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祖(1879-1944),浙江嘉兴府海盐县长木桥村(今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街道华星村长木桥自然村)上水村人,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清道光状元朱昌颐族孙。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前著名的史学家。朱偰之父。
人物生平
17岁中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官费留学日本
早稻田大学,攻史学专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东京与
鲁迅同随
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
宣统元年(1909年)归国后,与鲁迅同受聘于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翌年改就
嘉兴府中学任教。辛亥革命后公举为
海盐县首任民事长,积极推行剪辫放足、破除迷信、禁止鸦片、兴办学校等新政。旋改到省教育厅任事。
1913年(民国二年)为教育部起草国语
注音字母方案,后受聘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兼清史馆编修。
袁世凯称帝时,辞去编修,专任北大教授。“五四运动”前后,朱希祖常为《
新青年》和《
晨报》副刊撰稿。
1918年(民国七年)任北京大学
中国文学系主任,教授
中国文学史。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
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及许多史论。其间积极参与推行
白话文。
1920年(民国九年),联合北大六教授上书教育部,要求推行新式标点,中国新式标点自此始。是年底,和沈雁冰、
郑振铎、叶圣陶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
文学研究会。
1921年(民国十年),为北大接收
历史博物馆残存
内阁大库档案1502麻袋,于研究所国学门设明清
档案整理会,拟定整理办法,领导史学系学生整理研究。
1923年(民国十二年)夏,应陕西
督军刘镇华之请,入关中讲学,摹拓汉唐石刻。
1926年(民国十五年)夏,改任清华、辅仁两大学教授。
1928年(民国十七年)重返北大,任史学系主任,并发起成立
中国史学会。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任广州
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史研究所所长,先后撰写《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
屈大均传》《明广东东林党传》等数十篇论文。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同年任古物保管委员会主任。教学之余,与其子
朱偰对南京古迹
实地调查,写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等专著,为研究南京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石。
1935年、1936年任高等考试典试委员。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随校西迁,在四川7年中,先后撰成《伪楚录辑补》《伪齐录校补》等书,以隐刺
伪满和
汪伪政权。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任国史馆筹备委员会
总干事,不久即辞国史馆职;3月,由
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改任
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后兼任考试院公职候选人检核委员会主任。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7月因
肺气肿病发,逝于重庆。友好门生曾编印《
文史杂志》
专号,介绍其生平。
往事略集
朱希祖,字逷先。先世系出
吴郡,后一迁
歙县,再迁
婺源。清光绪九年(1879年),他生于尚胥里上水村。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考取官费,赴日本
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史学。与鲁迅等同受业于
章太炎之门。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演讲
三民主义,朱希祖经常前往听讲,于是欲用明季历史,阐扬民族大义。
1909年(宣统元年),学成回国,担任
嘉兴第二中学教员,并宣扬革命学说。辛亥革命时,他被推为
海盐县知事,乡里安堵。
1913年(
民国二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集国语读音统一会,朱希祖奉派出席。会议代表们审核
音素、采定字母时众说纷纭,久争不决。朱希祖独主张采古文纂籀经省之形为字母;既采其形,复符
本音;凡声母四十二,韵母十二,
介母三,名为“
注音字母”。代表们对此决议通过,因此,朱希祖之名动京师,国立北京大学马上聘为预科教员,并兼清史馆编纂。后因清史馆总纂
赵尔巽赞成
袁世凯帝制,背叛民国,朱希祖遂愤而辞职。不久改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史学系主任,讲授中国史学概要、
断代史及
文学史。
1919年(民国八年),朱希祖在新文化运动中,也提倡
白话文学,并鼓吹民主与科学等革命思潮。他以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
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
坊间辗转复制的次等材料。他主持北大史学系时,把课程分为六系:(一)史学的基本科学,(二)史学的辅助科学,(三)
史学史及史学原理等,(四)中外通史及
断代史,(五)
专门史,(六)第一、第二
外国语都是必修科。这种制度施行后,国内公私大学历史系一致采用。从此以后,中国史学乃得跻于科学之林,而史学名家培养渐多。
1922年(民国十一年)5月,朱希祖主持明清档案整理会,开设陈列室,供学者研究。他指导北大史学系同学整理,办法是分为三步:首就档案的形式分类,区分年代;次则编号摘由;再次者则研究、考证,并分类统计。以整理就绪者,送入陈列室,供人参观,并在《北大日刊》公布其事由。他编有《内阁档案各衙门交收天启崇祯事迹清单》。朱希祖整理档案的办法为后来文献馆整理
内阁大库、
军机处、
内务府、清史馆及刑部等档案所采用。
1926年(民国十五年),朱希祖应聘为
国立清华大学及北京私立辅仁大学教授。
1928年(民国十七年),他仍回北大为史学系主任,兼
清华大学等教授,并于是年秋发起中国史学会于北平。
1930年(民国十九年)改就
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次年,日本军人发动沈阳事变,东北沦陷,朱希祖深痛国难严重,重新研究南明史乘,以发扬
民族精神。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邹鲁电聘朱希祖为文史研究所主任。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春应聘为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古物委员会委员。讲学之余,赴南京郊外作古迹调查,撰写
调查报告书,又撰《伪齐录辑补》《伪楚录辑补》及《杨么事迹考》,寓古为今用之义。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全国抗战开始,南京中央大学奉命西迁。是年11月,朱希祖随校到了四川重庆。会教育部拟颁布大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朱希祖以为历史学系课程,当以
学习理论为主;就学理言,则目的有二:一为发现历史真相,除普通史和社会、政治、经济为必修课外,须以考古、地史、人类、人种、言语等学为必修课,而以各种
国别史为
选修课,更辅以
社会史、
经济史、
专门史等科目;二为发现历史真理。除普通史如社会史、经济史、哲学史、
美术史、
宗教史等为选修课外,还要以
人文地理学、人类学等辅之。
抗日战争既起,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2月
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
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3月,又简任他为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于是,朱希祖辞去中大历史系主任之职,并迁居歌乐山向家湾。后又因多病,遂辞史馆职务,专任考试院务。并从事著作,昼夜无间,而病势日剧。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7月5日卒,年仅66岁。
朱希祖自主持北大史学系以来,即以新史学相倡导,于南朝梁氏及南明历史,改力最久而精深。他尝游历陕西、晋北、
金陵、广州以及名山大川,访求遗文旧事,并旁通目录、版本、校雠金石、考古等学。曾拟编刊史学丛考,
公开发表。“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建
张邦昌、
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告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藏书名家
朱希祖开始藏书大致始于日本求学时代,到北京执教后,更是南北奔走,东西驱驰,节衣缩食,以求善本。他的郦亭藏书在学界享有盛名。伦哲如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朱希祖》中云:“书坊谁不颂朱胡(因当时朱希祖留有大胡子),轶简孤编出毁余。勿吝千金名马至,从知求士例求书。”诗注云:“海盐朱逖先希祖,购书力最豪,当意者不吝值,尝岁晚携巨金周历书店,左右采掇,悉付以现。又尝愿以值付书店,俟取偿于书。故君所得多佳本,自大图书馆以至私家,无能与君争者。”这样几十年积累下来,郦亭藏书全盛时达二十五万册,百余万卷,其中不乏善本,如《山书》《鸭江行部志》、宋版《
周礼》、明钞宋本《
水经注》等,均为海内孤本。其中明钞宋本《水经注》曾被
王国维誉为《水经注》诸版本中第一,
章太炎、王国维二先生先后为此书作跋,
许寿裳、
汪东二先生为此书题签,后来
胡适之先生也为此书写了考证文章。也正因此书,朱希祖替自己的藏书室取名“郦亭”,并请章太炎书匾。郦亭藏书以
南明史料和地方志为主,以史书、文集、
奏议、乃至
古本、
稿本为主要收藏目标。
朱希祖喜收集古籍,于明清珍刻、宋季野史、南明史籍、地方志乘、抄本秘籍,无不蒐求。最初藏书是为研究晚明史收集资料,所收稗官野史资料甚富,
缪荃孙所藏野史多被他收藏,尤以明代史料为多,其它稿本、抄本为数不少,因有
明抄本郦道元的《
水经注》,版本极珍,遂命其
藏书楼为“郦亭”,章太炎为其题写“郦亭书室”,藏书多达25万册,其中有明清珍刻、宋季野史、
南明野史、地方志乘等,尝得明影抄本《水经注》,海内孤本康熙《海盐县志》等珍贵善本。据《郦亭藏书目录》统计,约有4 000余种,分经、史、子、集和海盐地方史志五个部分,
史部书籍最多,约2 000余种,并多有藏书题跋,有“读书藏书家”之称。解放后,其子朱楔将部分南明史书籍及部分
宋刻本出售给
北京图书馆,其他大部分则捐给了
南京图书馆。藏书印有“郦亭”、“朱希祖印”、“逖先读过”等。
他撰《
汲冢书考》五卷、《战国史年表》八卷。这两部书实是治史的典型。他搜集古籍,尤贵地方志书,所收
两广方志颇多,所载南明史料尤为可贵。朱希祖以金石考古为历史研究的
辅助材料,考释《
竹书纪年》,亲历南京南朝陵墓,更喜搜集古文物,有商父乙鬲、五代钱币、雕印佛经,四川、湖北出土的宋代
铁钱、元明清三代银币,高丽、
安南等
铜币。
人物关系
外孙:罗文、罗武、罗成、罗康
外孙女:罗渝
张元济长朱希祖12岁,当朱希祖14岁时,张元济已经
进士及第;当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朱希祖考中秀才时,张元济已经是名动京师、变法图强的“新党”。但这种年龄以及身份地位上的差别,并不妨碍他们日后成为学术上的挚友。这除了他们学术兴趣相近之外,还与他们是世交有关。
张、朱两家均为
浙西望族、
海盐世家,两家为数百年之世交。张元济先祖张惟赤(螺浮)先生,拓展先世大白居为涉园,为自己读书、藏书之处。涉园不仅是海盐,而且是江南的名园,四方名士来园借书、校勘、游园,往返唱和,张氏后人
张鹤徴(云汀)先生辑四方名士唱和为《涉园题咏》,录有
桐城张英、长洲
韩菼、华亭王鸿结、济南
王士祯、
德清徐倬,及同县
彭孙遹、
彭孙贻、朱炎等人的诗作,这朱炎就是朱希祖的族祖,号笠亭先生,有《
陶说》《明人诗抄正、续集》《笠亭诗集》《诗学逮津》《金粟逸人逸事》等书行世。
数百年来,张、朱两家一直有交往,且多次联姻。朱希祖的夫人张维女士就是
张元济的本家堂妹。
出版图书
史学研究
师承太炎
朱希祖师承
章太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考取官费生赴日留学,后肄业于
东京早稻田大学。那时章太炎正东走日本,倡言革命。朱希祖与
黄侃、
钱夏、周树人、
马裕藻、
许寿裳等,共同受业于章氏,听他讲说文、音韵诸学。太炎先生自撰年谱,其宣统二年条云:“逖先博览,能知条理”,对朱氏的史学素养给予称赞。
袁世凯想称帝,章太炎力诋之,遭
袁氏软禁,章氏以绝食相抗。朱希祖奔走营护,对章氏可谓是情谊笃深。朱希祖治史,主张“以搜集材料、考订事实为基础,以探索历史哲学、指挥人事为归宿”,认为这是“史学主体之大用也”(注:朱希祖:《章太炎先生之史学》,《
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
担任重职
民国初年,
蔡元培任
北京大学校长,朱希祖任
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史学专业。它为史学的发展、史学成为
近代化意义的科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沈兼士在《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之趋势》中说:“民初蔡元培长北大,初设史学系,大家都不大重视,凡学生考不上文学系的才入史学系,但这不能不算打定了史学独立的基础”(注:《经世日报·读书周刊》1946年8月14日)。
顾颉刚也盛赞北京大学史学系的成绩,说:“国立北京大学的
历史学系比较办得理想……北京大学一向就保持着文、史、哲三门学科特别有成绩的优良传统”(注:《顾颉刚论现代中国史学与史学家》,《文化先锋》第6卷16期,1947年)。
朱希祖任系主任时,十分自觉地推进史学的科学化,注重将西方的
社会学理论引入史学研究。
罗香林在《朱逖先先生行述》中说:“北京大学史学系,首以
科学方法为治史阶梯,谓历史为
社会科学之一,欲治史学,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诸学;而于史实考证,则首重
原始资料与
实物证据”(注:《
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合刊,1945年)。为了贯彻这一思想,朱希祖在史学系把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人类学、
人种学、政治学、宪法、经济学之类视为史学的基本学科,并规定为史学系的
必修课。史学史及史学原理等课也被定为必修课。这类课程有:中国史学概论、中国史学
名著评论、
欧美史学史等。由于对
原始史料的重视,他支持北京大学设立研究所国学门,建立
考古学研究室,积极参与保护和整理
内阁大库档案的工作。可以看出,由于他在
北京大学的地位,朱希祖在本世纪初在建立科学的新史学方面,还是有相当的影响的。
兼容并收
在北大
史学系,他能够广揽人才,耆儒新进,皆所延聘。各种学术观点,不分派系,兼容并收,有
蔡孑民先生之风度。
傅振伦回忆说,当时“通儒如陈伯弢汉章、叶浩吾瀚、陈援庵、马书平、邓文如之诚诸师,硕学如李大钊、
陈翰笙、
李璜、
王桐龄、孔繁燏、
李季谷诸先生,咸来讲学,一时称盛”(注:《先师朱逖先先生行谊》《
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为了推进新史学的建设,朱希祖特别重视
史学理论。他聘用李大钊、
何炳松同时开史学理论课程,李大钊讲史学思想史和
唯物史观研究,何炳松依据美国鲁滨孙的《
新史学》,讲授
历史研究法、
历史教学法等。
何氏1923年翻译《新史学》,朱希祖为之作《序》:“我国史学界总应该虚怀善纳,无论哪一国的史学学说,都应当介绍进来。何先生译了这部书,为我国史学界的首倡者。我很望留学各国回来的学者,多译这种书,指导我国史学界”。朱氏这种提倡各种理论并行,大胆引进和吸收西方史学理论的做法,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三十年代,史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著者很多出自北京大学,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伯乐识才
他还建议学校当局,就文理科高材生各考选一人,派送德国。文科留学生专攻史学方法、史学史等科目。
姚从吾,即是应选而赴德国留学的。姚氏曾留德十一年(1923-1934),是著名的
蒙古史、
元史专家。在中国史学史方面,他也造诣很深。1940年代,曾在
西南联大开设中国史学史。当代著名史学史专家
杨翼骧先生就曾亲受他的指导(注:宁泊:《史学史研究的今与昔——访杨翼骧先生》《
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4期)。
讲授课程
朱希祖本人那时讲授中国史学概论。从内容看,他讲授的实际上带有中国史学史的性质,虽然他未采用“中国史学史”的名称。他的讲义1943年在重庆由独立出版社出版,取名《
中国史学通论》。受朱氏影响最深的是
傅振伦。傅振伦早就撰有中国史学史方面的论文多篇,著有《史通之研究》《
刘知几年谱》等。从1929年至1937年,他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
文理学院史学系教授中国史学通论。抗战以后入蜀,1942年在白沙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史地系为学生讲授史学通论。1944年,他把讲义整理
成书,由史学书局印行,本想取名《
史学通论》,为了与老师朱希祖的书相区别,改名《
中国史学概要》。此书分为十篇,分别为:史之解谊、史官建置、史学起源、史书名目、史学流别、
史体得失、史学名著举要(上、下)、史学上两大思想家、史籍之整理,并有附录“编辑史籍书目提要之商榷”一文。虽寥寥八万言,但对中国史学的许多方面,都有简要的论列,是较早的关于中国史学史方面的专著。1947年,
顾颉刚在回答
蒋星煜的采访时,谈到当代史学史专家的成就,就提到了
傅振伦并刻意说明“朱希祖之弟子傅振伦”(注:《顾颉刚论现代中国史学与史学家》)。
傅氏本人也承认他在史学史方面取得成就,与朱氏的教导和鼓励有关,他曾说:“余每有专著,辄就正于先师”,“及阅《史通之研究》,推为研究
刘知几学说之津梁,论《刘知几年谱》,曰搜集资料甚备。……《
中国史学概要》,则谓能广
师说,而备述各方面”(注:傅振论:《先师朱逖先先生行谊》,《
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
南下中山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朱希祖南下广州去
中山大学工作,任中山大学
文史研究所(前身是
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兼文学院史学系教授。他为学生讲授元、
明史,并开“史通研究”,“对于
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和所举的史实,每每有所驳正,引证赡博,听之入神”(注:
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
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那时的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是
朱谦之。朱谦之开设西洋史学理论,也很受学生欢迎,史学系同学称他们为“二朱”。
朱杰勤是那时中山大学的学生。后来朱杰勤先生在中国史学史方面也成为专家,恐怕与朱希祖早年的影响不无关系。
教学不歇
1937年8月,朱希祖随中央大学西迁入蜀。虽感怀国难,但教学不歇。时教育部拟颁布大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作为资深的史学家,朱希祖提出将中国史学史定为大学史学系必修课之一。这对中国史学史的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1944年,
金毓黻的《
中国史学史》出版,即被教育部定为大学教材。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至此可以说初步建立起来了。(
金氏著作,数次引用朱氏《
中国史学通论》的观点。两书仅差一年出版,而金氏的书39年即已写成。金氏在写作时,大概参考了朱氏的讲义稿,因那时他们都在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授。金氏毕业于北大,受
黄侃影响至深,而黄侃与朱氏又曾同受业于
章太炎,故金氏与朱氏也有一种师承关系,阅其讲义或听其讲课都是可能的。)
终身贡献
作为
章太炎的学生,朱氏既能够继承章氏治史精华,又能对
西洋史学理论宽容地吸收;既重视历史史实的考据,又强调历史哲学的重要,并认识到史学以指挥人事为归宿。这在新史学的建设中,就
方法论而言,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治学方向。中国史学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代的著名史学家及史学评论家在他们的著作中,谈到了许多史学史的内容,但史学史在本世纪以前却未形成专门学科。把它作为独立的近代意义上的学科进行建设是
梁启超在1926-1927年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的。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了《
中国史叙论》和《
新史学》,揭起了“
史界革命”的旗帜,对传统史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积极引进西洋史学理论来改造传统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史学思想有所变化,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对传统史学的态度由原来的“葬鲁疏阔”的否定转向逐步地肯定。他提出研究中国史学史,就是这种转变的一种表现。1922年发表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具有中国史学史的雏形。可见,中国史学史的产生与中西史学的交汇、中国新史学建设的需要有很大关系。朱希祖在
史界革命的重镇北京大学史学系任系主任,为史界革命的开展,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重视中国史学研究,应该说是这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个人著作
基本简介
朱希祖在中国史学史方面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
中国史学通论》里。该著本是1919年夏在
北京大学史学系为学生讲授本国史学概论的讲义。原为三篇:一中国史学之起源;二中国史学之派别;三
历史哲学。以后在其它大学讲授此讲义时,删除了第三篇。1942年,朱氏应女婿
罗香林之请,决定出版该讲义,附录论文两篇:“
太史公解”和“汉十二世著纪考”。
重要意义
该著对中国史学史的贡献,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
首先,它是在中国史学史方面最早的讲义。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在大学讲堂里系统讲授这类内容。朱氏所以能在那时写出这个讲义,与那时北京大学史学系的课程改革有很大关系,是建设
新史学的需要,上文已谈到,此不赘述。另外,他受
章太炎影响很大,
民族主义情感炽烈,对弘扬
民族文化极有热情。所以讲本国史学概论自然是他乐而为之的事情。这部讲义,比
梁启超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的“过去之中国史学界”还早二三年。可见,朱氏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总结的意识在史学界是比较早的。这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次,该著虽是讲义之作,却是作者潜心研究的心得,与陈陈相因之作有别。作者在自序中对一些不良学风提出批评,说:“近世治史学有不免钞胥陋习者,或从
中国名著颠倒抄袭,或从外国人著作中片段抄译,干没其名,据为己有”,而对自己的讲义则颇为自信,认为讲义之作,虽“不足以言著述”,但也“皆自由心裁,不染抄胥陋习”(注:《中国史学通论·序》)。
第三,这部著作在内容上确有许多精到的见解。
内容概述
《
中国史学通论》第一篇论中国史学的起源,包括七个部分:一、史学之本谊,二、有文字而后有记载之史,三、再论书记官之史,四、未有文字以前之记载,五、再论追记伪托之史,六、论历史之萌芽(上),七、论历史之萌芽(下)。关于史之本义,朱氏引
许慎、
江永、吴大澄、
章太炎诸说,并作了进一步解释,说:史从又持中,又为右手,中为册字,而非“中正”之中。“史,记事者也”,所谓“记事者”,就是后世之书记官,而不是历史官,历史官是以后引申出来的。
王国维作《
释史》篇,认为“中”为盛算之器。朱氏认为这是周制,初造字时,并无盛算之器,所以,他不采王说。
主要观点
他认为,历史之法,必为治历明
时者所创。
他引《汉书·百官志》,说
太史令的职掌是负责“天时
星历”,制定和颁布历法。
西周以前,没有编年之史,西周以后,才有《春秋》。《春秋》之作必起于太史。因为太史有
时间观念,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
因果关系。但写作历史,不过是太史的私人事情,不一定是太史的专职。汉之太史,到后汉时还专掌星历,奏时节禁,记瑞历灾异。著作历史,反而在兰
台东观。兰台东观,本是藏书之所,所以到东汉时,并没有历
史官专职。至魏太和中,始置
著作郎,隶中书。晋元康初,改隶秘书,专掌史任。
南朝梁、陈时,又设置史学士,至此,才出现专职的历史官。由此,他断言:“西周以前,无成家之历史,魏晋以前,无历史之专官”。至于《史通·史官篇》说的“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
周室”,朱氏认为,这是把书记官误以为历史官了。《
汉书·艺文志》云:“
道家者流,出于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朱氏辨之云:“道家
伊尹太公
管仲皆非史官;惟老子为柱下史,或云为守藏室史。柱下为藏书之地,老子实犹今图书馆长或图书馆书记耳,未尝作历史官也”(注:《
中国史学通论》第10页)。总之,他斤斤致辨于书记官与历史官之区别,破除了千余年来历史官起于黄帝之旧说,不失为一种新见解。
在论及未有文字以前的记载时,他说,此等记载,不出追记,便出伪托,且伪托之书,多为神话,不足以当
信史。
关于中国史学的起源,朱希祖以德国人郎伯雷希脱(Lamprecht)的理论为指导,结合
中国历史典籍给予揭示。郎伯雷希脱说:“历史之发端,有两元之倾向,皆由个人之记忆,而对于祖先尤为关切。两元者何?即所谓自然主义与
理想主义是也。取自然主义形式者,最初为谱学,取理想主义形式者,最初为英雄诗”(注:《
中国史学通论》第18页)。朱氏赞同这一理论,认为中国史学的产生,也不外此例。“
小史所掌奠系世辨昭穆之
谱牒,及春秋以前颂美祖先之诗,皆我国历史之萌芽也”(注:《中国史学通论》第19页)。谈及史学的发展,他又引用了郎氏理论:“谱学进而为年代纪(吾国称为
编年史),英雄诗进而为
纪传”(注:《中国史学通论》第21页)。从原则上讲,朱氏认为这一理论是正确的,但具体到中国史学上,又不完全是这样。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是“诗最先,纪传次之,谱系又次之,年代纪最后”(注:《中国史学通论》第21页)。对此,他进行了详细的考辨,颇有
古文家的治学风格。关于这几种
史体出现的时间及其相互关系,还可以进一步考辨,但朱氏这种试图发现中国史学产生的
规律性的研究旨趣,还是值得肯定的。
朱氏还对史学和史料进行了自觉的区分,如他说:“小史外史所掌,皆系谱牒政令之属,可称史材,未成历史,断非
鲁春秋等所可比拟也”(注:《
中国史学通论》第18页)。“春秋以前,年代不明。虽历人亦多争执异同,此谱系之所以不能称为历史也”(注:《中国史学通论》第20页)。史学要有明确的时间、空间要素,没有这些要素,史学不足以成立。如《
尚书·尧典》篇,所载史实前后延续一百五十年,“实为本纪之权舆”,但与
司马迁的本纪相比较,《
尧典》的不足在于年代不明。《尚书·皋陶谟》,纯为记叙之体,“实为列传之权舆”,但与《
史记》中的列传相比,《
皋陶谟》不书
皋陶为何地人,这是史学上空间的观念尚未发达的缘故。《尧典》《皋陶谟》继英雄诗而起,是史学还处于幼稚时期的作品,而司马迁的《史记》,则是在年代记(即
编年体)发生之后,史学已达进步之时的作品。朱氏通过史学要素的有无显晦,说明史学的萌芽、产生,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史学进步的脉络。
《
中国史学通论》的第二部分是“中国史学之派别”。朱氏认为,史学有两大派别,一是记述主义,一是推理主义。上文提到史学的发端,有两元倾向,即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这两主义都包含于记述主义史学当中,但随着理想主义的渐次进步,即产生推理主义,于是出现记述主义与推理主义两派史学的并立。
孔子修《春秋》后,出现《春秋》
三传。记述主义表现为《
左氏春秋传》,推理主义则为《公羊春秋传》《谷梁春秋传》。记述与推理两主义,其发展之难易,各不相同。中国记述主义,得以长足发展,而推理主义,自汉以后,渐次衰微。推理主义的发展,除凭借记述主义的发展外,还必须有哲学、社会学为基础,“于物心
两界及宇宙全体,透澈悖悟”。而我国既无系统之哲学,又无求实证之社会学,所以推理主义不能发达。
朱氏所论的记述主义和推理主义,相当于我们现代所讲的
历史编纂学和历史哲学。也就是说,中国史学,在历史编纂学方面发达,而在历史哲学方面发展不足。这正与欧洲人对中国史学的评价相似。事实上,中国的史学思想、历史哲学也是相当丰富、相当发达的,不过它在表述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朱氏只看到了表象,而没有进一步去探索,故他得出的结论,与欧洲人一样,都是较为肤浅的。
由于他认为中国推理主义史学
不发达,故他于推理主义史学,略去不谈,只论述了记述主义史学。他把中国史书分为七类:编年史、
国别史、传记、政治史、
文化史、正史、纪事本末等,并对各类史书的源流、得失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中国史书类别繁多,各代
目录学分类标准不同,所
分类别也有很大差异。如《
隋书·经籍志》将史书分为十三类,而《
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十五类,且各目不完全相同。朱氏的分类虽不很严谨,各类之间不少可以相容,但也毕竟把多数史书作了归类,并对它们的特点予以比较正确的分析。他还纠正了《
史通》中的一些观点。如
刘知几对司马迁立《
秦本纪》《
项羽本纪》提出批评:“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朱氏评论说:“子玄以成败论人,实非公论”(注:《
中国史学通论》第74页)。刘知几批评司马迁列传杂乱,说:“寻子长之列传也,其所编著,唯人而已矣;至于龟策异物,不类肖形,而辄与黔首同科,俱谓之传,不其怪乎?”朱氏说:“子玄以为传以记人,志以记事,自是唐代俗见,昧于传记之原。不悟子长列传,原有以人为纲以事为统两类,以事为统,后世谓之丛传,又称汇传,盖书志之记事,重在政治,汇传之记事,重在社会,例如
平准书与货殖传,皆记财货之事,而其注意实有不同者也”(注:《中国史学通论》第75页)。对
刘知几轻视
史表、重正统偏霸之分等等,朱氏也提出了批评。朱希祖对《
史通》的评论,得到以后许多
史学史研究者的认同,
罗香林评论说:“此书驳正《史通》数十条,均为精深之论”(注:《中国史学通论·序》)。这个评论并非
溢美之词,是能够成立的。
关于中国史书体裁的变化,朱氏这样论述道:“此六类之史,皆由简单而趋于复杂,又由混合而趋于分析,如先有春秋(以时间分)、国语(以地方分)、纪传(如
禹本纪、
伯夷叔齐传,皆先《
史记》,以人分)、书(如《洪范》《
吕刑》亦开《史记》
八书之体,以事分),而后有《史记》《
汉书》,此由简单而趋于复杂者也。先有《史记》《汉书》之书志汇传,而后有各种分析之政治史及文化史,此由混合而趋于分析者也”(注:《
中国史学通论》第35-36页)。这个认识符合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也揭示了史学发展的
一般规律。史学由简单而复杂,标志着史学的进步:“《史记》以前,史之各体,固已有之。司马迁特混合各体以为一书耳。此史学进步之征也”(注:《中国史学通论》第71页)。由混合而趋于分析,这看似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但却是更高层次的回归,是螺旋式的发展。此外,他还论述了现当代史的重要性,说:“史学要义,以最近者宜最详,良以当代各事,皆由最近历史递嬗而来,其关系尤为密切,吾国史家,颇明斯义”(注:《中国史学通论》第77页)。他以《史记》《
汉书》及历代正史的修撰、私家修史的风尚为例,进一步说明重视现当代史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综上所述,朱希祖的《中国史学通论》,从外在形式上,勾勒出了中国史学产生和发展的概貌。虽然还很简略,但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
《
中国史学通论》就内容看,属于史学史的范畴,主要从
史官、史书体裁的变化两个方面阐述了史学的成立和发展。但朱氏是把它当作史学概论来看的,“
史学史”的概念在他那里(至少在这本书里)并不像梁启超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当中那么自觉和明确。1940年代,在讨论大学史学系
教学大纲时,他主张设立中国史学史,同时又认为“史学史、史籍举要,亦当用其一种,不必重设”(注:
罗香林:《朱逖先先生行述》,《
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说明中国史学史在他心目中,与史籍举要还没有本质的区别。可见,对于如何建设这门学科,他的认识依然是模糊不清的。朱希祖对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他的局限性,我们也要认识到。
著述目录
关于中国史学理论者
《史馆论议》(未刊)
关于史迹者
《六朝陵墓调查报告》,
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1935年
关于史料辑录者
《伪楚录辑补及伪齐录校补》,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年
《孙吴佚史辑校》(未刊)
关于史学考证者
史籍、氏族、地理、金石、杂考等论文八十篇,多未发表。
其他如《郦亭藏书目录》《郦亭藏书题跋记》《中兴馆阁书目·续目》(
辑佚)、《新梁书艺文志》等,多未发表。
关于战国史论文十五篇
未发表。
未发表。
关于唐代历史者十篇
未发表。
关于宋代历史者
专著三种,仅《杨幺事迹考》于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关于明代历史者七十篇
多未发表。
关于近百年历史者九种
未发表。
关于中国文学史者十二种
多未发表。
关于小说经解者二种(自印一种)
诗文四十四篇
多未发表。
日记、随笔三种
未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