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1929年2月-2025年1月17日),女,蒙古族,蒙名德勒格尔玛,又名金环、金香、金花、娜仁其木格,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人,毕业于东北军政大学,大专学历,生前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影协会员、剧协会员、电影表演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静出生在一个贫困的蒙古家庭,她原名叫德勒格尔玛,20世纪40年代初的草原,医疗条件十分简陋,父母在她幼年时期就相继因病去世,这让她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杨静先后在科左中旗巴彦塔拉小学、王爷庙第三小学和高级小学就读。
16岁时,德勒格尔玛从奉天同善堂助产士学校毕业后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为蒙古族牧民行医,在扎鲁特旗卫生所、呼伦贝尔盟政府卫生所工作。她在大草原练就了一身精湛的骑术,也让她小小年纪就在心底立下了为蒙古人民做贡献的志向。
1946年,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感召下,17岁的蒙古族姑娘德勒格尔玛走出了她正在行医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来到东北军政大学女生队学习。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德勒格尔玛能歌善舞,还演出了根据亲身经历自己动手编写的舞台剧《奔向光明》。虽然她的道白满是东北和蒙古味儿,表演却真挚感人。在东北军政大学期间出演过《奔向光明》《钢骨铁筋》《天下无敌》《自有后来人》《兵临城下》等话剧和《为谁打天下》歌剧。
演艺经历
杨静从军政大学毕业后,多才多艺的她被分到了文工团。其实她的志愿是去东北医科大学,她心中想的一直是当蒙古骑兵为牧民行医。杨静当时是“流着眼泪到了军政大学文工团”。虽然“从医”变成了“从艺”,但是德勒格尔玛在草原为牧民行医时就立下“为民族献身”的志向却从未改变。在文工团期间,杨静出演了《天下无敌》《为谁打天下》等多部话剧。
1950年,杨静从部队文工团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邀请,与于洋、凌元、梁音等合作,扮演了新中国早期电影《卫国保家》的女主角。当时正值国内抗美援朝,杨静以她朴实的表演塑造了一个积极送丈夫上前线的山东妇女形象,影片得到了热烈反响。当年的北影演员科科长谢添还亲自到场,表扬并祝贺她的成功表演。她的“新中国的人民演员”大幅照片也刊登在了“大众电影”封面。从舞台到银幕,她又一次展现出表演才华,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登上电影银幕担任女主角的蒙古族女演员。后又主演了《一贯害人道》《结婚》《革命家庭》《小二黑结婚》等多部新中国早期电影。1955年,为了培养新中国的年轻演员,国家在北京电影学院开办了“演员专修班”,并专门聘请一批苏联专家亲自为演员们授课。杨静被送进了这个班。经过紧张刻苦的专业学习,她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学完了5年的课程。在汇报演出上杨静和于洋等人表演了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她被指定扮演戏中的主角孪生兄妹,一人扮演两个角色。
“演员专修班”毕业后,杨静相继参加了《金玲传》《生活的浪花》《矿灯》《英雄岛》等多部电影的演出。在她出演的这么多角色中,仍然没有一个是她一直期盼的蒙古族女主角。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她仍然没有得到一个塑造蒙古族角色的机会,无形中又让处于艺术创作黄金时期的杨静留下了遗憾。
1979年,日本导演熊井启带着他的全班人马来到中国拍摄电影《天平之甍》。杨静以中方副导演的身份参与了影片的制作。《天平之甍》让杨静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从这以后,她做导演的信心更坚定了。杨静最初的导演之作还是始于干校回来之后与著名导演崔嵬合作的《山花》《红雨》《大之甍》后,她就和于洋共间携手投入了导演的行列。1982年,她跟丈夫于洋联合导演了影片《大海在呼唤》,走上了导演之路。之后他们又陆续导演了《骑士的荣誉》《驼峰上的爱》《孤帆远影》等影片的导演工作。晚年的杨静依然牵挂着没有完成的《成吉思汗》《嘎达梅林》《东归》等,她参加民族研讨会,担任“草原之恋”歌舞团的艺术指导。就是从美国探亲回来,仍不忘在不多的行囊中装上为电影《东归》搜集的一沓厚厚的资料。
1992年,杨静主演的犯罪电影《警探红白黑》在中国大陆上映。2019年9月12日,参演公益电影《
一切如你》上映。
人物去世
2025年1月17日,杨静去世,享年97岁。
个人生活
杨静的丈夫是于洋,原名于延江,山东黄县人。1945年长春市文化中学肄业。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77年转任导演,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1953年,于洋和杨静合作了电影《结婚》,两人因戏生情,同年,两人结婚。婚后生有女儿于静江、儿子于晓阳。
杨静的儿子于晓阳,因成功执导《翡翠麻将》名声鹊起,是当时中国影坛的导演新秀,2005年,杨静的独子、青年导演于晓阳在湖北恩施为电影《北纬30度》做前期筹备工作后回京途中,突发哮喘,不幸因公殉职,享年44岁。
代表作品
社会活动
杨静曾当选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代表,1961年被选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代表。生前为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影协会员、剧协会员、电影表演学会名誉理事、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
主要成就
1950年,杨静主演了表演生涯中的第一部作品《卫国保家》,是第一个登上新中国电影银幕出任主角的蒙古族女演员。她先后主演了十余部影片,并演出了多部话剧和多部电视剧,特别在沙翁喜剧《第十二夜》中饰演孪生兄妹两个角色,轰动北京舞台,时逢亚非电影节受到外宾好评,得到中央领导和周恩来总理的赞扬。其写作书画作品被收录进《大河奔流》《李克异研究资料》《中国影人书画选集》《大众电影》等。
轶事趣闻
错失角色
1949年,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就筹拍一部反映蒙古族人民革命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女主角的第一人选就是杨静,但非常不凑巧,当时杨静正在哈尔滨参加文艺汇演,和这个期盼已久的角色失之交臂。更意外的是,当杨静来到长影拍摄《卫国保家》时,正好《内蒙人民的胜利》剧组也到长影报到。看着这个和自己擦肩而过的蒙古族女主角,杨静真是遗憾极了。
出演《第十二夜》
1955年,为了培养新中国的年轻演员,国家在北京电影学院开办了“演员专修班”,并专门聘请一批苏联专家亲自为演员们授课。杨静和于洋、陈强等一批北京、上海的著名青年演员都被送进了这个班。经过紧张刻苦的专业学习,他们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学完了5年的课程。他们的汇报演出也是当年非常轰动的事,因为他们表演的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十二夜》第一次被搬上中国话剧舞台。杨静被指定扮演戏中的主角孪生兄妹,这样她也就成了新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个在《第十二夜》中一人扮演孪生兄妹两个角色的演员。
《第十二夜》是当时话剧舞台的一部大戏,从1957年一直演到了1961年。这期间他们的演出不仅经历了1959年建国十周年献礼和亚洲电影节,也辗转来到了西安、河南、延安等地巡回演出。当年的国内首演便吸引了各界人士,英国记者还为杨静拍下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3张彩色照片。首演后,周恩来总理也接见了全体演员,还对杨静一人饰演两个角色给予了表扬。当得知杨静是蒙古族演员时,周恩来更是鼓励杨静多为蒙族人民做贡献,并笑着对她说,现在我国的蒙古族演员很少,你应该改回原来的名字,还叫德勒格尔玛。当时忙于演出的杨静虽然没有改过来名字,却把周恩来总理的话记在了心中。 杨静的家中,有一张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她主演的话剧《第十二夜》后与剧组演员们的一张合影。周恩来总理和全体演员的合影,虽然是黑白照片,却成了她最珍爱的照片。
走上导演之路
1979年,日本导演熊井启带着他的全班人马来到中国拍摄电影《天平之甍》。由于在中国拍摄时间较长,导演熊井启便向中国邀请一名会日语的中方副导演。这个既要懂业务又要当翻译的“苛刻”条件,却让杨静成为最佳人选。《天平之甍》拍摄了半年,作为中方副导演兼翻译的杨静也充分发挥了她的才能。片场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业务精干,又待人和蔼的女导演。一口熟练的日语,又让杨静成了日本导演熊井启与片场上各类工作人员沟通的“中心”。当很多日本工作人员得知多才多艺的杨静是50年代中国著名的电影演员时,他们不禁更加佩服她了。《天平之甍》让杨静接触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导演,她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从这以后,她做导演的信心更坚定了。她终于为蒙古族人民拍出了电影,实现了心中多年的愿望。
导演《骑士的荣誉》
20世纪50年代,蒙古族作家奥德斯尔完成了小说《骑士的荣誉》后又改编成了电影剧本。这个取材于蒙古族骑兵真实历史的剧本立刻引起了杨静的创作欲望。但是直到1983年,《骑士的荣誉》才被批准正式开拍。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大青山,在蒙占骑兵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经过了3个月的实地考察和几度修改,杨静终于完成了满意的剧本。
最让杨静难忘的还是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影片中大量镜头的蒙古骑兵,还有很多马的特技镜头,全都得益于真实的解放军骑兵和战马。这支庞大精良的骑兵队伍不仅洲练有素,而且骑兵战士们还承担了对战马的全部训练、饲养等任务。对于拍摄期间战士们食宿、战马饲料等一系列大笔开支,部队只收取了最低的费用。这对于当时资金不多的剧组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支持,杨静心存感激。历时半年,《骑土的荣誉》终于在北京播映。望着银幕上第一次出现的蒙古文字幕、第一次喊出“成吉思汗的子孙”宣誓的场面,在观众雷动的掌声中,杨静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也是在这部影片的宁幕中,导演杨静的名字变成了德勒格尔玛。这是她凝聚在心中几十年的民族情怀,也是她对当初劝她改名字的周恩来总理的深深怀念。
热爱家乡
杨静一直想拍蒙古族五部曲,其中的《嘎达梅林》已经由冯小宁导演拍摄制作完成了,杨静说:让年轻人抢先了,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哪能不着急呢。内蒙古大草原养育了她,她对那里有着无限的想念,只能寄托作品来展现。虽然因为年龄原因不可能再到一线去执导,但是可以带领年轻人去拍,经验她还是有的。为此,她已经和一些年轻导演们多次沟通和交流,甚至还专门写了拍摄报告给电影总局。她别无他求,只是想在有生之年,为中国电影、为梦中的大草原再做点什么,即便人老了也得有梦想啊。
寄望青年影人
杨静对影坛片酬飞涨、年轻演员不拼演技拼颜值、不拼实力拼“流量”现象很有意见。杨静说,在广电总局等部门举办的几次座谈会上,她和于洋老师就多次呼吁加强对年轻电影人的培养和教育:青年电影人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的精神品质,要想中国电影市场长久繁荣,必须对青年电影人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必须做好传、帮、带的工作,从根上做起。在中影集团的负责同志来看望杨静的时候,她也不厌其烦地叮嘱,一定要加强青年电影从业者的队伍建设和精神建设。
完成儿子遗愿
2005年,杨静老师的独子、青年导演于晓阳在湖北恩施为电影《北纬30度》做前期筹备工作后回京途中,突发哮喘,不幸因公殉职,享年44岁。杨静儿子的哮喘,病根是“文革”时候种下的,那时候,她和于洋老师一起被红卫兵们批斗,幼小的晓阳经常躲藏在楼道的角落处,逐渐就得了哮喘散。
有一天黄昏,她正在家中写回忆录,忽然接到了于洋打来的电话,声音虚弱而疲惫,他在电话里问她,儿子是没了吗。杨静一惊,担心地问他人在哪里。于洋说他在北影小区门外的元大都遗址公园闲坐,看到很多老人儿孙绕膝,就想起了晓阳。杨静问是不是需要去接他回来。此前,任何一次外出,于洋老师都不让家人接送,然而这次却说快来吧。杨静急忙带着保姆赶到公园里,远远地看到老伴一个人坐在一棵梨树下,黯然伤神。她坐到老伴身边,握住他的手,发觉他手心冰凉。于洋轻声说:咱们的儿子没了啊。杨静握着老伴的手坐在那里,一直到晚上。回家的途中,于洋老师问,三天后就是广电总局剧本审查编委会例会,自己还要不要去。杨静说,当然要去啊,晓阳不在了,但是电影还在,晓阳最喜欢的就是电影。杨静陪伴于洋去参加编委会会议,又同于洋一同出现在华表奖颁奖典礼上、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上、庆祝中国电影百年筹备委员会的多次会议上。于洋说:杨静说的对,我们还不老,还能为中国电影做点事,而且,儿子喜欢中国电影,我可以继续为中国电影出点力,这也是替儿子完成遗愿。在于晓阳去世后的第四年,于洋老师拿到了中国影坛60年经典人物奖。
人物评价
杨静是第一个登上新中国电影银幕出任主角的蒙古族女演员。她骑术精湛、多才多艺,曾出色主演《卫国保家》《生活的浪花》等多部新中国早期电影,也为蒙古族人民成功导演了影片《骑士的荣誉》和《驼峰上的爱》。从文工团、话剧舞台到银幕,她辛勤耕耘和奉献了半个多世纪,书写了一个老艺术家对新中围电影矢志不渝的民族情怀。(《盛世中华脊梁风采 艺术家风采》 评)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艺复苏的年代,杨静和于洋的“多产”作品无疑为繁荣中国电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浸满了民族情结的《骑士的荣誉》更让杨静欣慰。杨静完成了为蒙古族人民拍出了电影,实现了心中多年的愿望。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情结就像她的名字德勒格尔玛——永远盛开的花一样,她心中承载的永远是与中国电影的民族情。(《盛世中华脊梁风采 艺术家风采》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