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书箱是指一对左右宽70.5厘米,上下高51厘米,前后深23厘米的木制书箧。两个书箧的正面、左右相对刻有兰花。右边的兰花下有一拳石,兰花上端有行书题刻:题芹溪处士句: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左边一幅兰花上端题刻: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左边一幅兰花的右下角题刻:拙笔写兰。还有两句题刻: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左边书箧的箧门背面,用章草书写着箱内所装物品的清单。
简介
曹雪芹书箱左边书箧的箧门背面,用章草书写着箱内所装物品的清单。由此清单可见,此箱的主人是一个名为“
芳卿”的女子,箱中物品是她与丈夫所绘的编织一类的草图和歌诀稿本,即所谓“花样子”。清单共五行字,五行字左边,则是用娟秀的行书写的一首七言
悼亡诗,括号里的文字,是书写当时被勾掉的:不怨
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丧
明子夏又逝伤,地圻
天崩人未亡。)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才非班
女书难续,义重冒)织锦意身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发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生了一项轰动
红学界的重大事件:在北京一个自称是张姓家庭中,发现了所谓“曹雪芹书箱”。
推断
箱门内面糊的一张纸上写有“春柳堂藏书”几个字。“春柳堂”是曹雪芹的朋友
张宜泉的斋馆号,有的学者据此推测可能藏主是张宜泉的后人。但这只是一些学者的推测,并无根据。
张宜泉著有《春柳堂诗稿》,内有关于曹雪芹的诗,是曹雪芹研究的重要文献。据明清木器专家王襄先生鉴定,此书箱确为乾隆时书箱款式。
红学大师
冯其庸推断该书箱是曹雪芹或其
续弦夫人逝世后,由
张宜泉保存下来的。须要进一步的考证,才能得到结论。
书箧简介
这是一对木制的书箧,左右宽70.5厘米,上下高51厘米,前后深2 3厘米。两个书箧的正面,左右相对刻有兰花。右边的兰花下有一拳石,兰花上端有行书题刻:题芹溪处士句:
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左边一幅兰花上端题刻: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左边一幅兰花的右下角题刻:拙笔写兰。还有两句题刻: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左边书箧的箧门背面,用章草书书写着“为
芳卿编织纹样所拟诀语稿本”等五行书目,是曹雪芹的亲笔题词。
由此清单可见,此箱的主人是一个名为“芳卿”的女子,箱中物品是她与丈夫所绘的编织一类的草图和歌诀稿本,即所谓“花样子”。清单共五行字,五行字左边,则是用娟秀的行书写的一首七言
悼亡诗,括号里的文字,是书写当时被勾掉的:不怨
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丧
明子夏又逝伤,地圻天崩人未亡。)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才非班
女书难续,义重冒)织锦意深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真假风云
此书箧的发现,着实令
红学界兴奋了一阵子。
吴恩裕、
冯其庸等大师断定这对
书箧是曹雪芹续婚时,朋友们送给他的贺礼。
吴恩裕著有《曹雪芹佚著及遗物的发现》一文,
冯其庸著有《二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发现》一文,专门探讨的该书箱提供的资料及其价值。
1983年3月,在《文献》杂志第15辑,刊出了
端木蕻良与洪静渊先生《关于新见“芳卿悼亡诗”的通信》。端木先生是曾经创作长篇小说《曹雪芹》的著名作家,洪先生是安徽人,闲散在家,喜好古诗。洪静渊先生称“从友人处获阅《旧雨晨星集》一书残本”,书内记载一个名“许芳卿”的女诗人,在其夫卒后,作
悼亡诗云:“不怨
糟糠怨杜康,克伤乩诼重玄羊。思人睹物埋沉箧,待殓停君鬻嫁裳。织锦意深惭蕙女,续书才浅愧班娘。谁知戏语终成谶,欲奠刘郎向北邙”。
此诗的发现,
红学界立即大哗。因为《旧雨晨星集》的作者为程琼,号“转华夫人”,其夫
吴震生续弦夫人,所悼的死者也不可能是曹雪芹!据此,高阳先生撰文《许芳卿悼亡,曹雪芹未生》,
红学界又交口一声,断定“曹雪芹书箱”乃是“作伪”的产物。
随着
吴恩裕大师的逝世和
冯其庸大师的缄口,
红学界基本无人再提起这对令大师们“蒙羞”的“
书箧”《书箱》了。2004年
邓遂夫先生《
草根红学杂俎》出版,在《曹雪芹箱箧公案解密——关于所谓〈旧雨晨星集〉的访谈纪要》一节中,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他在1988年对洪静渊本人及其好友的走访和洪静渊的口述。
邓遂夫的《曹雪芹箱箧公案解密》一文,用自己记录的同洪静渊先生的谈话证实洪先生提到的《旧雨晨星集》为
子虚乌有,证明是洪静渊先生“作伪”,而书箧是真实的有价值文物。
具体研究
外部题款
解读首先可以断定的是,在北京
张宜泉后人家中发现的这对“曹雪芹书箱”,确实是一对装书用的箱子。从尺寸上看,比装杂物的箱子要小。两边带有耳环,出门时便于随身携带;两个一对,或肩挑或牲口驮,都十分方便。从书箱内壁上题写的内装物品目录看,原来是女人装“花样子”和编织歌诀用的箱子。从箱子的古旧程度看,判断为清初的古董,是可信的;根据箱面上“题芹溪处士句”,判定该书箱曾经为曹雪芹拥有,大致也不会出错,因为“乾隆二十五年”决不会有人为了曹雪芹的
《红楼梦》“
著作权张宜泉的诗集,此箱从张家后人手中出现,当非偶然。此箱是
张宜泉在曹雪芹或其夫人死后得到的,亦属顺理成章的推断。
悼亡诗
“曹雪芹书箱”内“
悼亡诗”研究书箱内壁上书写的“编织图样及歌诀”可以证明,此箱的主人是一个名叫“
芳卿红学直接证据书箱之谜
这对木箱的两扇箱门,正面各刻着兰花、石头和几处题诗。其中一扇,刻的题字是:
题芹溪处士句:
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
另一扇,刻字三处,分别是:
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已。
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步。
拙笔写兰。
两扇箱门的背面,也各有毛笔写的字,其一为:
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
织锦意深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
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经过专家鉴定,箱子确是乾隆时代之物,箱
门上所刻的字和兰,也都是乾隆时代的风格。这次发现大概是万无一失,不仅
红学领域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迎刃而解,就连曹雪芹那位
续弦夫人的芳讳也可由此得知,真可以称得上是“重大的发现”。可是,在
红学家们为“发现”的书箱欢呼的同时,有人也还颇产生一些疑问。这大概都是些未经专家鉴定的问题,如:“题芹溪处士句”的口气;太巧了的“玄羊”;为什么拿箱门内壁作写诗的
草稿纸使用;以及这首律诗不合律,好像外行者胡乱凑成,等等,都令人感到有点费解。
关于这首
悼亡诗合不合律的问题,曾有
红学家作过解释:不合律正说明诗是真的。如果存心造假的话,就要尽量使之合乎格律,云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如造假者也懂得什么叫律诗的话,不妨可以作这样的推论,可是,如果造假者不知格律为何物,再有意搞得象一点,也是非乱了套不可的。所以,这样的解释仍然未能打消读者的那点疑问。
事情不是孤立的。还有那首诗也算作诗的“
并蒂花呈瑞”,疑点也不少,它前面的“题芹溪处士”几个字,说是什么,都不象。有的
红学家说这诗可能是曹雪芹作,那末,这个“题”字怎么解释,都无法圆通。这还在其次。主要的是,曹雪芹如果真出手如此,写出这号子诗来,那《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就该打上一个大问号了。因为水平如此的人那是绝对(这里可以“绝对”一下)写不出《
红楼梦》来的。
如果说这是曹雪芹的友人所作,题赠曹雪芹的,题目叫《题芹溪处士句》,也很怪。假如
张三写了首题赠之作,题目叫《题李四处士句》岂不滑稽。当然,曹雪芹的“朋友”也是有权用这种怪题目的,非这样写不可,别人又无可奈何。不过,这首诗写得并不高明,甚至可以说有点“邪邪污”。曹雪芹居然把刻有这种的诗的箱子当作书箱来用,这位大作家随和起来也真够随和!诸如此类的问题,
红学家们有的未作解释,有的解释过了,但仍未开我
茅塞。所以,对
箱子是曹雪芹遗物的说法,一直是令人将信将疑。
读到刘宣的《“芳卿悼亡诗”的新发现》一文(发表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日香港
《文汇报》),为“
悼亡诗”的真伪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考虑线索。这篇文章是介绍洪静渊和著名的
端木蕻良的通信,这些信件以《新见“芳卿悼亡诗”》为题,将发表于《文献》丛刊(第十五辑)。
端木先生等也谈到芳卿的
悼亡诗,但与某些
红学家们的说法不一样。
芳卿另有其人,诗也有点小出入。比起
红学家们所说“
芳卿”来,这个芳卿可以说更脚踏实地一些。
“通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洪静渊说,他在安徽见到一部叫做《旧雪晨星集》的书,其中有如下关于
芳卿及悼亡诗的记载:
乡邻许芳卿,随父夷客金陵。美姿容,工诗善书。嫁一士人,家贫不习生事,治稗家言。后二年,不幸士人卒。
芳卿伤之,以
悼诗示余,云:
不怨糟糠怨杜康,克伤乩诼重玄羊。
思人睹物理尘箧,待殓停君鬻嫁裳。
织锦意深惭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
谁识戏语终成谶,欲祭刘郎望北邙。
刘文引洪静渊信说:《旧雨晨星集》“系转华夫人程琼死后,由其夫玉勾词客
吴震生集录
付梓”,卷首吴序中有这样的话:
吾妻生前,对历代才媛淑女,遇其事则记之,得其文则存之。对国朝闺秀
名媛之作,尢勤于收集,虽片纸不废也。尝作诗云:“怜才不必分今昔,
旧雨晨星一例收”,今以此书
付梓,则名为《旧雨晨星集》。
据介绍,《旧雨晨星集》作者程琼,卒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一七二二年)前,关于芳卿
悼亡诗之录,自当不晚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一九年)。这时,曹雪芹尚在襁褓(生年据
胡适说)或者尚未降生人间(生年据
周汝昌说)。
这样看来,两首
悼亡诗,而且两者之间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异同。之所以同,是因为其中之一有所“依据”;之所以异,后出者句中词语的次序有所颠倒,个别字有所变换。
如果康熙间确有许氏芳卿其人,那么,她与曹雪芹
风马牛不相及,那首
悼亡诗不是悼曹雪芹,大概是可以肯定的。木箱的“发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似乎也应该另作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