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区,江苏省南京市辖区,位于南京市中北部,是国家重要的科教科研中心和航运物流中心,国家东部地区现代科技、人才集中区,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级光电显示产业基地,是以科技教育、航运物流、医药电子、风景名胜、机械制造为主要职能的现代化江滨区。
历史沿革
7000年前,栖霞地区已有先民从事渔猎活动,并创造了农业文明。公元前20世纪至前17世纪,栖霞境内开始出现两大原始聚落,一为玄武湖聚落,一为东北沿江聚落。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置
江乘(后讹为嵊)县,为栖霞区域最早的县级行政建制,治所设在江乘村(今摄山镇西湖村)。其时,县境辽阔,西起石头城、白石垒沿江而东,至今
句容市下蜀镇,再转向南达江宁区淳化镇一带。连同今南京市
鼓楼区、
下关区、
建邺区、
白下区、
秦淮区、
雨花台区统在其领属之下。隶属
会稽郡。今栖霞区地域皆在古
江乘县境内。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平西楚霸王项羽,“以项羽所分楚地王韩信”,江乘县属之。高祖六年,刘邦杀韩信,立刘贾为荆王,自会稽郡析置
鄣郡,江乘县归属鄣郡,隶于荆。元朔元年(前128年),割江乘县东境分设句容、胡孰(后汉时期改为湖熟)两县,今区境东部归句容县。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设在
宛陵(今安徽宣城),江乘县改属丹阳郡。
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丹阳郡为宣亭郡,江乘县改为相武县,属宣亭郡。至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23年),始恢复丹阳郡、江乘县旧称。建安十七年(212年),孙吴废江乘县改设典农都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江乘县,至南北朝时仍沿袭县的建制。东晋元帝大(太)兴三年(320年),始在江乘县金陵乡置琅琊侨郡和怀德侨县。咸和六年(331年),在江乘县境内先后置东海、兰陵、东平等侨郡;咸康元年(335年),析江乘县西境侨立临沂县,隶属琅琊侨郡。咸康六年,割江乘县西界侨立即丘、阳都等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临沂等侨县及江乘县,均并入江宁县。唐上元二年(761年),江宁县更为上元县。
五代十国时期,于
杨吴天祐十四年(917年),析上元置江宁、上元两县,今栖霞区域分属上元、句容两县,至宋、元、明、清,区境大体属上元县石步镇(后称石埠)和钟山、慈仁、开宁、北城、清风、宣义、长宁诸乡及句容县琅琊乡。
民国元年(1912年),废上元、江宁两县,改设南京府,次年,废南京府重置江宁、句容两县,今区境大部遂为江宁县域,东隅为句容县域。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1日,成立南京市政府,今区境内燕子矶、迈皋桥、尧化等镇与八卦洲乡属南京市,其他地域仍属江宁、句容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南京市划定市界,今区境内燕子矶、孝陵卫地区从江宁县划归南京市。10月,在燕子矶地区设立第九区,区公所驻燕子矶镇,下辖乌龙、笆斗、太平、万山、和平、燕子矶、栅栏、金固、七里(包括八卦洲、尼滩洲)等乡镇;在孝陵卫地区设立第十区,区公所驻孝陵卫镇,下辖尧化、仙鹤、马群、孝陵、海新、谷秀等乡镇。区境内中山陵园区域,时属国民政府直接管辖。今区境栖霞、龙潭等其他地域,时仍属江宁、句容两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16日,日伪国民政府改第九区、第十区为燕子矶区和孝陵卫区,辖地不变。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伪国民政府改燕子矶区为南京特别市乡区自治实验区,仍辖原1镇8乡,分为89保、765甲。孝陵卫区辖孝陵、牌楼、马群、仙鹤4镇及太平乡,分为53保、468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政府于抗日战争胜利后还都南京,废除汪伪区划,恢复第九区、第十区,仍以燕子矶区为第九区,辖区扩大到下关车站、东炮台、煤炭港铁路线北侧,面积180.32平方千米,设25保、383甲;以孝陵卫区为第十区,辖区北扩以京沪铁路为界,面积71.31平方千米,设37保、355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江宁县之汤水(今汤山)、麒麟、古泉、东流4乡镇划归南京市,成立第十三区,为乡区,面积93.56平方千米,设10保、161甲。麒麟地区属今栖霞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2日,燕子矶区析出八卦洲,单设南京市第十四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仍沿用原第九、第十、第十三区、第十四区建制。5月,中共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接管国民政府南京市第九区和第十区区公所。6月,成立第九区、第十区人民政府(1955年5月,改设区人民委员会,简称人委),治所未变,撤销第十四区,仍归第九区。
1950年6月15日,重新划片设区,第九区改称第八区,第十区改称中山陵园区。第八区以旧九区为基础,划出宝塔桥地带,增加旧六区一部分即中央门外地带,辖14乡1镇,即:上坝、中桥、下坝、巽离、七里、笆斗、兴武、藤子、吉祥、尧化、万寿、迈皋桥、大庙、小市14乡和燕子矶镇。中山陵园区以旧十区为基础,东自岔路口向南,至上五旗、下五旗、马群各乡村;南自五棵松沿枣园、棕园一线至后庄;西自明城墙至太平门外岗子村至沪宁铁路;北与第八区、江宁县毗连。辖蒋王庙、高桥门、马群、牌楼、沧波5乡和孝陵卫镇。
1953年7月7日,由从江宁县划归南京市的尧辰、石埠、衡阳、仙女、新合、栖霞6个乡镇,摄山乡二村至六村5个村,三阳乡便民村及句容县所辖的龙潭镇,新建南京市第九区。与此同时,第八区八卦洲七里、上坝、中桥、下坝、巽离5个乡划归六合县。
1955年8月初,第八区改称燕子矶区,第九区改称栖霞区。
1958年11月,撤销燕子矶、栖霞、中山陵园三区,原燕子矶区燕子矶、小市镇和迈皋桥乡划归下关区,其它12个乡合并为燕子矶、八卦洲、尧化3个公社,原栖霞区5个乡3个镇合并为十月、龙潭2个公社,原中山陵园区5个乡1个镇合并为紫金山公社,6公社统归同时成立的南京市郊委。
1960年9月,南京市郊委撤销,十月、龙潭、紫金山3公社及龙潭、栖霞、孝陵卫三个镇划入玄武区,燕子矶公社划入鼓楼区,八卦洲公社划入下关区。
1961年6月,小市镇转划鼓楼区。
1962年7月,除小市镇仍归鼓楼区外,原划入城区的公社和镇,划归南京市郊办。
1963年4月,南京市郊办撤销,燕子矶区、陵园区(7月复称中山陵园区)和栖霞区三区建制恢复,治所未变。7月,将所属5个公社划小为34个公社和栖霞、孝陵卫、龙潭、迈皋桥、燕子矶5个镇。燕子矶、八卦洲两公社划为上坝、中桥、巽离、下坝、七里、下庙、迈皋桥、藤子、燕子矶、柳塘、笆斗山、兴武12个公社;十月、龙潭两公社划为三阳、东阳、东花、龙泉、摄山、十月、长林、衡阳、乌龙、尧辰10个公社;紫金山公社划为蒋王庙、孝陵卫、石门坎、高桥门、牌楼、沧波门、马群、百水桥、仙鹤门、岔路口10个公社。
1965年5月28日,燕子矶、栖霞、中山陵园三区合并,成立栖霞区人民委员会,治所在栖霞镇(1968年迁至板仓镇,1971年5月迁至尧化门)。
1967年4月19日,成立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栖霞区分会。
1968年3月9日,区军管会撤销,成立栖霞区革命委员会(简称区革委会)。
1970年1月22日,南京市革委会决定将栖霞区所辖马群、紫金山、玄武湖三公社和孝陵卫镇划出,加上中山陵园管理处,成立南京市钟山区,治所在灵谷寺(1973年4月,迁至孝陵卫镇)。
1980年10月11日,恢复栖霞区人民政府建制。一直到1999年底,区人民政府建制及治所均未变变动。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6年2月,江宁县的牌楼、沧波两乡划归中山陵园区;江宁县龙泉乡、三阳乡、句容县东阳乡划归栖霞区;六合县八卦洲5个乡划归燕子矶区。
1959年12月,尧化公社撤销,尧化大队并入十月公社,兴武、笆斗、柳塘、万寿、下庙、兴卫等大队并入燕子矶公社。
1965年3月,鼓楼区小市镇重新划归栖霞区,中山陵园区孝陵卫镇石门坎居委会划归雨花台区七里镇。5月28日,燕子矶区、中山陵园区、栖霞区合并成立栖霞区,下辖燕子矶、迈皋桥、紫金山、玄武湖、马群、尧化、十月、摄山、便民河、八卦洲10个公社及小市、迈皋桥、燕子矶、栖霞、龙潭、孝陵卫6个镇。
1974年3月13日,便民河公社并归摄山公社。
1975年4月30日,钟山区建制撤销,除中山陵园管理处划归市城建局领导外,其地域社镇划归栖霞区。
1981年12月,成立尧化镇。
1983年4月,十月公社并入栖霞镇,栖霞区下辖燕子矶、迈皋桥、紫金山、玄武湖、马群、尧化、摄山、八卦洲8个公社和小市、迈皋桥、燕子矶、栖霞、龙潭、孝陵卫、尧化7个镇。9月中旬,栖霞区撤销8个人民公社,改设8个乡人民政府。
1984年6月29日,小市镇建宁路、大庙、水关桥、金陵村4个居委会和迈皋桥乡的大庙等村划入下关区,7月,玄武湖乡玄武湖村、锁金村和小市镇韶山路居委会以及火车站、新庄、岗子村、板仓一线划入玄武区。此时,栖霞区下辖迈皋桥、燕子矶、玄武湖、紫金山、马群、尧化、摄山、八卦洲8个乡和栖霞、迈皋桥、燕子矶、孝陵卫、龙潭、小市、尧化7个镇。栖霞区总面积370.3平方千米,除长江水域外,陆地总面积306.65平方千米,与其他区县接壤界线总长为78.8千米。
1987年5月1日,江宁县的长江、营防和花园3个乡划入栖霞区。
1993年底,栖霞区对所辖乡镇进行撤乡并镇调整,撤紫金山乡并入孝陵卫镇,燕子矶乡并入燕子矶镇,迈皋桥乡并入迈皋桥镇,尧化乡并并入尧化镇,花园乡并入龙潭镇,撤销玄武湖乡、马群乡和摄山乡,建立玄武湖镇、马群镇和摄山镇。此时,区辖八卦洲、长江、营防3个乡及孝陵卫、马群、尧化、摄山、栖霞、龙潭、燕子矶、迈皋桥、玄武湖、小市10个镇,栖霞区总面积452.21平方千米,除长江水域外,陆地总面积386.13平方千米。
1995年4月,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区辖小市镇(整建制)及迈皋桥镇五塘村划入下关区,玄武湖镇(整建制)及孝陵卫镇(各一部分)划入玄武区和白下区,迈皋桥镇小营、藤子、红山3个村划入玄武区。
1999年末,栖霞区辖马群、尧化、摄山、栖霞、龙潭、燕子矶、迈皋桥7个镇和长江、营防、八卦洲3个乡。
2000年5月30日,撤销迈皋桥、燕子矶、尧化和马群4镇,分别改为街道。撤销摄山镇,并入栖霞镇,组建新栖霞镇;撤销长江乡、营防乡,合并后组建靖安镇。
2001年12月14日,撤销栖霞镇,设立栖霞街道;撤销八卦洲乡,设立八卦洲镇。栖霞区乡的建制消亡。
2002年3月26日,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属南京市奶业集团的南京仙林农牧场改列为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直属单位,更名为“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农牧场”。12月11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龙潭镇,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龙潭街道,下辖5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
2004年2月6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仙林新市区规划范围内成立仙林街道,下辖1个社区委员会。
2005年5月16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八卦洲镇和靖安镇分别设立街道,至此栖霞区镇的建制消亡。
2009年7月30日,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西岗街道,下辖4个社区居委会。
2012年7月,撤销
靖安街道,将其行政区域整建制划入龙潭街道。区划调整后,龙潭街道辖区面积107.63平方千米。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底,栖霞区辖9个街道,102个社区、29个村;区人民政府驻仙林街道文枢东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栖霞区,位于南京市中北部,面积395.44平方千米(含长江水面),北起
龙潭街道马渡村东长江中心航道,与
镇江市丹徒区、
句容市接界;自马渡村沿便民河至龙潭街道,经东阳至漳桥一线,与句容市接界;再绕西岗果牧场南端,以
灵山与南京市
江宁区接界;南以
仙林街道、
马群街道,与南京市江宁区、
玄武区接壤;西以
迈皋桥街道十字街起、至
燕子矶街道与南京市
鼓楼区毗邻;北从燕子矶街道渡师石起,绕
八卦洲街道北,经
栖霞街道,至龙潭街道马渡村,以长江中心线为界,与南京市
六合区及
仪征市隔江相望。
地质
栖霞区地质构造属宁镇褶皱带,是地质学上二叠系下统
栖霞组命名地。
地形地貌
栖霞区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低山、丘陵、岗地、平原、洲地交错分布。地形大势南高北低。南部丘陵、岗地连绵起伏,海拔多在50~300米之间,栖霞山雄峙江左,海拔284.7米。北部沿江平原及江中洲地,地势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水面、滩涂资源丰富。
气候
栖霞区地处中纬度,近地面层受季风交替影响,故季风气候明显,并形成冬寒、夏热、春温、秋暖四季变化明显的气候特征。常年气温平均为15.3℃,年日照时数约2100小时,年日照率在47%左右,无霜期为7个月。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降水日数年平均在110天左右,以降液态的雨水为主,占全年降水的90%以上,间有少量的雪、冰雹等固态水降落。
水文
长江横贯东西,有长江岸线80多千米(含八卦洲环江岸线)。
土壤
栖霞区土壤类型,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含洲地)区三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栖霞区年降水量约4.45亿立方米。因多丘陵和岗地,径流系数按26%计算,径流量为1.16亿立方米,为当地形成的地表水资源。
栖霞区长江南岸漫滩区,含水厚度为25~30米,地下水丰富,其水质与长江水有关,龙潭至仙鹤门是地下水出水量最大的地区,可考虑用作大、中型供水水源开采地区。客水资源长江在区内年均过境水量(大通站)为8690亿立方米,是栖霞区当地径流量的7490倍,客水资源丰富,为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土地资源
栖霞区土地总面积为376.09平方千米(含水域水面),包括国有土地140.95平方千米(合14095公顷),占总面积37.48%;集体土地235.14平方千米(合23514公顷),占总面积62.52%。在土地总面积中,岗地丘陵面积约160.21平方千米(合16021公顷),占总面积42.60%;平原洲地面积约109.67平方千米(合10967公顷),占总面积29.16%,在土地总面积中,水域面积约106。21平方千米(合10621公顷),占总面积28.24%。水资源状况:除地表水域面积106.21平方千米外,年降水量约4。45亿立方米,径流量为1.16亿立方米;地下水含水厚度为25米~30米。
生物资源
栖霞区在生态地理动物群方面,属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牙獐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蹄类的优势种,扬子鳄、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等为特有动物,已少见。
鱼类据不完全统计,栖霞区有鱼类18种。有
中华鲟、鲥、长颌鲚、白鲟、刀鱼、银鱼、鳗鲡、棒花鱼、蛇鲍、南云马口鱼、青鱼、草鱼、短尾鲌、翘嘴红鲌、银飘鱼、逆鱼、大鳞泥鳅、刺鳅。
爬行类有大头乌龟、乌龟、黄喉水龟、鳖、石龙子、北草晰、赤链蛇、双斑锦蛇、黑背蛇、虎斑游蛇、乌梢蛇、蝮蛇、丽效蛇、扬子鳄。
哺乳类有大蹄蝠、菊头蝠、黄鼬、鼬獾、猪獾、狗獾、大灵猫、豹猫、狐、田鼠、豪猪、河狸、野兔、牙獐、江豚、白鳍豚、刺猬。
栖霞区自然植被受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影响。在低山丘陵地区,落叶阔叶树种有栎、黄檀、枫香、刺槐,常绿阔叶树种有冬青、杨梅、石楠等,基本上保留自然生态特点。60年代后,推行绿化荒山坡地,退耕还林,新栽植的成片常绿针叶树有黑松、马尾松。在低岗缓坡地带,主要是发展茶园、果园。
栖霞区野生水生植物主要有野菱、芡实、苦草、兰藻、硅藻。60年代,引进水花生(始作绿肥,后成为有害杂草),江边与低洼荡田中有野生芦苇、昌蒲。90年代,开始在低洼荡地及水沟、河、塘中人工栽培水芹、茨菇、荸荠、菱藕等作物。
区内野生药用植物达790多种。纤维植物主要有柳、化香等。淀粉植物以栓皮栎、麻栎、芡、菱、百合贯众等为主。油脂植物以山胡椒、乌桕等为主,多为工业用油脂植物。芳香植物主要有山胡椒、狭叶山胡椒等,所提取的芳香油,供化妆、制皂、食品和医药用。树脂植物主要有马尾松、黑松等。树胶植物有臭椿、皂荚、乌蔹莓、石蒜等。保健植物有野山楂、悬钩子等。
矿产资源
栖霞山蕴藏丰富的铅、锌、银、石灰石等矿藏资源,铅、锌、银等矿已开采多年。栖霞区金属、非金属、土地、水、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主要有白云石矿、石灰石矿、石膏矿、黏土矿、脉石矿、煤矿等;金属矿分布广泛,主要有铅锌矿、银矿、金矿、锰矿等。
人口
少数民族共22个,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仫佬族、羌族和朝鲜族等。其中,回族居多,为1990人,满族次之,为364人,而傣族、达斡尔族、撒拉族、阿昌族最少,各为1人。
截至2023年末,栖霞区常住人口101.27万人,比上年增长0.69%。城镇化率93.88%,比上年增长0.11个百分点。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栖霞区地区生产总值1783.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0%。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23亿元,可比增长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93.01亿元,可比增长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82.32亿元,可比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46:55.68:43.86。
截至2023年底,栖霞区在库规模以上企业共1738家,同比增长12.71%。其中,工业416家,同比增长6.67%;商贸业(批零住餐业)650家,同比增长19.49%;服务业455家,同比增长12.62%;建筑业135家,同比增长4.65%;房地产开发业82家,同比增长9.33%。全区共计市场主体178210户,其中企业84886户,个体户93324户。
2023年,栖霞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2.9%。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4.2%;高新技术投资同比下降4.3%,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6.7%;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8%。
2023年,栖霞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7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施工面积960.1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14.6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9%。新开工各类房屋面积100.2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9.6%。其中住宅新开工64.2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1%。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117.7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5%,全年房地产销售额达226.23亿元,比上年增长8.0%。
2023年,栖霞板块财政总收入(含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同)实现262.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83亿元,同比增长4.61%。
2023年,栖霞板块实现财政支出(含经开区)182.44亿元,同比增长4.3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9.87亿元,同比增长16.9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卫生健康、城乡社区等八项支出87.8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94%,同比增长25.78%。
2022年,栖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107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4689元,比上年增长5.3%,工资性收入是我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近六成,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对居民收入具有决定性作用;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7863元,比上年增长3.1%,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0.5%;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7923元,比上年增长5.6%,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0.5%;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4632元,比上年增长1.1%,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9.5%,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第二大来源。
2023年,栖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441.3元,同比增长4.4%。其中,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6743.75元,同比增长4.6%;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8206元,同比增长4.4%;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8269元,同比增长4.4%;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5222.55元,同比增长4.0%。2023年我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达到45705元,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支出的八大类型看,食品消费支出增长5.7%,衣着消费支出增长8.4%,居住消费支出增长5.5%,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9.1%,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增长7.5%,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8.0%,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8.8%,其他用品和服务增长9.1%。
第一产业
2023年,栖霞区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1.87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农业产值8.54亿元,增长2.0%;林业产值0.19亿元,增长4.8%;牧业产值1.09亿元,增长0.5%;渔业产值1.35亿元,下降0.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0亿元,增长8.1%。2023年,栖霞区粮食实际种植面积43.43平方千米,比上年增加0.53平方千米,增幅1.2%;粮食总产量2.61万吨,比上年增加0.04万吨,增幅1.6%;蔬菜播种面积53.77平方千米,总产量10.39万吨;生猪出栏量4.3万头;水产品养殖总产量379万千克。
第二产业
2023年,栖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519.11 亿元,同比下降5.58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754.13亿元,同比下降5.80%;实现利税376.69亿元,同比增长6.83%;实现利润总额171.21亿元,同比增长15.10%。从三大门类看,全区制造业累计完成产值3415.89亿元,同比下降5.76%;采矿业累计完成产值2.88亿元,同比下降39.2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完成产值100.35亿元,同比增长2.52%。从企业类型看,全区内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92.69亿元,同比下降9.0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5.06亿元,同比增长1.61%;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61.35亿元,同比下降2.03%。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完成产值1839.82亿元,占全区规上总产值52.28 %,同比下降4.04%。
2023年,栖霞区资质建筑企业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实现总产值1010.79亿元,同比增长12.30%;建筑工程产值951.70亿元,同比增长14.52%;安装工程产值38.61亿元,同比下降12.89%;其他产值20.48亿元,同比下降17.12%。
第三产业
2023年,栖霞区接待旅游人次达733.4万人,同比2022年增长36.1%,旅游收入92.16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23.7%。
2023年,栖霞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09.80亿元,同比增长1.3%。
2023年,栖霞区实现进出口总额965.5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进口总额469.1亿元,同比下降10.9%,出口总额496.4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实际使用外资3.4亿美元,占全市比重6.9%;新设立外资项目48个,增资项目18个,总投资/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5.39亿美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栖霞区实际参加高考1565人,普通类本二以上、体艺类公办本科达线合计1250人。全区参加中考4835人,中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新港中专校获得省技能大赛3金8银5铜的好成绩。2023年引进1名市学科带头人,全年招聘99名新教师,面向全国引进20名骨干教师。重点配置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2023年全年开标61次,共投入技装经费9854万元。2023年投入使用配建小学1所,幼儿园4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约108960平方米。2023年校舍抗震加固与扩建改造项目2个,总计投入建设资金0.13亿元。加大维修经费投入力度,完成校舍维修17.417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7545万元。
(以上名录截至2024年5月)
科学技术
2021年,栖霞区入选省“双创计划”4人,其中“双创人才”3人(行政区2人,经开区1人),“双创博士”1人;入选区中青年优秀人才12人(行政区12人);入选紫金山英才先锋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33人(行政区24人,经开区9人),紫金山英才·栖霞先锋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74人(行政区42人,经开区32人)。21人入选紫金山英才先锋计划创新型企业家项目21人(行政区13人,经开区8人),3人入选紫金山英才高峰计划(行政区1人,开发区2人)。17人入选省“333”工程。
2021年,栖霞区出台“科技创新22条”,发布“新医药政策20条”和三年行动计划,兑现恒道医药100万元政策资金。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营收超330亿元,产业链龙头企业11家,获市生命健康专项立项6个、市级经费支持640万元。召开政策宣讲会、业务培训会等近100场,拨付高企奖励8140万元、市级新研扶持资金1650万元。获2021年度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2家、市重大科技专项1家,立项资金3000万元。1122家企业注册科技金融新系统,审核通过296家企业的1046条科技贷款申请,授信金额共19.75亿元。年度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获优秀、良好各一家,绩效奖励90万元。
2021年,栖霞区已建面积有550万平方米,新增民营园区70万平方米。11家科技孵化器参与省级绩效评价,评A率63.64%。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14家、增长70.2%。净增高企131家,高企总数828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速14.4%;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3.65%。5家企业入选南京市“十大创业之星”、1人入选“十大科技之星”。1家企业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研发型企业。12家科技服务企业成为江苏省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
2021年,栖霞区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新研及孵化引进企业营收67.42亿元。新研市级绩效评估一等奖5家。入选高水平新研培育对象6家,市级重点平台型新研3家。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市级人才定制实验室5家,支持3位院士与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4.3%,增长0.08%。收集科技成果项目347项,企业技术需求137个。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校企对接活动近100场,服务区内企业近2000家,解决企业需求超200项,累计线上签约技术合同额2.13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66.4亿元。帮助33家企业获得省市级技术转移奖补资金超110万元,促成产学研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40项。搭建校企人才流动平台,推动60位高校人才担任企业首席科学家,88位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担任企业科技副总。
2021年,栖霞区印制并发放宣传折页及科普防疫挂图5000余份,录制5部科普防疫视频。开展高校科普游、学者进校园等活动20余场。与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新成立3家企业科协,建成社区科普能力建设试点社区9家,在八卦花园社区建立首家科普特色阵地,在马群街道成立全市第一支老年人科普志愿服务队。引进推广新品种6个,推广种植面积超35亩;围绕农村科技服务超市“1+3”模式,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0期,培训农户289人。获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代农业)立项1项、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3项。
2023年度,栖霞板块新增入选国家级人才5人(行政区2人,经开区3人),省“双创人才”计划7人(行政区3人,经开区4人),省“双创博士”27人(行政区16人,经开区11人),入选紫金山英才高峰计划1人(经开区1人),先锋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6人(行政区7人,经开区9人)、创新型企业家项目12人(行政区6人,经开区6人),菁英计划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0人(行政区4人,经开区6人)。
文化事业
2021年,栖霞区区属文化场馆“12小时开放”,区文化馆、图书馆延长闭馆时间至晚9点,并开展各类图书导读、阅读分享等全民阅读活动及夜间特色公益艺术培训班。争取省市财政补助资金约400万元,在区、街道建成11家少儿图书室(阅读空间),新建1个城市书房。组织原创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类文艺等方面6个作品参加全市公共文化星辰奖评选,其中,有3个作品获星辰奖,2个作品获入围奖,成绩名列全市第一方阵。
体育事业
2021年,栖霞区新建全民健身路径91套,篮球场3个,健身步道0.5公里,6片灯光球场,完成国民体质测试5038人。
2021年,栖霞区组队参加2021南京市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跆拳道、柔道、击剑、赛艇、射击等18项目比赛,获得金牌66块、银牌70块、铜牌59块。举办区第十八届全民健身运会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区第二届“足协杯”比赛、2021年“栖霞电力杯”区第七届业余围棋大奖赛,承办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南京站)、2021首届南京大学生龙舟比赛、南京市体育嘉年华暨2021第三届南京市健身瑜伽社区大联赛等。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250余场。
医疗卫生
2022年,栖霞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8家(含驻区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4家(省中医院紫东院区、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院区、泰康仙林鼓楼医院)、二级医院9家(栖霞区医院、瑞东医院、万寿医院、贝鹤雅康口腔医院、新颐和康复医院、明州康复医院、南京瑞霞明州康复医院、钟山老年康复医院、银城康复医院),公共卫生单位3家(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保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9家,互联网医院1家,另外还有社会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门诊部以上医疗机构50家,养老机构医务室19家,护理院(站)28家,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等135家。全区编制床位3740张,实际开放床位3671张(不含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院区、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卫生技术人员602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46人,护士2531人,全区平均每千人口有床位3.79张、卫技人员6.10人、执业(助理)医师2.37人、注册护士数2.56人。
2023年,栖霞区辖区内现有各类医疗机构329家(含驻区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10家,医学检验实验室6家,血液透析中心1家,公共卫生单位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9家,互联网医院1家,另外还有社会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门诊部以上医疗机构60家,养老机构医务室21家,护理院(站)32家,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等152家。全区编制床位4039张,实际开放床位4070张(不含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院区、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卫生技术人员639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542人,护士2750人,全区平均每千人口有床位4.08张、卫技人员6.41人、执业(助理)医师2.55人、注册护士数2.76人(以全区常住人口99.74万测算)。全区医疗机构门急诊582.99万人次,出院8.93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22年,栖霞区城镇新增就业22151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5712人,新增大学生就业参保2510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35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9453人,扶持大学生创业658人,扶持农民自主创业1673人,新增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0个,累计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11801户;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含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22895人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8508人,新型学徒制培训296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取证13037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207人,新招收博士后16人,累计留学回国5624人,新增区级企业专家工作室5个,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14家;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合同审查630份,劳动保障书面审查9499户,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100%。
2023年,栖霞区城镇新增就业20406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950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86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6547人,支持离校五年内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914人,扶持农民自主创业469人,新增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40个;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463人次,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1693人次,新型学徒制培训281人,新招收博士后6人,新增留学回国475人,新增区级企业专家工作室3个,新增市级企业专家工作室1个,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17家;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合同审查630份,劳动保障书面审查7648户,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100%。
交通运输
公路
栖霞区是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区,辐射江苏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截至2017年底,栖霞区境内有
沪宁高速公路、
宁杭公路、
宁镇公路、
312国道、
南京绕城高速公路等穿境而过。
2021年,栖霞区交通道路总里程468.769公里,公路网密度118.54公里/百平方千米,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80.32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388.449公里。公交线路总长1156.6公里,线网长度810.2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33公里,完成公共停车场建设4个,增加泊车位2236个,优化公交线路6条。
2023年,栖霞区交通道路总里程达到467.629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18.55公里/百平方千米,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80.32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387.309公里。打造交通服务民生新形象,释放更多惠民红利:全区新改建农村公路26.9公里;优化公交线路9条;完成公共停车场建设2个,增加泊车位3400个;2023年经营性公共停车场首次备案34家,共计9337个泊位。
铁路
截至2022年底,栖霞区境内有
仙林站(高铁站)、
南京东站(编组站)和
龙潭站,
沪宁铁路、
宁芜铁路、
沪宁高铁、南京城北铁路环线穿境而过。
水运
截至2022年底,栖霞区境内有
南京港新生圩港区(即新生圩港)、南京港龙潭港区(即
龙潭港)、南京港栖霞港区和南京港马渡港区四个港区。
南京港是亚洲最大内河港口,是中国沿海的主枢纽港和对外开放一类口岸,也是长江流域水陆联运和江海中转的枢纽港,处于铁路、公路、管道、航空和水运的交会点,是长三角唯一实现集装箱铁路与水路无缝对接的港口,已成为中国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也是中国连结全球的江海转运综合枢纽。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底,栖霞区境内有5条地铁线路。
其他
历史文化
栖霞地区文化底蕴深厚,龙潭及东阳附近出土的文物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在“湖熟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秦建县后,交通便利的优势进一步凸现,山川优美,风物宜人,文人墨客慕名游览,尤喜在燕子矶夜泊,即景赋诗,栖霞山更是雅士向往的地方。南朝以降,谢月兆、江总、皇甫冉、綦毋潜、刘长卿、权德舆、皮日休、顾况、徐铉、王安石、文天祥、张岱、曹寅等,都在栖霞留下瑰丽诗文。仅乾隆皇帝咏诗便有一百余首。栖霞山是南京佛教文化重要地域,栖霞寺被推崇为佛教“三论宗”的祖庭,所藏经书丰富,佛文化声名远播。栖霞境内的南朝石刻,在世界雕塑史上享有盛誉。南唐画家赵干所绘《江行初雪图》,描绘南京沿江一带的严冬景色,其景十之六七都在栖霞境内。龚贤的《摄山栖霞图》明丽秀雅,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而《江行初雪图》则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20世纪末,在栖霞山千佛岩发现的“飞天”壁画,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新热点,为中华文化史再添一颗璀璨明珠。
风景名胜
栖霞区旅游资源丰富,区内名胜古迹遍布,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8处之多,其中,栖霞寺、舍利塔、燕子矶、六朝石刻等尤为闻名,南京市标——神兽辟邪和著名的华表原型均坐落区内。幕府山、太平山、栖霞山等沿江风光带的人文景观众多,“红枫节”、“新年撞钟”等活动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
对外交流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