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

安徽泾县青弋江一段、历史名胜

桃花潭,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游的一段,历史名胜。位于安徽省泾县以西40公里桃花潭镇翟、万二村之间。

名称由来
桃花潭距泾县县城40公里,青弋江上游,介于翟、万二村之间。其名由来说法不一。有云:古人见于澄泓苍霭,如入《桃花源记》所述之武陵源,故名之。又云:兹潭十数里而近桃林缤纷,夹岸无杂树,值芳飞红雨之际,适谪仙李白应其地豪士汪伦之邀来游,睹此情景遂得此名。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千古绝唱,使桃花潭更显名于世。
干流概况
桃花潭,位于泾县城西南40公里的桃花潭镇(原陈村镇)境内,系青弋江流经桃花潭镇翟村至万村间的一段水面。旧志《桃花潭记》称其地“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水“清冷皎洁,烟波无际。”桃花潭上行约3公里,为陈村电站大坝,太平湖(陈村水库)。
水文特征
桃花潭位于泾县城西南40公里的桃花潭镇境内,系青弋江流经翟村至万村间的一段水面。青弋江,古称“清水”、“冷水”或“泾溪”、“泾水”。唐及北宋时称青弋水。青弋江之名始自南宋。源出石台县和黄山北麓,舒溪、麻溪合流后称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县境,汇合溪、渣溪、濂溪、夏浒溪、徽水、幕溪、孤峰河、琴溪诸水,流经11个乡镇,于马头村(昔为马头镇)北1公里处出境,经南陵县、宣州市至芜湖入长江。县境内流长75公里,河道宽150~250米,深2~10米。境内集雨面积2029平方公里。河床深潭为泥沙型,激水滩为卵石沙型。青弋江属雨性河流,水位、流量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据水文资料记载,最高水位34.63米,最低水位27.25米,流量为5600立方米/秒,是泾县最大河流。
主要支流
桃花潭,在青弋江太平湖(陈村水库)下游,故入水库的支流皆为桃花潭支流。较大的有:
漳溪,属青弋江水系,上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东边河,发源于莲花尖西南侧;一条是西边河,发源于章岭西,经溪头、撞下至章岭脚与东边河汇合,向北流经宏潭乡汤村、胡村、杨林、溪下、刘下进入石台县境,在大河口汇入清溪河,流入太平湖。
麻川河,又名东埠河。源于黄山布水峰(海拔1459米),流经汤口、谭家桥、三口乡、新明乡葛湖村,过仙源镇,由新明乡浮溪口注入太平湖。全程78公里,流域面积690平方公里。
婆溪河,源于黄山狮子峰(海拔1690米),流经耿城乡,由大桥共幸注入太平湖。全程34.5公里,流域面积207.7平方公里。
秧溪河,源出于黄山光明顶(海拔1860米),经焦村乡峰景、陈村、双溪街、汤家庄,在和平乡上坡河口注入太平湖,全程44.9公里,流域面积205.9平方公里。
佘溪河,发源于太、黟边境三府尖(海拔1227米),流经黟县五溪山、竹溪、上下茅田至黄莲坑水口入市境桃源乡,经售口、高桥口,由船渡岗注入太平湖。
王村河,主河源于九华山十王峰(海拔1342米)东侧,南流经青阳县黄石溪、三溪口至石台县鱼龙洞、雍溪至银溪坦;另一支流发源青阳县南阳湾,经石台县茅田、高路亭,至银溪坦主、支流汇合流至吴家州注入太平湖。主河长40公里,流域面积177平方公里。
水利工程
山牛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民国间曾重修。堰址在桃花潭镇西岸彩虹岗下,分青弋江水灌农田400余亩。
陈村水库太平湖),坝位建于泾县西南44公里处青弋江上游桃花潭上游段。水面称“太平湖”,大部分属黄山市境域,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58年8月动工兴建,1972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975年全部投产发电。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总库容24.7亿立方米,为多年调节水库。汛期大坝拦蓄洪水,能有效提高下游地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的洪水免除灾害。可使青弋江百年洪峰由10600秒立方米削减为3710秒立方米。灌溉总能力可达146.65万亩。航运载重30吨船只或10立方米竹木筏可整体过坝,年过坝量27万吨。并可利用尾水,使30吨船或200吨船、队经溪口大坝船闸至总干渠,由纪村过坝后下青弋江。丰水季节10立方米竹筏可直接从溪口枢纽工程通坝下青弋江。
陈村水库大坝上游水域面积13.2万亩,水深40~70米。东至西长达80公里,常年通航。实际放养水面8.9万亩。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光潋艳,风景如画,已辟为旅游胜地。
航道渡口
青弋江为泾县境内通往长江主航道。上游源出石埭(即石台县)县的舒溪和黄山北麓太平县境的麻溪,汇于泾县小河口,流经陈村、安吴、章渡、黄村、丁桥、百园、城关、太园、赤滩、昌桥等乡镇,由马头镇以下出境,经宣城、南陵、芜湖县境至芜湖市入长江。境内流长75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前舟船排筏常年通航。由于河床较浅,境内航道滩涂甚多,除竹木排筏外,只有吃水很浅的木帆船由人力撑篙或背纟牵通航。承载吨位通常只10余吨。洪水期,载重30吨木帆船可自石台、太平境内启运。平常水位本县至芜湖下水航程行期3~5天,上水5~7天,枯水期行期更长。1958年后,国家在陈村建水库发电站,青弋江航道水位受到控制。水运效益明显下降,仅竹木排筏和小型机帆船和渔舟通航。
东园渡,在桃花潭镇万村桃花潭下首河沿,原为当地翟姓公渡,现为地方村办民渡,有两艘挂帆木质渡船,摆渡陈村、万村两岸行人。旅游开发后已经建设为旅游码头(轮渡站)。
桃花渡,在桃花潭镇新民村万家河沿,现有4.5吨木船1艘,为新民村公办民渡,配渡工2人。
流域概况
桃花潭镇,原为陈村镇(乡)、厚岸乡、包合乡三个乡镇。陈村位于泾县城西南,距县城40公里。境域横跨青弋江上游两岸,桃花潭居其中,西岸万村街,有东园渡相连。东与茂林镇为邻,西南与黄山市新丰、龙门2乡接壤,北与包合、安吴两乡毗连。境内多山,东南高,西北偏低,中部为河谷冲积平原。丹山为全境最高点,海拔761.7米。土地129045亩,86.03平方公里。人口1331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4.74人。全镇有耕地10801亩,水田9645亩,盛产水稻、油菜籽、茶叶,蚕茧生产居全县之首。有山场87348亩,林地28221亩,盛产松、杉、檫等木材和毛竹。
境内陈村水电站规模为省内水电站之最。有24座中小型电灌站及刘家、大虎丘水库,有效灌溉面积7745亩。
矿藏有煤、铁、锰等。乡镇企业有砖瓦、榨油、工艺厂等,所产的木珠算盘、鸡毛掸行销省内外。
1958年建成泾水干线(泾县至陈村)、后又建成通往厚岸、包合、查济等公路,每日有客车往返于县城和芜湖市。由镇至陈村电站太平湖公路为水泥路面。此外,有公路连接昌溪、新丰(均属黄山市)两乡,可直通黄山市、石台县等地。青弋江航运下行可直达长江镇上原有正街、横街2条,20世纪70年代始,又先后建成新街2条,供销合作个体商铺鳞疵栉比,市场繁荣。
镇有初级中学和初级职业中学各1所,小学9所。有广播站、文化站、影剧院、卫生院等设施。
陈村为泾县古镇之一。原称水东,古称南阳镇。桃花潭两岸翟、万二村素为乡村集市。建国后行政建制先后为水东乡公社、桃潭公社。20世纪50年代末在该镇自然村——打渔陈家建陈村水库和水电站,后改名桃花潭镇,1987年改桃花潭镇。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陈村街(即翟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紧依桃花潭畔,山环水绕、风光秀丽。唐天宝年间(742~755),诗人李白应本地豪士汪伦之邀畅游桃花潭,临别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桃花潭景胜遐迩著闻,历代文人名仕游踵不绝。明清间,潭畔建“谪仙楼”(后名太白楼)和“踏歌岸阁”,建国后屡经修葺,古貌依然。近年又建怀仙阁于西岸,汪伦墓迁其侧。此外还有唐代建的“仪门”,明清所建的文昌阁、彩虹桥、扶风会馆、南阳镇楼、将军府、恺官楼等古建筑仍保存至今。陈村电站大坝之上为太平湖,桃花潭居坝之下,两处相距甚近,堪称并蒂莲开,风光秀美,为旅游佳境。
2005年,陈村镇、厚岸乡、包合乡合并而成花潭镇。
文化习俗
文学作品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题石壁山
宋胡瑗(字翼之,海陵人,景初以布衣膺荐,宋仁宗至和年间,胡缓在安徽南部寻访李白创作行踪时所作)
李白好溪山,浩荡泾川游。
题诗汪氏壁,声动桃花洲。
英辞无与继,尔来三百秋。
水东(今陈村)“踏歌岸阁”后财神庙楹联:
作者佚名
四面青山绕地利,
一泓绿水溥财源。
桃花潭记(清翟赐履,泾县陈村镇人)
泾称山水治,其层岩衍岫,回湍清深,甚澄渟而冬夏不减。缘崖百数里,桃花潭最著。潭之水有二道:南迳横石龙门,屈折奔注而下涩滩,其大者也。一则波激石,历三门六刺东流而汇于涩滩,幽幽然缘九里荡、罗浮而达于潭。潭之清冷镜洁,黛蓄涟漪,不可以丈尺计。其西略无土岸,怪石桀立,如狮吼,如象舞,老树纷披,寿藤缀拂,参差霭霭。然更峭壁临危崇耸,秀削百余丈。每至晨光初曜,夕辉斜照,回清倒影,望之亘若虹飞,是纳彩虹冈之名矣。缘岸而东,月明水上,白沙细石,端净可爱。时而翠烟白雾,缭绕上下,水木相映,泉石争辉。山水之胜,目不给赏。昔之人其有见于澄泓苍霭如入武陵源,故名之。以其似邪?或曰:向者兹潭十数里而近桃林缤纷,夹岸无杂树,匪直芳飞红雨,抑亦情悦锦鳞。当是时,想谪仙适来潭上,而遂得擅此名,未可知也。夫使兹潭不遇谪仙,纵水色澄明而清冽特异,谁复流深心于永思哉?今者谪仙往矣,流水依然,恐好事者泛舟峭壁之下,访桃红于零落,而嗟名称之不实,余故记之。俾知今昔之非殊,而霞踪之呼而或出也。
传说
桃花潭仙韭的传说
桃花潭镇桃花潭西畔的悬崖峭壁间,至今仍随处可见一种根部紫红、叶色翠绿、油嫩欲滴、芳香扑鼻而又不同于家种的野生韭菜。当地人称之为“仙韭”。
相传唐代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慕名来此与汪伦泛游于桃花潭上。此间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薄暮之际,宾主二人舍舟登岸,攀悬崖上小山,把盏同饮,对月咏吟,极尽游兴。李白开怀畅饮,竟然酩酊大醉,俯石呕吐。不久,这里便丛生一种野韭菜。村人为怀念诗仙,便把这种自生野韭称之谓“仙韭”,又曰“太白韭”。至今游人来此,出于好奇,大都去悬崖石隙间采摘几束观赏留念。
桃花潭“九将糕”的来历
泾县水东(今桃花潭镇)、茂林一带的茶馆酒店,都惯于用水磨米粉经过发酵加糖蒸熟成一种米粉糕,切成菱形小块供应早市,名谓“发糕”,当地老人则叫它“九将糕”。相传明末有九位抗清将领因战败而逃亡在外,后来转辗到泾县西乡万村,寻找明末“复社”成员万应隆。相晤后,万应隆帮助这几位将军隐居于万家玉屏山园。此园位于桃花潭西三峰上。玉屏山又名石壁山,石壁四合如屋,蜿蜒十余里,若玉屏,故名。九位将军隐居此间后,当地人士为他们的爱国赤忱所感动,每天借卖发糕为名,暗地将发糕送至山园,以供充饥度日。久而久之,米糕就有了“九将糕”的特殊名称,一直流传下来。
习俗
桃花潭属青弋江上游段,龙舟是沿岸的陈村等地历来有“划龙船”传统,每年端阳节举行,各地少则三五艘,多则十余艘,民间自发组织举办,以夺“红绿布”为标志举行竞赛。除参赛龙舟外,并有装饰华美的“花船”(亦称彩船)一二艘,船身较大,有化装传统京剧或徽剧剧目“白蛇传”等折子戏登船演唱,鼓乐伴奏,载歌载舞游弋水上。建国后各地仍有此项活动。1953年,县文化馆与城关联合举办一次规模较大龙舟竞赛活动。此后龙舟活动减少。1980年后,各地龙舟活动又趋活跃。
文物景观
桃花潭,潭东岸,有东园古渡,系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明代建踏歌岸阁,后几经修缮,如今古貌依然。登阁眺望,桃花潭胜景尽收眼底。西岸有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下游东岸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文昌阁,阁重檐飞角,方圆八面,气宇轩昂,昔日为文人兴会之所,游人登阁极目之处。
汪伦墓碑,原在距泾县县城45公里的桃花潭镇翟村汪伦墓前,1958年建陈村水库工房时,墓被毁。20世纪70年代未,碑由水东文化站收存。1985年在桃花潭畔彩虹岗重建汪伦墓,移原碑立墓前。碑高111厘米,宽55厘米,楷书三行,共32字(已有2字剥蚀难辨)。左上角已缺损。文曰:“光绪十一年秋月重建/唐史官之墓汪伦也谪仙题/十五年十月南阳立”。
汪伦墓,在桃花潭镇,距泾县县城45公里。墓地俗称“金盘献果”。1958年兴建陈村水电站时被毁。尚存清代所刻墓碑一块。1985年10月县文化局拨款,在桃花潭西岸彩虹岗新修一墓,墓前安置原碑,并另立一新碑,简述墓址变迁。
踏歌岸阁,在桃花潭镇,距泾县城45公里。濒临青弋江,面对桃花潭。其下即东园古渡口,相传为汪伦送别李白处。原建于明代,清乾隆间重建,民国初年重修。其上横匾“踏歌古岸”四字为村人翟容手书。阁二层,底层为通道,入阁门即南阳古镇正街,上层可凭栏眺望桃花潭等景点。1985年,省文物局和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原匾额已毁,新匾由张凯帆题写。同年5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在桃花潭镇西北郊。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翟氏宗族建,嘉庆四年(1799)以后直至民国27年(1938)三次重修。砖木结构,三层,高25米,呈八角形;自下而上,墙面逐渐加陡,八角起翘。原有院墙环绕,院内遍植松竹花卉,有水池。阁内装璜精致,三层分悬匾额各一,文曰:“盛世文明”、“义光射斗”、“共登云梯”。1985年5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谪仙楼,又名太白楼。在桃花潭西岸彩虹岗左侧,清代翟氏建。面积约500平方米,前后两进,后进为二层楼房。一度作为民校校舍,后成民居。
义门,在桃花潭西岸万村,距泾县县城45公里。始建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清乾隆间重建。两层,底层为通道,呈凹字形。大理石门额,上刻“义门”二字。大门边墙下部为石块砌成,上部砖砌,用磨光花砖贴面。造工精细,别具特点。现主体建筑尚存。
银杏,桃花潭镇街后一株,植于明初,树龄约600余年,树围近6.5米,树高18米。至今枝叶茂盛。
古柏,桃花潭镇幼儿园操场旁存活的1株最古老柏树,习称“文武柏”。因同株长有刺叶和侧叶,而视为奇树。相传植于明初,距今已600年以上,树围2.5米,高达12米。至今枝叶苍翠。另外,陈村翟家宗祠内现存古柏1株,树龄也在300年以上。
冬青古树,桃花潭镇桃花潭东岸3株。其中1株相传植于明代中叶,距今500年以上。树围3.5米,至今枝叶茂密。
此外,桃花潭上游, 太平湖(陈村水库)淹没区有李白当年游迹,有周恩来总理当年来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乘船通过的水道,还有新四军曾设兵站、兵工厂、后方医院的小河口村。乘艇湖中,碧波万顷,翠峦千层尽收眼底。烟波浩淼,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从太平湖乘艇可直达举世闻名的黄山脚下。陈村水库已建成电站,电站所在地现建有宾馆、餐厅、商品部、游泳池及电讯设施,置有游艇和旅游车辆。来此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
开放信息
2022年2月6日,安徽省境内普降大雪,桃花潭受雨雪天气影响暂时关闭,恢复开放时间视情况另行通知。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