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位于公明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3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南庄村及光明街道圳美村、木墩村、新陂头村、迳口村。位于洋涌河(公明段俗称茅洲河)东岸冲积平地和丘陵谷地,村后有逶迤秀丽的庭日祖山,左右两边有横陂河和新溪河环抱,汇入前面的洋涌河。过去这几条河为村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水源,改革开放后受到附近工厂污染,河水不宜使用。村落附近原有长坑水库、东瓜水库、罗村水库、石头湖水库、横岗水库。其中东瓜水库、罗村水库、石头湖水库、横岗水库由深圳市政府征收合并成一个大水库,命名为公明水库,作为全市战备水源。
概况
楼村位于深圳市
光明区新湖街道东北部,东临
光明华侨畜牧场,北接东莞市
黄江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深圳市的“北大门”。全村总面积36.8平方公里,拥有农业用地23977亩。总人口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400人,是深圳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楼村交通四通八达,高等级的“
龙华—大岭山高速公路”、“公常路”穿境而过,南下深圳特区30公里,距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15公里,距
广深高速公路5公里,离
莞深高速公路不足10分钟车程。
历史沿革
建村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公明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碧楼乡;1952年,属第七区碧楼乡;1956年,属东周乡;1958年3月,属公明乡;1958年10月,属光明公社;1959年,属松岗公社;1960年,属公明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公明公社楼村大队;1981年,属深圳市宝安县公明公社楼村大队;1983年,属宝安县公明区楼村乡;1986年10月,属公明镇楼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楼村行政村;2004年,属公明街道;2007年,属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2015年,属公明街道楼村社区。
人口情况
2015年末,户籍人口4500人,其中男性2240人,女性2260人;80岁以上114人,最年长者98岁(女)。非户籍外来人口15万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1510人。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村民主要有陈姓和张姓。张姓先祖于北宋时期从福建福清迁移至广东东莞篁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迁至此地。陈姓于南宋时期从江西赣州石城县迁至广东东莞县七都塘派村,再迁至水贝村;明代从水贝村迁此。陈姓迁来时,张姓已在此定居,尚未形成独立村落。陈氏迁来后,由于人口发展壮大而形成村落。村里有《陈氏族谱》,由陈植林于2010年纂修,记载所属房头陈氏世系源流;有《楼村志》和《村民手册》,由楼村社区分别于2009年和2002年编纂和制定。
本地方言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
广府民居,现存约100座,大多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一般为三开间一进,或两开间一进,墙体用青砖砌成,也有用三合土夯筑,房顶为平脊,两面坡,青瓦覆盖。80年代中期,村民陆续从老屋搬出,现大部分房屋破败,保存较好的主要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
该村现存有五房厅、六房厅、廷养二公祠、廷美祖祠堂、植德堂等5座宗祠。其中,五房厅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系楼村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祠堂;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五房族人都在这里相聚、点灯、舞麒麟,进行武术表演。六房厅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廷养二公祠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廷美祖祠堂与植德堂均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各80平方米,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现存陈氏琬璧公家塾和陈氏绚材公家塾(花厅),均建于清代,是两座用青砖砌成的连体古建筑。据宝安史料记载,辛亥革命期间,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曾在楼村从事革命活动,于琬璧公家塾内召开秘密会议,在宝安大地点燃民主革命之火。1925年,中共宝安县党组织创建人黄学增、龙乃武在琬璧公家塾建立党小组,党小组长陈义妹在琬璧公家塾整
训农民起义队伍,改编农民自卫队,组织武装暴动。抗日战争时期,陈义妹加入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琬璧公家塾和绚材公家塾均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还存有元代古窑遗址,位于流浮井山下的荔枝林中。古窑长7.15米,宽3.5米。2004年,宝安区文物考察队在此挖掘清理出一座古窑,从窑中出土了瓷盆、罐、碗、钵、碟、盘、壶、盏、器盖等十几种瓷器碎片,少部分为宋代的器皿,90%以上为元代的陶瓷器。2004年,楼村元代古窑与文起东古墓均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习俗
该村醒狮习俗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公明一带较早成立醒狮队,醒狮表演将舞蹈、杂技、武术融为一体,龙精虎猛,村民百看不厌。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楼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辉煌成就。2000年,楼村经济迅猛发展,全村社会总产值3.9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94亿元;年总收入6274万元,其中集体总收入2093万元;全村纯收入3778万元,其中集体纯收入790万元;人均收入10121元。 在政策支持下,楼村以发展高新技术先进产业为导向,加快了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坚持“三来一补”、“三资”、“集体”、私营、内联企业“五个轮子”一齐转,为进一步的招商引资建立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楼村有了自己的公路,投资环境较改革初期有了较大的改善。到2000年为止,全村工业厂房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集体厂房25万平方米,外资企业已有75家,工业生产总值36467万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3.4%;工业结汇3500万元港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9%,光晟、特旭等颇具规模的涉外企业也在楼村落了户。为顺应楼村工业的迅猛发展,村委一方面正抓紧建设8.6万平方米的同富裕工业区,另一方面改造了一批旧厂房,并规划了一个总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的“同富裕”工业园,设计采取现时最流行、最适合外商经营的高标准、园林式工业区厂房,已引起不少外商的极大兴趣。
发展进程
正可谓“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随着工业企业的不断壮大,楼村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楼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农业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逐步朝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560亩,年产5365吨;水果种植面积12527亩,年产1075吨,鱼塘养殖面积366亩,年产124吨;生猪饲养量3910只;家禽饲养量30.4万只。楼村有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境内4座水库,库存量达450万立方米,是深圳市重要的农业和水资源保护区。改革开放伊始,楼村人就发现利用村里的沙子坡地种植荔枝,是他们得天独厚的致富优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漫山遍野的荔枝林,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1万吨,楼村也被誉为“中国荔枝第一村” 。
根据中央、省、市、区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以及公明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功能定位,深圳市斥资2.3亿元在楼村规划建设了广东省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楼村万亩现代化休闲观光区,重点建设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和荔枝示范园长乐亭中心区,其中长乐亭中心区共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240亩荔枝施肥、喷药、自动喷灌装置和1000亩荔枝引水工程及长乐亭荔枝园道路整治、园林绿化、景点装饰工程,其中用玻璃钢制作的“荔枝王”雕塑还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华荔枝大观园、农业培训示范中心等项目正加紧建设,逐步成为集生产、科技、观光、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楼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第三产业繁荣兴旺。村委利用省级标准的公常公路开通的便利和公明镇“北大门”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村拥有商店155间,拥有饮食网点22间,拥有服务业网点5间,运输车辆25台,2000年第三产业营业额达2172.7万元,形成了集饮食、娱乐、商贸、旅游于一体的网络。在商贸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常公路两旁的商业基础设施,建成集体、私营、个体、合资等多种形式的饮食服务体系。建筑业发展较快,运输业除集体多家运输公司外,私营、个体运输业也兴旺发达。商务活动和商品流通活跃,新建了楼村综合市场,投资500万元,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共有铺位38个,档位429个,年营业额达1000多万元,解决近200人的就业问题。
本地美食
濑粉制作技艺形成于清朝末年。每年正月二十、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自制濑粉。楼村濑粉具有爽、滑、脆的口感,楼村濑粉制作技艺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陈容娣。烧猪又名“烧金猪”,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村民陈正祥、陈灼森兄弟的特色技艺。其制作的烧猪具有色泽金黄鲜亮、皮脆、香味淳绵、食而不腻等特点。
硬件配套
村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辖区全部村道上等级,好路率90%,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大街小巷基本实现硬底化,并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新住宅区的开发建设取得成功,完善了新住宅区的供水、供电、通讯设施,改善了新住宅区的生活环境。完成了南边坑排洪河的清淤工程,彻底解决了楼村的洪涝灾害;搞好了广场公园、体育中心的前期规划;建好了东片的公厕,完成了其它三个公厕的设计方案;安装好小学路段灯,解决了这段路照明问题;投资装修了幼儿园,完善了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完成了楼村水厂的扩容工程,解决了供水不足问题;完成了变压器增容工程,解决了供电不足问题;完善了工业区的道路设施;搞好了公常公路的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至万亩荔枝园观光旅游区的道路绿化景点建设;整治了
茅洲河西田至楼村桥段的河道和河堤加固工程。此外,重点建设了广场公园、公厕、公墓园、社康中心和图书室、有线电视等项目;整治了公常公路的两旁的违章建筑,把 “烂尾楼”改造成楼村出入口的一道高标准工业厂区风景,创建了区级卫生村,树立深圳市“北大门”的形象,加速了楼村城市化建设步伐。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