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

浙江天台山

桐柏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脉

位置境域
台州因境内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西南与括苍、雁荡两山相接,西北与会稽、四明两山相连,向东北延伸入海形成舟山群岛。
主要山脉
天台山由许多风景名山组成,其主要山峰有赤城山、桐柏山、紫凝山、寒石山及华顶峰、玉霄峰、双女峰等11山27峰。山峰蜿蜒起伏,景色奇丽。其中,桐柏山是一座值得重视和研究、需要加以开发与建设的道教名山。
主要山峰
《天台山方外志要》“桐柏山”条也说:“九峰者,玉女峰、玉泉峰、华琳峰、香琳峰、瑞云峰、卧龙峰六峰皆观侧近卫,玉霄峰、紫霄峰、翠微峰三峰稍远。”
主要景点
当年建造水库而淹没于水库底下的桐柏宫,近年得以易址重建。新桐柏宫具有宋代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特色鲜明,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道教场所。
天台山大瀑布【桐柏瀑布】
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写道:“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他所写的瀑布就是桐柏瀑布,近年恢复后被称为天台山大瀑布。王羲之在华顶山上跟白云先生学书法期间,足迹亦曾踏至桐柏山。谢灵运对桐柏山念念不忘,在《山居赋》中写下了:“远东则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之句。
琼台仙谷是桐柏山作为道教仙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有碧波荡漾的八仙湖,有吕洞宾诗碑,有别具特色的九峰八仙台等景点,突出了一个“仙”字。同时,具有道教特色,比如根据黄帝在桐柏山设坛祭天传说修建的天坛、地坛和人坛,蕴含着诸多道教元素。
山峰景点
莲花峰
莲花峰是环绕天台桐柏的九峰之一,在琼台西十里。莲花峰峰顶海拔722.4米。
莲花峰东、南两面的半山腰,有一条绕山的台地,宽约几十米到一、二百米,是莲花峰的精华所在,有莲峰道院、证教寺、普慈寺、莲花岊等名胜古迹。
莲峰道院
莲峰道院建于唐咸通13年,即公元872年。系桐柏高道叶藏质所建。因以层峦叠嶂,状似莲花,故号莲峰道院。宋治平三年(1066)改额为法莲院。叶藏质除莲峰道院外,还在桐柏建有洞天宫,即原来玉霄峰上的石门山居和玉霄宫。叶藏质还在玉霄宫建藏经殿,称作玉霄藏,开后代《道藏》的先声。叶藏质,字含象,处州松阳人,自称“三洞弟子”,享年七十有四。叶藏质祖上都崇道,尤其以叶法善最有名。唐玄宗李隆基有《叶法善像赞》:
词江泻液,义苑含芬。别有真气,青溪出云。卓尔无对,超然不群。幽人蓟子,道士封君。
莲峰道院的存在时间,跨越唐、五代、北宋,至南宋宁宗时编的《嘉定赤城志》,它都还存在,当时还有田70亩、地33亩、山421亩。但到元朝王中立编的《天台山志》,它已不存在了。所以,一般认为,到南宋末,或元初,它才消亡。存在时间约四百年。现在,当地农民叫建院的地方为莲花大宫,都是梯田了。于此派生出来的还有大宫岭、大宫岗、大宫殿等名称。院前还有一口圆形的放生池,是莲峰道院的唯一遗物。
南宋初期,高道毛洞元曾隐居莲花峰庵,曾任过宋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的大诗人范成大晚年曾有《寄题毛君先生莲花峰庵》诗赠毛洞元,诗云:
天台一万八千丈,莲华峰在诸峰上。
峰前结屋屋打头,独有幽人自来往。
湖海云游二十春,归来还做住庵人。
漫山苦荬食不尽,绕屋长松为四邻。
丹诀三千满云笈,往来且喜无交涉。
清晨石上一炉香,此时无地昏忻合。
我衰无力供樵苏,尚能相伴暖团蒲。
但愿瘦筇缘未断,会把莲峰分一半。
证教寺
证教寺,老百姓都叫莲花寺。它位于台地位置的最西面。与莲峰道院比较,莲峰道院开阔,可以一览无余,证教寺却十分幽静。证教寺刚好坐北朝南。后山即莲花峰主峰,高大雄伟;前山小巧灵珑,但比寺院高,能遮挡住视线;象征青龙白虎的左右山齐全。如果换个方向,坐西朝东,仍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齐全。紧邻寺前,现在是一座现代建的、贮量十万立方米的水库。库水清绿如镜,视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证教寺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此时吴越国还没有纳土归宋,而北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登基。是德韶在天台山建的第十道场。它初叫无量寿塔院,祥符元年改额为证教寺。
北宋开宝五年(972),在天台山一口气建了13个寺院的德韶国师圆寂了。但关于德韶的圆寂地点和归葬地点,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
以上论点的有力证据是明传灯作的《天台山方外志》,该书在“证教寺”一条中说:“(证教寺)盖僧德韶第十道场,后于此示寂。”同时,该志卷五“宋德韶国师”一条中又说:“开宝四年辛未,华顶峰忽摧,声震一山。师曰:‘吾非久矣’!明年六月,大星殒于峰顶,林木变白,师乃示疾于莲花峰,参问如常。二十八日,集众言别,跏趺而逝。”
证教寺到南宋嘉定年间,还有田114亩,地126亩,山1753亩。可见规模不少。延至清代,度日艰难,规模逐渐缩小,直到民国时,附近大悲山将军殿旁边一个小殿,因为漏水,雨淋天尊面。
普慈寺
普慈寺,它位于台地的最东面。它比以上介绍的两个寺、院要高些,但不是莲花峰顶。有的书说“旧在莲花峰顶,名大慈院”,其实不可能,因为那不是宜居的地方。
普慈寺,旧名大慈寺。北宋开宝七年(974)重建,治平三年(1066)改额为普慈寺。熙宁三年(1070)迁县西北二百步。中间曾废过,以后不知何年,又搬回莲花峰原址。
普慈寺,当地群众更喜欢叫猴丁寺。所谓丁,是寺前有段小岭,一边是原始岩石,一边是卵石弹成,刚好弹成了以前大方钉的形状。所谓猴,是寺前靠右有两只天然花岗岩石猴,石约两人高,确实生得微妙微肖,非常有趣,现在仍在。
解放后,普慈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明鉴划成为地主。他年龄本来就大,没过几年就辞世了。土改时,住进了一户无房的农民。桐柏水库开始建设后,又住进好几户移民。破四旧时,把所有的佛像全都搬出来,给一把火烧了。这些佛像,全为香樟木所雕,点火后,火光冲天,足足烧了一整天。以后,老和尚都死了,小和尚也散了。改革开放后,连这些农民都奔向城里。因为整个村小学没有了。本来,这里周围的农民都靠卖柴过日子,现在日子好过了,卖柴的早断种了,
这样一来,山上林木生长很快,野猪连村边的作物都敢吃了。兽进人退,农民只好移走。但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反映。
莲花岊
莲花岊。莲花岊位于莲峰道院和证教寺之间最为突出的岩石群。东西约长三百多米,高也有一百米左右。因顶平如岊,又位于莲花峰,所以它和东林的青山岊、西张的西张岊,合称天台的三张石岊,并一向有“天台三张岊,名人永不绝”的传说。游过三张岊的人,都夸莲花岊最秀丽。莲花岊最高处海拔578.2米。如果爬上峰顶,只见那些线条柔和分明的花岗岩巨石,千姿百态。有的如石老人,有的如石乌龟,有的像襁褓中的孩子,有的如盘据着的野兽。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不同的答案。深邃的岩隙,迂回曲折,胆大的人可在其间攀爬穿行。那些干净的岩石,可坐着远眺群山,也可袒腹仰天舒坦地睡他一觉。总之,大家对这些岩石都爱不绝口,赞不绝口。
玉霄峰
玉霄峰就是九峰之一,女梭溪源自玉霄峰上的大坪岗。桐柏山被道家称为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
桐柏宫【桐柏观、桐柏崇道观】
桐柏宫九峰环抱,前有女梭溪潺潺流过。
三国吴乌元年,高道葛玄来此炼丹,则是有历史记载的,他在此筑成了桐柏宫最早的稚形——法轮院。
唐景云二年,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观,
五代后梁开平间升为桐柏宫。在桐柏宫周围,以前还有福圣观、鸣鹤观等道观。
至宋朝,桐柏宫进一步扩大。宋祥符元年,改名桐柏崇道观。政和六年,在后山按照宫殿规格建玄命殿,瓦用青色琉璃,内有方丈、斋堂、云堂、土地堂、三清殿,还有上清阁、御书阁等,观前玉梭溪上架起二座石桥,桥上建会仙亭,成为桐柏宫一个辉煌的时期。
经过唐、宋两朝及五代帝王扩葺,和这一时期高道大德们的努力,桐柏道统由衰转兴,四海之内好道之士无不云集桐柏。宋时桐柏宫占地规模数千亩,周围宫观林立,栋宇交接,鼎盛时期桐柏山中有三十六宫,七十二观,共有一百零八大小道庙。桐柏宫香火旺极一时,收入丰厚,
朝廷先后任命曾几陆游朱熹等为桐柏宫执事领管。一来以示钦重隆宠,二来命官俸禄增加,而且道观事务或有需用朝廷调解可以及时处理。
桐柏宫的衰退从明代开始。明初时,桐柏宫遭受火灾,化为灰烬,此后虽然作过几次整修,但规模已非往昔。清代学者潘耒在《游天台山记》中说:“又南十余里,得桐柏宫遗墟,是道家金庭洞天也……今皆鞠为茂草,惟存三清殿一间,雨淋天尊面,泪下苏苏。”
清雍正十二年有过一次重建,得到雍正皇帝的支持,敕命粮道朱伦翰督造,并赐额“万法圆通”,竖御笔《崇道观碑》,桐柏宫再次兴盛。
此后又逐渐衰落,即使如此,桐柏宫还是具有一定的规模,我见过一幅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也是今日由鸣鹤观改建的桐柏宫所不可比拟的。1973年,桐柏水库建成蓄水,桐柏宫完全消失在水底。
 在国家宗教政策的支持下,道教南宗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自2005年开始,天台县启动了桐柏宫重建工程,已先后完成了紫阳殿、玉皇殿、三清殿等六大主体工程。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大小建筑共有40多处,比桐柏宫全盛时期还要壮观。
浙江道教学院于2016年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由浙江省道教协会主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是一所集教育、培训、研究、交流于一体的高等道教专业院校。
浙江首家高等道教院校——浙江道教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浙江道教学院院长张高澄荣升天台山桐柏宫方丈
自葛玄以后,许多高道,如葛洪、陶弘景、司马承祯、吕洞宾、徐灵府、杜光庭、张伯端、白玉蟾等到此修炼。吕洞宾有诗写道:
青蛇绕地月徘徊,夜静云闲鹤未回。
欲度有缘人换骨,暂留踪迹在天台。
洞天宫【玉霄山居、玉霄宫】
玉霄峰下,唐宋时期有一座道观,称洞天宫,现在有一座村庄,称桐天村。这是洞天村谐音而来。
唐调露二年,司马承祯在玉霄峰结茅修道,称玉霄山居。“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觉精神清。”是《洗心山居》中的诗句,颇能反映出司马承祯隐居玉霄山居时的心境。玉霄山居吸引了众多从道弟子,他们也在玉霄峰下筑庐修道,遂开创天台仙派。
叶藏质于唐咸通五年隐居于此,筑石门山居。他留下了玉霄藏。叶藏质司马承祯四传弟子,居石门山居时,他想着在此建一座道观。咸通十三年,他为石门山居奏请赐名,唐懿宗准奏,命为玉霄宫。 宫内建有钟楼和经楼各一座。钟楼的钟为禹钟,有隐文,传为越王勾践宫中的乐器,形如铎。
建玉霄宫,真正目的是为了整理道藏。叶藏质将原藏于桐柏宫藏经殿内的七百多卷道书移到了玉霄宫的经楼。之后的数年,叶藏质在经楼整理这些道书,编纂后的道书,题“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妣刘氏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叶藏质整理的道经称“玉霄藏”,玉霄藏约千余卷,为当时全国两大道藏之一,对道教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吴越王钱弘俶桐柏宫道士朱霄外为友,受钱弘俶之召,朱霄外去钱塘讲论道经,回天台后,钱弘俶为他在玉霄宫前建三清殿,那是广顺元年(951)。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玉霄宫奉旨更名为洞天宫。唐宋之际是洞天宫的鼎盛时期。石门关的山岭上,道袍飘飘,朝拜者听着女梭溪的流水声,就翻过了陡峭的山道,岭头上建有一亭,名着衣亭,朝拜者在此更衣,然后走向洞天宫。
历史上除了众多高道修道于洞天宫,许多文人墨客在游访时,也留下了许多诗句。宋代诗人陆游曾隐居洞天宫,在此读书、采药,他称天台山为家山。在他巡察四川邛州白鹤山天台院时,写下了《玉霄阁》诗,
竹舆冲雨到天台,绿树荫中小阁开。
榜作玉霄君会否?要知散吏案行来。
他将天台院榜作“玉霄”,表达了他对桐柏山上玉霄峰深切的眷恋。
元末,社会动荡,许多道经都遭焚毁,桐柏山上的道观也走向了衰落。
在明代渐渐走向衰落。道士们走了,大殿也就空了下来。王氏族人在洞天宫建起了民居,就这样洞天宫从一座道观变为了一个村庄,村庄还是沿用宫名,称洞天村。
民国年间,玉霄宫前的洞天宫正殿已毁,方丈楼和偏殿还在,但已破烂不堪,洞天宫早已没有道士相守。后来,方丈楼和偏殿拆了,建起了民房,洞天宫原建筑现已无存。村中的老人还能指出当年大殿和方丈楼的具体位置,现还存有山门和放生池遗址,村民称“山门头”和“山门塘”。
洞天村南边有一座庙,庙为三开间,门楣上挂“洞天金庭玉霄宫”匾,庙内供奉右弼真人王乔,王乔为周灵王太子,号桐柏真人,他生而神异,幼而好道。后修仙升天为右弼,理金庭洞天,成为天台山主神。洞天村的王氏族民奉王乔为先祖,民国时期,村中有迎神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村民将桐柏真人王乔座像抬出巡游,沿途各村都设案祭拜,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康。
玉泉峰
鸣鹤观
鸣鹤观,旧名仙坛院、又称王乔仙坛。相传王乔升仙后,封为“右弼真君”,号天台山主,住管吴越水旱,后被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讲寺奉为护法伽蓝。公元239年,高道葛玄为祭祀王乔而在玉泉峰上建起了这座道观。上世纪60年代,小小的鸣鹤观承载起传承中国道教南宗法脉的重任。
王乔为西周灵王(前371-545)长子,又称王子晋,贤明直谏,失太子封号,后来修炼跨鹤成仙,负责治理桐柏,兼管吴越水旱,成为天台山的主神(王乔不但被道教尊为神仙,也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之神,不少佛寺内的伽蓝殿供奉他)。这里原有太子庵、吹笙台、上真亭、朝斗坛、妙乐院等众多纪念性建筑,桐柏宫遗存移出来后,即可按原状规划配置建设,重点恢复王乔遗迹。此观建在桐柏山沿,凌空屹立,仙风徐来,翠鸟之声似仙鹤和鸣,非同凡响。
鸣鹤观之西,原有琼台仙人座、琼台观、琼台庙、黄帝祭坛等名胜古迹,现已规划整修。仙人座通道已改建,黄帝祭坛的祭天、祭地、祭祖(人)三坛也已建成,250米的龙形神道将三坛联成一个整体,风水龙脉均已展现;此地为天台嘉祥灵异之仙山福地,现在轩辕祠(琼台观)已奠基开工。几年后,桐柏宫、琼台观、鸣鹤观三观鼎足而立于波光粼粼的桐柏湖周边,光照日月,确是人间天上之美景。琼台之下有八仙湖、百丈湖镶嵌在翠绿的山谷中,轻波拍岸,涛声悠悠,更添奇妙空灵的仙道之气。
历史传说
在历史上,桐柏山是一座道教仙山。有不少传说与桐柏山相关。传说黄帝曾经来到天台山,命人在天台桐柏山建造了“天人合一”的天、地、人三个祭坛,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传说周灵王太子王乔因劝谏其父而遭到冷落后,来到天台桐柏山修道,成仙后成为护佑天台山的主神,被奉为桐柏真人。这些传说本身并非当代人为了发展旅游吸引人眼球而随意编造,而是在古代典籍中有记载。如今,我们应该看重的不仅是传说,更有历史上那些值得关注的在桐柏山上真实发生过的事,真正来过桐柏山的人。
历史人文
翻开民国时期陈甲林先生编撰的《天台山游览志》,其中所写到的天台山古迹中与桐柏山相关的很多。有三国吴葛仙翁(葛玄)故居、陈徐则隐真斋居、司马承祯故居、冯惟良栖瑶隐居、徐灵府方瀛山居、台州刺史柳泌紫霄山居、白玉蟾方瀛山居、黄云堂(司马承祯所居) 、吹笙台等。在不同的朝代,桐柏山上曾经出现过不少道观,主要有桐柏宫、元明宫、洞天宫、仁靖宫、福圣观、昌寿观、法轮院、妙乐院等。这些古迹和道观虽然大部分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但都蕴含着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都是桐柏山丰厚人文底蕴的体现。桐柏山是道教所列的七十二福地之一,道书称之为“金庭洞天”,是名副其实的道教仙山。
在桐柏山留下踪迹的历史文化名人着实不少,有几位人物不得不提。唐代高道司马承祯,遍游名山之后,把他修道的地点选在天台山司马承祯曾先后得到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的四次诏见。诗仙李白曾两次来到天台山,写下了讴歌天台山的不朽诗篇《琼台》:“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著名诗人孟浩然也慕名来到天台山,留下的诗篇中多次写到桐柏宫。隐居天台山的寒山子,曾经写下“仙都最高秀,群峰耸翠屏。”等诗句赞美桐柏山。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他23岁那年就曾来到桐柏山的洞天宫隐居。他51岁被解除官职,远在四川而被朝廷安排担任桐柏宫的虚职,两年之后他到桐柏宫主持宫务。在天台山的岁月,令他终生难忘。直到晚年,他还写下“但愿此身无病,天台剡县闲游。”这样的诗句,真情回忆天台山。
桐柏山上,除了像李白孟浩然司马承祯陆游等历史文化名人之外,还有许多名人虽未实地到过桐柏山但在诗文中赞美桐柏山,有的亲临桐柏山留下了瑰丽诗章。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写道:“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他所写的瀑布就是桐柏瀑布,近年恢复后被称为天台山大瀑布。王羲之在华顶山上跟白云先生学书法期间,足迹亦曾踏至桐柏山。谢灵运对桐柏山念念不忘,在《山居赋》中写下了:“远东则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之句。曾任台州刺史的唐代道士柳泌,与桐柏山有一段奇特的故事。他以道士身份担任台州地方长官,不在台州府办公,直接到桐柏山干事,其主要职责是组织群众为皇帝采集长生不老之药。唐代诗人元稹,在担任浙东观察使时,对天台山的景色特别喜欢,在桐柏山住过一段时间。他捐出自己的俸禄资助修复桐柏宫,桐柏宫修成后还写了《重修桐柏观记》。此外,刘禹锡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唐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与桐柏山有关的诗。
北宋时,一代高道张伯端写出了道教史上的重要著作《悟真篇》,成为道教南宗的创立者,其三教合一、性命双修、重视内丹修炼的思想,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而张伯端在历经千难万险走过南北各地之后最终成就功业的地方,便是在桐柏山。
宋代以降,莅临或吟诵桐柏山者,有官员、道士、学人,各色人等,数量很多,难以尽述。直到清代以后,康有为郁达夫潘天寿等名人莅临桐柏山,留下了不少赞美诗文。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