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中国海南省下辖地级市、省会,位于北纬19°31′~20°04′,东经110°07′~110°42′之间,地处海南岛北部,东邻文昌,西接澄迈,南毗定安,北濒琼州海峡,是海南省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2023年末,海口市常住人口300.16万人。截至2023年6月,海口市辖4个区,海口市人民政府驻秀英区长滨东四街6号。
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
元封元年(前110年),海南置
珠崖、
儋耳二郡,海口地属
珠崖郡玳瑁县。
西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
汉元帝采纳
贾捐之议罢去珠崖郡,此后在
雷州半岛先后设置
朱卢县、珠崖县。
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置珠崖县,隶
合浦,海口隶之。
三国
吴大帝赤乌五年(242年),
海南改设朱卢、珠官二县,海口市属珠官,后隶朱卢县。
梁大同中(535年~546年),置
崖州,海口地属崖州。陈同梁制。
隋大业六年(610年),在岛南置
临振郡,在西北和北部置儋耳郡和珠崖郡。海口地属珠崖郡
颜卢县。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置崖、儋、振三州,改颜卢县为
颜城县,海口地属颜城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颜城县为舍城县,析舍城县置琼山、平昌二县,海口地属
琼山县。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置琼、崖二州,海口地属崖州舍城县。
五代十国期间,海南属
南汉,全岛划为
五州(琼、崖、儋、万、振)十三县,海口属崖州舍城县。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海口隶属琼山县,称海口浦,为商船聚泊之港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口地属广西行省琼山县。洪武二年(1369年),省琼山县。洪武三年(1370年),复置琼山县,海口地属广东布政使司
琼州府琼山县,称海口都。不久,分设海口一都、二都。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海口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筑海口城,称海口所城,为海南后卫千户所。
清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雍正七年(1729年),设水师营,
县丞署移置海口所。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岛沿海设十处海关,海口为总口。
清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七日(1858年6月27日),正式签订中法《
天津条约》,另有《和约章程补遗》,增开
琼州、
潮州等六口。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
雷琼道为
琼崖道,海口地属琼崖道琼山县,称海口所。清末设海口商埠警察局。
民国元年(1912年),全琼分设十三县,称琼崖十三属,海口地属
琼山县,称海口镇(亦称海口所城),隶属琼崖道。
民国八年(1919年),琼崖
镇守府迁设海口饶园(今解放东路和平影城范围内)。
民国九年(1920年),改设琼崖善后处,公署仍设在饶园。
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9日,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海口从琼山县分出改设
市政厅,始称海口市。辖下有第一、第二、第三警察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和《
普通市组织法》。普通市要求人口达20万人以上,当时海口、
汕头、
江门三市人口未达标,是否保留三市的行政资格,省政府委员会会议曾有大讨论。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23日,会议通过将海口市政厅改为海口市政局(同时改市政局的有江门、梅菉、九江)。
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国民政府另颁《市组织法》,废除《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提高了设市标准。海口市政局条件不具备。
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13日,广东省政府第五届委员会第144次会议通过撤销海口市政局,地域归琼山县管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海口划为
琼山县第十一区,
区公所设在瀛海书院(今博爱路市蔬菜批发部)。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10日,日军侵琼,其陆军和海军从长流天尾港登陆,国民党守军抵抗失败,中午海口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9年4月1日,国民党当局在海口成立
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设海口市市政筹备处。
1950年4月2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驻岛主力部队,海口市解放,市政筹备处消亡。
1950年5月1日,奉
中南军区命令,成立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属海南军政委员会领导),负责海口市、榆(榆林)亚(三亚)的军事管制和接管工作。
1950年5月25日,经海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成立
中共海口市委员会。同年6月1日,经海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成立
海口市人民政府,驻地海口市解放路,隶属海南军政委员会,至1957年为
地级市。
1958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琼山县,行政区域并入海口市。
1959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琼山县。
1967年3月,成立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4月,成立海口市
革命委员会。(1958~1974年为
县级市)
1975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
1982年4月,召开海口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撤销海口市革命委员会,恢复海口市人民政府。
1983年,降格为县级市。
1986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口市正式升格为广东省辖
地级市。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海南行政区从
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并成立
海南经济特区,海口市定为海南省省会。
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成立新海口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海口市辖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4个区,下设21个街道、22个镇、211个社区、248个行政村,海口市人民政府驻秀英区长滨东四街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口市位于北纬19°31′32″~20°04′52″,东经110°07′22″~110°42′32″。地处海南岛北部,东邻
文昌市,南接
定安县,西连
澄迈县,北临
琼州海峡与
广东省隔海相望。东起
大致坡镇老村,西至
西秀镇拔南村,两端相距60.6千米;南起
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千米。总面积3126.8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2296.82平方千米,占73.46%;海域面积791平方千米,占26.54%。
地形地貌
海口市地形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海南岛
最长的河流——
南渡江从海口市中部穿过。南渡江东部自南向北略有倾斜,南渡江西部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
石山镇境内的
马鞍岭(海拔222.8米)、
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海拔199.9米)、
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海拔171米)、
永兴镇境内的
雷虎岭(海拔168.3米)等38个山丘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马鞍岭为全市最高点。地表主要为
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呈较大面积分布,滨海以滨海台阶式地貌为主,西部以典型的
火山地貌为主。全市地貌基本分为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沿江阶地区,东部、南部台地区,西部熔岩台地区。
气候
海口市地处
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间长,
辐射能量大,年平均
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11~12万卡。
年平均气温24.4℃,最高
平均气温28℃左右,最低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
降水量1696.6毫米,年平均
蒸发量1834毫米,常年风向以
东南风和
东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3.4米/秒。
水文
海口市主要河流有17条,其中南渡江水系7条,南渡江干流从海口市西南部
东山镇流入境内,穿过中部,于北部入海,入海口段从西向东主要分流有
海甸溪、
横沟河、
潭览河、
迈雅河和道孟溪。支流有
铁炉溪、三十六曲溪、
鸭尾溪、
昌旺溪(南面溪)、
美舍河和响水河;独流入海的有9条,分别为演洲河、五源河、荣山河、
演丰东河、演丰西河、罗雅河、芙蓉河、龙昆沟和秀英沟,另外有白石溪流从
文昌市境内出海。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海口市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9.0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折合地表径流深为830毫米。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海口市中部穿过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区长75千米,流域面积1300平方千米,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
境内还有凤谭、铁炉、东湖、凤圮、云龙、丁荣、岭北、玉凤、沙坡等水库,总库容量超过15000多万立方米。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潜水含水层以南渡江三角洲潜水和玄武岩孔隙裂隙潜水为主,分布范围分别近800平方千米、400平方千米,水位单位涌水量分别可达14.6/秒、30升/秒。地下承压水处于雷琼盆地,含水总厚度达200米~350米,老海口、秀英两段可采量共27万立方米/昼夜。地下热矿泉水处于琼北自流水盆地东北部新生代厚层,分布面积约200平方千米。
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61.44平方千米,海岸线136.23千米。平均水温25℃,最高34℃,最低17.2℃。透明度1米,最大达2米。浅海盐度29.6%~31.8%。大部分海底平缓,以软泥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近海水质富含有机物质和无机盐。60~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200平方千米,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上百平方千米。
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
假日海滩、白沙门海滩、
西秀海滩、粤海铁路通道南站码头海滩、盈滨半岛海滩、东寨港海滨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的傍岸泳区。
土地资源
主要土壤类型有玄武岩砖红壤、火山灰幼龄砖红壤、沙页岩砖红壤、带状潮沙泥、滨海沙土。土壤土种共8个土类,12个亚类,43个土属,110个土种。
动物资源
境内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199种,其中
红胸角雉、
山鹧鸪、海南虎鹭等5种为海南特有种;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名录的有
蟒蛇、
唐鱼、
海南山鹧鸪等13种。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有
鱼类、虾类、
蟹类、
贝类等。其中鱼类有100多种,常见且质优的鱼类有
马鲛鱼、
黄花鱼、鲻、
金线鱼、
石斑鱼、海
鲤鱼等;虾类有
斑节对虾、
沙虾、
青虾等;蟹类有
锯缘青蟹、小蟹、
花蟹、
膏蟹、
梭子蟹等;
头足类与贝类有
乌贼、墨鱼、
鲍鱼、
泥蚶、
牡蛎等;
大型藻类主要为长茎
蕨藻、
麒麟菜、
马尾藻等;传统药用
海洋生物有
海蛇、
海马、
海龙、海参、
海胆、
海星、
海兔等。
植物资源
海口市处在全国
橡胶、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区,拥有林地9.58万公顷,约占土地面积的42%。地上有野生植物1980种,其中海南特有的有40多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
苏铁、
坡垒、
海南黄花梨等3种;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
黄檀、
粗榧、
土沉香、
见血封喉等10多种。
乔木、灌木180多种,其中80多种属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诸如
橡胶、
椰子、
棕榈、
龙眼、
荔枝、
菠萝蜜、咖啡、
黄皮、
莲雾、
槟榔等。药用植物1200多种,其中较著名的有
巴戟、益智、
砂仁等。海洋植物资源主要有
海藻、江篱和红树林等。
矿产资源
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20种,其中能源矿产有石油、天然气、褐煤、低热值油页岩(油炭质页岩)、泥炭等5种;金属矿产有
铝土矿、
钴土矿、
褐铁矿等3种;非金属矿产有高岭土、耐火粘土、砖瓦粘土、硅藻土、膨润土、沸石、浮石、建筑用玄武岩、建筑用砂等9种;水气矿产有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地下水等3种。具备明显优势和开发潜力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饮用天然矿泉水、地热水、地下水,以及建筑大宗用的河砂、玄武岩石材、砖瓦粘土等;比较重要的矿产资源有钴土矿、铝土矿、褐煤、低热值油炭质页岩、高岭土、耐火粘土等。地热资源丰富,地热田控制面积约4km2,分布在350~700米深度内,水温39.5℃~49℃,矿化度1克/升~2.3克/升。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海口市常住人口为2873358人。
截至2021年末,海口市常住人口290.8万人,增加3.46万人。
截至2022年末,海口市常住人口293.97万人,城镇人口243.21万人,城镇化率82.73%。
截至2023年末,海口市常住人口300.16万人,城镇化率83.34%。
参考资料来源
海口市的
常住人口中,有汉族、
黎族、
苗族、
回族、
满族、
瑶族、
蒙古族、
朝鲜族、
土家族、
布依族、
傣族、
侗族、
壮族等48个民族,截至2016年,汉族人口占98.6%,
少数民族人口占1.4%。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4年,海口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70.6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4.20亿元,同比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420.44亿元,同比下降2.0%;第三产业增加值1935.99亿元,同比增长5.3%。
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海口市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2380.39亿元。
2024年,海口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较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教育投资分别增长7.9%、52.3%、27.7%、15.3%,制造业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房地产业投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分别下降26.5%、15.5%、12.8%、17.4%。
2024年,海口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92元,同比名义增长4.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32元,名义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23元,名义增长6.4%,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个百分点。
2024年,海口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分类别看,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6%、0.7%、1.5%、0.1%、0.9%、4.1%,食品烟酒、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6%、1.3%。
2023年,海口市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7.6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6.9亿元,同口径增长8%。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实现税收收入224.2亿元,同口径增长1.8%,其中国内增值税73.8亿元,增长48.3%;企业所得税35.9亿元,下降11%;个人所得税19.1亿元,下降17.2%;土地增值税33.9亿元,同口径下降24.2%。
2023年,海口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年财政民生支出269.3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3%。其中教育支出55亿元,增长13.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3.7亿元,增长26.7%;卫生健康支出33.5亿元,增长3.1%;城乡社区支出54.1亿元,下降12.9%;农林水支出20.4亿元,增长7.2%;交通运输支出7.8亿元,下降14.3%;住房保障支出32亿元,增长194.2%;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5.7亿元,增长20.3%;节能环保支出6.3亿元,增长38.7%;粮油物资储备支出0.8亿元,增长74.6%。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2024年,海口市农业增加值119.33亿元,同比增长2.3%。园林水果产量25.58万吨,下降6.4%。生猪出栏73.46万头,增长1.5%。水产品产量增长14.1%,其中海水养殖产品产量增长6.1%,淡水养殖产品产量增长22.8%。
第二产业
2024年,海口市规上工业总产值903.18亿元,同比下降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
2024年,海口市工业重点行业“三升六降”,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5.5%。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上涨9.2%、3.4%、5.6%,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下降10.8%、1.6%、7.2%、19.4%、45.5%、7.5%。
第三产业
2024年,海口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6.26亿元,同比下降1.8%,低于上年同期10.4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全市商品零售946.80亿元,同比下降1.9%;餐饮收入99.46亿元,同比下降0.3%。
2024年,海口市完成旅客周转总量同比增长21.8%,其中航空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长23.4%。全市完成货物周转总量同比增长28.4%,其中水上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28.6%。
2024年,海口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859.71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货物进口额525.12亿元,增长5.1%;货物出口额334.59亿元,增长14.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海口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12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在办中等职业学校25所,普通中学109所,普通小学140所,在办幼儿园574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研究生招生5703人,在校生1.64万人,毕业生3886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6.03万人,在校生18.45万人,毕业生5.06万人;成人本专科招生1.44万人,在校生2.90万人,毕业生1.1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生)招生2.52万人,在校生7.01万人,毕业生1.9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4万人,在校生6.38万人,毕业生1.91万人;普通初中招生3.79万人,在校生11.09万人,毕业生3.4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49万人,在校生25.06万人,毕业生3.66万人;学前教育招生3.71万人,在校生11万人,毕业生4.01万人;特殊教育(含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学生)招生249人,在校生1476人,毕业生305人。初中毛入学率为104.71%,小学毛入学率为101.94%。
科学技术
2023年,海口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累计10家,占全省77%;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累计在库179家,占全省52%。高企方面,高新技术企业871家,占全省58%。科技型中小企业1162家左右,约占全省56%。全市省级科研平台达142个,占全省比重71%,完成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省级科研平台目标任务(100家)的142%。2022年海口市R&D经费投入达3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占全省比重为51.2%;R&D经费投入强度1.64%,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全市登记技术合同2005件,合同成交总金额达36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达34.8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省比重为70%。
2023年,海口市科工信领域9家企业9人入选“南海创新人才”,1家企业1人入选“南海工匠”。全市累计17家制造业企业通过实现ERP系统与海关监管辅助系统的联网对接,成功获批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30%免关税政策试点企业。
2023年,海口市累计获批省级国际设计岛示范基地4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全市13家融资担保机构新增担保业务45.59亿元,其中为海口市584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26.61亿元。
医疗卫生
2023年,海口市(省、市、区属各单位)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13个。其中,医院78个(专科精神病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23家,卫生院29家,村卫生室251家,门诊部21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865个,疾控预防控制中心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健康教育机构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急救中心(站)3个,采供血机构1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5个,其他卫生机构14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701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116人,注册护士18170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0260张。其中,医院17595张,妇幼保健院(所、站)107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50张,乡镇卫生院403张,门诊部334张,急救中心(站)7张,其他卫生机构200张。
文化事业
2023年,海口市组织引进各类精品文艺演出200余场次,满足不同观众对文艺演出的观演需求。举办海口儿童戏剧嘉年华、街头艺术节、街头艺人大赛、新春街头艺术展演、城市雕塑艺术节等活动。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23(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美术展、2023年(第三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在海口举办,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海口“春风村雨”文化惠民演出、琼剧惠民等活动百余场次。
截至2023年末,海口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45个,艺术表演场馆34个,博物馆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4个,文化站43个,公共图书馆5个。全年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19%,电视覆盖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14%。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44.92万册。
体育事业
2019年11月15日,海口市入围
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
2020年,挂牌成立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海南海口·
帆船帆板,新增全民健身路径34套340件,建成32个社会足球场,筹备建设全市首个智慧体育公园和海口市全民健身中心。
2021年,
体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
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海口市培养的运动员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共获得金牌165枚、银牌106枚、铜牌95枚。群众体育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
竞技体育影响力持续增强。亲水运动季、沙滩运动嘉年华、足球、篮球联赛、广场舞、健身太极等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2022年6月24日,
2022中国帆船城市超级联赛在衢江举行启航仪式,海口帆船代表队参赛。
2023年,海口市筹备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挑战赛、亚洲尾波滑水系列赛,全国帆船锦标赛(ILCA4)暨亚运集训队选拔赛、全国射箭冠军赛、中国无人机竞速公开赛(海南自贸港站)、中国飞镖公开赛(海口站)、全国乒乓球城市挑战赛等品牌赛事。举办国际旅游岛帆船大奖赛海口站总决赛、2023“海口杯”帆船赛、海口市篮球联赛、海口市乡村排球赛、海口市青少年三人篮球联赛,创新组合互动体验、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等,不断拓宽群众参与度和体验感。积极开展“海口杯”赛车运动嘉年华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海口帆船帆板训练基地、中国足球(南方)训练基地、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海南海口.沙滩排球)等共接待男足国家队、中国射箭队、国家帆船帆板队、中国沙滩排球国家队、法国沙滩排球国家队等约29支国内外队伍共计86233余人次冬训。
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位于
秀英区长滨路,包含“一场八馆”、配套商业、奥体公园场地及
配套设施,是海口市重点项目。其中,一场包括:6万平方米五源河体育场,
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共5个楼层,可容纳5万人,是海南省首座可以举办
全运会赛事、国际A类赛事的体育场,填补了海南承办国际一级赛事能力的空白;八馆包括:1.2万人综合性体育馆、2千人国家级游泳跳水馆、3千人国家级网球馆、3千人沙滩竞训中心、5万平方米文化展览馆、7千平方米
音乐厅、5万平方米海口电视台传媒中心、2万平方米冬训基地。
社会保障
2023年,海口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9.4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8.1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75.5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69.46万人,各险种分别完成年任务的104.79%、102.53%、102.72%、100.5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参保缴费37203人,完成年任务32681人的113.84%。截至11月份,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共减收85469家单位工伤保险费6756.57万元、失业保险费16712万元。2023年,累计使用就业补助专项资金17026.94万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3840人次,完成年任务2.2万人次的108.36%。
2023年,海口市实现社保卡医保购药应用,在全市推出“社会保障卡椰城惠享季”和“社会保障卡1分钱乘公交”优惠活动。截至12月底,海口市新增制发社保卡9万张,海口地区(含省本级)持卡人数达到248.95万人,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达到75.33%。
2023年,海口市城镇新增就业64763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8.63%;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73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1.9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76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58.7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79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2.67%。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上年度有所提升,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全年创业担保贷款11.4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4.6%,扶持创业者和企业1439个,带动11280人实现就业。
交通运输
公路
铁路
海口市境内有
粤海铁路、
海南西环铁路、
海南东环高速铁路等国铁线路。2003年1月,粤海铁路通道开通。2004年12月,首趟海口跨海旅客列车开出。2015年12月,海南西环高铁开通运营,与2010年12月开通运营的海南东环高铁实现连通,标志着海南环岛高铁正式建成。
港口
航空
2024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累计完成运输航班超过18.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超过268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20.9万吨,同比2023年分别增长8%、10.5%、19.7%。
2024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超过2.6万吨,同比增长250%,完成跨境电商货物保障1277万单,货物总量超过1.6万吨,货物总价值突破16亿元大关,分别增长约30倍、29倍、21倍。
2024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完成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超过117.5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143.1%。
轨交
根据《海口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海口市远景规划5条城市轨道线路,总长约为183公里。
海口市郊列车是国内第一条利用高铁开行的城际列车,也是海南省首条投入运营的快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意为南渡江入海口处的一块浦滩之地。海口历史上隶属琼山县,名称沿革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琼州口等。
人文历史
在悠久的华夏文明中,海南岛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从远古到现代,她都是中华文明中重要的分支,亦是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一部分。海口市作为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北枕海安,南近交趾,东连七洲,西通合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疆边陲的海陆交通要冲,重要的港口商埠。人口的迁徙,民族的融合,语言的融通,使其造就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通行语言
海口市使用语言包括
海南话、
普通话、白话、
军话、
客家话、
闽南话与四川、河南、湖南及其他地方话和各少数民族话等语种。主要方言为海南话,其中长流地区讲长流村话,东南部的龙塘、龙桥、石山、永兴、遵谭、云龙等镇及镇辖的部分村庄讲临高羊山土语。
当地居民使用的
汉语方言为
海南话(英文:Hainanese),起源于古
闽南语,是由古代
福建闽南地区移民在向海南岛迁徙的过程中,随之带来的一种方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不同程度与当地其他汉族方言及
少数民族语言产生相互影响,从而造就了它的独特性。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海南话受外界语言干预较少,让大量
古汉语元素得以完整保存,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在海南全境,海南话的使用人数约有600多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0%,若加上海外琼籍华人,实际使用人数近1000多万。
传统民俗
由于
海南全省是由
海南岛及
中沙群岛、
西沙群岛和
南沙群岛组成,无一管辖区域涉及到大陆,因此,自古以来,海南当地人就习惯把岛外所有地区统称为“大陆”,其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名词,不具备任何政治意涵。
公期
“
公期”是海口的一种
地方文化习俗,亦被称为“军坡”,是一种年度区域性庙会祭神活动。
闹军坡,过公期,意愿是民生熙和,愿景是时和世泰。唯其如此方能安居乐业,唯其如此才能肆意狂欢。庙会狂欢,游人熙然而笑,儿童嬉然而闹,一派熙熙攘攘的欢乐图景。这是民望所归,是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生活追求。
换花节
“
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海口在唐末时就已存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张灯结彩、普天同庆的换香活动。“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海口民间将“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
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
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
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是由
海南省人民政府和
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的全省
性旅游节庆,于每年的12月举行。作为特别策划的旅游节庆活动,该节的特点是“旅游搭台,唱旅游戏”,塑造了海南“欢乐海岛、度假天堂”的
旅游形象。欢乐节在全省各市县举行,各地不同特色的活动,让国内外游客可以有多样的游玩选择和畅快的游玩体验。
文化遗产
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已经拥有7个国家级(
琼剧、
海南八音器乐、
海南公仔戏、
海南椰雕、
海南斋戏、
冼夫人信俗、
海口天后祀奉)、10个省级(海南
虎舞、海南
麒麟舞、
海南粉烹制技艺、海南龙塘
雕刻艺术、府城元宵
换花节、土法制糖技艺、
海南黄花梨家具制作技艺、鹿龟酒酿泡技艺、
琼式月饼制作技艺)、2个市级(海南
狮舞、海口舞)共19个项目。
风景名胜
人文古迹
海口市有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古代军事遗址——明代
海南卫所在地城门楼的
府城鼓楼,为纪念明代名贤
王佐而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的
西天庙,为纪念
冼英而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
冼太夫人庙,为纪念明代清官
海瑞而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
海瑞墓园,为培养海南子弟而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
琼台书院,为纪念被贬谪来海南岛,传播文化推动海南
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唐代名臣
李德裕和宋代名臣
李纲、
李光、
胡铨、
赵鼎而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
五公祠,为抵御外侮而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成,与天津
大沽口、上海
吴凇口、广州虎门炮台并称中国清末四大炮台的
秀英炮台等历史古迹;有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
冯白驹故居,有民国十五年(1926年)6月召开的
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为纪念孙中山而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中山纪念堂,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解放海南牺牲的2万多烈士而建于1954年4月的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纪念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琼崖红军改编为抗日独立队而始建于1952年的
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为纪念解放海南渡海作战英雄烈士而建于1957年的
金牛岭烈士陵园,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赴琼指导武装斗争而英勇就义的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李硕勋而建于1986年的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等革命名胜。
2007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海口市列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景区景点
特产美食
特产
美食
海口市饮食富有海南风味,荟萃
文昌鸡、
嘉积鸭、
东山羊、和乐蟹等
海南四大名菜与海南特色风味小食,具有取材丰富、讲究鲜活、原汁原味、多种多样等海南
饮食文化内涵。
对外交流
领事机构
2019年10月10日,
柬埔寨王国驻海口总领事馆正式开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国在
海南设立的首个领事机构。
友好城市
合作联盟
2020年12月29日,成为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首批中方城市。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