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祥

中国人类学家

林惠祥(1901年~1958年) ,中国人类学家,福建晋江人。又名圣麟、石仁、淡墨。男、汉族。192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28年毕业于菲律宾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31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等。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理论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1年6月1日(农历4月15日),林惠祥出生于福建晋江县的一个小商之家。自幼聪颖好学,特别喜欢听大人们讲神话、传说之类的故事。九岁入私塾,即能熟读所学诗文。192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27年秋,林惠祥考入了菲律宾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并跟从美国教授拜耶(H·O·BEYER)作人类学的研究工作,1928年毕业,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特约编辑员,后参加该院民族学组研究工作。1931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类博物馆(我国第一个人类博物馆)馆长、南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由厦门大学校党委书记兼任)。他从事东南亚和中国东南地区考古发掘和民族调查研究,是中国对台湾省高山族最早进行调查研究的学者,著有《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他对民族文化和中国民族的来源及划分系统等问题,颇多创见。他的《文化人类学》一书确立了中国人类学体系,受到当时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与欢迎;另一著作《中国民族史》获得国内外学者好评。他还先后参加调查和发现武平龙岩长汀闽侯等地的新石器,并撰写了有关台湾新石器、福建古民族、中国与东南亚古民族的关系等方面的论文。1929年和1935年他两次冒险只身深入日本侵占下的台湾,调查高山族(当时称番族),获得圆山新石器和高山族文物。1934年,为普及人类学知识,他运用自己搜集、发现的考古和民族文物,创办了厦门市人类博物馆筹备处。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携带文物避难南洋,继续从事东南亚的考古和民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