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桂(Cinnamomum appelianum Schewe):樟科,樟属小乔木,高可达6米,多分枝,枝对生;枝条略芳香,一年生枝渐变无毛,老枝无毛,叶互生或近对生,叶柄粗壮,总梗纤细,花白色,花丝被疏柔毛,花丝无腺体,花柱粗壮,未成熟果椭圆形,花果期4-8月。
形态特征
毛桂是
小乔木,高4-6米,胸径达8厘米,极多分枝,分枝对生;树皮灰褐色或榄绿色。枝条略芳香,圆柱形,稍粗壮,当年生枝密被污黄色硬毛状绒毛,一年生枝渐变无毛,老枝无毛,黄褐色或棕褐色,疏生有灰褐色长圆形皮孔。芽狭卵圆形,锐尖,芽鳞覆瓦状排列,革质,褐色,密被污黄色硬毛状绒毛。
叶互生或近对生,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至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长4.5-11.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骤然短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革质,幼时上面沿脉上下面各处密被皱波状污黄色疏柔毛,老时上面无毛,榄绿褐色,稍光亮,下面密被皱波状污黄色疏柔毛,黄褐色,晦暗,两面略呈牛皮状皱纹,离基三出脉,侧脉自叶基1-3毫米处生出,弧曲上升,贯入叶端,近叶缘一侧有少数支脉,支脉在叶缘之内网结,横脉及细脉多数,在下面多少明显;叶柄粗壮,长4-5(9)毫米,腹平背凸,密被污黄色硬毛状绒毛或柔毛。
圆锥花序生于当年生枝条基部叶腋内,大多短于叶很多,长4-6.5厘米,具(3)5-7-11花,分枝,分枝长约0.5厘米,总梗纤细,伸展,长1-1.5(2.5-3.5)厘米,与各级序轴被黄褐色微硬毛状短柔毛或柔毛,苞片线形或披针形,长2.5-3毫米,宽0.7毫米,两面被柔毛,早落。花白色,长3-5毫米;花梗长2-3毫米,极密被黄褐色微硬毛状微柔毛或柔毛。花被两面被黄褐色绢状微柔毛或柔毛但内面毛较长,花被筒倒锥形,长1-1.5毫米,花被裂片宽倒卵形至长圆状卵形,先端锐尖,长3-3.5毫米,宽约2毫米。能育雄蕊9,稍短于花被片,长2.5-3.5毫米,花丝被疏柔毛,第一、二轮雄蕊花药长圆形,与花丝等长,4室,室内向,花丝无腺体,第三轮雄蕊花药长圆形,4室,室外向,花丝中部有一对无柄的心状圆形腺体。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长1.3-1.7毫米,三角状箭头形,具短柄,柄被柔毛。子房宽卵球形,长1.2毫米,无毛,花柱粗壮,柱头盾形或头状,全缘或略具3浅裂。
未成熟果椭圆形,长约6毫米,宽4毫米,绿色;果托增大,漏斗状,长达1厘米,顶端具齿裂,宽7毫米。花期4-6月,果期6-8月。
分布环境
产自中国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生于山坡或谷地的灌丛和疏林中,海拔(350)500-1400米。
生长习性
桂花属长日照植物,喜在充足的阳光和土层肥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长,土壤要微酸,PH5.5-6.5。忌碱土,怕积水和煤烟。北方需盆栽,低温温室越冬,0℃左右的温度对盆栽的桂花不会有害。
繁殖方式
播种
种子有后熟期,需沙藏半年左右方可播种。桂花属长日照植物,一般采用条播法,即在苗床上作横向或纵向的条沟,沟宽300px、沟深75px;在沟内每隔6-200px播1粒催芽后的种子。播种时要将种脐侧放,以免胚根和幼茎弯曲,影响幼苗的生长。在桂林地区,通常用宽幅条播,行距20-625px、幅宽10~300px,每667㎡ 播种20kg,可产苗木25 000-30 000株。
播种后要随即覆盖细土,盖土厚度以不超过种子横径的2-3倍为宜;盖土后整平畦面,以免积水;再盖上薄层稻草,以不见泥土为度,并张绳压紧,防止盖草被风吹走;然后用细眼喷壶充分喷水,至土壤湿透为止。盖草和喷水可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土壤板结,促使种子早发芽和早出土。
扦插
在春季发芽前进行,选一年生枝条作插条,插入素沙土或草炭土内,上面覆盖塑料薄膜,放在蔽阴处养护,立秋后即可生根。
嫁接
桂花树嫁接的砧木一般为女贞或水蜡,多采用腹接、靠接法或撕接法。撕接法操作简单,成活率可达93%左右。具体方法是:在春芽未萌发前,从母树上取健壮的一年生枝条,剪去一些叶片,置于低温、湿沙中贮藏,待砧木萌动时进行嫁接。嫁接时先将砧木在离地面10cm处剪断,选光滑面将树皮划成“Ⅱ”型,长约2-3cm,宽3-4mm,撕开“Ⅱ”处树皮,再把削成不等边楔形的接穗插入砧木“Ⅱ”处,用薄膜带包扎。当接木新梢长到10-15cm长时,将砧木上的萌芽枝蘖全部剪除。6-8月注意抗旱、追肥和除草。盆栽桂花可用靠接法。先将砧木在盆中养活,6-7月梅雨季节选与砧木粗细相近的两年生桂花枝连盆靠接,成活后于“白露”前剪下即成新株,当年就能开花。
压条
有高压和地压两种方法。
栽培技术
育苗
圃地选择。圃地应选择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轻壤土为好。土质太粘宜适当掺些砂土以调节土壤质地。为防止立枯病及根腐病的发生,还应在作床时喷洒农药进行土壤消毒。插床宜梢高,排水一定要通畅,实践证明,雨后积水,最易使穗腐烂,尤其是在插穗生根之前更应及时注意排涝。
塑棚与荫棚的设置。封闭育苗简言之就是棚套棚,即荫棚套塑棚。插床宽度1.10米(实际利用率为1.0米),用两端削尖的竹片呈弓形的插下,从床面到弓顶为0.5米,为使弓形竹片拉紧,弓与弓之间应用细竹扎缚,塑膜棚两侧用泥土压紧,不能留有空隙,但塑棚两端不必封死,可以自由启闭,以防透气漏风。在塑膜棚上面要盖双层芦帘,荫棚高度1米,这样塑棚与芦帘之间有50厘米的空间,便于空气流通,降低塑棚内温度。此外塑棚四周还应围盖单层帘子,以防侧方阳光照射。
地栽
地栽桂花多于早春进行。栽植地点要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地方。栽前先挖个大穴,多施有机肥料,同时增施一些草木灰,苗木需带土索移植,以利成活。栽后充分灌水。成活后施一次液肥。7-8月间现施1-2次水肥。临冬之前现施以腐熟堆肥。以后每年3月下旬追施一次速效性氮肥,7月追施一次速效性磷钾肥,10月份再施一次有机肥。每次施肥后都要及时灌水和中耕除草,平时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这样便可加速生长,年年开花繁茂,花多味香。
盆栽
要让桂花多开花,气香,需要抓住选好盆土、适时浇水、巧施追肥、适当修剪、防治病虫等五个主要环节。
病虫防治
病虫防治。桂花常易发生炭疽病、褐斑病、灰色膏药病、枯斑病、藻斑病、煤烟病和黑刺粉虱、介壳虫、蓑蛾、刺蛾、蚱蝉、桂花叶蝉等病虫为害,需及时喷药防治。
褐斑病
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发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mm,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这就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但不会扩长到叶脉。此病菌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3月开始生长、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抵抗此病的能力强。
防治方法:
叶枯病
叶枯病又称枯斑病,是桂花的一种重要病害。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小斑点淡褐色,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有时卷曲脆裂,病斑可相互连结达叶片的1/3至1/2,灰褐色,边缘为绿色,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引起叶片大面积干枯,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较重,一般为7至11月发病,经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
煤污病
该病通常发生于高温、多湿的季节和闷热、潮湿、隐蔽、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主要表现为叶面和干枝上蒙有一层颜色深浅不一的灰黑色粉状物,有时甚至结成黑膜状。究其原因是由于蚜虫、蚧壳虫、粉虱等昆虫刺吸危害桂花时,分泌的排泄物引起多种真菌的寄生从而诱发了黑乎乎、灰蒙蒙的煤污病。灰黑色的煤污层,不仅影响了桂花植株的观赏,而且会影响到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并引起感病叶片变黄萎蔫后提前脱落。
防治方法:
黄化病
该病为缺铁性黄化病。由于PH值失调土质偏碱、土壤里面建筑物残渣清理不彻底,导致土壤中的铁元素以难溶解的氢氧化铁形态存在,不能被桂花的根系所吸收,从而使得桂花缺铁。如果是轻度缺铁,表现为幼叶的叶脉间失绿黄化,叶脉组织仍呈绿色;如果是重度缺铁,则表现为新老叶全部黄化,幼叶慢慢停止生长,部分老叶出现黄褐色斑点,植株不能正常生长和开花,严重影响到观赏效果和采花收获量。
防治方法:
干腐病
主要发生在较大大规格的新移栽桂花植株上。在园林绿化或大桂花移栽中,由于起挖时碰伤、长途运输中划伤、吊栽时勒伤、意外击伤等原因,导致桂花植株的主干或大枝外皮被严重损伤,或掀去大块干皮,未能及时加以妥善的保护,遇到雨水、污水感染伤口,诱发真菌(如木腐菌等)、细菌(如土壤野杆菌等)的大量侵入寄生,致使伤口处腐烂、木质部外露或形成癌瘤,引起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大量脱落、大枝枯死,严重时会造成全株桂花死亡。
防治方法:
主要价值
树皮可代肉桂入药。木材作一般用材,并可作造纸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