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1963年10月24日出生于北京,2013年7月23日去世于北京,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著名播音员、配音演员、语言艺术家、中国传媒大学原教授。
主要作品
纪录片
李易老师的作品有大型新闻纪录片《
周恩来外交风云》《改革开放二十年》、电视专题片《
再说长江》《
大明宫》《孙子兵法》《欧洲中世纪文明》《走进巢湖》《中国航母第一舰》等。
由李易老师配音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映过的国产纪录片有《
滔滔小河》《
再说长江》《
魅力肯尼亚》《
汉江》《
魅力斯洛文尼亚》《
魅力印度尼西亚》《
大明宫》《
春晚》《青歌赛》《
佛国记——法显西行》《南海1号》《
发现肯尼亚》《
庐山:人文圣山》《
净土喀纳斯》《
百年易俗社》等。
由李易老师配音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映过的非国产纪录片有《生命》《
地球脉动》《
人类星球》《
冰冻星球》《
融化中的冰冻星球》《
鸟瞰地球》《猿人星球》《生命的奇迹》《
萌宠成长记》《
太阳系的奇迹》《
世界奇闻录》《
生命的力量》《
手艺》《
地球创世纪》《当我们离开地球》《
加那利群岛》《
自然进化》《
大自然的神奇宝贝》《
喜马拉雅》《
海洋探险之旅》《
北欧野生风情录》等。
由李易老师配音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映过的纪录电影有《
微观世界》《
迁徙的鸟》《
非洲大猫》《泰坦尼克号之谜》。
由李易老师配音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映过的合拍纪录片有《
美丽中国》(与
BBC合拍)。
影视剧
1987-1997年间主要为影视剧配音,如译制片《
环游地球八十天》《
克莱默夫妇》《
刺杀肯尼迪》《约翰·克里斯朵夫》等,电视剧《
张学良》。
动画片
其他作品
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宣传片: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xx频道。
演艺经历
李易1963年10月24日生于北京。1986年
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本科毕业。毕业后分配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生前参加过大量电视剧、
译制片、专题片、
广告片的配音工作。其中《中国1997》获国家
政府奖。1987-1997年间主要为影视剧配音,如译制片《
环游地球八十天》《
克莱默夫妇》《
刺杀肯尼迪》《约翰·克里斯朵夫》《
肖申克的救赎》等;电视剧《
张学良》等;专题片《
周恩来外交风云》《
孙子兵法》《改革开放二十年》《
邓小平》《
圆明园》《
再说长江》《
决战太原》《
科学发展铸辉煌》等;
北京电视台固定栏目《
环球影视》等。
1997年后,主要从事广告及
专题片配音,其中为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综艺频道、中文
国际频道、
体育频道、
电视剧频道、纪录频道、
戏曲频道、
社会与法频道、新闻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中国之声》等节目片头包装配音,
中央电视台《
探索发现》栏目专职解说员之一。
2002年,创建北京世纪名座
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
2013年7月23日凌晨1点40分在北京人民医院去世,享年50岁。
故事
李易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部的播音员,十几年来,他的“声音作品”实在是不胜枚举,大型新闻纪录片《
周恩来外交风云》《改革开放二十年》《小平您好》、
电视专题片《
孙子兵法》《欧洲中世纪文明》等片的解说,以及
央视三套、八套的
频道包装配音,均出自李易之口。此外,他还长期为北京电视台的《
环球影视》和《环球音乐》两档节目做解说。李易涉猎更多的是电视
广告配音,像
德芙巧克力、
中国网通等品牌的广告都是通过他的声音演绎的。同时,他还给很多译制片配过音,早年的有《
豪门恩怨》《
草原小屋》《约翰·克里斯朵夫》《空中大灌篮》、
电影频道《
肖申克的救赎》,央视版《
海绵宝宝》中的章鱼哥。
李易那浑厚而极富磁性的嗓音,不加修饰就很动听。不过,倘若1982年高考前没人撺掇他考“广院”,恐怕他也未必会走上靠“声音”吃饭这条路。科班出身的他,对枯燥的理论和一些同行玩命的“傻练”很不以为然。他说:“我不反对练功,但我一般把精力放在‘听’和‘看’上,使琢磨劲儿。播音需要多动脑子,而不是一味地‘
吊嗓子’。有些人练功存在误区,他们操着浓重的播音腔,对着墙‘慷慨激昂’。其实,声音只是表达语言的一种载体,只要自然就好。音色好固然在表达上占优势,但表达的内容才是关键的。我觉得播音更多是靠感觉,因为现在的辅助手段完全可以帮你美化声音,但感觉是美化不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播音员和歌手一样,都是靠模仿起家的,李易也不例外。他说:“内地刚有
电视广告时,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那时,我给电视广告配音就模仿香港著名配音演员
冯雪锐的广告声音,他曾给许多世界著名品牌的广告做声音代言,他的标志性声音是‘P&G,世界一流产品,美化您的生活’以及
雀巢咖啡等。他的那种感觉我形容不出,只是觉得听上去舒服、很有质感。给
译制片配音时,我倒没有刻意模仿谁。”说到“风格”,李易坦言:“我可没什么风格,不是谦虚,只是不想把自己的路子局限得太窄,只要是成熟的中年男声我都可以表现。所以,我是‘万金油’型的,配抒情的也行,配气宇轩昂的也没问题,配神经兮兮的也不差。圈里人都说‘李易好使,什么都能来’。”
自述
我性格外向,B型血,比较感性,而且朋友特多,杂事也特多,整天瞎忙,有时真想一个人静下来看会儿书,不过这多半是奢望。
我的朋友很多,挑俩大家熟的,一位是
崔永元,另一位是
赵赫。崔永元上“广院”时比我高一级,他是那种对事业很有追求的人。当时大家都觉得,小崔要是不干点儿什么大事,就可惜了。赵赫是我“广院”时的同班同学,跟我住一个宿舍。他很朴实,声音条件也很出色。对了,我和几个朋友在北京开了一家
录音棚,叫“名座制作”。我们的设备是内地顶尖的,投入很大,为的就是给自己的声音一个满意的交待。靠“声音”吃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我觉得在这门艺术上有追求、有自己特点的人,才有资格谈“声音”,只想以此当赚钱手段的人,只配谈“活儿”。
去世
2013年7月23日,认证信息为“电视台编导”的孟佳则发微博:“
讣告:著名播音员、影视广告配音家李易,因患
急性白血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7月23日凌晨01:40,在北京人民医院去世,享年50岁。
治丧委员会将于稍后时间公布后事办理程序。”
2013年7月27日,李易
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逾千人前来为这位广播电视界的 “中国好声音”送别,其中不乏知名主持人。早早等候在追悼会门口的央视《
新闻联播》主播
李修平、匆匆赶来的央视主持人
崔永元都是李易的生前好友。回忆得知李易离世的消息时的情形,两人都说自己当时十分震惊。
评价
李易做到今天这个份儿上,没有刻苦努力,没有对事业的追求、执着与兢兢业业是不可能达到的。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那么认真、那么精心,每一个片子都努力做好,追求完美,一贯坚持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在不易。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评价
李易给我的印象就是个特别乐观、开朗的人,一见面儿就开玩笑。我和李易是同龄人,也都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过,在从业20多年的日子里,李易以近乎苛刻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
院长鲁景超评价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
鲁景超:当时我刚毕业留校当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里,我作为译制片导演,和李易合作了30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在配音中,对于一字一句,他总是反复琢磨,不停思考。声音条件好的人很多,但像他这样对配音事业倾注全部感情,并如此敬业的人,实在是少。
导演刘文评价
2012年大年三十
春节联欢晚会结束后,我们将最后的素材整合完成,每一个片段定稿后将稿子第一时间交给李易,他总能第一时间配完,活儿总是又快又好。
央视主持人李修平评价
我听说后特别震惊、难过,中国确实失去了一个好声音,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同学。当打开电视台所有的频道,听到如此好听的声音时,我都会很自豪地跟
大家说,所有好听的声音都来自我的同学李易。
2013年7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苏扬撰写《悼李易,完美的声音就此消散》一文,全文如下:
惊闻噩耗,心绪难平。李易先生在播音业务领域,很多方面是完美的。一个完美的声音,就此在人世间消散了……我与先生私交不深,惟在播音业务领域得益于先生良多,就写几句话,权作悼念吧。
新中国成立后,播音员以业务涉及商业市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飘零香港的内地知青
冯雪锐。冯雪锐之后,香港地区代表人物是
张妙阳。而内地以声音从事广告配音,第一位代表人物叫做王江,是一名话剧演员。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独领风骚。王江之后独霸市场的声音,叫做李易。
1986年李易从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现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开创一种非表演功底的广告配音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大背景中极其醒目,广为客户接受,至90年代中期,红极一时。有位导演曾经对我讲过,那时候,李易先生到某个录音棚就坐下来不动了,所有的客户都来这个录音棚外排队等着,录音棚趁此成倍甚至几倍地抬高棚费。
90年代后期出现了广告配音的四位代表人物:李易、
姚科、
孙悦斌、
齐克建,内地的广告配音市场也基本成型了。再后来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个市场也一再细分:广告配音、广告专题片配音、
电视栏目解说、纪录片解说、现场专题解说、大型文体活动仪式解说等等,与影视剧配音市场并驾齐驱,甚至势头超越了影视剧配音市场。这些代表人物,悠游于两大市场,叱咤风云,各有特点,交相辉映。但是,再没有谁,能够独霸市场了。
播音专业讲究的是“情、声、气”结合,“以情带声、以气托声、声情并茂”,李易先生最突出的特点是气息和声音。他的吐字发声已达完美境地,不管通篇多少字,每一个字都堪称完美,加之气息雄厚,音域宽广,重音停连完全符合普通话规范,听来如饮醇酒,如沐春风。尤其是步入中年之后,好比
杨过的
玄铁重剑,越发的遒劲沉稳,高雅大气,堪称时代之音。
我的业务生涯始于模仿,主要是模仿李易先生,曾经达到神似的程度。靠着模仿先生,吸引了一些客户,有了虽然微薄但是足以让我吃饱穿暖租房打车请朋友喝酒的收入,度过了漂在北京最初的艰难时光。再后来,我在这个圈子有了立足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饭碗,最初是先生赏的;虽属偷师学艺,我心里已把李易先生当做师长来尊敬。
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播音业务没有诀窍,
全在苦练功夫。若非要诀窍,每天认认真真读一万字吧。先生在北京生长,与普通话最接近的
北京话,其实是最难纠正的方言。而先生的播音业务能到达如此境界,天分的因素不大,全在后天苦练。这种近乎“傻”的认真和投入,在北京人中并不多见。
我与先生见面不多,言谈稀少,多是匆匆而过,但我心里一直在揣摩先生的境界和特点,每每会有新的收获。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其实,关于先生,想说的太多,惊闻噩耗,心潮涌动,无法平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完美的声音,就此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