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发展历史
梨园戏,流行于
闽南方言区的泉州、
漳州及
台湾省,远至
粤东潮汕地区,并传入
东南亚许多华侨旅居国。
与浙江的
南戏并称为“搬演
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
戏曲剧种。孕育于
福建省泉州,流行于
晋江、
龙溪地区及
厦门、台湾省
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
历史比较悠久,尚保留 梨园戏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
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
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
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
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
林招得》《孟姜女》等。
泉州在
晋朝至唐朝,音乐、歌舞已十分繁盛。广泛
流播于
闽南语系区域的古乐“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其十三套大谱(有标题的器乐曲),犹存汉“
相和歌”、晋“清商三调”及唐五代“
燕乐”的遗音。至五代,“晋江王”
留从效在泉州郡圃,就有化妆的歌舞表演。
“
南戏始于
宋光宗朝”(明·
徐渭《
南词叙录》)。南宋
绍熙元年(1190年)以后,
闽南地区出现了“
优戏”。
绍定年间(1228~1233年),
朱熹的学生
真德秀第二次知泉州时,曾颁布“禁戏”与“莫看
百戏”的“
劝农文”。说明“南曲戏文”已在泉州地区流行。
当时有三种艺术形态:土生土长的“下南班”、浙江方面来的“上路班”和贵族府第的
家班(俗称“小梨园”),三者各以不同的看家戏“十八棚头”,互相竞胜。“下南班”与“上路班”,二者均以成年人组班,各自可以“优人互凑”,故合称“大梨园”,俗呼“老戏”;家班因纯属童伶,称为“小梨园”,或名“七子班”,俗呼“戏仔”。“小梨园”非“大梨园”所生,童伶长大后就散棚,并非自然成为“大梨园”。
从现存的各种剧目看:“下南”的《范睢》《
梁灏》《
郑元和》都具有地方特色,与明刊的《绨袍》《青袍》《绣襦》诸传奇,情节大不相同。《岳霖》一剧,是按
岳珂为晋江人的外甥(
刘锜墓在安溪)而创编的,为全国戏文所仅见。剧目保留方言本色和浓郁的泥土味。表演以净、末、外、丑为行当“四大柱”,并不以生、旦为主,具有唐戏弄和北杂剧末、副净的演出形态和诙谐情笑的特点。唱腔用
南音,保留[太子游四门]等古乐曲。其他剧目只有[浆水令]、[
金钱花]、[地锦]、[
剔银灯]等几十支常见曲牌反复出现,且具有粗豪的声腔特色,其古朴原始,尚存
宋元南戏的风貌。
“上路”的《赵真女》《
王魁》《
刘文龙》《朱文》《王十朋》《朱买臣》等,都是“宋元旧编”的古剧,与明刊《琵琶》《焚香》《菱花》《荆钗》《渔樵》诸记,绝不相同,为全国所仅见;《朱文》更为海内孤本。其题材以已婚男、女悲欢离合的家庭剧为多,异于“下南”之侧重忠奸斗争和公案戏。表演行当以生、
大旦、净、丑为“四大柱”。音乐唱腔同是
南音,曲牌处理以刚劲、淳朴、哀怨为主,别具风格,也较“下南”丰富。《蔡伯喈·弥陀寺》的[摩诃兜勒],是古乐曲的遗存。而此剧尚具南戏“实首之”的《赵贞女》的原型特点。虽仅止于“认真容”,要“一齐去拜墓”,而无“雷殛”的后文,但可看出《
琵琶记》是据其
祖本改为“全忠全孝”的。
“小梨园”剧目如《吕蒙正》《郭华》《蒋世隆》《刘知远》等,都是“宋元旧编”,与明刊《破窑》《胭脂》《幽闺》《白兔》诸记也不同;其《
董永》独以“摘花”产生人物纠葛,而非“路遇”,且以“皇都仙女送麟儿”作
喜剧性结束。所有题材都是少男少女的恋情,以小生小旦为主,故其行当“四大柱”是生、大旦、小旦、丑,与“大梨园”不同。音乐唱腔
同用南曲,不同剧目有不同的曲牌、套曲、名曲,
丰富多彩。
从三者艺术内涵考知:“上路”一词本指宋之“
两浙路”,可知系来自温州班,经地方化的易语改调而成。它与“小梨园”家班同是外来戏曲,经历宋、元、明易代,由城市退处农村,与“下南”亦农亦艺者共处,而完成其风俗与方言的改造,壮大了地域声腔,元末明初融会为一体,进入大发展时期。“下南”有《刘永》《周德武》;“上路”有《苏英》等新创剧目。而以“小梨园”的《
陈三五娘》一剧,标志着梨园戏发展的艺术高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版于
建阳麻沙的《
荔镜记》,是合潮、泉二部《荔枝记》的重刊本,省梨园戏
实验剧团现尚藏刊于清光绪十年的《荔枝记》,潮州则有刊于
明万历年间的东月李氏《乡谈荔枝记》。“泉腔”在声腔上已吸取潮调;《
朱弁》一剧把一支[
弋阳腔]融入[举起金杯]的南音[寡北]滚门;“下南”《
郑元和》的[鹅毛雪]一曲,则吸取自[昆北]。当
明代四大声腔盛行之际,梨园戏在闽南语系地区,随
南音的
流播,“泉腔”已成为独立声腔,并融化外来唱腔艺术养料而发展壮大,从而鼎盛于清代。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同安县志·礼俗》载:“昔人演戏,只在神庙,虽不过上路、下南、七子班。光绪后,始专雇江西班及
石码戏。”闽南在清光绪前,只有梨园戏三流派独步翟毛毹;清末,
高甲戏兴起,其后台湾
歌仔戏传入,梨园戏以严格的师承,继世相传,因固步自封而趋式微,濒于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
戏曲艺术,把流散民间的“下南”、“上路”、“七子班”的梨园戏名老艺人,罗致集合在一起,于1952年在
晋江县成立大
梨园实验剧团,由小梨园名师
蔡尤本口传身教《
陈三五娘》。翌年,改属省级建制,定名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后改称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大力抢救、记录三流派的
传统剧目、音乐唱腔、
表演艺术等。先恢复传统原貌,再进行整理加工,使古老剧种焕发青春。
20世纪50年代,梨园戏改编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
陈三五娘》《郭华》《
高文举》《朱文太平钱》等,并在各级会演中获奖。其中《陈三五娘》《郭华》被拍成电影,《朱文太平钱》被誉为“海内孤本”,得到戏曲专家的高度评价,赢得“
宋元南戏活化石”、“活文物”称号。
20世纪80年代后,梨园戏进入创作、研究的新时期。新编古装剧《节妇吟》获1987年省第17届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及导演、音乐等奖项;1988年,又获首届
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
剧本创作奖;在“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时,又获各奖项的榜首,剧中颜氏的扮演者
曾静萍获福建第一个全国戏剧
梅花奖。
1990年,
文化部授予梨园戏剧团为全国(剧团管理)先进
艺术表演团体称号,该团于199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剧团自1980年至1995年,先后出访日本、
菲律宾、
意大利、
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并与
世界各国许多文化艺术团体及学者建立联系。1983年9月,梨园戏导演
吴捷秋赴台,在
台湾大学、
台湾清华大学、艺术学院、
成功大学南管戏传艺中心等处演讲《泉腔梨园戏艺术史》。
1994年11月,梨园戏导演苏彦硕,赴日本参加“东亚民俗与表演艺术”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介绍梨园戏演出民俗。1995年3月,在省首届百花文艺奖评奖中,《董生与李氏》一剧获一等奖。1996年1月,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晋京参加春节文艺晚会现场直播演出。1997年8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台演出,随团出访的专家学者在台湾与文艺界同行共同探讨梨园戏的历史与现状。
剧目
作为一种汉族
民间艺术宋元南戏刘文龙》《郭华》《刘知远》等外,另有《韩国华》《朱寿昌》《江中立》《田淑培》《宋祁》《姜明道》《刘永》《尹弘义》《
刘阮》《杜牧》《梁意娘》《苏盼奴》《颜臣富》等二十多个为梨园戏所独有的传本或存目。 明代时,梨园戏得到了迅速发展,《荔枝记》的诞生,标志着梨园戏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荔枝记》创作于明代
嘉靖《荔镜记》以
轻喜剧的手法,描写抒情的爱情故事,富有浓郁的
地方色彩,因而数百年来盛演不衰,传唱不绝。由于故事出自闽粤两地,所以《
荔镜记》分别以泉、潮方言、声腔演出。《荔镜记》还被
莆仙戏、
高甲戏、
芗剧等其它剧种所移植。
南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入闽,
泉州市舶司提举
蒲寿庚降元,大杀宋室官员,于是作为官宦人家蓄养的“小梨园”家班便流散汉族民间,开始与下南戏、上路戏既同时存在,又互相影响。由于三者来路不同,所以各自都有自己的传统剧目。
下南戏包含有13个剧目:《
苏秦》《
梁灏》《吕蒙正》《
范雎》《文武生》《岳霖》《刘 秀》《
刘永》《刘大本》《
周德武》《周怀鲁》《
百里奚》与《郑元和》。
上路戏包含有18个剧目:《苏秦》《苏英》《程鹏举》《朱文》《
朱寿昌》《朱买臣》《尹弘义》《
刘文龙》《林招得》《姜明道》《曹彬》《杨六使》《
王魁》《王祥》《王十朋》《
赵盾》《孙荣》与《蔡伯喈》。 小梨园有16个剧目:《
陈三五娘》《吕蒙正》《高文举》《
朱弁》《韩国华》《刘知远》《蒋世隆》《郭华》《葛希亮》《杨文广》《西祁山》《宋祁》《江中立》《王昭君》《田淑培》和《
崔杼》。
戏曲音乐
梨园戏音乐属泉腔,由南音、笼吹、十番和部分潮调等融合而成。
唱腔
梨园戏的结构形式为曲牌体,唱腔牌现存200多支,不少曲牌仍沿用唐、宋古曲牌名,如[摩诃兜勒]、[长相思]、[霓裳羽衣曲]、[
梁州序]、[甘州歌]、[太子游四门]、[薄媚]、[鹊踏枝]、[
阳春曲]等。唱腔曲牌以“滚门”归类,即将
宫调、节拍相同、乐曲结构相类似的曲牌归类,现存的滚门有“二调”、“长滚”、“中滚”、“短滚”、“中寡”、“大倍”、“小倍”、“寡北”、“长潮”、“中潮”、“锦板”、“中倍”和“倍工”。每个滚门包含曲牌三四支到二三十支不等。
常用的曲牌:上路大梨园有“二调”的[下山虎]、“大倍”的[
渔家傲]、“中倍”的[
摊破石榴花]、“倍工”的[大环着]以及滚门不详的[
相思引]、[生地狱]、[玉交枝]等。下南大梨园有“二调”的[下山虎]、“小倍”的[青衲袄]以及滚门不详的[浆水令]、[地锦]、[金钱花]等。小梨园有“锦板”的[四朝元]、“倍工”的[大环着]、“长滚”的[大迓鼓]、“中滚”的[杜韦娘]、“长潮”的[
鹧鸪天]、“中潮”的[望吾乡]以及滚门不详的[相思引]、[北
青阳]、[福马郎]等。
调式有宫、商、角、徵、羽五种。宫、羽、商调式用得最多;角、徵调式用得最少。音阶有古音阶、新音阶和
清商音阶三种形式,一般为
七声音阶,以古音阶为主。
调门称“管门”,名称与南音相同,但定调系以“
品箫”为准,比南音以“尺八”定调高
小三度。故南音的四个管门的梨园戏又各有其自己的名称:四空管(F调)称“头尾翘”(bA调);五空四伬管(C调),称“
小工调”(bE调);倍士管(D调)称“四空调”(F调);五空管(G调)称“小毛弦”(bB调)。
节拍形式有“紧七撩”,每小节八拍(8/4拍);“紧三撩”,每小节四拍(4/4拍);“紧一撩”,每小节二拍(2/4拍);“紧叠”,每小节一拍(1/4拍);“慢头”,即
散板等。
唱词多为
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
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
移宫、犯调、集曲等手法在梨园戏唱腔中颇为多见,保留不少南戏的音乐特点,如套曲的形式。
乐队和乐器
传统乐队由
鼓师、副鼓、中吹、弦管、副笼5人组成。乐器有鼓、
板鼓、方梆、锣仔、马锣、北锣、钟锣、双音、
大钹、
小钹、碗锣、响盏、小叫以及品箫(笛)、嗳仔(小唢呐)、大嗳(大唢呐)、
三弦、
二弦。以后乐队扩大至12人左右,乐器增加了琵琶、
洞箫、
高胡、
中胡、二胡、
扬琴、
大提琴等。
特色乐器有南鼓、南琶(横抱演奏)、二弦(保持古奚琴原形)、尺八和
拍板。南鼓打击时由鼓师翘起右脚跟压在鼓面上,以控制音量、音色的高低强弱变化,故又俗称“压脚鼓”,为全国其它剧种所未有。洞箫与五块的拍板均保存唐宋乐器特征。
曲牌
(一)丝弦曲牌
有200首左右。常用的曲牌有[北元宵]、[
银柳丝]、[小开门]、[粉红莲]、[昭君闷]等。
(二)吹打曲牌
有100多首,常用的曲牌有[
傍妆台]、[
得胜令]、[哭皇天]、[一江风]、[将军令]等。
(三)锣鼓经
俗称锣鼓帮。有“七帮锣仔鼓”和“八帮马锣鼓”两类。“七帮锣仔鼓”有[鸡啄粟]、[大帮鼓]、[擂鼓]、[小帮鼓]、[假煞鼓]、[满山闹]、[真煞鼓]等七种,其变体如[单啄]、[双啄]、[颠煞]等共有49种点子。“八帮马锣鼓”有[官鼓]、[大帮鼓]、[真煞]、[
一条鞭]、[急鼓]、[假煞]、[单开]、[双开]等9种。
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宋末元初,梨园戏已形成7个角色行当的表演体制。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贴、外、末7个。由于大梨园“上路”、“下南”和小梨园“七子班”三个流派剧目所表现的人物各有侧重,因此各有重点,所谓“四大柱”,分别是:
“上路”:生、大旦、净、丑。
“下南”:净、丑、末、外。
“七子班”:生、旦(大旦)、贴(小旦)、丑。
生:按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征又分为:
纱帽生(又称
官生)、破衫生(又称穷生)、生
巾生(又称文生)、小角生等。
旦:大梨园可分为大旦、二旦和小旦,大旦唱做并重,二旦活泼轻巧,小旦聪明伶俐。小梨园只有大旦,小旦戏由贴扮。
净:大梨园可分为:打面(又称竖眉),脸谱是白底用黑色勾勒的
反面人物。白须,挂白
髯口不勾脸的老生戏,但性格诙谐风趣或老朽昏庸的人物。小角,是小三花。穿裙,沿袭“净扮婆”的南戏旧规,扮演乖戾可笑的中、老年妇女。“上路”另有“三支拐”,是带拐杖上场的人物。小梨园分为:
幞头,是官员;巾服,是员外、书生。
丑:有男、女丑。分为
袍带丑、
家婆丑、奴才丑、粗娴丑和乌巾丑。
贴:大梨园又称“老贴”,是老旦戏,扮演中、老年妇女,小梨园则为小旦,有时也改扮老旦、童角等。
外:是老生戏,又称“老外”,挂白须的正派老生,也扮反派老生。
末:又称“奴才末”,因其扮演奴仆最多,但也扮黑须正派老生。
身段科介
梨园戏的表演有一套与众不同的
表演程式,称为“科步”,约有一二百个动作,其基本表演程式叫“十八步科母”。代代相传,年代久远,说法不一,据50年代小梨园名师蔡尤本等人口述提供的是:
垂手行:表现兴奋、活跃、轻快。
按心行:生、旦出场行进时的姿态。
指手:用手指示一切事物。
偏触:一般指不在场的人或物。
提手:用于疑惑、惊讶或反问。
搭手:用于喜悦、高兴或赞许。
举手:用于旁白。
分手:用于表现“怎么办”的意思。
拱手:待人礼仪或对上辈尊称时。
毒错:用于对某人或某事的愤怒表情。
过眉:用于女子赞美自己或他人。
相公摩:欢快、得意或愤怒。
七步颠:精神恍惚,脚酸手软。
双顿蹄:用于愤慨、悲伤或痛恨至极。
牛车水:表示欢乐或着急情绪。
返头转角:转身动作,用于舞台调度。
走云:急事奔走,又称“插手行”。
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拱手、举手、分手、指手、采手、提手、
云手、碎步、叠步、云步、泼步、跳脚、须脚、
八字脚、垂手、娴行、糕人身、转身等。
常用的“科步”还有
生行的“加令跳”,表现欢欣雀跃;“咬脐跳”,表现哭闹;“
魁星踢斗”的舞姿,“脚踏金狮”的坐姿,“金鸡独立”的立姿,“搭头”的头姿等。
旦行的“
掩面”、“揉目”、“夹虱母”,用于表现害羞;“善才拜观音”的舞姿,以及
净行的“猫洗面”、“虎仔探井”、“猴照镜”等舞姿。
此外,还有成套的“十八雨伞科”,如《孟姜女·送寒衣》中的单人伞舞,有张伞、蹑足撑伞、顶伞旋伞、升降伞、飘伞、放伞等动作,又如《高文举·玉真行》中的单人伞舞,有飘伞、托伞、停伞、按伞、荷伞、掷伞、拖伞、开山伞等表现角色各种心情的舞姿,《陈三五娘·留伞》中的双人伞舞,有踢伞、荷伞、挽伞、拾伞、踩伞、单手擎伞、双手夺伞、双手握伞、握伞绕圈、举伞双翻身、握伞拉锯等舞姿,表现陈三决心离去,益春苦苦挽留的情节。
还有“
十八罗汉科”如《高文举·过殷府》中的双人舞表现高文举与随从急切奔跑中的心情,各做各种“罗汉”姿式。高文举持扇作截扇、捧扇、背扇、转扇、抡扇、挥扇(代鞭)、扬扇(代鞭)及提玉带、双勒马等动作,随从持棍配合作背棍、
夹棍、托棍、挑棍、荷棍、合十拱棍、跳步起棍等动作,场面古朴、独特。
梨园戏早期的服装没有水袖,因此特别注意手的姿态,如“兰花手”、“鹰爪手”、“姜母手”,“
毛蟹手”和“观音手”等。
特色技艺
虚拟坐轿:《
商辂·大保奏》一折中,表现吴丞相入朝面君为商辂保奏,手执
玉笏及摺扇,舞台上虚无一物,跟随作掀轿帘科,丞相入轿,双腿半蹲作坐轿科,手摇摺扇,唱完大段
曲词后,到
金銮殿前下轿;随从在轿后绕行,表现轿在行进。
睇灯:《陈三五娘》一折中,表现陈三与五娘在
元宵观灯相遇,通过弄龙、赏鳌山、拾扇、谈诗等情节,表现青年男女邂逅、一见钟情的情景。在灯月交辉的氛围中,还引出“答歌”的场面,展示出各个人物的不同性格。
踢球、拍胸:《李亚仙》的一个场面,4个妙龄女子用肩、肘、脚尖、脚根互相穿花传递彩球,球在空中时起时落;丑扮的李妈则穿梭碰球,手舞足蹈;由4个丑扮的歌郎,围着郑元和作“
拍胸舞”。这被戏剧界专家称为“
闽中舞台三奇”之一(其它是
莆仙戏的“抬轿子”与高甲戏的“吹喇叭”)。
舞台美术
服饰
传统
戏衣的
水袖只有1尺长,旦角大都穿用窄袖露腕的袄衣。戏衣多红、黑两色。如红色头架(生褶)、生帔为小生常用的服饰;黑色衫袄、裙袄是大旦(青衣)及老贴的惟一戏衣,即使是扮演
千金小姐或夫人也仅外加一披肩(如意肩)。扮演庶民角色,一般穿黑色短袄(
茶衣),腰扎
白布裙。黑、红蟒和红、蓝
官衣系文武官员的服饰,帝王、后妃的服饰亦常以红蟒代替。早期梨园戏都用
素褶、素衣裙,至40年代初,才有绣花纹饰。花纹都用全金、全银或对比强烈的色调。此外,员外帔、
旦帔等用蓝、枣红、绿等
饱和色,只有旦角的部分衫裙及
女帔才用粉红、
果绿等鲜艳色彩。戏衣多数由本地(泉州及晋江一带)几家刺绣作坊承制,花样纹饰都取自
传统图案,或民间雕刻、
刻纸纹样。传统
盔头以纱布和正
漆雕为帽胎,外表涂黑漆或
贴金箔而成,如黑
墨斗(长翅
纱帽)、黑纱帽、金纱帽(帝帽)、
凤冠等,牢固耐用,数十年不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剧目、行当及表演艺术的发展,出现以明色为主、饱和色为辅的服饰穿扮,来适应
抒情文戏幽雅的表演艺术,仍保留传统纹饰和地方刻纸图案纹样的剧种
艺术特色。
化妆
梨园戏早期化妆除净角
勾脸,旦角和小梨园的
生角涂脂抹粉外,其余行当一般都不打底色,以本脸演出。旦角化妆分为大梨园旦妆和小梨园旦妆。始初,大梨园的旦角化妆仅下唇涂一点胭脂。清末以后,才有在
眼角涂胭脂,印堂点红和
眉形描黑,脸部两侧
贴片子或挂干鬓。眼梢压有金属眼尾针,使眼梢往上吊起。头上扎着乌花巾(即长条黑布上缀一两排
梅花或
蝴蝶形银饰物)。脑后挂一个椭圆形拖尾髻,髻下垂一条黑布制作的髻后巾,髻后巾下端有流苏装饰。
小梨园的旦角化妆分为小旦妆和大旦妆。小旦妆在眉梢与
外眼角间抹胭脂,用柳炭条描抹细眉,脸两则贴片子,耳边插小
绒球,头部扎一条乌花巾,再把演员的辫子盘在乌花巾上。大旦妆与小旦妆类似,区别只是在眉心的红圆点内画的是梅花点,头顶用发片圈成蘑菇髻,并以银饰物和绸花点缀。有的在右耳边垂一条色绸巾,脑后梳一圆形发髻。
老旦妆脸部不抹粉,用白粉在外眼角画两三条皱纹,头上戴
网巾,额际扎黑
纱巾或挂黑色的“昭君眉”。额前束一条1.65厘米宽的黑细带,以示老弱多病。扮演病态人物,额前也缚此细带。
女丑妆用白粉在腮边画两个大耳环,眼梢垂下两条白线,或在鼻梁部扑团白粉。
男丑则在鼻梁、眼睑或唇上撇两三笔白粉线,不画“豆腐块”。
老外一般是本色素妆,额上画两道白粉以示苍老。
净角勾脸谱,但谱式不多。常用
黑油色勾出眉眼特征,其余部位则涂上大块面的红色或白色,以夸张角色的肤色。
梨园戏脸谱
中碎脸较少,象征性的花纹和复杂的线条使用不多。脸谱色彩单纯,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勾画。至于少量特殊脸谱须用其他色彩表现者,则采用
色纸糊贴等方法。如用
青纸贴眼睑以表示番将的蓝眼睛;用红纸贴眼睑表示瞎子。《江中立》剧中的周君,以绿纸剪成蛙形贴在鼻梁上,象征青蛙转世。这种处理办法与“七角围”(1个班只有7个演员)需要快速改妆有关。扮演
土地神、魁星、雷神、小鬼等,大多采用面具。亦有以
黑纱蒙面,白粉线勾出五官来表示鬼魂。
砌 末
梨园戏的
砌末精致美观,小巧玲珑。如《
陈三五娘》《高文举》《孟姜女》等剧目中用于夺伞科表演的雨伞,系用
硬木刻成,形似生活用伞,但伞柄较长,不能撑开。《刘文龙》中扮演李干者手执竹杯,长仅尺许,与
宋杂剧《
眼药酸》里
副末手中所执“竹杯”形制相似。其他较常用的砌末如红底描金的镜担,刀身刀把均饰有云头纹样的金刀,轻巧玲珑的小红水桶,青红相间并有如意纹饰的小
漆篮等,都是以生活中的实物原形为基础,加以适当美饰而成。
梨园戏砌末大体可分五类:①兵器和刑具,如剑、斧、凿、
腰刀、金光槌、拶指、夹、脚板、棍、
竹板、鞋底、
藤牌、
马鞭等;②
请神供奉用的捋板、香炉、酒盏、相公爷、孩儿仔等;③生活用具,如
面盆、扫帚、水桶、包袱、文房四宝、书琴、班灯、椅、几、小木鱼、
帝钟,以及
卜卦用的布袋、
龟壳、
算盘、铜钱;④书信类,如圣旨、家书、公文;⑤旗类,如斩旗、令旗、
龙虎旗。以上各类砌末以生活用具类为主,至于兵器类的腰刀、金光槌,除《刘知远》中的三娘夺槌和战瓜精等结合表演使用外,大部分作为排场用。
舞台装置
梨园戏舞台俗称“戏棚”。戏棚系用两条1米多高的长条凳,铺上木板临时搭成,面积约3平方米多。戏棚四角竖起4根木柱,柱上横置细木条或竹竿,供挂照明灯具和盖防
雨篷用。这种戏棚比较正规。此外,有的是用普通的长条凳,铺上4块门板而成的简易戏棚,观众就地设座。
戏棚
表演区划分为5个部位:“台中”、“出
棚口”、“三弦角”、“大角”和“小角”。棚的前部左、右分别称作“大角”与“小角”。棚的后部左、右称作“出棚口”与“三弦角”。出棚口与大角斜对,三弦角与小角斜对。出棚口与戏房(即后台演员装扮的地方)相一致。戏房设在右方的称正棚,设在左方的称反棚。正常情况下是在正棚演出。由于环境限制,右方无法安置戏房,才改为反棚演出,演员有些科步要随正、反棚变动。演员都是从出棚口上、下场,不像其他剧种设“出将”与“入相”两个上、下场口。乐队的排列是嗳(
唢呐)、箫和教戏师傅,坐在出棚口与小角之间的台沿;鼓师面向戏棚的小台上,锣、拍及弦乐围在鼓师周围弹奏。
舞台上没有一桌两椅的陈设,只在后
演区置一长条凳,凳上结挂一块用色缎绣花的椅帔,如演出时表现厅堂饮宴等场面,则临时放置案桌备用。绣帐用途较广,置于
长椅或桌上,作为闺房的床帐和寺庙的神帐;亦可作为“
绣楼”与“彩楼”等。早期,在农村演出时,只挂两盏“满堂红”的植物
油灯照明,以后有改用
汽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梨园戏进入剧场演出,舞台布景从无到有,并逐步形成以《
陈三五娘》为代表的剧种装饰布景特色,与表演风格相和谐。
80年代末,泉州梨园戏剧团创作演出的《节妇吟》(许长欣设计),采用简洁的六条条幕和黑背景来
组构舞台空间,以强化悲剧气氛;通过灯光冷、
暖色调的变化渲染及追光特写等表现手段,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90年代,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相继创作演出的《陈仲子》(设计许长欣)、《董生与李氏》(设计林剑朴),
舞美设计均继承传统舞台装置的空灵特征,又注重
现代审美意味,因而得到赞赏,分别获得省戏剧会演舞美设计奖。
流派艺术
流派: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它分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每个流派各有号称“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保存了《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等25种南戏剧目。梨园戏仍存在于舞台之上,并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的戏剧样式。它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形式,
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各个行当都须遵守这种规范;梨园戏
音乐保留了南戏以鼓、箫、弦伴奏为主的形式,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的唱腔用泉州音演唱,一字多腔,属
曲牌体,仍沿用【摩珂兜勒】、【霓裳羽衣曲】等古
曲牌名;梨园戏所用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制相仿;上弦为晋代
奚琴遗制;洞箫即唐之
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
“棚”是梨园戏传统的演出场地,演出前需要举行“献棚”仪式,供奉戏祖师
田都元帅,之后才开始扮角、跳加官。与一般
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不同,棚的正后方只摆设长条椅;南宋杂剧《眼药酸》的砌末仍可在梨园戏净、丑两个行当的表演中见到。
梨园戏保存了
宋元时期戏剧的文献和
活态资料,从中可体察出南戏文化及闽南
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
综合艺术宝库。由于时代的变迁,梨园戏观众日渐减少,使得梨园戏的生存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相关传承人
剧团
明万历年间,
梨园戏班曾东渡到琉球演出。这次演出是已知的
福建戏剧团体最早的一次出国演出。 二十世纪20年代是福建地方戏剧出国演出的第一个
高峰期。1925年“双凤珠班”赴
印度尼西亚的
泗水演出《
陈三五娘》和《雪梅教子》。同年,“新女班”又赴新加坡演出《陈三五娘》、《雪梅教子》、《
昭君和番》等,在海外扩大了影响。
1986年,福建省梨园戏剧团应
菲律宾皇都影剧中心邀请,首次赴菲演出《李亚仙》《朱文太平钱》《高文举》《苏秦》《
陈三五娘》等传统看家戏。
1990年9月,应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基金会”主席任蒂尼先生的邀请,由福建省梨园戏剧团与
中央歌剧院共同组成的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飞往
地中海参加这次国际性的艺术活动。1991年10月,福建梨园戏剧团应新加坡邀请,在新加坡国家剧场演出《
陈三五娘》《吕蒙正》《
苏秦》《李亚仙》《郭华买胭脂》《高文举》《节妇吟》等剧目。
从此,梨园戏以它的古雅面貌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风采。经过老艺人
蔡尤本口述整理的传统名剧《
荔镜记》,改名为《陈三五娘》。随后,将《郭华》整理成《
胭脂记》。另有《苏秦》《朱文太平线》《李亚仙》《
刘文龙》《玉真行》《冷温亭》《王魁》《
董永》《十朋猜》《士久弄》《公主别》等
本戏、
折子戏相继被整理上演,使失传已久的
宋元南戏剧目重新与广大观众见面。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梨园戏硕果仅存的专业演出团体。该团组建于1951年,是全球唯一的梨园戏专业表演团体。自一九五三年以来,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戏曲文化为己任,在抢救、继承、发展梨园戏
艺术传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九五四年,以传统剧目《陈三五娘》参加华东戏曲汇演,荣获多项大奖,后又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并被拍成
彩色影片。从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梨园戏以其古老典雅的风姿,蜚声海内外,在
中国戏曲界赢得了卓著声誉。一九五五年、一九五九年、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等剧团多次奉召晋京,先后以优秀传统剧目与新创剧目获文化部艺术局嘉奖。其中新编梨园戏《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荣登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各奖项榜首。新编梨园戏《皂隶与女贼》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董生与李氏》获首届
曹禺戏剧文学奖,并荣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一九九零年文化部授予全国剧团管理先进团体称号。一九九一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一九九九年剧团参加上海首届
国际艺术节,得到专家与广大观众的赞誉。
剧团现有演职员一百一十五人,其中享有高、中级职称者五十多人,在近十年福建省及全国性会演或比赛中,多次获得“优秀剧目奖”,有六十多人次获得“白玉兰主角奖”、“优秀演员奖”和“金牌”等较高奖项。现任团长、青年演员曾静萍,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全国戏剧二度“梅花奖”及“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八十年代以来,剧团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先后出访意大利、日本、德国、
瑞典、荷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等
国家和地区,并与世界各国的不少文化艺术团体与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2003年,剧团应邀赴法国参加“
中法文化年”演出,深得赞誉。并与世界各国的不少文化艺术团体与学者建立联系,赢得不仅是荣誉上,更是文化
艺术价值上的广泛承认。
新建的“梨园古典剧院”
建设项目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泉州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梨园古典剧院”。该剧院于2008年底投入使用,该院位于繁华的市区中心地段,
地理位置好,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在泉州市区
新门街芳草园,建筑面积6270平方米,是一座集文艺演出、排练、练功及艺术资料馆、展览馆和剧团办公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古典剧院。同时也是一座蕴含传统风格,设施齐全,能较好地展示泉州丰富
戏剧表演艺术,能够适应和服务日益发展的泉州
旅游文化市场,成为泉州一座多种戏剧艺术,特别是古老戏剧艺术的长期与固定的对外展示、演出和接待的重要
文化活动场所。同时也是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办公所在地。
获得荣誉
梨园戏
实验剧团多次获得文化部嘉奖。其中新编梨园戏
《董生与李氏》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并荣膺2003至2004年度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目”;另一新编梨园戏《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及入选2005至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剧团先后出访意大利、英国、
荷兰、
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及中国
台湾地区、中国
香港地区、中国
澳门地区。 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现状
作为“中国
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
文化价值珍贵而独特,不仅是福建泉州
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瑰宝,也是
中华民族优秀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才培养欠缺,将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摆上了日程。
中国戏曲学院梨园戏教学实践基地30日在福建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挂牌成立。中国
戏曲教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与“天下第一团”——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由此开始合作共建,共同为梨园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梨园戏的传承与发展。
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将打破梨园剧团无本科生的现状,加强中国现存最古老剧种之一的梨园戏与国内众多剧种、国际时尚戏剧潮流的学习交流。
2019年11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获得“梨园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