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出自《道德经》。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代表着古人对世间事物产生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
释义
无极是万物之始,亦是万物之终。古圣先贤将混沌状态的“道”称之为无极。
说明
出处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句子。
2、复归于无极
语出《
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无极本是
道家的概念。指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状态。
原文如下:
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 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
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
夏革曰:“物之终始, 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
革曰:“不知也。”
汤固问。
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犹齐州也。”
汤曰:“汝奚以实之。”
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
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 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
女娲氏练
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
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
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
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翻译如下:
夏革回答说:“如果太古时代没有物,那么怎么能有物呢。后代人要是说没有物,可以吗。”
殷汤又问:“象你这样说,那么物的产生没有先后吗。”
夏革回答说:“事物的终结和开始,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准则。开始也许就是终结,终结也许就是开始,怎么知道它们的区别呢。但是说到物质存在以外还有什么,事情发生以前又是怎样,我就不知道了。”
殷汤又问:“那么上下八方有极限和终极吗。”
夏革回答说:“不知道。”
殷汤坚持要问个明白。夏革回答说:“既然是‘无’,就没有极限,既然是‘有’,就没有穷尽,那么我凭什么知道呢。但是,没有极限又没有没有极限,没有穷尽之中又没有没有穷尽。没有极限又没有没有极限,没有穷尽又没有没有穷尽。因此我知道上下八方是没有极限没有穷尽的,而不知道它们是有极限有穷尽的。”
殷汤又问道:“四海之外有什么呢。”
夏革回答说:“就象我们这里一样。”
殷汤又问道:“你用什么来证明呢。”
夏革回答说:“我往东去到过营州,那里的人民和我们这里一样。我问营州以东的情况,又和营州一样。我往西去到过豳州,那里的人民和我们这里一样。我问豳州以西的情况,又和豳州一样。因此我知道四海之外,荒远极边的地方都和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大小互相包容,是没有穷尽和极限的。包容万物的天地,也和包容天地的太虚一样。包容万物所以没有穷尽,包容天地所以没有极限。我又怎么知道天地之外不存在比天地更大的东西呢。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既然如此,那么天地也是事物。凡是事物都会有所不足,所以从前女娲氏炼五色石来修补天的残缺,斩断
巨龟之足来支撑四极。后来共工氏与
颛顼争作帝王,共工氏一怒之下,撞着
不周山,折断了支撑天的柱子,拉断了维系大地的绳子。所以天空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也随着到了那里;大地的东南方向下沉,所以河流积水都向那里汇集。”
4、
无边际,无穷尽。《庄子·
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也。”
北宋周敦颐根据道士
陈抟《无极图》,在其《
太极图说》中把道家“无极”概念引入易学中加以改造,井作了新的解说。
全祖望《周程学统论》:“无极之真,原于道家者流”。《太极图说》以“无极”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实体,提出“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的命题,有“有生于无”之意。以“无极”作为万物之本源。“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周氏用无极观念,是取其虚静的性质,以静止为无极的本性,太极的运动,来于无极的静止。归于无极的静止,太极的运动是暂时的,相对的,而无极才是永恒的。他构筑了一个宇宙发生演变过程:无极 太极 阴阳二气 五行之气 万物和人类。宋易学家一般都认为,太极是世界的本源,并非太极之上或之外另有无极。
南宋朱熹认为,无极是太极的
界说语,
陆九渊则认为“若实见太极,上面必不更加‘无极’字”(《与朱元晦书》)太极并不需要用无极来界说。明清之际
王夫之认为:“无极,无有一极也,无有不及也……无有不及,乃谓太极。”(《思同录·内篇》)
5、“无极”可演万道,道生万物,一道一天地,一道一宇宙,与如今的维度宇宙、多元宇宙论相合。
解说
发散和收敛是“阳”与“阴”的本质,也是宇宙间最基本的矛盾,
有与无、善与恶、
动与静、外与内、正与反、前与后、荣与辱、明与暗、直与曲、实与虚、突破与积累、张扬与谦虚、散发与收藏等矛盾都是在发散与收敛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也是如此,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数学的运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在“阴阳”的基础上可以给出“无极”的定义:阳代表的发散和阴代表的收敛是宇宙间最基本的矛盾,阴的收敛自然而然的便会彰显出阳的发散,从而使二者即对立又统一,处于一种由至阴而彰显至阳的“无极”状态。“无极”的状态是收敛而来的,收敛会导致消失,所以代表“无”。根据
质量守恒定律和
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在一个系统内,守恒是一个重要的性质。那么,当代表阴的黑色不再保持其收敛的本性而开始发散从而彰显时,此消彼长,代表阳的白色也要相应的收敛来保持守恒,从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双方相互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形成了“太极”。太极是由发散得到的,发散便会彰显,所以代表“有”。道家认为单纯的白色就是“无极”(也被称为先天太极),而世人所熟知的太极阴阳鱼则被称为“太极”(也被称为后天太极),黑色从白色中显现并最终形成太极阴阳鱼的过程便是“无极生太极”。这也是“自无极而为太极”的道理。本质规律是收敛于内的“无”(负阴),外在现象是发散于外的“有”(抱阳),本质规律决定外在现象,本来互相冲突、矛盾、对立的阴阳二气(冲气)因为各自遵从本性的行为反而能相合(以为和),收敛自然而然会彰显出发散,阴阳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理。
以“无极”为基本观得出了在哲学上
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
辩证法规律只有一个,即以“无极”为本质的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和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式:
量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是收敛的一种表现形式,质变是一个突破的过程,突破是发散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达到质变的目的,需要通过长期的曲折方式在量变的过程中积累足够的条件,“曲折”的出现是因为质变的目标虽然是“直”的,但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量变过程具有隐藏、蛰伏、迂回、示弱、积累、浓缩等
收敛性,是一个由收敛自然而然彰显出发散的过程、,也是一个“累曲为直”的过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天地人”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天生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是“天”。对立统一规律在
事物发展上的基本表现形式是量变质变规律,所以量变质变规律是“地”。“天”与“地”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类意志而改变的,人类的
主观能动性只能影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曲折的量变过程要持续多久、要如何进行曲折的量变、曲折的量变最终能不能达到质变这个“直”的要求,可以受到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所以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人”。以“无极”为核心思想可以将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现着
联系的普遍性。
“无极”代表的是对立统一的本质,是收敛而来的,是对立统一静止的、绝对的、先天的状态,是“无”;“太极”代表的是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是发散而来的,是对立统一运动的、相对的、后天的
状态,是“有”。了解了二者的
辩证关系,《
道德经》中 “无为”“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反者道之动”等理念就都很容易理解了。可见,《道德经》是一部以“无极”为核心思想组建辩证法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