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基本概况
21世纪初诞生的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
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
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
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
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
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
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
产业组织理论和
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
贸易模式,并在
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
理论创新。
20世纪80年代Krugman、Helpman和lancaster提出新贸易理论的
静态模型,90年代Grossman和Helpman提出的与“
内生增长理论”密切联系的动态贸易模型得到进一步发展,21世纪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trade model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简称HFFM)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 of the firm)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使用。国际学界对
贸易模式和贸易流量的解释,已经日渐进入到企业层次的
微观研究,这些研究将原来的CES偏好假设放松为异质企业的假设,并且运用企业层面数据展开
实证分析。Baldwin(2005)、Larry Qiu(2006)等学者将关于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理论称为“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内容概要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
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
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
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
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
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近期的
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
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
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同样不涉及企业的边界问题,现有
企业理论仅限于部分
均衡分析而忽视了公司内贸易的国际维度。跨国公司在
全球经济地位重要性与日俱增,
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
一体化战略选择,以及中间投入品贸易在
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都使得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企业的组织形式和
生产方式选择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如何在不同国家进行
价值链分配,是通过FDI在
企业边界内进口中间投入品,还是以外包形式从独立供货企业手中采购中间投入品,新新贸易理论较好地将
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在
企业全球化生产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
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
firm-level 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
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
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内容特征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
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
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
规模经济性和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
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1977年,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的D-S模型,阐述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
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企业
生产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在具有
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
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品差异。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
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
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对
差异产品的需求。
克鲁格曼看到了D-S模型解释贸易问题的潜力,首先将它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建立了
规模经济理论,即一个由规模经济引致贸易的模型。通过采用张伯伦
垄断竞争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为: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国际贸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
世界市场,厂商可以打破单一狭小的国内市场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
产品销售市场,并从别国进口其它差异性产品,以满足
消费者需求。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发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
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
差异产品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
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
贸易结构的影响。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填补了贸易动因
研究视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
代表性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
性需求。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
规模经济,因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进口
相似产品,以满足本国
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
消费需求。该贸易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越多。
(3)
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认为技术差距和
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
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
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贸易时,即是著名的
生命周期理论。同时也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
技术开发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所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仍会有差异,从而促成国际贸易的产生。因此技术水平接近的国家会因为追求产品的差异性而产生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
2、在
贸易政策方面,两个论点——
利润转移论和
外部经济的提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框架下,
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效率的市场,任何干预只会带来效率损失。因此
传统贸易理论强调
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现实中市场的
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在此基础上提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外部经济论认为,一些具有技术创新的
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知识外溢为其他部门带来收益,即产生了有益的
外部经济性。政府则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即应当对对本国经济有重要
促进作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补贴。如日本80年代中期从美国手中夺得半导体产业的
控制权,就是战略性政策使用的结果。战略性政策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贸易政策有重大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
欧洲联盟条约的内容。
3、新贸易理论提出了参加贸易并不总能得到利益的论点
传统贸易理论并未对国际贸易的
福利效应作专门分析,因为其理论的结论是按
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对各国都有利益,
贸易利益来源于专业化
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优势,还来自于:
规模经济性、增加了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竞争程度、增加了产品的差异性等。同时,新贸易理论指出,尽管存在着潜在贸易得益,但
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也产生了风险,使一国经济有可能不仅无法利用潜在的贸易得益而且实际上遭受损失。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而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弥补这种收缩带来的损失时,贸易使本国受损,这说明,参加贸易并不是总能得到利益。
4、新贸易理论开始注重国际贸易理论与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将贸易与
投资问题孤立地进行研究。
经济全球化使人们认识到贸易与投资实际上是厂商
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同选择方式,出口或到
东道国建立基地所需考虑的因素实际上是相似的,国际贸易可以看作是以商品为载体的要素的国际流动。
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
国际经济生活的主要载体,对
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
重大影响。故一些学者开始将贸易与投资置于统一框架中进行研究,注重与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也是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证研究
Bernard和Jensen(1995)针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与非
出口企业相比,美国的出口企业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出口企业规模都相当大,
生产率较高,支付较高的工资,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更具备
技术密集型和
资本密集型特征。Bernard和Wagner(1996)针对德国企业的研究发现,德国的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同样存在上述差异。Clerides,Lach和Tybout(1998)针对
哥伦比亚、
墨西哥和
摩洛哥三国的出口企业,Bernard和Jensen(1999)针对美国企业,Aw等(2000)针对台湾企业,Eaton,Kortum和Kramarz(2004)针对法国企业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得出了类似结论。这些差异被称为是企业的异质性。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
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
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建立的异质
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s(1992)
一般均衡框架下的
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
生产率差异。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生产率非常普遍,不同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面临不可撤销投资的初始
不确定性也各不相同,进入出口市场也是有成本的,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做出出口决策。Melitz(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
贸易利得。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将会提高工资和其它要素价格,驱使
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
利益分配将有利于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既为本土市场生产也为出口市场生产,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已经退出市场,其结果是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为国际贸易而得到提升。当削减关税、降低
运输成本、或增加出口
市场规模时,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些贸易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
引入异质企业的
垄断竞争模型可以拓展到与
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拓展了Melitz模型,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Brainard(1987,1993)认为,当外国
市场规模增加并且出口成本上升时,与出口相比FDI就变得更为有利,而当海外投资设厂的成本持续上升时,FDI就会变得相对不利,这就是出口与FDI的接近——集中的替代关系。Helpman,Melitz和Yeaple的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根据其
生产率预先决定的。从实证检验看,采用
离差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的
全球化战略以及出口成本的变化、或FDI成本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各国各个产业内
生产模式的。Helpman,Melitz 和Yeaple(2004)对出口和FDI关系研究的贡献与Melitz(2003)对异质企业贸易的贡献一样杰出。引入企业异质性特征后,可以将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区分开来,确定哪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哪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新的异质企业分析假设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不同,企业
生产率水平也存在差异。出口的
沉淀成本除了
市场调研、建立
分销网络、做广告的成本外,还包括运输成本。FDI的固定成本则是在国内建立分厂的两倍。FDI的固定成本大于出口的成本,虽然FDI没有运输成本,但是固定成本要高得多。企业生产率差异使得企业可以进行自我选择。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
Bernard与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Melitz(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而非
垄断竞争的
市场结构,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基于出口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出口企业规模更大并且
生产率更高等事实,Bernard等模拟了全球范围内
贸易壁垒削减5%的情形,研究结果是
贸易额上涨了39%,
总生产率也由于低生产率企业倒闭和高生产率
企业扩张出口而上升。在同一产业内,较低的贸易成本和产品差异会导致企业不同的反应,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将可能倒闭,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企业则开始选择出口,因此,该模型具有重要的实证含义。
边界模型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
两个关键选择:一是是否进入
国际市场,是继续作一个本土的企业还是选择进入国际市场;二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是选择出口还是
FDI的形式?原有模型能解释为什么一家
本土企业有在外国进行生产的激励,但是这些模型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海外生产会发生在
企业边界之内,而不是通过常见的市场交易、分包或许可的形式进行海外生产。
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从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问题入手,将国际贸易理论和
企业理论结合在一个统一框架下。Antras(2003),Antras和Helpman(2004)探讨企业的
异质性对企业边界、外包(out-sourcing)以及
内包(in-sourcing)战略的选择的影响,为研究
企业全球化和产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于
企业边界有两个相对较为基础的模型,一个模型是将Coase和Williamson的
交易成本理论应用在
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另一个模型是采用Grossman,Hart和Moore的产权分析方法。Antras(2003)另辟蹊径,将Grossman-Hart-Moore的企业观点和Helpman-Kmgman的贸易观点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
不完全契约产权模型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控制决策。
世界贸易的1/3为公司内贸易,Antras建立的跨国公司产权模型中,假设贸易是无成本的,国与国之间的
要素价格不存在差别,均衡时会出现跨国公司,其公司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现状相吻合。Antras(2003)在文中揭示了两种公司内贸易的类型,在产业
面板数据分析中,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而出口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更高;在国家截面
数据分析中,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出口国家的资本——劳动比例更高。Antras模型界定了跨国公司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定位,并能够预测企业内贸易的类型。
计量检验表明该模型与数据的质和量的特征相一致。Casson(1979)和Rugman(1981)作了关于跨国公司国际化的开创性工作,Ethier(1986),Ethier和Markusen(1996)开发了研究
信息不对称和知识
非排他性在企业进行
对外直接投资中作用的模型,Antras(2003)借鉴了上述研究成果,强调了
资本密集度和
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在
企业国际化过程决策中的作用,并验证了这一决策对公司内贸易类型的含义。
一个在
企业边界内部生产中间投入品的企业,可以选择是在本国还是在外国进行生产,如果在本国生产,该企业从事的就是标准的
垂直一体化;如果在外国生产,该企业进行的就是FDI和公司内贸易。同样,一个选择进行中间投入品外包的企业,也可以选择在本国还是外国进行外包。如果在本国购买
投入品,就是国内外包;如果在
国外采购投入品,就是对外外包或国际贸易。Antr à s和Helpman(2004)建立的理论框架中,是否进行外包或一体化,是否在国内或国外进行等决策都是企业的内生组织选择。Antr à s和Helpman将Melitz(2003)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Antr à s(2003)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进行结合,在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
最终产品的制造商控制着总部服务,
中间品的供货企业控制着中间品的生产质量和数量,不同
产业部门的
生产率水平差异和不同产业部门的技术和组织形式
差异对国际贸易,FDI和企业的组织选择产生影响。贸易、投资和企业的组织是相互依赖的,不同组织产生的激励、
固定成本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
工资水平的差异共同构成了均衡的
企业组织结构。Antr à s和Helpman的研究表明异质企业选择不同的
企业组织形式,选择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地点。产业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生产率差异较大的产业中主要依赖进口
投入品,在总部密集度高的产业中一体化现象更为普遍;一个产业部门的总部密集度越高,就越不会依赖进口获得中间投入品。Antr à s和Helpman的模型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南北
工资差距不断加大和中间投票
贸易成本不断减少的影响,国外外包的成本减小会导致市场交易(arm’s-length trade)相对于公司内贸易增多,从而解释了现有的国际贸易和
国际投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