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药”是老百姓常说的口语,全称应是“化痰止咳平喘药”,包括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的药物称为化痰药,能缓和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产品介绍
定义:以
祛痰、
消痰、制止和减轻咳嗽
气喘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称为:“
化痰止咳平喘药”。老百姓简称为:止咳药。
功能:此类
药物一般分为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在化痰药中,药性辛而燥者,多有
燥湿化痰、
温化寒痰的作用;药性甘苦微寒者,多有清化热痰、润燥化痰的作用。止咳平喘药中,由于药物性味的不同,分别具有宣肺、降肺、泻肺、清肺、润肺、敛肺止咳平喘的作用。部分药物还有散结消肿、熄风定惊、清热利尿、
润肠通便等作用。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的药物称为化痰药,能缓和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或一般咳嗽每多挟痰,痰多亦每致咳嗽。咳嗽、咯痰和喘息往往同时存在,并互为因果,在治疗时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常相互配伍。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咯痰不爽以及与痰有关的如瘿瘤瘰疬等证。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治疗症见咳嗽、气喘的多种疾患。
祖国医学所指的痰有两个涵义,一是咯出的痰,是狭义的,多由感受外邪,肺气壅滞,津液不布凝聚而成,或由于脾不健运,水湿凝聚而成,如慢性支气管炎、咽喉部炎症或慢性肺部疾患所引起的咳嗽等。一是指稽留在体内各种各样的痰,这是广义的痰,它包括了许多具有某些特殊病症的痰证,如瘿瘤。这类药物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
分类及适应证
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化痰止咳平喘药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和止咳平喘药3类。
1、温化寒痰药。药性温燥,主要用于寒痰犯肺所致的喘咳痰多、色白、质稀,口鼻气冷,或湿痰犯肺、
咳嗽痰多、色白成块、舌苔白腻,以及痰湿阻滞经络所引起的关节酸痛、痰核流注、瘰疬,或痰浊上壅、蒙蔽清窍所致中风痰迷、癫痫惊狂等证。常用药有
半夏、
天南星、
白附子、
白芥子、
皂荚、
白前、
旋覆花等。
2、清化热痰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痰壅肺所致的痰多咳喘、痰稠色黄,或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以及痰火上扰的心烦不安、痰迷心窍的中风、癫狂,或痰火凝结、瘿瘤瘰疬痰核等证。常用药有
前胡、
瓜蒌、
浙贝母、
川贝母、
天竹黄、
竹茹、
竹沥、
海浮石、海蛤壳、
瓦楞子、
海藻、昆布、胆南星、
黄药子、礞石、胖大海、
猪胆汁、
罗汉果、
木蝴蝶、
冬瓜子、桔梗等。
3、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失宣降、痰壅气逆的咳喘证。常用的药物有杏仁、
紫苏子、
马兜铃、
枇杷叶、
桑白皮、
葶苈子、
矮地茶、
鼠曲草、洋金花、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白果等。此外,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痰热急惊、湿热水肿、肠燥便秘等证。
应用配伍
使用化痰止咳平喘药时,须根据不同的病情适当配伍。
6、中风痰迷者,当配开窍醒神药和熄风药;
7、瘿瘤瘰疬者,又当配软坚散结之品。
用药注意
1、咳嗽兼有咳血者,不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防加重咳血;
2、对麻疹初起的咳嗽,不要急于止咳,尤其不要用温燥性或收涩性的止咳药,以免助热或影响麻疹透发。
药理作用
1、化痰作用:桔梗、前胡、皂荚、南星、贝母煎剂或流浸膏有祛痰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这药物均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桔梗和前胡的作用较强,皂荚次之,在给药1小时后分泌量较多,以后逐渐减少。款冬花效果较差。家种、野生川贝母醇流浸膏均有显著祛痰作用,两者无明显差异。由川贝母提出的生物碱及贝母皂甙2、3,对小鼠有非常明显的祛痰效果,剂量减半,祛痰作用则不明显。家兔口服南星煎剂能显著增加呼吸道分泌,可持续4小时以上。半夏制剂给兔腹腔注射,对
毛果云香碱的唾液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
2、镇咳平喘作用:实验证明,半夏、桔梗、款冬花、苦杏仁等有镇咳作用:半夏煎剂对碘溶液注入猫右肋膜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药效能维持五小时以上,可能由于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之故。桔梗镇咳作用较强。款冬花给猫灌胃后半小时有显著的镇咳效力,款冬花与等量冰糖治疗大人咳嗽、小儿吼嗽或外感风寒咳嗽有效。服用小量杏仁,在体内慢慢分解,产生微量氰氢酸,对呼吸中枢有轻微抑制作用,使呼吸运动趋于安静,从而有镇咳平喘的效果。 川贝母、浙贝母的流浸膏及煎剂对鼠、猫均无镇咳作用;亦有报道川贝母对小鼠有较强的镇咳作用。浙贝母甲碱有扩张家兔及猫的肺支气管平滑肌作用,与阿托品相似。用离体家兔、豚鼠气管肺灌流法证明,款冬花醚提取物小剂量灌流后,灌流滴数略有增加,用较大剂量后,滴数反而减少,且不能对抗豚鼠由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其醇浸膏对呼吸频率及深度有减慢加深作用。款冬花醇浸膏对哮喘患者(支气管哮喘及
哮喘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者),多数有效,但远期疗效较差。
3、其他作用:半夏各种制剂均有一定的镇吐作用,对犬只能减少阿朴吗啡所致的呕吐次数,不能完全抑制呕吐,半夏的镇吐活性与栽培条件有关,含氮肥区的产品活性强。半夏对小鼠离体早孕、晚孕子宫有抑制作用;半夏蛋白(从半夏中分离出的一种植物蛋白)有抗早孕作用,利用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定位表明,半夏蛋白抗早孕可能是由于它在小鼠子宫和胚胎上有一定的结合部位,这种专一的结合,导致了细胞功能的改变,进而终止了妊娠。款冬花能引起中枢兴奋,升压,兴奋呼吸,抑制胃肠道平滑肌。动物实验证明,桑白皮煎剂给家兔口眼6小时内,尿量及其中氯化物含量均较显著增加,桑白皮为中医常用消水肿方剂五皮饮(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陈橘皮、生姜皮)的组成部分。
研究资料表明,此类药部分服后可增加支气管的分泌,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而有祛痰作用。某些化痰散结药含碘可用于缺碘的病症。止咳平喘药大多有镇咳作用,部分药物能缓解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有平喘作用。有的尚有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的作用。化痰止咳平喘药被广泛用于感冒、气管炎、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
大叶性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多种肺部疾患,以及
甲状腺肿大、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痫、
精神分裂症、癔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温化寒痰药
半夏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
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于治脏腑之湿痰;
3、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
4、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反乌头,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变慎用。
天南星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
1、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
2、祛风止痉:用于风痰证,善祛风痰而止痉;
3、外用消肿散结:用于痈疽肿痛,毒蛇咬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附】胆南星,药性苦、微辛,凉,归肝胆经,功能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比较:半夏与天南星
共性:二药性味均为辛、温,有毒。
① 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
② 外用消肿散结:用于痈疽肿痛,毒蛇咬伤等。
个性:
半夏:温燥性、毒性比天南星小而力缓。
① 善长健脾胃而燥湿,长于治湿痰证;
② 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呕吐,为止呕要药;
③ 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
天南星:兼苦味,其辛散温燥之性及毒性较大而力猛;
① 善走经络而祛痰,长于治风痰证;
② 祛风止痉:用于风痰证,善祛风痰而止痉,如风痰眩晕、癫痫、中风及破伤风等;
旋覆花
【性味与归经】苦、辛,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消痰行水,降气止呕。
【临床应用】
1、消痰行水:用于咳喘痰多及痰饮蓄结胸膈痞满等;
2、降气止呕:用于噫气,呕吐。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布包。
【使用注意】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
白芥子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温肺化痰,散结止痛。
【临床应用】
1、温肺化痰:用于寒痰喘咳,悬饮等;善治
皮里膜外之痰。
2、散结止痛:用于阴疽流注及痰阻经络关节之
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
白附子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临床应用】
1、祛风痰:用于风痰证及头面诸疾;
2、定惊搐:用于中风口眼歪斜,破伤风,惊风癫痫等;
3、解毒散结:用于瘰疬痰核及毒蛇蛟伤;
4、止痛:用于风邪或寒湿所致的偏正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0.5~1g。
白前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降气消痰止咳。
【临床应用】
用于咳嗽痰多,胸满喘急,尤以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清化热痰药
桔梗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临床应用】
3、祛痰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脓痰。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川贝母
【性味与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
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咳,热痰之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反乌头。
【附】
浙贝母,性寒,味苦。归心、肺经,功能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及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煎服,3~10g。
浙贝母苦寒性较大,偏于清肺化痰,川贝母苦寒性较小,偏于润肺化痰。
栝楼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消痈肿,润肠燥。
【临床应用】
1、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咳喘;
2、宽胸散结:用于胸痹、结胸等;
3、消痈肿:用于肺痈,肠痈,乳痈等;
4、润肠燥:用于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20g。
【使用注意】反乌头。
【附】
瓜蒌皮,性能与瓜蒌相似,功偏于清热化痰,宽胸利气,用量,6~12g。
瓜蒌仁,性能与瓜蒌相似,功偏于润燥化痰,润肠通便,用量10~15g。打碎入煎。
竹茹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临床应用】
1、清热化痰:用于热痰证;
【用法用量】煎服,6~10g。
【附】竹沥,性寒、味甘,功效似竹茹,清热化痰作用优于竹沥,还可定惊开窍,用量,30~60g。
前胡
【性味与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散风清热,降气化痰。
【临床应用】
1、散风清热:用于外感风热咳嗽有痰者;
2、降气化痰:用于咳喘痰多色黄者。
【用法用量】煎服,6~10g。
天竺黄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豁痰,清心定惊。
【临床应用】
1、清热豁痰:用于痰热壅盛所致的咳喘气急,烦燥不安等;
2、清心定惊:用于痰热蒙闭清窍或肝热动风的神昏谵语、小儿惊风抽搐及中风痰壅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粉冲服,每次0.6~1g。
海蛤壳
【性味与归经】苦、咸,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临床应用】
1、清热化痰:用于肺热,痰火之咳嗽气喘等;
2、软坚散结:用于瘿瘤、痰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
海藻与昆布
【性味与归经】苦、咸,寒。归肝、胃、肾经。
【功效】软坚散结,消痰,利水。
【临床应用】
1、软坚散结,消痰:用于瘿瘤、瘰疬、痰核等;
2、利水:用于脚气浮肿及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反甘草。
胖大海
【性味与归经】甘、淡,凉。归肺、大肠经。
【功效】清宣肺气,清肠通便。
【临床应用】
1、清宣肺气:用于肺热声哑,咽喉疼痛,咳嗽等;
2、清肠通便:用于燥热便秘,头痛目赤。
【用法用量】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止咳平喘药
杏仁
【性味与归经】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1、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气喘,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百部
【性味与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
【临床应用】
1、润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
2、杀虫:用于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
紫菀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肺经。
【功效】化痰止咳,润肺下气。
【临床应用】用于咳嗽有痰。
【用法用量】煎服,5~10g。
葶苈子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临床应用】
1、泻肺平喘:用于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卧之证,本品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咳;
2、行水消肿:用于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研末服,3~6g。
银杏
【性味与归经】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
【功效】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
【临床应用】
1、敛肺定喘:用于哮喘痰嗽;
2、止带浊,缩小便:用于带下,白浊,小便频数,遗尿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捣碎。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儿尤当注意。
款冬花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归肺经。
【功效】止咳化痰,润肺下气。
【临床应用】用于多种咳嗽,尤宜于寒嗽。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紫菀化痰力强,多用于咳嗽痰稠难咯者;款冬花,兼能温肺,并重在止咳,尤宜用于虚寒咳喘。
紫苏子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经。
【功效】降气消痰,平喘,润肠。
【临床应用】
1、降气消痰,平喘: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
2、润肠:用于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桑白皮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1、泻肺平喘:用于肺热咳喘等;
2、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如风水、皮水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
比较:桑白皮与葶苈子
共性:二药性寒。同能:
① 泻肺平喘:用于肺热咳喘等;
个性:
桑白皮:重在清泄肺热,用于肺热咳喘或肺虚有热之咳喘气短等证。利水之中善治风水、皮水等。
葶苈子:苦辛大寒,重在泻肺实,行痰水,兼通二便,多用于痰水壅盛,喘满便秘及胸腹积水等证。
枇杷叶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
1、清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
2、降逆止呕:用于胃热呕吐、哕逆。
【用法用量】煎服,5~10g。
马兜铃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临床应用】
1、清肺降气,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喘,本品善清降肺气而化痰止咳平喘;
2、清肠消痔:清大肠积热而治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止咳中成药
咳嗽是冬季的常见症状,一旦出现咳嗽,最受人们青睐的莫过于中药止咳口服液、糖浆、膏滋之类。虽然每种止咳中成药都标有“止咳化痰”、“镇咳平喘”等功效,但由于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在选药时应避免盲目和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