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河南省商丘市辖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南部,东北与睢阳区相接,北与宁陵县、睢县相连,南与鹿邑县接壤,西与太康县相邻,总面积1048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11月,柘城县辖4个街道、11个镇、7个乡。截至2023年末,柘城县常住人口76.38万人。
历史沿革
炎帝朱襄氏建都、安葬于柘城。
夏朝时,柘城称“株野”。
商朝时名“秋地”。
西周时期,为“三恪”之一的陈国开国之都。
战国时,大部分属楚国。
秦朝,置柘县,属陈郡。
西汉,属淮阳国。
东汉,属陈国。
三国,属魏。
晋泰始元年(265年)县废,南归武平,北归宁陵。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始称柘城县,属梁郡。
唐贞观元年(627年)并入谷熟、宁陵二县。永淳元年(682年),复置,属宋州。
宋朝,属应天府。崇宁四年(1105年)改属拱州。
金朝,属南京睢州。
元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属睢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并入宁陵。洪武十年(1377年),复置,属睢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属归德府。
清朝,区划未变。
民国三年(1914年),属开封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商丘专区。
1958年,属开封专区。
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
1968年,属商丘地区。
1997年,属商丘市。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柘城县位于
河南省东部、
商丘市西南部,北与
宁陵县、
睢县相连,南与
鹿邑县接壤,西与
太康县相邻,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06'—115°32',北纬34°00'—34°15'之间,辖区东西横跨29千米,南北纵贯27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104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柘城县地势平坦,属黄河冲积平原。自然形势趋向是西北高,东南低,微度倾斜,地面坡降1/3500。最高点在惠济乡杜屯一带,海拔52.8米,最低点在洪恩乡王瓦房一带,海拔42.9米,高差10米左右。
气候
柘城县属于暖温带气候,气温,降水,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冬长寒冷雨雪少、夏季火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春夏之交多干风的特点,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为春季(3月—5月)、夏季(6月—8月)、秋季(9月—11月)、冬季(12月—2月)。
水文
柘城县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涡河水系。2011年,集水面积(包括上游境外)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涡河、惠济河、蒋河、废黄河、太平沟、永安沟、小洪河、洮河8条;30—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马头沟、明净沟、小洪河北支、芦沟、杨河、小马沟、余河坡、朱寨沟、生产沟、清水河、洪牛沟、永安支沟、仿宋沟、小沙河、大仵沟、红泥沟、晋沟河17条;30平方千米以下的河流15条。除涡河、惠济河基本常年流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柘城县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林果、蔬菜、畜产品等,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14亿斤以上。肉、蛋、奶总产达到18万吨,生猪35万只、肉牛存栏7万多头、蛋鸭500万只。
矿产资源
柘城县附近有大型隐伏整装煤田,远景资源量在120亿吨以上。
政治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柘城县常住人口76.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5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3.8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64%,比上年末提高0.9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62万人,出生率为8.12‰;死亡人口0.67万人,死亡率为8.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5‰。柘城县共有回族、壮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成份24个。
经济
综述
2023年,柘城县生产总值2842545万元,同比增长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11065万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66442万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265037万元,同比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为25:30.5:44.5。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5%。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7046元。
2023年,柘城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其中,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2%。
2023年,柘城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2316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0353万元,同比下降3.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3.7%,非税收入完成51963万元,同比增长6.3%。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00028万元,下降3.6%。
第一产业
2023年,柘城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18267万元,实现增加值733704万元,比上年增长2.3%。
2023年,柘城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234.0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9.12万亩,其中小麦99.87万亩,蔬菜50.01万亩,油料3.44万亩。
2023年,柘城县粮食总产量为79.4万吨,比上年下降3.06%,其中,夏粮总产量46.48万吨,同比下降8.22%;秋粮总产量32.92万吨,同比增长5.3%。油料产量1.09万吨;蔬菜总产量为150.16万吨。
2023年,柘城县完成畜牧业产值29457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35%。全年生猪出栏71.43万头,存栏36.01万头;牛出栏5.08万头,存栏8.2万头;羊出栏37.05万只,存栏30.87万只;家禽出栏418.03万只,存栏553.34万只;肉类总产量7.42万吨;禽蛋产量5.08万吨。
2023年,柘城县完成林业总产值941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
2023年,柘城县完成渔业总产值392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
第二产业
2023年,柘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家,比上年增1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实现产品销售同比下降5.01%;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0.6%。
第三产业
2023年,柘城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53072万元,同比增长4.3%。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30716.3万元,增长0.3%;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2355.7万元,增长17.5%。分行业看,批发业238083万元,增长4.4%;零售业852088万元,增长4.2%;住宿业44939.0万元,增长4.5%;餐饮业117962万元,增长4.3%。
2023年,柘城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27.07亿元,比年初增44.63亿元,同比增长11.67%。其中,住户存款388.02亿元,比年初增45.26亿元,同比增长13.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15.38亿元,比年初增51.31亿元,同比增长31.27%。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柘城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73%,技术合同登记额1.4亿元,专利申请总量1412件,商标申请总量8290件。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29家。获批河南省培育钻石产业研究院。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累计42家)、省“瞪羚”企业3家(累计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累计17家)。引进各类人才1766名,1人入选“中原英才计划”(累计6人)。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柘城县拥有各类学校604所,在校生182245人。其中,普通中学61所(高中7所),在校学生57468人,招生19803人;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3942人,招生1195人;聋哑学校1所,在校学生400人,招生48人。小学284所,在校学生88695人,招生13413人。幼儿园257所,在校学生31740人,招生728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化事业
2023年,柘城县共有艺术表演团3个,文化馆2个,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柘城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42(不包括个体行医)个,床位4448张,卫生技术人员571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509人,注册护士2819人,技师662人,药剂配制人员210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全县共置村级医疗点69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1021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柘城县新增技能人才14627人、城镇就业1216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4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94人。征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费3.25亿元。发放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等各类资金2.4亿元。高质量完成971户特困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岗王镇、慈圣镇、李原乡敬老院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交通运输
柘城县地处豫鲁苏皖4省结合部,方圆100千米内拥有
京九铁路、
陇海铁路、
三洋铁路三条普铁,
商合杭高速铁路、
郑徐高速铁路两条高铁。
商丘—南阳高速公路、
永城—登封高速公路、
濮阳—阳新高速公路3条高速境内交汇,商柘快速通道、国道G220和3条省道贯通八方。淮河的重要支流涡河500吨级船闸已经建成,航运即将开通。柘城站正在建设。
2023年,柘城县上海路北伸等7条“断头路”建成通车,濮新高速建成通车,建设县乡村道路100千米。
风景名胜
容湖风景区
柘城县容湖风景区位于未来大道西段,北临未来大道,东至湖东路,西与产业集聚区毗邻,距离商周高速柘城西出口处2千米,涵盖容湖生态公园和千树园两个园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容湖是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决口冲灌而形成的自然湖泊,湖面面积1.76平方千米。千树园栽植树种300多个,约4万株,覆盖率90%以上。2016年12月,容湖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
锦鸡台
锦鸡园又名歇鹤台、锦鸡台,传为春秋时老子路经柘城时的歇息之处。
地方特产
柘丝
柘丝是柘城的古特产,由柘桑养的蚕抽丝而闻名。该丝光润鲜艳,细长均匀,有韧性,拉力强度大,历史上有“柘丝为最”的美誉。柘城的柘丝历史悠久,上古时期,柘城一带就丝业大兴。汉朝年间,柘丝就经丝绸之路,运往中亚、中东,最后到达欧洲,史有“柘丝为最”的美称。
鸡爪麻花
鸡爪麻花是柘城县安平镇特产,油光透亮、香脆酥焦的麻花,因其形似鸡爪而得名,有甜、咸、原味、五香、麻辣等口味。色泽淡黄、清香酥脆,遇风则刚,遇水则柔,遇冷则脆,遇火则燃,遇硬则碎。雍正年间,当时的刑部左侍郎刘慎把鸡爪麻花献给雍正皇帝。雍正作为贡品让御膳房月月进贡。
马蹄酥
马蹄酥因状如马蹄、入口即化和落地成渣而得名,它的原料就是精制面粉、食用油和糖粉这三样,经过和面、擀皮、塑型、炸制等工序完成,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甜点起源于柘城县西北岗王镇一带,多年前就是附近村民喜宴上的必备菜品。马蹄酥虽然好吃,但做法复杂,技术难度高,所以流传范围小。
胡芹
柘城胡芹为宋至明清时期的贡品,因产于襄王分封之地的胡襄集旁的胡庄而得名。它叶片深绿,根小棵大,茎部光滑,生长快,纤维少,吃着清脆无渣,芳香爽口,素有“芹王”之美称。2016年3月,柘城胡芹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分别获得“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柘城鸭蛋
柘城鸭蛋养殖起步可以追溯到2000年,有柘城县养殖户引进青年鸭,以养殖户散养为主。其具有鲜、细、嫩和松、油、沙风味,滋阴清肺、润喉去热、丰肌泽肤等食用功效,富含人体必需的硒、锌、碘、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在全省首个通过国家“富硒鸭蛋”认证,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及两岸三地最受欢迎品牌。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柘城因古时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而得名,以盛产柘丝而闻名“两汉”,史有“柘丝为最”之美誉。
文物古迹
柘城故城
柘城故城,位于柘城县城春水路北侧旧湖区城内,以故城墙基为边界,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288万平方米。是一处自新石器时代至明代延续不断的大型聚落遗址。1977年,柘城故城被当时的柘城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标志牌。2000年,柘城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柘城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庄遗址
孟庄遗址位于柘城县岗王镇孟庄村北,属商代前期遗址。1977年发掘,发现房基9座、陶窖1座、墓葬7座,出土有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卜骨龟甲等。并发现了陶文和商代草鞋遗迹。在夯土层中还发现一女性骨架(约17~18岁),其臂、腕骨上残留有三道捆绑绳痕,死者应为奠基的奴隶。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朱襄氏陵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朱贡寺村西北角,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朱襄氏的陵墓,占地120亩,陵高10.9米,周长158米,北距商周公路1.5千米,有柏油路连接炎帝陵广场,北距商丘阏伯台35千米、距商开高速公路35千米,东南距鹿邑太清宫35千米。2000年,炎帝朱襄氏陵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保护
截至2024年9月,柘城县共有省级非遗项目共7大类9项,市级非遗项目共8大类35项,县级非遗项目共9大类85项。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