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分布于市区的普陀山、月牙山、龙隐岩龙隐洞、虞山、象鼻山、伏波山、独秀峰、叠彩山、隐山、西山、南溪山、鹦鹉山、铁封山、宝积山、中隐山、清秀山、雉山、穿山、骝马山、会仙岩、文庙等30余处风景名山洞府。其中,龙隐岩、龙隐洞石刻为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之一。
历史沿革
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延续于元,繁荣于明清。
20世纪60年代起,桂林普遍采用建造碑檐、碑亭和开凿引水槽等传统办法对摩崖石刻进行保护。
20世纪80年代,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遭受破坏的叠彩山、西山等摩崖造像进行修补复原。
2004年开始,桂海碑林博物馆对桂林石刻开展数据采集。
2007~2010年,桂林市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实施桂林摩崖石刻第一期保护修复工程。
遗址特点
综述
桂林石刻,包括碑碣和摩崖两种主要类型。碑碣,指经过开凿石料并加工成碑材进行题写镌刻,置于特定场合的石刻;摩崖,是利用天然的山崖石壁,经过开凿碑面,在山体上直接题写镌刻的石刻。桂林今存石刻以摩崖石刻为主,石刻的数量、质量在国内摩崖石刻名列前茅。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在桂林山峰的崖壁上留下大量摩崖题刻。桂林石刻现存约2062件,石刻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主要分布于桂林30多座山峰。
碑碣
桂林石刻现存唐碑28件,五代碑刻2件,宋碑469件,元碑26件,明代石刻327件,清代石刻441件,年代无考127件。如刻于龙隐岩的宋代《元祐党籍》石刻,是反映北宋王安石变法这段历史的唯一完整石刻;又如宋代石刻《乳床赋》,记载了八百多年前古人对钟乳石成因和生长过程的科学见解,成为中国最早考察岩溶地貌的文献之一;而宋代吕渭《养气汤方》,记录了一方调养气血的药方,对所涉药名、制法、用量和服法都有详细记录,具有研究传统中医药学的文献价值。桂林石刻记载山水纪游的诗文、题名、榜书等题刻占85%,传诵千古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即出自题刻于独秀峰的摩崖石刻。
摩崖
桂林现存摩崖造像217龛642尊,其中唐代172龛520尊,五代2龛5尊,宋代26龛97尊,明代1龛5尊,清代3龛5尊,民国1龛3尊,年代不详12龛7尊。这些作品中,《米兰多靳瘗龛记》《安野那造石室记》《遛马山造像》《贯休十六尊者像》等造像见证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如描述杜火罗国人的《米兰多靳瘗龛记》位于桂林西山,雕刻于唐上元三年(676年)。杜火罗国位于今阿富汗北部地区,疆土曾到达塔里木盆地东部,玄奘西行经过该地。《米兰多靳瘗龛记》证明了杜火罗国与唐王朝的密切往来。雕刻于唐景龙三年(709年)的《安野那造石室记》,是唐代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产物。安野那是粟特人,粟特人来自中亚地区,自张骞通西域以来,粟特人就是丝绸之路上从事贸易最成功的商人群体之一。这件作品见证了粟特人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往来和他们在桂林的生活。骝马山还发现高鼻梁、蓄长须的力士造像。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仿刻、原作为五代高僧贯休(832~912年)所绘的《贯休十六尊者像》,也具有高鼻深目的外邦人特征,作品有“胡貌梵像”之称。从造像记载和龛形人物特征上,这些石刻都体现出西域风格。由此可见,西域文化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北方、中原地区,还传入南方的桂林,在宗教、艺术、语言等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主要遗址
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群
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群现有唐至民国时期石刻213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111件、元代1件、明代42件、清代26件、年代无考32件,是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龙隐岩龙隐洞自古即为文化游览胜地,刻石纪游,历史悠久,历代游人到此或题名题榜、或题诗题记、或摹刻名人书画,真、草、篆、隶、行诸体齐备,形成了两洞内外“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代表石刻有:唐《张浚刘崇龟杜鹃花唱和诗》、宋《元祐党籍》(考古已发现为国内唯一保存完整反映宋代“元祐党争”的实物资料)、宋《石曼卿饯叶道卿题名》(考古已发现为石曼卿唯一书迹)、宋《狄青平蛮三将题名》、宋《米芾程节赠答诗》、宋《龙图梅公瘴说》等。
象鼻山摩崖石刻
象鼻山的摩崖石刻造像多集中在水月洞,洞里有宋代大诗人陆游的真迹,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曾多次往返于此,意在求得一幅心仪的石刻拓片。洞内最早的是唐代文学家
元结题刻的“水月洞”三个篆字。有宋代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和手札。“玉关青海今安在?麦野桑村送此生。”“平生万事付之天,百折犹能气浩然”。“放生池”三个字是清代广西布政使黄国材所题,每逢初一十五,就会有一些信佛向善之人来此放生,久而久之便取名为放生池。
南溪山石刻
南溪山摩崖石刻有近200件,多分布在北麓白龙洞、元岩、泗洲岩、龙脊洞,南麓刘仙岩、穿云岩等处。今南溪山最早的石刻是唐宝历二年(826年)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诗并序》《玄岩铭并序》,诗序记录了1000多年前他开发南溪山的经过。北宋年间,有一掌管粮仓和农田的官员叫“吕渭”,在洞内刻有——《养气汤方》,这是桂林唯一的石刻药方。南溪山穿云岩,有一块专门介绍桂林岩洞的摩崖石刻,是赵夔的《桂林二十四岩洞歌》。此诗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刻于南溪山穿云岩。作者在“遍游诸景”后,抓住伏波岩、读书岩、叠彩岩等12个岩和栖霞洞、白龙洞、水月洞等12个洞的特征,分别予以描述和品评,是专咏桂林岩洞奇观的力作。说明宋代是桂林旅游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这首歌对研究桂林旅游业发展历史,演化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雉山石刻
雉山现存石刻31件,宋代26件,明代4件,五年代可考1件。宋朝桂林漓东人刘晞的“雉岩”石刻依稀可见。宋苏安世赵扬等五人雉山题名:“转运使屯田外郎苏安世与进士赵扬来游,并男台文、祥文、炳文、彦文侍行。乙未三月廿二日。”至和乙未,也就是北宋致和二年(1055年)。宋章岘雉山题诗:“自龙隐岩泛舟至雉山,太常少卿章岘,清溪几曲转澄湾,朝发龙岩晚雉山。林叟野僧休笑我,平生所乐是官闲。”题诗作于治平丁未季春望日,治未丁未,即是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
文物遗存
宋代摩崖石刻《龙图梅公瘴说》
龙隐岩内有一块宋代摩崖石刻《龙图梅公瘴说》,是一篇反腐檄文,于2023年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碑文作者是北宋龙图阁学士
梅挚。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梅挚出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平乐)知州,撰写了《五瘴说》瘴气原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毒气。他用冷峻的笔触写道,有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帷薄之瘴这“五瘴”中的一种,“安者必病,病者必殒”。一百五十多年后,南宋任职广西的官员
朱晞颜将《五瘴说》刻于龙隐岩,并写跋语加以评论。跋语对《五瘴说》作了阐释。他认为官员惧怕岭南瘴气,其原因是畏惧死亡,然而人有生则必有死,只是人应该死得其所。如果有人身染梅挚所列举的这“五瘴”,即使身在没有瘴气的地方也无法避免死亡;倘若这“五瘴”全无,此人即便是身处瘴乡,也如同在中原一样,根本无须担心。朱晞颜以自身在瘴乡为官的经历,提出“岭土能瘴人耶,亦人自为瘴耶”这一引人深思的议题。1963年,郭沫若看了《龙图梅公瘴说》石刻后,留下了“梅公瘴说警人心”的诗句。
宋·吕渭《养气汤方》
《养气汤方》为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吕渭题刻的一件摩崖石刻,石刻位于南溪山刘仙岩,碑文正书,石刻宽66厘米,高43厘米。《养气汤方》由时任广西提举常平吕渭留刻。其对药方的来源、成分、用量、制法和服用方法以及疗效等都做了详细说明,对于研究传统中医药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此石刻拓片现收藏于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馆。
静江府城池图
静江府城池图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摩刻在桂林城北面的鹦鹉山,七百多年历史。高3.4米,宽3.2米,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已发现最大的古代军事石刻地图。
王正功的《劝驾诗》
王正功的《劝驾诗》是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时发现的。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诗的作者是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王正功。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王正功以地方官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的身份宴请桂林乡试中举的学子,赋诗并第一次镌刻《劝驾诗》于独秀峰读书岩上。“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千古名句从此从这里传开。
《平蛮三将题名》
宋皇佑四年(1052年),广源州首领侬智高与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等密谋起事,攻陷邕州,自立为“仁惠皇帝”,并攻克了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诸州。皇佑五年(1053年),北宋遣大将
狄青率兵南下,会合孙沔、余靖等地方戍军,与
侬智高战于昆仑关(今广西邕宁县与宾阳县交界处),叛军惨败,奔逃大理。狄青班师桂林,宋王朝对有功将士均重赏厚封。在桂林立有《大宋平蛮碑》《平蛮三将题名》碑,以纪征“蛮”功绩。
范成大《复水月洞铭》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春,
范成大来桂林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范成大在桂林为官三年,
水月洞《复水月洞铭并序》就在此时所刻。范成大抵桂林后不久,于乾道九年(1173年)秋与福建莆田人林光朝共游朝阳洞,他了解到朝阳洞原称水月洞,是张孝祥所更名。范成大认为张孝祥这样随便改名,做法不妥,于是写了这一篇《复水月洞铭并序》,刻于水月洞内西壁,为其恢复旧名,要人们“百世之后,尚无改也”。
范成大《碧虚铭》
《碧虚铭》石刻高2.70米、宽1.60米,是范成大于宋淳熙元年(1174年),根据尹穑《仙迹记》记述唐代郑冠卿在栖霞洞(今七星岩)遇仙神话传说所作,镌刻在七星岩壁上。
李渤《南溪山诗并序》
李渤《南溪山诗并序》记录了1000多年前他开发南溪山的经过。《留别南溪》:“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植岩花次第开。”自唐以后,历代均有修葺南溪山的部分景致记录。
《元祐党籍碑》
《元祐党籍碑》是宋代摩崖石刻,现存二块,均在广西。一在今广西桂林市东七星山瑶光峰下的龙隐岩。北宋徽宗时蔡京专权,把元祐、元符间司马光、文彦博、苏辙、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三百零九人列为奸党,将姓名刻石颁布天下,后徽宗下诏毁其碑。现存桂林七星岩碑刻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梁律据家藏旧本重刻。碑距地丈余,额有隶书“元祐党籍”四字。久经风雨侵蚀,部分文字已模糊,但尚可辨认。
《南天一柱》
《南天一柱》位于桂林市中心以靖江王城内,独秀峰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素有“南天一柱”之称。由黄国材题的《南天一柱》,这也是考古已发现的桂林字径最大的摩崖石刻。
米芾《米芾程节唱和诗》
《米芾程节唱和诗》碑刻中的诗及书法为北宋书法家、画家
米芾51岁时所作。北宋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米芾的挚友
李彦弼因受“元祐党人”一事的牵连,被贬到桂林任官,临行之时,米芾在真州东园清燕堂设宴为他送行,并为其赋诗一首《米芾程节唱和诗》。李彦弼将此诗书带到桂林,后交给程节(时任广南经略使,为广西最高行政长官,是米芾的知交)。崇宁元年(1102年),龙隐洞住持仲堪将《米芾程节唱和诗》刻在龙隐洞的石壁之上。
《方信孺印》
《方信孺印》为宋代文学家
方信孺任广西运判官时所书刻,石刻位于独秀峰栖霞洞。方信孺的父亲方崧卿在桂林任官多年,多行善政,深得民心。方信孺到桂林后书刻“世节堂”三字,以纪念、褒扬父亲的节操和继承父亲廉政为官的决心。方信孺与书法大家米芾的曾孙米秀实(时任方信孺的幕僚)是好朋友,米芾曾在桂林任临桂县蔚,为了纪念他,方信孺向米秀实借得米芾的自画像真迹,刻于伏波山还珠洞内。方信孺在桂林的石刻作品共有24件,是留在桂林石刻最多的名人。
《龙隐岩》
《龙隐岩》为南宋诗人李士美所书刻,其在桂林还书刻了《清秀岩》,是桂林书法石刻中的佳品。
历史文化
出版物
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罗香林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协助下出版《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一书,使桂林石刻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较完整得到保存。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户崎哲彦对桂林唐代石刻进行研究,先后出版《桂林唐代石刻研究》等作品,对桂林石刻及乳洞墨书进行系统研究与文化传播,助推了中日文化交流。
主要展览
桂海碑林博物馆
桂海碑林博物馆坐落于桂林市七星公园公园内月牙山西南麓,成立于1984年11月。馆内现保存有唐至民国摩崖石刻210余品,并收藏有7000余件桂林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拓片,以及历代散碑、石雕、石作。桂海碑林博物馆常设展有龙隐岩、龙隐洞古代摩崖石刻原位展示;出土“曲水流觞”大型石刻“山水有清音——桂林石刻文化展”“拓诸青山传之永久——桂林石刻传拓技艺展”和“桂城遗痕——桂林古代大型石刻展”等。重要的石刻有:北宋狄青、孙沔、余靖等平侬智高后班师经桂林所刻的《平蛮三将题名》;反映北宋朝廷内部朋党之争的《元祐党籍》碑;北宋著名文人石曼卿书《与范仲淹等饯叶道卿题名》;以及抨击时弊、痛斥官场腐败而倍受今人重视的《龙图梅公瘴说》等。碑阁“拓园”中,集中陈列了桂林市内迁移或复制的散碑、名碑50余件,包括:清刻《五代释贯休画十六尊者像》、宋《静江府城池图》、宋《梁安世乳府赋》、宋《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另碑阁“桂林石刻拓片精品展”分书画艺术室、历史记事室、唐宋诗词室三个展室,集中展示了如:唐《李勃南溪山诗.序》、宋《燕肃题名》、宋《米芾自画像》等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拓本。桂海碑林博物馆集中致力于桂林石刻的保护、研究、陈列和宣传工作。
文物价值
规模宏大的桂林石刻,不仅是桂林向世界展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也是研究桂林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的重要部分。
保护措施
1963年,桂林石刻(桂海碑林)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桂林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月,桂林市公布施行《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保护桂林石刻。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桂林石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可以乘坐桂林公交9路、14路、28路、30路、33路、204路等到达桂海碑林博物馆(龙隐岩、龙隐洞古代摩崖石刻群)。站点:龙隐桥、204路施家园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