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苹果之后

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诗歌

《摘苹果之后》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一首诗歌,写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

作品原文
After Apple-Picking
My long two-pointed ladder's sticking through a tree
Toward heaven still,
And there's a barrel that I didn't fill
Beside it, and there may be two or three
Apples I didn't pick upon some bough.
But I am done with apple-picking now.
Essence of winter sleep is on the night,
The scent of apples: I am drowsing off.
I cannot rub the strangeness from my sight
I got from looking through a pane of glass
I skimmed this morning from the drinking trough
And held against the world of hoary grass.
It melted, and I let it fall and break.
But I was well
Upon my way to sleep before it fell,
And I could tell
What form my dreaming was about to take.
Magnified apples appear and disappear,
Stem end and blossom end,
And every fleck of russet showing clear.
My instep arch not only keeps the ache,
It keeps the pressure of a ladder-round.
I feel the ladder sway as the boughs bend.
And I keep hearing from the cellar bin
The rumbling sound
Of load on load of apples coming in.
For I have had too much
Of apple-picking: I am overtired
Of the great harvest I myself desired.
There were ten thousand thousand fruit to touch,
Cherish in hand, lift down, and not let fall.
For all
That struck the earth,
No matter if not bruised or spiked with stubble,
Went surely to the cider-apple heap
As of no worth.
One can see what will trouble
This sleep of mine, whatever sleep it is.
Were he not gone,
The woodchuck could say whether it's like his
Long sleep, as I describe its coming on,
Or just some human sleep.
中文译文
摘苹果之后
我的长梯两个尖梢穿过树叶,
刺向静静蓝天,
旁边有个没装满的桶
也许还有二三个苹果
没摘净,留在枝头。
但我已经干完这活。
冬夜本来就该休息,
苹果的香味使我瞌睡。
可是我再擦眼睛也忘不了
这景象,今晨我从水槽
捞出一片薄冰,透过它
看到这灰黄的枯草世界。
冰化了,我松手让它跌碎,
但是它还没
落到地上我已昏昏欲睡,
我已经能说出
我会梦见什么景象。
好大的苹果,时隐时现,
一头是枝,一头是花,
每个褐斑都十分鲜明。
我的脚背还在疼痛,
脚底还似乎踩着梯子。
我能感到梯子随树枝摇晃。
还不断听到地窖里
隆隆的声音
那是一桶桶苹果入仓。
我摘苹果太久
累得够呛,盼望已久的收获
反而使我厌倦。
千万个果子要摘,
小心翼翼,不能掉地。
所有那些
碰到地面的
哪怕没破皮,没戳上刺儿,
只得堆起来酿酒
似乎一钱不值。
你能明白我
无论何时都难以安睡。
要是田鼠没有走,
倒可以问问它
我描写的这袭来的睡意
是否象他那长长的蛰眠,
还是和人的睡眠一样?
赵毅衡译)
创作背景
该诗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旅居于伦敦时所作,发表于1914年出版的《波士顿以北》。19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代,也是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伦敦专心致志地从事诗歌创作的时期,他于书斋潜心创作之时也敏锐地感觉到了欧洲政治舞台的喧哗与骚动。战争会使卷入战争中的人民处于恐惧、动荡、无尽的危险状态之中,当和平突然在人们安宁平静的生活中消失之时,人们会盼望和平。弗罗斯特在一战爆发之处就创作了这首《摘苹果之后》的田园诗,根据诗人其时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应是对和平安宁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憧憬。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诗表面看去是追忆他在美国新英格兰农场参加劳动、摘苹果的情景,实际上其潜藏的深刻含义应是对战争的反感、厌恶,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热烈期冀。
全诗较长,但只有一节。整节诗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行至第六行。这一部分告诉人们,诗人架梯摘苹果,不一会儿功夫,诗人将苹果全部摘完。第二部分从第七行至第十七行。在这一部分,苹果清醇甘甜的芳香让诗人陶醉。诗人于劳动中竞觉意识模糊,眼前出现一片混沌朦胧的景象,不久便昏昏然,沉入甜蜜的梦乡。第三部分从第十八行至第三十六行。在这一部分,诗人描绘了梦中摘苹果及听到苹果运入地窖箱里的情景。第四部分从第三十七行至诗的末尾。这一部分诗告诉人们,诗人的睡眠会很长很长,亦即诗人会倾其全部心志投入到摘苹果的劳动中,他会久久地沉湎于这幸福的劳动生活中。
诗人在摘完了树上的苹果之后,因身心的劳累感觉到了困倦,此时苹果那令人陶醉的芳香沁入肺腑,他感到睡意沉沉。朦朦胧胧中,他想到了早上括冰一事。早起括去饮水槽中的浮冰,那时他所产生的那种模糊的感觉印象也让他颇为沉迷、昏昏欲睡。他不久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诗人进入的梦乡不是那闪耀着五光十色霓虹灯的都市街道,不是摩天大楼里豪华奢侈的办公室,不是那充溢着一群群狂歌热舞的青年男女、散发着浓郁的酒味和香水味的酒吧和夜总会,而还是那片果园,那片果园里一个个硕大诱人、醇美香甜的苹果,还有果园里辛勤的劳作,这些占满了他整个梦境。一般人们在劳动之后,会找一个适于休憩之处入睡,以消除全身心的疲劳,但诗人与常人不一样的是,他于劳动中,在劳动的场地就入睡了。而且伴随诗人入睡的不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奢靡豪富的生活,而还是劳动。可见诗人在这里将休息也当作了一种劳动,而劳动也成了一种休息;同时诗人将梦境与现实也做了混淆。诗人于早晨括冰就朦朦胧胧地仿佛进入了一场梦境,而收获完苹果真正进入梦乡之后,他又站在摇摇摆摆的梯子上开始采摘苹果。诗人于现实的劳动生活中寻求、体味梦的神秘、梦的美好,他又于温馨醇香的梦境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当然劳动也有其艰苦、危险之处,在诗中能看到,诗人要忍受身上的一些伤痛,忍受扶梯级棍的压力及梯子晃动时所产生的一种危险感。但眼前那一个个挂满枝头硕大的苹果,它们一个个静静地待在树上等待他去温柔地亲抚、轻轻地摘下,再听到那一箱箱的苹果隆隆响地滚进地窖箱里,他身上的伤痛及心灵上所有的些微的担心、恐惧之感都会烟消云散。劳动会有其特有的艰辛之处,这是自然的,但劳动也有它特有的甜蜜和幸福感。有时,那种荡漾在心头的甜美和幸福会压过一切疼痛、恐惧之感,而这样的甜美和幸福就蕴藏于艰苦的劳动之中。幸福与艰苦共在,或幸福产生于艰苦的劳动之后、喜人的收获之中。诗人细腻地描写了梦中的劳动,从艰苦的劳动中,能体味到诗人心头所洋溢着的那种幸福感、满足感、愉悦感。对劳动,诗人甘之如饴。一年的汗水和心血、一年的勤奋耕耘终于有了结果,有了收获,这种幸福是任何事情所带来的快乐之感所不能比拟的。这一部分的描写也是该首诗的主要部分,诗人如此不惜浓墨重彩地描写梦中的劳动,除了寻找、体味或沉迷于梦的美好之外,还有就是从梦中获取现实的力量。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社会、所处的时代历史环境是残酷的,因战争的炮火已打响。战争会让所有人整日生活在惴惴不安的状态当中,战争会让人的心灵脆弱不堪,此时,诗人需要心灵的能量来战胜现实的恐惧和危险。而这一能量只能来源于诗人在故乡所钟爱的劳动,来源于梦中艰苦而又幸福的田间劳作。
诗人在梦中劳动,在劳动中沉入梦乡,他将劳动与睡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他描写了梦境的美好,而这美好来自于劳动的艰辛和甜美。劳动如睡眠,睡眠如劳动,它们都能使诗人得到身心的休息、舒适和甘美。没有劳动的睡眠在诗人那里是不够甜美的,因它不会长久,有了劳动的睡眠会深而久之,就如土拨鼠的长眠一般。从这可以看出,诗人十分热爱劳动,喜爱田园生活,乐于陶醉在劳动的果实那醉人的芬芳之中、丰收的喜悦之中。诗人对田园生活、地间劳动的赞美也警示人们要预防战争、阻止战争,因劳动须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进行。没有和平、安宁、稳定的世界秩序,就没有劳动的愉悦和幸福,因此该诗也有提醒美国政府和人民不要盲目地卷入战争,欧洲所有参战国应该尽早结束战争的含义。
诗人以诗意的笔触描写了田园生活,梦中劳动的场景,这在其时应是倡导了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张扬了人与自然交融一体的精神。社会生活是混乱、动荡、无序的,但自然是美丽的,远离都市的自然依然保持其固有的美质。越是在社会动乱、世界发生战争之时,人越要返璞归真。人应从自然中汲取美质,效法自然、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弗罗斯特在一战爆发之初以抒情的笔触,描写田园生活,这是旨在让人们回归自然,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汲取力量,从芬芳的泥土、馥郁芳醇的苹果、青翠欲滴的树叶枝丫中吸取美质,培养仁慈、和善、亲切的精神品格,这样可与外界战争的残酷、野蛮形成强烈的对照。通过这样的对照,人们会去珍爱和平、保卫和平、反对战争并尽快结束战争。
艺术特征
总体特征
该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优美。劳动、收获场景的描写十分生动、细致、栩栩如生。遣词造句规范、得体。
该诗共一节,含四十二行。总起来看,诗行长短参差不齐,最长的诗行有九个单词,而最短的诗行仅有两个单词。由于诗行长短没有规律,故各行的音步数也有多有少。诗的基本节奏为抑扬格,全诗以抑扬格五音步做节奏的诗行占多数,共二十六行,其余诗行的音步数有的为六音步,有的为四音步,还有的为三音步、二音步,最少的音步数仅为一音步。从诗行的排列形式、各行的长短情况来看,该诗具有自由诗的一些特征,但各行的音步数具有可分辨性,虽然各行的音步数不够整齐。因此,从节奏的可析性、音步的可分辨性来看,该诗要是作为自由诗,其特征又要模糊、淡弱些。
节奏变格
该诗的节奏中出现了一些变格,共二十一处。全诗共四十二行,在诗歌的形式上采用了自由诗的一些特征,因此这二十一处变格在全诗的节奏中不算多。在这二十一处变格中,抑抑扬格替代的共九处,它们是第三行第四音步、第七行第二音步、第十一行第二音步、第二十三行第四音步、第二十八行第三音步、第二十九行第一音步、第三十一行第五音步、第三十四行第四音步、第三十四行第五音步;单音节替代的共七处,它们是第二行第二音步、第五行第一音步、第七行第一音步、第十八行第一音步、第十八行第五音步、第二十九行第二音步、第三十一行第一音步;超音步音节替代共五处,分别出现在第二十三行末尾、第二十八行末尾、第二十九行末尾、第三十四行末尾、第三十七行末尾。
节奏变格出现得较多的地方是诗的第三部分,即诗人在梦境中参加劳动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变格共有十三处,占变格总数的近三分之二。此处变格明显较多,同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在这一部分,诗人已沉沉入睡,夜晚空气中睡眠的气息,加上苹果特有的香味和诗人劳动后身心的疲劳将诗人带入甜美的梦乡,在那怡情悦神的美妙梦乡里,诗人又继续开始了他所喜爱的田间劳动——摘苹果。劳动是喜人的,劳动是幸福的,但劳动也是不易的、艰辛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在这一部分,诗人写到了那一个个丰润甘甜、硕大光圆的苹果,写到了那一箱箱喜人的苹果滚进地窖箱子里,同时还发出一阵阵隆隆的声响。看到、听到这样的场景,诗人无疑是高兴异常的,尤其是摘苹果时,触碰到树上那一个个可爱美丽的苹果,用手轻柔地抚摸,再满怀深情地采摘,这无疑是一个果农一生中最为幸福的事。但有幸福也有痛苦,幸福甜蜜当中也包含着伤痛、痛苦、担忧。在这一部分,可以了解到,诗人脚背弓起的部分疼痛照旧,而且他还得承受扶梯级棍的压力。站在梯子上,当树枝弯曲时,梯子摇晃,此时诗人会心怀担忧和几分惧怕。另外,摘苹果时,有一些苹果会不小心掉落地上而致擦伤或被刺破,这无疑是不幸之事,会让人倍感失望或遗憾,这是人之常情。所有这些带有否定性的情感因素同带有肯定性的情感因子如幸福、愉悦、甘美等是并存的,一般情况下,痛苦中包含着幸福,而幸福中也蕴藏着艰辛、苦痛。所以在这一部分,诗人以较多的节奏变格来适应这一思想内容,相较于其他几个部分,这一部分节奏变格较多。
在诗的最后一部分,即从第三十七行至第四十二行,诗的节奏变格仅有一处。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诗人将自己在果园中的睡眠与土拨鼠的长眠做了比较,说明自己的睡眠是很香、很沉、很长的。他的睡眠不是那种普通人的睡眠,而是类似于土拨鼠的长眠,因他的睡眠产生于劳动,也是在劳动中的睡眠。他的睡眠是劳动中的睡眠,他的劳动也是在睡眠状态中的劳动。这一部分主要是说明事理,通过事理的说明,进一步阐述自己对劳动的热爱。故诗人在这里没有使用很多的节奏变格,因说明、阐述事理原由的语言在节奏上应属较为平和稳定的,不适宜使用较多的节奏变格。
音韵
全诗未分节,用了很多的韵脚,每隔几行就换一种韵式。从诗的整体来看,没有统一规范整齐的韵式,这一点同传统的格律诗大为不同。从第一行至第四行,韵式为abba;从第五行至第六行,韵式为aa;从第七行至第九行韵式为aba;从第十行至第十二行,韵式为aba;从第十三行至第十七行,韵式为abbba;从第十八行至第二十三行,韵式为abacdb;从第二十四行至第二十六行,韵式为aba;从第二十七行至第三十行,韵式为abba;从第三十一行至第三十六行,韵式为aabcdb;从第三十七行至第四十二行,韵式为abcbcd。
以上各种韵式是根据韵脚所出现的诗行来确定的,为诗中各种不同的小韵式。这些小韵式有的属于两行诗节,有的属于三行诗节,还有的属于四行、五行和六行诗节。其中有两处四行诗节的韵式abba为传统格律诗中的抱韵(enclosing rhyme),还有一处两行诗节的韵式aa为传统格律诗中的“双行联韵体”(the couplet)。其余各处的小韵式在传统的格律诗中均属罕见,应视为诗人的创新。
全诗在音韵上吸取了传统格律诗的特点,即用脚韵,但脚韵用得很随意,变化较大,变换次数较多,整体的韵式没有统一性、规律性。从上述所分析的诗行排列特点、诗的节奏特点及各行音步的特点,再结合韵式、韵脚的特征来看,该诗应属一首现当代英语格律诗,也可以看作一首半自由半格律诗,这是因为诗的诗行排列与惠特曼的自由诗非常接近,有的很长,而有的则很短。若作为一首半自由半格律诗,全诗的格律诗成分占大多数,而自由诗的成分则较少,主要体现于诗行的排列上。弗罗斯特的很多诗都属传统的格律诗,但他偶尔也会创作一些与传统格律诗有较大距离的诗,这首《摘苹果之后》就属此类诗。
该诗除了使用不少脚韵外,还用了一些头韵、行内韵。头韵、行内韵的大量使用与多种脚韵的交替使用增强了诗的韵味,使全诗虽不具传统格律诗那种整齐悦耳、规范一致的乐感,但在诗句的动听感和适宜读者富有感情性的朗读方面,则是毫不逊色的。头韵、行内韵的使用也加强了诗句的流畅性。
跨行技巧
诗中“跨行”技巧的有效使用也促进了诗句的流畅性。“跨行”使诗句之间不但在语法形式上联结在一起,而且使诗句在意义上很自然地连贯起来,也使上下旬之间朗读起来显得润滑、流利。除了“跨行”,诗人还使用了“行内停顿”。这是一首较长的诗,共四十二行,总共只有一节,诗人有效地使用了“行内停顿”,这使读者在朗读该诗时,可以不致过于急促、疲劳,除了不少的“行末停顿”外,再增加一些“行内停顿”,这样可增强语气的平缓,同时,它既可增强朗渎者对朗读内容的理解,也为读者理解诗的内容提供了便利。
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丧父,随母迁居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两年。这前后曾经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1915年回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其后诗名日盛,1924年、1931年、1937年、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大学担任教职、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弗罗斯特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他的诗风兼有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表面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他被认为是与艾略特并列的美国两大诗歌中心之一。弗罗斯特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