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观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3年5月3日开播的一档新闻访谈类节目,由董倩、沈冰、张泉灵担任主持人。
节目发展
2003年5月3日,《数字观察》在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在央视旧址250演播室播出,由
沈冰、
董倩和
张泉灵担任主持人,每周六12:30首播,每周日4:13重播。6月30日,《数字观察》正式停播。
节目简介
节目设计的理念脱胎于民意调查这种正在普及并得到广泛重视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新闻事件,利用社会调查获取的数据,结合电视特有的表现手段,以开放、求证、客观的精神观察社情民意的状况,探讨社会发展动态。
虽然国外已有在媒体中利用民意调查的方法进行新闻报道的实践,但在国内的电视媒体中,这一节目样式尚属首创。因此,本节目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并与百姓生活有着很强的贴近性。
节目试图通过民意调查和电视深度报道的结合,既能发挥民意调查从个案——数字——规律的优势,又能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提升社会整体的科学素养。
数字是最直观也是最生动的。数字既能完成对事实的描述,同时数字和数字的交叉比较也包含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数字表情》着眼于数字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既在逻辑之中,又有出人意料的发现和结论。
《数字观察》的突出特色是数字。节目力图做到与百姓的充分互动,对于数字的阐释和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数字观察》是一个以演播室为主体的谈话节目,设置主持人、报告方、专家、被调查者等几个角色。主要是围绕调查报告,针对数字,进行解读、分析和交流。
节目的传播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数字是这个节目最具优势的资源,也是节目的核心和主体。主持人和嘉宾将聚焦于数字,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的专业背景对数据进行解释分析,逐步接近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事实,展现数据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数字表情》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2、与百姓、政府的互动也是这个节目的另一个核心优势。《数字表情》试图搭建这样的平台:加强民意和政府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同时增强民众对政府决策的了解。因此,《数字表情》可以有效地吸引各个层面的观众,促进民意和政府决策的互动。
该节目于2003年6月28日播完《偶像崇拜》节目后停播。
节目阐述
节目方向
1、节目设计理念
节目设计的理念脱胎于民意调查这种正在普及并得到广泛重视的社会学研究方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新闻事件,利用社会调查获取的数据,结合电视特有的表现手段,以开放、求证、客观的精神观察社情民意的状况,探讨社会发展动态。
我们试图搭建这样的平台:加强民意和政府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同时增强民众对政府决策的了解。
虽然国外已有在媒体中利用民意调查的方法进行新闻报道的实践,但在国内的电视媒体中,这一节目样式尚属首创。因此,本节目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并与百姓生活有着很强的贴近性。
2、预期的传播效果
《数字观察》试图通过民意调查和电视深度报道的结合,既能发挥民意调查从个案——数字——规律的优势,又能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提升社会整体的科学素养。
数字是最直观也是最生动的。数字既能完成对事实的描述,同时数字和数字的交叉比较也包含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数字观察》着眼于数字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既在逻辑之中,又有出人意料的发现和结论。随着对数字的解读,带给观众恍然大悟的快感。
节目路径
1、节目的基本形态
《数字观察》是一个以演播室为主体的谈话节目,设置主持人、报告方、专家三个角色。主要是围绕调查报告,针对数字,进行解读、分析和交流。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从案例出发,经由统计、调查,摸索出相应的社会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是由样本到规律的必经之路。《数字观察》正是以数据为中心,可以在案例和规律之间进退攻守。
数字是这个节目最具优势的资源,也是节目的核心和主体。主持人和嘉宾将聚焦于数字,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的专业背景对数据进行解释分析,逐步接近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事实,展现数据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对数字进行解读、分析、整合的过程也是节目的基本叙事过程。在一期节目中将会有四至八组数据,每一组数据中隐含着一个或两个亮点(可以引起观众兴趣的兴奋点),这些亮点部分地决定了一期节目的叙事节奏。此外,每组数据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构成一期节目的基本骨架。这样,节目会紧紧围绕数据展开,而不会陷入“话题”的泥沼。
在《数字观察》中,数字将更加形象化、更富于动感。节目的内容也要表现数字的变化以及数字和数字之间的关系。
2、演播室中主持人和嘉宾的角色分工和关系
节目在演播室的空间里搭建一个平台,主持人、专家和报告方在这个平台上,围绕数字进行交流,并实现各自所代表的角色之间的沟通。
角色分工:主持人——代表媒体、百姓
专 家——代表学者、百姓
报告方——代表政府和学者(鉴于报告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和研究单位,因此报告方在节目中的功能是发布报告和数字,并以专家或者政府的角色给与分析和解释)。
在节目的进程中,主持人、专家、报告方可以依照内容,交替扮演各自的角色,最终完成对数字的解读和分析,从而完成对数据和报告立体的交叉的分析。
3、主持人和嘉宾挑选信息的基本原则
在面对每一组数据时,主持人和嘉宾在解读时都会遵循“自利”的原则,即:从自己的经验范围出发,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政府——了解民意、进行决策最重要的信息(政府最想知道的、对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
媒体——最有利于传播的;
学者——最有研究价值的、需要在政府和民意之间进行沟通的信息;
百姓——与其切身利益最有关联的、最感兴趣的;
主持人和嘉宾在明确自己在节目进程中的角色分工之后,以各自角色的信息选择原则为出发点,其汇聚的焦点将会成为节目内容的主体,并使节目形成丰富的层次。
节目程序
1、基本操作流程
第一种模式:针对新闻事件和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实施自主调查
选定题目制片人、策划组
选题论证会(确定选题、进行问题设计)制片人、顾问组、策划组
实施调查(包括数据处理、分析,形成简单的课题报告)委托合作机构
策划会(形成策划文案)专家库、制片人、策划组、编导组、技术组
演播室录制节目编导组、技术组
后期编辑、合成编导组、技术组
第二种模式:利用已有的社会调查报告
信息源(政府部门中相关机构已有的或正在进行的调查、研究机构已有的或正在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大专院校进行的调研课题)
该环节由策划和资讯共同完成。
确定选题:搜集成型、完备的调查报告,由审看组(制片人、专家、策划)筛选适合本栏目操作的报告,确定选题和策划方向。
策划阶段:由策划组完成,策划组由学术策划和节目策划组成
策划组(学术策划和节目策划)——合成出策划文案
策划文案——技术组——技术支持方案
如有外拍,由编导组完成拍摄任务;
执行文案:在策划文案和技术策划文案的基础上
策划会:制片人、主持人、报告方、嘉宾、策划、编导、技术组
演播室录制节目:编导带领切换导演实现执行文案
后期编辑合成编导组、技术组
2、节目组的基本建设和组织架构
数据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社会调查报告,进行分类整理并归档,进行初步筛选)
专家库(与相关学科的专家和政府部门建立联系的网络,从中挑选出参与策划的专家和演播室嘉宾)
顾问组(常设的专家小组,对选题做出判断,并对数据进行初步解读)
合作单位网络(国家各部委的政策研究中心、社科院及其下属调查公司、高校、社情民意网、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新浪网、民营调查公司等,提供社会调查报告或从中挑选出若干个合作伙伴进行自主调查)。
节目内容
*第一期:北京市民直面“非典”(2003年5月3日)
△第二期:抗击非典成效如何(2003年5月10日)
☆第三期:防止“非典”进农村(2003年5月17日)
△第四期:“非典”折射公德意识(2003年5月24日)
△第五期:解读“非典”中的信息传播(2003年5月31日)
△第六期:流动儿童成长在城市(2003年6月7日)
△第七期:谁来推动科学节水(2003年6月14日)
△第八期: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2003年6月21日)
第九期:偶像崇拜(2003年6月28日)
说明:“*”——董倩,“△”——沈冰,“☆”——张泉灵
相关资料
民意调查和大众传媒的结合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调查机构和媒体联合发布对总统选举的预测。那之后,民意调查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民意调查和媒体的结合也因此产生出一种新的门类,叫做“精确新闻”,之后又衍生出解释性新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行以及社会学的发展和普及,一些报纸,如《北京青年报》、《中国日报》开始采用民意调查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一些报纸如《中国青年报》设立了专门的部门进行社会调查,并定期发布调查结果。目前,北京青年报有一个版面名叫“公众调查”,针对新闻热点社会热点进行社会调查,发布调查结果,并对之进行分析和解释。
但是,由于社会学调查方法本身的专业性、调查报告的学术性以及数字天生的抽象色彩,限制了精确新闻在电视媒体上的发展。因此,到目前为止,电视新闻报道仅限于对调查报告当中的数字做简单的发布。
主持人团队
播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