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1920年11月-2015年12月29日),纳西族,云南丽江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
1920年11月,杨凤出生于云南丽江。
1938年,杨凤就读于云南丽江中学。
1941年起,杨凤先后在云南昆明
西南联大、美国艾奥瓦州州立农工学院(现
依阿华州立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5 年,24 岁的杨凤尚未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便考取了公派留美的资格。杨凤在西南联大读的是化学系,报考公费留学考的是化工,可临走时,有人动员说“中国很穷,很缺乏农业人才,希望有人学农业”,杨凤于是决定改学畜牧。
1951年,杨凤即将获得动物营养学博士学位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欢迎中国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讲话传到美国,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激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时,先期回到中国的
华罗庚教授在美国《
华侨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归去来兮》。杨凤受到感召后向校方提出了回国的要求。导师劝他留在美国,但他放弃了,并冲破美国的阻挠,于1951 年回到中国。
1952年11月起,杨凤先后担任
四川大学农学院牧医系教研室主任,四川农学院副院长、院长,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
“文革”期间下放农村期间,杨凤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喂猪、扫圈、挑粪、种地各种累活一起干,但他从不抱怨,没有放弃养猪研究。在当时提倡养猪以青粗饲料为主、精细饲料为辅的大气候下,杨凤冒着政治风险指出养猪应讲科学,应走配合饲料的道路。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受到严厉的批判。他只好对如何利用纤维酶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研究,并参照美国做法率先在国内提出用消化能来替代的观点,使中国有了更科学的能值评定体系,对中国猪的饲养研究具有重大影响。
1989年,在杨凤的带领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被批准为本专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
2015年12月29日上午8时2分,杨凤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逝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截至2015年12月,杨凤先后主持了省级重大课题5项,参研国家和部级课题6项。在中国国内首先提出用消化能作为能值评定体系,主持制定了四川猪的营养需要和中国南方猪饲养标准,共同主持制定了全国猪的饲养标准。
在研究中,杨凤善于把中国国外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从中国国内和省内的实际出发。在四川猪饲养标准的研制中,他将生长猪按其生产性能的高低分为6个等级,以分别适用于高、中、低三种饲养条件。这样,条件差的边远山区也能应用科学的饲养方法,不同的猪种也可按其生产性能高低选用相应的标准。这一标准对四川养猪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配合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年均新增社会纯收入3100多万元。
1979年“文革”结束后,杨凤开始主持四川猪的饲养标准的研究,这一研究在学术上突破了国际猪营养需要标准的常规模式,突出反映了国际猪营养研究的新进展,是中国科技起点水平高的猪营养需要标准之一。其中他提出的后备种猪的营养需要标准在国际上属首创。
此后,杨凤还主持了南方猪的饲养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参加了中国猪饲养标准制订的协作攻关,主持了四川和中国南方各省猪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针对四川土壤及饲料中缺硒、锌地理分布广,危害人畜健康和影响生产这一问题,他还主持了四川畜禽对硒和锌的需要量及其缺乏症的防治研究,揭示了畜禽体内硒、锌状况的定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提出了早期预测缺乏硒、锌的科学方法。据2016年资料显示,当时,四川的饲料利用率从大于5:1减少到3.5:1,养猪的数量由5000多万头增长到约8000万头,年出栏率由50%增长到100%,杨凤在其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研究中,杨凤注重选择那些能推动生产发展的项目。他进行的“瘦肉型配套系猪选育及饲养”研究,是四川省“九五”重点攻关课题。他的思路是,通过提高产仔率,减少种猪来提高经济效益。他将产仔数很高的
太湖猪,拿来与长得快的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杂交,使农民最终做到高产、高收入。
截至2015年12月,杨凤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四等奖3项。
人才培养
杨凤对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仔细审查和严格指导,先生给弟子的是严父形象。他常说一句话“读研究生如同下地狱,我代表学校在地狱门口欢迎大家、迎接大家”。
截至2015年12月,杨凤共招收培养博士生31人、硕士生47人。所在学科点在1987年农牧渔业部教育司会同国务院学位委员办公室组织的“全国动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质量检查评估”中获总分第一,次年在全国畜牧学科类各专业博士点进行评审时也获总分第一,1989年、200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农学重点学科点。研究生教育1989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动物营养学》,1996年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3年获首届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荣誉表彰
杨凤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杰出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人物生活
云南丽江,盛产好马。杨凤出生于云南丽江,自小便对马很感兴趣。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读本科时,杨凤遇上了一位对羊、马有很深造诣的教授。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喜欢马的杨凤很想成为这位教授的学生。但教授说:“你们中国猪最多,你应该去学养猪”。杨凤听从教授的劝告,拜在了一位著名的养猪教授的门下。
1992年初,杨凤教授协助和惠桢夫人陆子秀女士,于次年创立了“和惠桢”奖学金。在长达10多年为家乡支教助学活动中,杨凤教授数次专程从四川回到丽江老家指导和参与“和惠桢”奖学金颁奖活动,谆谆教导年轻一代,资助家乡优秀学子的成长。1996年起,他多次组织率领四川农业大学专家组,为云南省政府确立的建设现代化养猪示范县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在西南地区建成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养猪示范县4个,促进了云南省养猪事业的发展。
出版图书
社会职务
杨凤曾任民盟四川省委第五、六、七届常委,并曾担任中国动物营养学会会长和名誉会长、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
人物评价
杨凤同志在动物微量元素营养研究和中国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凤同志终身胸怀献身教育之志,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育人塑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杨凤同志的一生是爱党爱国爱校、襟怀坦荡的一生,是耕耘奉献、谦虚谨慎的一生,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一生,他是一座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他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对社会主义信念坚贞不渝,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作风务实、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为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保持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民主党派人士的高尚品质。他甘为公仆,一心为民,爱岗敬业,公而忘私,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办学治校,带领和团结广大教职工艰苦奋斗、拼搏奉献,为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尊重知识,学识渊博,勇于创新,学以致用,始终以兴农报国为己任,是潜心科研、服务“三农”的模范和榜样。他呕心沥血,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甘为人梯,培养年轻人不辞辛劳,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了高尚的师德精神和学者风范。他德高望重,淡泊名利,爱护人才,提携后进,是和蔼可亲的长者、平等待人的典范,是深受师生的敬重爱戴的前辈。他的一生与百年川农大同行,他的感情与百年川农大相依,他的品质与百年川农大相融,堪称“川农大精神”的铸就者、传承者、弘扬者和实践者。杨凤同志的辞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优秀党员,是教育和科技战线的重大损失,是四川农业大学的重大损失。他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传承和弘扬他为人民、为科学、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以更大更好的成绩告慰他的英灵。(四川农业大学评)
杨凤教授的逝世,是四川农业大学的重大损失,是动物饲料行业的重大损失,是我国动物营养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评)
杨凤教授的一生与百年川农大同行,他的感情与百年川农大相依,他的品质与百年川农大相融,堪称“川农大精神”的铸就者、传承者、弘扬者和实践者。他的一生是爱党爱国爱校、襟怀坦荡的一生,是耕耘奉献、谦虚谨慎的一生,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一生。杨凤教授的辞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老师、好学者、好长辈,是教育和科技战线的重大损失,是川农大的重大损失。但我们相信,他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他为党为国为民为农为师为学的奉献精神和丰硕业绩将永载川农大的史册。(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邓良基评)
杨凤教授一直致力于动物营养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立志于振兴中国的养殖业,为中国的养猪业和饲料工业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动物营养学界享有崇高威望。(
澎湃新闻评)
杨凤积极响应周总理的号召,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人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为我国农业教育和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评)
“我国动物营养学科的拓荒者”。(纪念文集《
为了大地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