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都城
明代建筑
中国明代都城先后有京都南京 、河南开封 、中都凤阳、京都北京几处。
简介
明都城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二十六年八月,拓应天府城,命刘基等在旧城东钟山之阳建新宫。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自南台旧内迁入新宫。同年三月,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改汴梁为开封府。八月,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二年九月,朱元璋又以故乡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建造一如京师之制。中都的设置受到大臣的反对,加上役银劳费,遂于八年四月罢中都役作。后开封罢称北京,南京改称京师,正式成为首都。明成祖夺取帝位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改留都为南京,以北京为京师。
京都南京
南京城的修建历时达二十一年,洪武十九年(1387)始告完工。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和防卫的需要,南京城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城周号称九十六里,实测约六十七里。城垣高度一般为十四至二十一米,基宽十四米,顶宽四至九米,以石为基,上砌特制的大砖,垛口一万三千六百一十六个。开有十三个城门,以聚宝门最为宏伟,城墙内有藏兵洞二十三个,可供三千士兵驻守,二十二年又在都城外围建外郭城,号称长一百八十里,实际为一百二十里,大部依天然地形以土垒成,约四十里以砖砌成,开十八门。外郭城墙已于早年被毁,都城城墙则保留至1949年以后。皇城位于城东,平面呈方形。内有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自洪武门至承天门筑有大街,东侧为礼、户、吏、兵、工五部,西侧为五军都督府。宫城内依中轴线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是皇帝举行大典、处理朝政及居住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