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藩,1940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云南大理宾川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
人物经历
1940年,李伯藩出生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一个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母、父亲学医。1958年,18岁的李伯藩进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工作。1960年,李伯藩随其父李子宽一起转到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
1963年,为解决山区民族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李伯藩被派到宾川县偏僻的山区拉乌彝族乡建设卫生院。此后的10年间,在他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拉乌乡卫生院建立起来,山区群众看病就医逐步得到保障。
1982年,李伯藩创立宾川县中医医院。在他的带领下,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为无数病患带去希望。他培养学生近百人,全部成了中医业务骨干。李伯藩对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经验。前来医院看病的人很多,每年接收门诊达4万余人次。
2000年,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李伯藩拒绝了众多医院的高薪聘请,主动延迟5年退休。2006年退休后,他仍在为患者服务,坚持义诊,分文不取。他先是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后来,宾川县成立义诊工作室,他又到工作室为群众义诊,坚持每天上班近8个小时。同时,他的处方只有9到12味药,小处方治大病,为患者大大节省了医药费、检查费。通过电话向他求助的患者遍及大江南北和海内外。
担任职务
李伯藩历任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副主席、政协宾川县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委、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六届政协委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等职务。
人物事迹
扎根基层
1963年,李伯藩做了贫特困山区拉乌彝族乡的第一个医生。当时尚未通路,李伯藩翻山越岭几十公里赶到贫穷落后的拉乌彝族乡,面临着山区群众缺医少药、有病难治的状况。他走村串寨行医救人,同乡亲们一起建立起拉乌卫生院,在山区坚持工作十年。
艰苦创业
1982年11月,李伯藩提出创办宾川县中医医院的构想,他找到当时的宾川县领导表明:“我们不要钱,只要县里承认医院资质、批准编制,其他的我自己想办法。”经组织批准,李伯藩出任县中医医院院长,开始白手起家创办县中医医院的历程。
1982年11月24日,宾川县中医医院挂牌时,医院仅有十八名职工,十多间简易小平房。在李伯藩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中医人的努力,县中医医院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县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技术指导中心,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云南省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李伯藩担任该院院长13年,为医院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批专业骨干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中医管理干部,坚持中医办院的方向,把中医院办出了特色,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免费义诊
李伯藩在2006年退休后,每天坚持义诊近10个小时,为近百名病人诊病。他只诊病开处方,不卖药、不收取任何费用。此外,在学生们的帮助下,他还利用网络进行辅助诊疗。不计其数的中国、美国、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印度的各类患者,或前往宾川,或通过电话、网络向李伯藩求诊。
2024年,84岁高龄的李伯藩已行动不便,医院领导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强制安排他周一、周二休息。但他从未真正休息过,始终坚持每周三至周日在工作室义诊;下班回家后,不会使用电子产品的他,还要在学生的帮助下回复整理好的邮箱复诊信息,经常忙碌到晚上10点以后;休息日也是忙着回复处方、整理病案,期间也会有患者敲开他的家门前来看病。据不完全统计,李伯藩退休18年间,免费义诊数十万人次,分文不取。
由于长年累月坐着看病,李伯藩的臀部长了血管瘤,常常磨破出血,浸透裤子,但他仍然坚持为患者看病。他的胃病经常发作,但面对经常排成长队的患者,他总是强忍着病痛继续工作。
甘守清贫
李伯藩放弃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机会,还多次谢绝多家医疗单位、医疗集团的高薪聘请。在担任宾川县中医医院院长的15年间,没有用公款吃过一顿饭。2006年卸任时,上万元的“院长基金”他一分都没有动用过,全部留给了医院。
李伯藩在家坐诊或电话义诊,始终分文不取。遇上患者送钱送物,李伯藩都会婉拒,有的患者把钱塞到他手里,他就用处方把钱一卷,再还给患者。
淡泊名利
李伯藩凭精湛蓬医术和高尚医德,多次获得国家、省、州、县各级的表彰和奖励,但他将所有的荣誉证书全部封存,从不示人炫耀。他也从不在自己的工作场所和家里悬挂锦旗、张贴奖状。
守正创新
1977年,李伯藩被选送到云南中医研究班深造,他研读中医经典名著,系统地总结祖辈几代人的临床经验,扎下深厚的中医功底。除了给病人看病外,他还坚持学习,整理病历资料,在癌肿、疑难杂症、泌尿结石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挽救病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1982年夏季,宾川县附近的半山区爆发“鸡山病”(后经证实为柯萨奇病毒感染)疫情,是一种传染力强,死亡率高的恶性传染病,一天之内20多人被传染,当天死亡4人,剩下的16人送到县人民医院时已生命垂危。时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李伯藩根据中医《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和祖辈的临床经验,给患者开出一方,挽救了患者生命。经过半个月中医药治疗,16位病人全部康复出院。
主要贡献
专业论文
截至2016年10月,李伯藩共发表论文7篇,在中医临床方面在较强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理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书籍作品
所获荣誉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来找我看病的患者来自天南海北,我如果不把时间坐满,对不起远道而来的患者。”
“我们家在宾川行医已经有100多年。从祖父、父亲开始,每年大年三十、初一患者上门求诊不收钱,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不收钱,我从小就耳濡目染。”
“入党以后,党教育我要为人民服务,更加坚定了我将祖辈传下来的医德、责任和使命传承下去的决心。只要有机会、有精力,我都要尽量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趁着还有精神,我要把行医的经验和徒弟们一起整理出来,形成系统的中医学资料。”
“我的祖母、父亲说过,行医就是要‘半行阴功半养生’,他们几辈都是义诊,到我这里不能断。”
“钱,生没有带来,死也带不去,国家给的退休金已足够用了。”“再说,留给后人的不应该是金钱,而是一种精神。为了别人的健康,能够治病救人,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我只做了一名普通医生该做的事,我太渺小了,我没有你们说的那样完美。”
(婉拒患者红包)“你们的身体康复了,就等于是送给我金山银山了。”
家庭情况
李伯藩的父亲李子宽是一位中医名医。1939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爆发霍乱疫病。李子宽研究出诊治方法,每天煎制大锅药给老百姓服用,并组建医治队进村入户向百姓讲解霍乱疫病的预防和诊治,经过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到1940年初,宾川县霍乱疫病被消灭,李子宽的仁心医术受到当地百姓的高度赞扬。
人物影响
人才培养
李伯藩传承培养了中医学生100多名,他严格要求徒弟,不仅要求徒弟跟进学习、认真研究分析,还要求徒弟注重细节。为了一个罕见病例,李伯藩和徒弟会查遍中国国内外相关论文,并时常讨论、钻研。
精神影响
2014年,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采取三项措施全面宣传李伯藩先进事迹。号召全县上下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长期坚守的职业精神、富有激情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
2014年3月13日,宾川县委召开学习李伯藩先进事迹暨宣讲报告会,号召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向李伯藩同志学习。并成立全县学习李伯藩先进事迹报告宣讲团,挖掘、提炼、总结形成《大医话精诚、杏林写丹心》以及《我的同事》《我的父亲》《好人李伯藩》《他心里永远装着病人》四篇宣讲稿,赴各乡镇、各部门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宾川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检察院等部门立足本职工作,在服务群众的实践过程中学习李伯藩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宾川县广播电视台以开展学习宣传李伯藩精神为重点,以设置宣传专栏,重点宣传反映李伯藩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
2014年6月,
中国共产党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员会发出了向李伯藩同志学习的号召。
人物评价
组织评价
李伯藩同志勤勉敬业的精神、精湛高超的医术、善良朴实的言行和博大恒久的仁爱,为病患群众带来了信心、带来了健康、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他用数十年无言的行动,诠释了“苍生大医”的深厚内涵,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彰显了一名退而不休老同志发挥余热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谱写了新时期为民务实清廉和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的共产党员新形象。(
大理白族自治州纪律检查委员会 评)
媒体评价
李伯藩同志医术精良,医德高尚,在近60年的从医生涯中,深受病患者的好评。他热爱中医事业,为中医事业默默耕耘、在业务方面精益求精,在服务方面热情周到,在管理方面尽职尽责,在师长教育方面为人师表,深受宾川县人民的爱戴和尊敬,是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出了人生的价值和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夕阳无限好,正是黄金时。晚年的李伯藩同志仍孜孜不倦工作,全心全意为病患者服务,为中医界全体人员树立了一面旗帜,为中国共产党党旗增添了鲜艳的色彩。(
人民网 评)
李伯藩一生淡泊名利,医疗技术精湛;他把中医文化刻进了骨髓里,沉淀了流芳岁月;他用数十载无言的行动,展现了“苍生大医”的深厚内涵,更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
中国文明网 评)
以赤诚之心践行医道,以仁心仁术服务人民健康,李伯藩这位来自云岭大地、沾满泥土香气的无双医士初心如磐。(《
云南日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