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泉,也称晋泉、晋祠泉群,古称晋水,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脚下晋祠内,是汾河中游右岸由喀斯特(岩溶)大泉,因晋祠而得名。称三晋名泉。有难老、鱼沼、善利3泉,其中难老泉最大,是晋祠泉水的最主要源泉,号称“晋阳第一泉”。
位置境域
出露位置
晋祠泉,位于太原市西南
吕梁山脉悬瓮山东麓,距太原市区约25公里,距上兰村(有
兰村泉)35公里。坐标为东经112°27′,北纬37°40′。该泉水地处西山山前断裂带上、
晋中盆地西北边缘,西北傍山,东、南、西皆与盆地接壤,东距
汾河4公里。出露高程808米。
泉域范围
《山西山河志》载:晋祠泉的泉域范围:南部神堂沟、亲贤、黄陵为石炭、二迭系砂、页岩阻水边界;西北部为晋祠至神堂沟断层阻水边界;西南部交城、草头庄、下石沙为砂、页岩阻水边界;北部与上兰村泉分界;东部以东山背斜轴部分界;汾河罗家曲至镇城底渗漏补给;泉域范围约1700平方公里。
《汾河志》载:关于晋祠泉水的泉域范围,学术界亦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的认为晋祠泉、
兰村泉、乃至整个太原的西山地区均为一个大的泉域,有的则认为晋祠泉有一个独立的泉域范围。据山西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分析,晋祠泉域面积2030平方公里,其中裸露可溶岩面积391平方公里,其行政区域面积主要包括太原市古交、清徐及原南郊区所辖范围。
主要泉组
晋祠泉,古称晋水、晋泉,主要出露泉流,包括难老、鱼沼、善利三泉。《出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即发源手悬瓮山一带。其源头有两泉,一名“难老泉”,其名取自《诗经·鲁颂》“永锡难老”之意;一名“善利泉”,其名取自《老子》“上山芳水,水善万物而不争”之句,二水清澈见底、冬温夏凉。
难老泉,晋祠三泉中的最大泉。《晋祠志·山水卷·难老泉》记述:“士人呼为南海眼,在水母楼东,瓮石为园井形,深可二丈有奇,周可五丈。东瓮水口径二丈,宽三尺,高六尺,上覆以亭口,外为石塘。其水如从翁底漏出,涌流若沸,色碧如玉。”难老泉亭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重建。难老泉名取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句,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题“难老”匾悬于亭内。难老泉水环绕祠内,春夏浓青至冬更翠,水莹如镜,川流不息。1954年~1958年实测流量占晋水总量的60%~70%之多,约为1.2立方米/秒~1.4立方米/秒,1986年降至0.45立方米/秒。1993年4月30日断流。2023年5月14日,难老泉实现首次复流。
鱼沼泉,《晋祠志·山水卷·鱼沼泉》记述:“在圣母殿前,俗呼鱼池,深一丈多,水深五六尺,南北七十尺,东西七丈五尺⋯⋯上架飞梁.周绕以槛,东西两角设水口各一,水出北口入八角池,水出南口入玉带河⋯⋯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斯形本方,故日沼,其中多鱼,故日鱼沼。”据调查,1927年~1928年鱼沼曾结过冰。20世纪50年代实测鱼沼泉流量为0.2立方米/秒~0.4立方米/秒,占晋泉总量10%~20%,说明鱼沼泉流量变化较大。鱼沼泉于1972年5月干涸,现代看到的鱼沼内之水是人工抽水所为。
善利泉,《晋祠志·山水卷·善利泉》记述:“一名北海眼⋯⋯状同难老泉,殊不及其深⋯⋯在唐叔虞祠西南隅,其水微小,然亦冬温夏凉。”“分为两派,一入暗溪,一入莲池。”善利泉取名于《老子》“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义。善利泉水入莲池,汇鱼沼泉水,东流水磨院,推动二盘水磨后入北河。善利泉20世纪50年代实测流量为0.1立方米/秒左右,1972年5月干涸。
地质形成
地质演变
晋祠泉水的形成和山西古老台地的形成与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晋陕古陆在燕山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强力作用下,部分地区的岩层断裂,沉陷为汾渭地堑。到第三纪末期,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太行山、
吕梁山二山突兀而起,二山之间则沉降为深陷数公里的河谷盆地。从此,
汾河南北沟通,成为纵贯山西中南部的一条大河。原来深埋地下数公里的寒武纪和奥陶纪石灰岩,随着其他岩类的升起,一部分露出了地面,晋祠泉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大气降水、地面水入渗补给,其中储存有丰富的喀斯特裂隙水,这就为岩层裂隙岩溶水提供了出流条件。喀斯特裂隙水沿断裂带从奥陶纪灰岩内向东南方向的盆地运动,受到边山东北向的晋祠—交城大断层弱透水层阻隔,向上溢流而形成晋祠泉。晋祠泉水是裂隙岩溶水,属于上升泉。
补排条件
晋祠泉的补给主要是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和汾河地表径流的漏失,大气降水入渗是主要补给来源之一。汾河自下石家庄至峙头村,流程75公里,在此范围内有3个漏失段,即罗家曲至龙尾头、古交至河口村、河下村至峙头村,漏失段总长45公里。有学者认为这些漏失段全部处于晋祠泉的补给范围内。而且是晋祠泉的重要补给来源。晋祠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西山岩溶水向盆地运动受到边山断层东侧弱透水第四系地层阻挡而成,为典型的山前断裂溢流泉,为非全排型泉。
晋祠泉域裂隙水泉水补给区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其中裸露可溶岩面积390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泉水流量
晋祠泉水的流量观测最早见于1933年,当时的山西省政府水利委员会实测为70立方英尺(约2.4立方米/秒),1942年10月1日测得每昼夜17x104立方米(约2.0立方米/秒)。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水文总站设站观测的1954~1958年实测情况是,年平均流量1.94立方米/秒(其中1957年最大2.057立方米/秒、1962年前平均为1.945立方米/秒)。由于1970年代持续干旱,1980年代以后大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使鱼沼、善利两泉断流(一说1970年代干涸),1991年实测平均流量,难老泉为0.29立方米/秒。
自20世纪60年代起,晋祠附近大量凿井提取岩溶地下水,致泉水流量逐年减少。1960~1969年平均流量为1.75立方米/秒;1971~1980年平均流量1.13立方米/秒;1983年减为0.47立方米/秒,1986年只有0.29立方米/秒;1994年4月3号北河断流(0.03立方米/秒),4月8号南河断流(0.03立方米/秒),到1994年4月30日,晋祠泉断流。
1954~1958年实测泉水流量最小1.72立方米/秒,最大2.18立方米/秒,年内变化幅度为0.2084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一般出现在6~9月。最大流量一般出现在10~12月,枯水期为4~7月,丰水期在9~12月,一般较雨季推迟2~4个月,流量相对稳定。其流量过程线基本呈一水平线,属稳定性泉水。20世纪50年代尚未开采岩溶水时,其流量动态基本反映了泉水的天然状态。
泉水水质
晋祠泉泉水在漫长的流动过程中,溶解了石灰岩中易溶物质,使其水质属重碳酸型石灰岩裂隙溶洞水。水中含有镍、锰、铁、铅等金属元素。矿化度0.6克/升(一说每升0.6~1.0克),水质是石灰岩层中的裂隙溶洞水。
总硬度为26.67度~29.42度(德国度),暂时硬度为9.22度~11.49度,PH值为7.5~9.37;水的类型为SO4一HCO3、Ca—Mg型(硫酸、重碳酸钙——钙镁水)。据太原市水利科学研究所1987年5月对晋泉水质的评价报告(该报告采用综合指数法。按尼梅罗计算公式计算)所算结果为:一般污染指标1.71,化学指标1.48,毒物指标0.71,细菌指标0.12,总指标4.02,小于国家规定总指标5,达到国家所规定的饮用水标准,为一级清洁水。
水温
晋祠泉水温常年为17.5°C左右。
断流原因
晋祠泉流量的减少至干涸,其根本原因是在泉域范围内水均衡补排失调,作为补给项的降雨人渗及地表水入渗都在不断减少,而作为排泄项的人工开采量却不断增大。
就补给项来说,降雨与补给量减少。泉域降雨量20世纪7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13.9%,直接影响对泉水的补给。另汾河有2个漏失段,天然状态下,汾河径流漏失后补给晋祠泉水,但20世纪80年代之后,因汾河水库调节,汾河水量直接渗漏补给晋祠泉的水量随之减少。在相应河段,20世纪80年代比50年代流量减少52%,此两项原因使晋泉流量减少了20%。
就排泄项的人为开采来说,一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时河西化工区的太原化工厂、太原化肥厂在晋祠泉附近大量凿井提取岩溶水。1971~1977年化工区实际开采量达到0.52立方米每秒,同期的泉水流量仅为1.25立方米每秒,比20世纪的50年代下降了0.69立方米每秒,导致晋祠鱼沼、善利2个主泉水干涸。
二是岩溶水开采增大。1978~1979年清徐县在平泉打成5眼自流井,南郊在洞儿沟打成1眼自流井,总流量达0.60立方米每秒,导致泉水流量减为为0.66立方米每秒(1981年)。
三是泉域范围内采煤排水破坏了天然状态下西山岩溶水系统正常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20世纪80年代,西山煤田大规模开发,兴建国统矿、地方国营矿、乡镇集体矿共计275个,采矿排水达到3333万立方米/年,袭夺和破坏岩溶水资源的同时,使泉水补给水量减少。据山西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调查,1993年,泉域内提取深层岩溶水的水井多达80眼,年开采量为2648万立方米,泉域地下岩溶水已达到严重超采状态。这一年晋祠泉水年平均流量仅有0.042立方米每秒,直至1994年4月30日断流。
水系构成
汾河流域是中国北方泉水最多的流域之一,仅大型岩溶泉(流量大于1.0立方米每秒)就有6处。古代对汾河流域泉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卷三,记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汾水”,即指今晋祠泉水。古代,晋水东流至古晋阳南六里汇入晋阳沼泽地(晋泽),东南流入汾河。
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智伯为夺取赵家的领地,联合韩魏攻打晋阳,“三月不拔”,于是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后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城外,与韩魏媾和。于是韩魏反攻智伯,智兵败身亡。晋阳解围,三家分晋。因这条引晋水灌晋阳的渠道是智伯所开,故名“智伯渠”,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汉代以后,利用智伯引晋水淹晋阳城的渠道踪迹,加以疏浚,开始引晋水灌田。至北宋嘉祜五年(公元1060年),太原知县陈知白兴修渠首分水工程,将晋水分为十分,经北河、南河、中河、陆堡河四条渠道,灌溉四河控制的土地后东入于汾。
灌渠
南河,又名鸿雁南河。始修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已有1400年的历史。南河又分上河和下河两条。南河上河,北起郭家磨,南至枣园头止,南北长5000米;南河下河,北起邀河子,南至南张村止,南北长3000米。南河总长8000米,共有引水渠口64个,穿越后沟、仙居、柳子峪沙河涵洞等四处。上下两河流经村庄,有路便有桥。灌溉6个村庄的田亩。晋水泉源,南流之水为三分,其中南河分水一分半,中河分水一分,陆堡河分水半分。泉水流出难老泉,至鸳鸯口与中河分流。南河向南流约二华里,抵南涧河(马坊沙河),分为上、下两河。上河南流灌溉索村、东院村、枣园头等村土地;下河东南流灌晋祠总河统辖土地,以及王郭村、南张村土地,又兼冲转磨碾,剩余之水,经清水河流入汾河。
中河,一名鸳鸯河,分晋水南流水的1/3,在陆堡河的下游。南至鸳鸯口止。中河穿晋祠堡城向东流出,灌溉长巷等7个村的土地。堡西一口灌奉圣寺香火地。堡中神河桥西南开一口,名叫南小河。灌溉西堡、长巷、三家村、万花堡等村之田。西堡、长巷有例无程。三家村、万花堡则有程限,其接水处在长畛口以下。中河东流至上生寺前,分南北两流,至长巷村北五道庙,又合为一流。再东至南大寺村东泉子河,为东庄营、东庄村分水处,再往东一里多,河底有橙槽,下流从小站营自北而南所退之水,名暗槽河。所冲磨碾28处,颓废1处,剩余水一并归清水河,向南汇入汾河。
北河,即古
智伯渠,又名海清河。据《水经注》记载。用智伯渠进行灌溉始于公元前453年,迄今已有2500年。北河之水分晋水总量的7/10,自源头东流,出晋祠堡至纸房村,折而北流,抵达赤桥村中央,即豫让桥南,而分为上、下两河。上河北流出总河北界薄堰口外,灌溉西镇、花塔、南城角、沟里、壑里、杨家北头、县民、古城营、罗城、金胜、董茹等村的土地。下河东流灌赤桥、硬底、小站营、小站、马圈屯、五府营等村的土地,并冲转水磨,剩余之水,自小站营南流出暗槽河(上面为中河),入清水河后退入汾河。
陆堡河,晋祠泉源南流之水三分。陆堡河分其半分,流出晋祠堡东,灌溉纸房、塔院、北大寺等村田亩并冲转磨碾。南大寺、东庄等村均享其利,剩余水与中河水会于清水河,南达于汾河。
上级河道
汾河,黄河的一级支流,是山西省境内最大的河流,从源头到人黄口,主干流由北向南,纵贯大半个省域,穿越千山万壑,流过晋中、临汾两大盆地,接纳与汇集众多支流泉溪,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奔腾不息,最终汇入万里黄河。正源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麓东寨镇的雷鸣寺泉。河源海拔高程1670米。至万荣县庙前村一带注入黄河。河口海拔高程368米。从源头到入黄口河道总高差1302米,平均纵坡1.88‰。汾河干流总长694公里(水利规划中曾用河长为716公里),干流直线长度413公里,河道弯曲系数1.68。流域汇水总面积39471平方公里,占山西国土总面积的25.3%。
湖泊
晋泽,又名台骀泽,为晋祠泉水在盆地内汇集的湖泊。《山西通志》记载:“晋泽在晋阳县(现太原市晋源镇)西南六里。”《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台骀泽,一名晋泽,晋水(晋祠水)下流汇而为泽,中产蒲鱼,民人利之。泽广二十里,今为汾水所没,尽为民田。”《山西通志》记载:“晋水初泉出处,砌石为塘,自塘东分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东北流入城中(晋源镇附近),出城入汾水。其次派,东流经晋泽,南又东流入汾水,此二派即郦道元所言分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开皇四年(584年)开,东南流入汾水。”《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台骀泽在县南十里(古晋阳城在晋源镇北面古城营附近,故为十里)即晋泽也,旧为晋水汇流处,今废。”由此,说明晋泽远在清康熙以前就已经湮废。
治理开发
灌溉工程
汾河流域是中国北方泉水最多的流域之一,仅大型岩溶泉(流量大于1.0立方米每秒)就有6处。古代对汾河流域泉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卷三,记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汾水”,即指今晋祠泉水。《水经注》亦有记述。晋祠泉水的灌溉范围,历史上曾北上至金胜、董茹村,南下到清徐。由此可见,古代早已利用晋祠泉水灌溉附近大片农田。
自唐尧、夏禹至西周,晋水已为晋阳人生息之水。《水经注》:“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引晋水灌溉约有二千年历史。据载: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开凿晋水南河、中河、陆堡河,加上原有的北河(即智伯渠),共4条河进行农灌。开皇六年引晋水灌稻田。周回达四十一里。二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并州长史李勣在汾河上架桥、修渡槽,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唐代灌溉面积已达112顷。《读史方舆纪要》: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太原人史守二修祠水利,灌田六百余顷,盖晋水源出祠下云。
晋祠泉有难老、鱼沼、善利3泉,3泉之中难老最大,而且是晋祠泉水的最主要源泉,号称“晋阳第一泉”。为开发泉水,在春秋战国时即形成晋水渠系,史称“智伯渠”。智伯渠遗迹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灌溉渠道之一。
据史籍记载:在公元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的春秋战国时,智伯为取赵家领地,开渠引晋水灌晋阳城(今晋源镇),史称“智伯渠”,后人利用此渠就地兴灌溉之利。东汉安帝元初三年(116年),“修理太原旧沟渠,灌溉官私田”,此时,晋水仅有北渎“智伯渠”,即今北河,其水流经下游村落浇灌农田。隋开皇四年(584年)新开中河、南河。此时,晋水分南、北两河,南河又分为三条河,中河入大池,陆堡河流入大寺村,南河入索村等地。唐贞观十三年(639),“北都太原,贞观中长史李架汾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谓之晋渠”。这是古代山西第一座跨汾渡槽工程。此时晋泉灌溉面积已发展到百顷有余。
北宋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太原县令陈知白修建分水石塘,划定配水比例,设立渠长、水甲,管理河渠,使晋水管理有了简而易行的制度,灌溉效益达到三百三十九顷五十九亩。即在难老泉水出水口处,砌石为塘,中横石堰,凿十孔,每孔方圆一尺以分水。东设人字堰,西竖分水塔。北七孔水穿出,在人字堰北向东流入北河;南三孔水穿出,在人字堰南折而南流,又分为南河、中河、陆堡河。北河地势高、地亩多,分水七分;南河地势低,分水三分,而南河分为三河,即南河分水一分半,中河分水一分,陆堡河分水半分。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灌田面积达以六百余顷。
清代将晋水难老、鱼沼、善利三泉,引为北河、南河、中河和陆堡河等四条河,灌田三百五十二顷五十八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晋祠灌区重新统一规划,进行了灌溉渠系工程建设,将原有四河改建为南北两条干渠,总长17.3公里。在干渠上建有桥、闸、涵等建筑物共146处,两旁植树6.8万株。将历史遗留下的248条支渠改建为82条,总长88.4公里。渠系改建、防渗、建筑物配套三项工作同时进行。防渗处理后渠系利用系数由0.45到高到0.8,年节水总量达800余万立方米。晋祠灌区还建有工农退水渠,全长16.5公里,设计最大排水量12立方米/秒,保证了灌溉内农田退水、部分西部山洪和太原一电厂的工业退水。
为解决工农业用水的矛盾,灌区根据自然地理条件,采取以循环用水、渠道防渗为主的一系列节水措施,建设并形成了一个多水源、多目标的循环用水系统。在开源工程方面,一是修建扬水泵站,将工业污水和农田退水回收利用,以污补清;二是打井开发地下水源,以井补泉;三是利用有利地形,修建蓄水塘坝,闲蓄忙用。晋祠灌区循环用水系统集泉水、汾河水、污水、排退水多种水源为一体,较好地完成了对工业、农业、渔业等多目标供水。由于一系列有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灌溉面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733公顷发展到2800公顷。灌区农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亩产只有265千克,到1990年,亩产平均达到499.8千克。1993年,晋祠泉断流后,灌溉工程也无法使用。
园林建设
晋祠,为晋水之源,古称唐叔虞祠,占地面积89200平方米,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据《水注经》记载,北魏时已有唐叔虞祠。有1500年历史。北齐天保年间扩建,曾改称大崇皇寺,后称晋祠。历代均有重修增建,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之一,历代游人称誉为“三晋第一名胜”。
《晋祠志》所云:“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水经注》:‘‘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晋祠时曾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的赞诗。
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现存楼、阁、殿、台100多处和数百件珍贵历史文物,还有千年古树20余株,其建筑物大都依地势高低自然错落排列。既有亭桥点缀,楼台耸峙,又有泉水曲流,草木浓荫,兼具南北园林风韵。晋祠景色绚丽,文物萃集,有古十六景和三绝、三大建筑、三大名刻。古十六景,分为内八景和外八景。智伯渠蜿蜒而东,纵贯祠区,渠中流水清澈碧透,游鱼竞戏,水底莎草荡漾。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的传世佳句。另祠内有台骀庙,为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所建。据说,台骀善于治水,在颛顼执政时,曾任水官。台骀疏通汾、洮二水,保障了太原一带人民的安居,被封为汾川之神。
复流工程
1970年代末以来,由于岩溶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和西山煤田的大规模开发等原因,难老泉于1994年4月30日断流。历届山西省委省政府、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难老泉复流工作,省水利厅组织太原市县两级部门综合采取关井压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煤矿禁采限采等多种有效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有力促进了难老泉水位持续回升。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泉域岩溶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
2013年,太原市出台《
太原市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2018年开展泉域重点保护区边界矢量化工作,明确泉域重点保护区范围。
2016年至2020年,全市共关井407眼,压采地下水量7779万立方米。2023年,太原市在晋祠泉域的下游清徐县和核心区晋源区实施了4项水源置换关井压采工程。
2022年,太原市制定了《太原市地下水超载治理方案》,通过关井压采、煤矿限采、节水改造、生态补水等措施,计划至2030年全市地下水采补平衡,10县(市、区)全部退出地下水超载区行列。
工业企业加快转型步伐。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但为了实现晋祠泉复流,太原迈出了力度最大的工业企业转型步伐,全面整治煤矿及西山地区企业。
2006年至2014年,西山煤矿进行了大规模兼并重组,将原275座煤矿整合为53座,2013年吨煤排水量减少为0.65立方米,泉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对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从2014年开始,逐步抬升汾河二库蓄水位,扩大了汾河二库蓄水与岩溶地层的浸润面积,加大了对泉域入渗补给量。
2023年起,晋祠周边的索村、长巷村、花塔村、北大寺村等村庄,水稻田里多个泉眼复流。种种迹象表明,晋祠泉地下水位正在悄然上升。
2023年5月14日,难老泉实现首次出流。2023年累计出流133天,达到初步出流目标,受到水利部肯定。
2024年初,山西省水利厅与太原市政府共同制定了“晋泉十条”,强力推进复流各项保障措施。
在治水的同时,太原市开启了晋祠泉域范围内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辖区的西山地区生态恢复工程。太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西山生态建设。
2024年年底,难老泉监测水位较上一年同期升高0.76米,达到1.12米,创出流以来新高;2024年累计出流273天,达全年总时长的75%以上。
历史文化
晋水,源出悬翁山麓,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俗称南海眼,位于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源头,也是晋祠风光的精华所在。泉水从地平线下五米的岩石中涌出,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泉水清澈碧绿,所以古人摘取《诗经·
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旬,命名为“难老泉”。泉上有一座高两丈余、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的八角攒尖顶式的亭子,名难老泉亭。据《晋祠志》载:“北齐显祖文宣帝临幸晋祠,雅爱清泉,赐钱造亭于泉源头上。”亭下泉水晶莹透明,水中浓翠的长生萍和水底五色斑斓的石子,经阳光反射光彩夺目,蔚为壮观,使得历代许多文人墨客赞叹不已。诗人李白游后赋诗云:“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历代文人白居易、元好问、范仲淹、欧阳修等也留有题咏。亭内匾额很多,有
傅山先生写的“难老”,有刘汇写的“晋阳第一泉”等等。其中以傅山所写的“难老”立匾,书法清秀,引人注目,与“对越”、“水镜台”一起被誉为晋祠三名匾。
晋水源头,除难老泉外,还有鱼沼和善利泉,其中以难老泉出水量为最大。三泉共有流量2立方米/秒左右。难老泉东,有一水潭,面积约100平方米。水潭西北角有一凉亭,四周有汉白玉低栏,形式像舟,因名“不系舟”,意为行驶中的船,建于民国19年(公元1930年),系仿造北京颐和园的石舫而定名。在舟上环视仰望:古树掩盖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与雕梁画栋、红墙碧瓦相互辉映,泉水穿亭绕榭像轻纱飘忽其间。古人有诗曰:“涓涓难老泉,分流晋祠侧,中有长生萍,冬夏常一色。”
在不系舟前,有一道凿有10个洞孔的石堰,泉水从洞孔穿过。游人站在不系舟上,可以看到中流砥柱和人字堰。其中有3个洞孔的水流向晋祠南河、中河、陆堡河,有7个洞孔的水流向晋祠北河。北河就是古代著名的智伯渠,蜿蜒向东,纵贯祠区。中流砥柱的北面有一石券,名日“洗耳洞”。“洗耳”取自周权《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熏洗耳洞”,形容恭敬地倾听。洗耳洞上建有真趣亭。真趣亭上有副楹联:“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难老泉因出t9断层深部岩石裂隙中,水温常年保持在17C,每当冬Et,在阳光的照射下。时有蒸气从水中升腾而出。站在洗耳洞上环视,楼、台、亭、阁,尽在烟雾缥缈之中。水潭西壁半腰有一石雕龙头,难老泉水从龙头喷出,落入一和尚所托的钵中,然后下注水潭,形如白练,丁冬作响。此地此景,令人心旷神怡,于是难老泉声被列入了晋祠的八景之一。
晋祠气候宜人,风光明媚,素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风光,着实不凡:山环水抱,古树参天;亭台莲池。星罗棋布;楼阁云集,雄伟壮丽。现今以圣母殿为中心的晋祠建筑群,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后又经金、元、明、清历代经营擘画,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整修,布局紧凑,规模宏伟,自东向西,形成一条左右捭阖的中轴线,贯串着晋祠区的景物。
郭沫若游晋祠时曾题诗:“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翁山泉流玉碧,飞梁行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象,笑语嘤嘤立满堂。”1959年陈毅元帅曾游晋祠,即兴作诗:“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匾,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
晋祠与晋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晋祠有着悠久的历史。史学家传为美谈的“剪桐封弟”就在这里。西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为唐国诸侯。他的儿子燮父因境内晋水,改国号为“晋”。叔虞死后,后辈为纪念他建祠祀奉,称“晋祠”。晋祠自有记载以来,便以晋水和文物兼优而著称。由于其年代古老.建筑奇特,山清水秀,地肥富饶,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就已驰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晋祠的记叙:“悬翁之山,晋水出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稀见曦景……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北齐时代,太原为陪都,晋祠风景进一步扩建,文宣帝高洋在晋祠大兴楼观,穿筑池塘,同时高欢又开辟了天龙山石窟。到宋天圣年间,又依山傍水修建了叔虞之母邑姜的祠堂,即现存的圣母殿,并于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金代又修建了献殿。其他建筑系明、清所建。
自古以来,晋祠泉水。不仅为晋祠人民带来了农田灌溉之利,同时也为晋祠增添了绮丽风光。晋祠又是历代帝王亲驾和古代文学家、诗人抒发情怀之地。
除唐代大诗人
李白、
白居易曾在此留下不朽的诗句外,宋代著名文学家
范仲淹在《题晋祠》中云:“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一泽甚澄澈,数步忽潺溪。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约,长生如水仙。”诗人
欧阳修在《秋游晋祠》云:“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两诗描写了善利、难老二泉汇为清澈晋水,潺潺而流。《山海经·北山经》中就有“悬翁之山,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之旬。古城,指晋阳城旧址,即今古城营一带,晋祠在其西南,相距约为十里。从诗中看,当时这十里间道路两旁,晋水沿渠潺潺东流,流灌稻田,所以“千家灌禾田,满目江南乡”,“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太平寰宇记》中的“开皇六年,引晋水灌稻田,周遛四十里”。及《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后汉元初三年,修理太原旧沟渎灌溉公私田,谓晋水也。宋熙宁八年,太原入史守一修晋祠水利,灌田六百余顷”。皆可与诗相互印证。由此可知。自汉到宋,晋水一直有着灌溉之利,发展到宋代,竞可灌田六万多亩。
金时,元好问《
过晋阳故城书事》云:“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小仓月《晋溪》云“削桐宫殿古溪泉,寰海声高利济全。晓月僧钟云外寺,晚山渔笛浪头船。三秋白雁芦花雪,二月金莺杨柳烟。”这些诗除描写金代晋祠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外,更赞美了“寰海声高利济全”的晋水。在当时,晋水既美化了游览胜地晋祠,又浇灌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稻田,还可生养鱼虾,培育果木。此外,还美化了晋阳古城等,使四周人民千百年来获益匪浅。
明代,刘基《观晋祠泉》云:“太行翠色郁蟠蟠,一派泉飞石罅寒,千古东流谁御得,任凭沧海起波澜。”张颐《晋溪流水》云:“唐叔祠前溪水碧,泉涌颓波挟崖石。一泓清溜泻寒声,千载居民仰灵泽,小小渠平古殿凉,西风十里稻花香。”李骓桢《晋水》亦云:“田家春赛罢,万亩乐花香。”由此可知,明代的晋水水量是比较可观的,给这一时期的太原地区带来了灌溉之利,显现出“西风十里稻花香”之景象。明嘉靖《太原县志》水利部分所述晋祠四渠灌三十二村田,便是史证。
到了清代,咏赞晋水的诗更为多见。王尔详《难老泉和韵》云:“波光如镜天如底,绉谷溶溶细鳞起。香杭分绿永无休,泽国流芳谁复似。”挂在晋祠圣母殿两侧的对联亦云:“灌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翁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除描写了晋水自古至今清澈常流,“冷于夏温于冬”外,还说明晋水灌汾西千顷田之利。光绪《山西通志》卷六十六载:“(太原)县西晋水渠分南河、北河、中河、陆堡河四渠,溉三十二村田。”可见诗中“干顷田”虽有夸张,但晋水有较好的灌溉之利当是可信的。另外,晋祠圣母殿对联中的晋水“三分南七分北”也恰与明嘉靖《太原县志》水利部分所载晋水四渠中北渠水七分、南渠水一分半、中渠水一分、陆堡渠水半分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