物画的格尔达(艾丽西亚·维坎德饰)结为夫妇。因为模特失约,格尔达为顺利完成画作说服了艾纳穿上女装救场。这次意外令艾纳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而后者亦成为妻子的灵感女神,让格尔达声名鹊起。只是随着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唤醒,艾纳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他渐渐发现莉莉不但是艺术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格尔达也没有想到只是临时起意的游戏,竟为自己人生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她该如何继续爱她的伴侣?她们在各种社会非议和误解中不离不弃,最后格尔达鼓励艾纳彻底变成莉莉……50。
社会影响
根据世界上首位变性人士生平改编的《丹麦女孩》讲述一段跨越性别和性倾向的爱情,重现一位最早接受性别重置手术的丹麦画家与妻子的传奇故事。该片入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在电影中,霍珀对于天生的女性、跨性别者乃至男同性恋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凝望与理解,对艾纳和格尔达所代表的不同女性的命运表示了忧虑与关照。尽管霍珀本人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但是《丹麦女孩》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笼罩在女性视角之下的电影。在男权文化和顺性别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丹麦女孩》无疑是令人欣喜的。
相关节日
国际跨性别纪念日
11月20日是国际跨性别纪念日(Transgender Day of Rememberance,TDOR),又称跨性别追悼日。它旨在纪念并悼念因跨性别恐惧现象而惨遭杀害的跨性别者们,并以此呼吁社会关注跨性别者所面临的暴力威胁。
国际跨性别纪念日始于1998年的纪念我们的死者(Remembering Our Dead)网站活动以及1999年在旧金山举行的烛光守夜活动,纪念因公开性别身份而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谋杀的美籍非裔跨性别者丽塔·海斯特(Rita Hester)。她死后,很多人为她守夜,此后,每年的11月20日成为了“国际跨性别者纪念日”。
国际跨性别纪念日如今已发展为全球性的主题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希腊、以色列、韩国等地都举行过相关活动,纪念那些因歧视与仇恨被杀害的跨性别者。
国际不再恐同日
每年的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The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该节日于2004年开始设立,旨在引起政策制定者、舆论领袖者、社会运动家、公众和媒体对同性恋恐惧现象、跨性别恐惧现象的关注。选择5月17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5月17日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除名的决定。
“国际不再恐同日”已得到若干国家与国际组织(如欧盟议会、联合国等等)的承认。大多数联合国机构也会以具体的活动来纪念该节日。
性少数组织、政府、地区城市、企业和名人会在5月17日采取以下行动: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