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读音为bǐ xìng,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基本内容
词语释义
(1)《
诗》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
表现手法。
南朝 梁
刘勰 《
文心雕龙·比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
辨骚》:“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
唐
刘知几 《
杂说上》:“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莸、荣枯、贞脆而已。”参阅《
诗大序》、 宋
朱熹 《
诗集传》。
(2)指创作诗歌。
宋
王安石 《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 《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
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学术定义
“比”、“兴”既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
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出伦理的范畴,它
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
有我之境”与“
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代表作品
起源发展
比兴二种文学手法,比之易学,兴之难懂。诗经有六种手法,含比兴.
毛公述传,却独标兴体.兴是诗人必须透悟的文学手法。不悟兴,就无法欣赏美。真正的诗之美在于兴,真正的诗之义在于兴,不悟兴,如同看山而不登山,登山而不望远。个中滋味,观者自悦.
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 兴刚环譬以托讽.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 取类也大。 而三闾忠烈; 依《
诗》制《骚》,讽兼“比”、“兴”。 故兴义销亡; 于是赋颂先鸣,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
刘勰比兴篇论比极重,论兴极轻. 可见兴之难论,难用. 经类用兴的手法,排第一的应首推易经.
立象以尽意. 这就是兴的手法. 兴之难还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读者. 古人论兴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去论兴,这是片面的. 兴应首先从读者的角度去论,再回到作者的角度如何去写.才能窥豹一斑,而知全身. 易之难懂,不明兴是一个大原因. 兴含比体,比无兴博,兴含附理,比无兴宏.深远兴之广,清浅比之限.
读者了解兴,这是一个二次构思的问题,作者用兴,所兴的部份就不在文字之中能寻迹了.必须让读者自已构思,深究出来. 兴之往,在于读者能不能到达作者的思地或境界. 所以兴起时,作者只能等知音而来,如同
论语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能不能理解兴就是知音的事了,作者写出,只待知音. 理解的深度还得看读者的水平. 我之思界,无门而拒,由来如人,知者驰骋,蒙者难入.这就是解兴之难.虽无门槛,但门槛高耸.知兴之难后,高明的读者还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超越作者思界,而破突到更大思界里去.
诗作意义
谈到我国古典诗词的
艺术手法,除了特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
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形式,总不出乎
赋、比、兴三种,而比、兴二者尤为重要。关于比兴的意义,
刘勰既著有专篇(《
文心雕龙》卷八《比兴》第三十六),又在《明诗》《
辨骚》等篇中说到。”我国古代诗人,总是把“风”、“骚”作为学习的最高标准。张惠言在他的《
词选》序上,首先就提到这一点。唐代,
孔颖达解释“诗有
六义”,并又引汉儒
郑玄的话而加以引申,说明赋、比、兴都是作诗的手法,但“比显而兴隐”,所以运用的方式略有不同,要不外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前人所谓要有“寄托”。”人们的感情波动,是由于外境的刺激而起,这也就是
比兴手法在诗歌语言艺术上占着首要地位的基本原因。这“
借景言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怎样运用语言艺术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比兴手法的基本精神。触景生情,就得很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把“没要紧语”转化为“极要紧语”,而使作者内蕴的深厚情感,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音。例如,
辛弃疾《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李璟《
摊破浣溪沙》、辛弃疾《摸鱼儿》等。
手法运用
诗经起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
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
艺术魅力。诗人以
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
焦仲卿和
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宋词发展
比兴手法,总不外乎情和景,外景和内心的恰相融会,或后先激射,或神光离合,要以言近旨远、含蕴无尽为最富于感染力。即以
苏轼、
辛弃疾一派而论,运用这比兴手法以表达他那“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亦几乎触目皆是。
北宋词人
贺铸,有一部分作品是接近苏轼而下开辛弃疾的豪迈之风的。他尝说学诗于前辈,有了八句心得,是:“平澹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癖,
题诗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
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王直方诗话》)这里面最主要的要算第五和第八两句。一个诗词作者,如果不能巧妙地掌握比兴手法而又有“浩然不可屈”之气,是不会有很大成就的。和贺铸用同一手法,借物喻人,以自抒其身世之感的,还有
陆游。《
卜算子·咏梅》中,上片借梅花的冷落凄凉,以发抒忠贞之士不特横遭遗弃,兼受摧残的悲愤歆下片表明个人无意争权夺利,只有长保高洁,也就是
屈原《
离骚》所唯“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的意思。“比显而兴隐”,这是较易看得出来的。至于
姜夔,在《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中,他所刻意描绘的是虚拟的“梅魂”,又托意
湘妃,以寓个人漂泊无归的无穷悲慨。和
辛弃疾同时而自诩他的词为“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的
陈亮,有的作品也是运用比兴手法来写的。在《
水龙吟·春恨》中,这表面所描画的,也只是一些惜别伤春的“没要紧语”,而
刘熙载却拈出“恨芳菲世界”以下十五字,以为“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泽)大呼渡河之意。”(《
艺概》卷四《词曲概》)
古今名家
孔颖达对比兴的阐释,从
儒家经学美刺、教化的樊篱
中超脱出来,赋予其文学观念、
美学观念兴象文艺美学概念,对后世的
诗歌创作、
诗歌理论、
艺术思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表现了
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
鲁迅的杂文艺术具有独特的个性:散文诗体是其杂文体式系统的核心,比兴、象征是其基本的艺术运思与表现方式;文体上杂糅综合,设言造语上则富于曲折与奇智。
鲁迅自己有对于杂文文体的命名,当强调精神的自由不羁、对现实人生的即刻反应、体式文字的不拘一格时,他兼用杂感和杂文的提法。随感而发的“感”,不拘一格的“杂”,全以抒发自我、干预社会为满足,他全然不在意篇幅的短长,
文学体裁的正宗与否,鲁迅杂文文体首要的特质正在于此。
从先秦至唐,诗思方式经历了从类比联想渐次向刹那直观演变的过程。比兴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然而古代艺术水平最高的诗歌却并不以比兴见长。汉代以来,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体现了自然的变迁对诗思重大的感发作用。魏晋以后,在“声色大开”的背景下,“物感”的经验引导了感知优先于抒情的诗学倾向。
田园诗和
山水诗的出现即是证据。玄学和佛教转变了古人的时间意识,时间不再是
客观存在的标志,而是空。空的时间意识为以静观动的刹那直观提供了基础。比兴不再必须。
王维的山水诗以空观色,山水在刹那直观之下,成为纯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