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植物园研究员

汪小全,男,1968年1月生于安徽省旌德县,1989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92和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7月-1999年5月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教育履历
1989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
1992和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工作履历
1989.9 -1992.7 中科院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要从事毛茛科升麻族植物的系统学研究
1992.7 -1998.7 中科院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系统学遗传多样性研究
1998.7 -1999.5 密执安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合作开展松科植物及原始被子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1999.5 -至今 中科院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裸子植物及原始被子植物的分子系统学及分子进化研究
2015年9月,任植物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2022年4月,任国家植物园研究员。
学术兼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 (2020.12-)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10-2017.07)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主任(2006.6 - 2011.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2006.7 - 2011.2)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6.12 - 2011.7)
中国科学院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2. 6 - 2006.12 )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系统进化专业委员会主任(2009 - 2013)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副主编 (2013.12 - )
Plant Biology editor(2012.1 -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编委 (2007.02-2013.12)
《生物多样性》主编 (2004- 2008)
《生物多样性》常务副主编 (1999.7 – 2003.1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编委(Co-Editor) (2004 - 2014)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原《植物分类学报》)编委 (1999.4 - )
《中国中药杂志》编委 (2002 - 2005 )
山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2003 - )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学术导师 (2000 - )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2024)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近年来在裸子植物的分子进化、物种形成、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及青藏高原植物物种分化和谱系生物地理学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迄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3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Mol. Biol. Evol.、Mol. Ecol.、Mol. Phylogenet. Evol.、J. Biogeogr.、J. Mol. Evol.、Ann. Bot.等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国际主流杂志上。
学术成果
主要成绩
1. 种子植物的系统发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对裸子植物的进化和生物地理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重建了裸子植物所有科属间的进化关系,利用分子钟推断了各类群间的分化时间, 揭示了一些重要性状的进化历史(Plant Syst Evol, 1998; Mol Biol Evol, 2000; Mol Phylogenet Evol, 2012, 2014, 2018, 2022; PLoS One, 2014; Proc R Soc B, 2018);确立了种子植物5大支系间的进化关系,尤其是倪藤类与松科的姐妹群关系(Proc R Soc B, 2018);重建了广义柏科和罗汉松科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Mol Phylogenet Evol, 2012, 2022),发现狭义柏科两个支系的形成与南北半球的分离而导致的隔离分化有关,并且南半球狭义柏科植物的分化与冈瓦纳大陆的分离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因而为隔离分化学说提供了进一步证据(Mol Phylogenet Evol, 2012)。
对全球松属植物的时空进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属虽然起源古老,但约90%的现存物种在中新世分化形成;中纬度地区物种的分化时间明显早于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物种;地形在松属物种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干旱指数在生态位进化速率的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且火在松属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表明中纬度地区很可能是松柏类植物的进化博物馆,松属物种对温暖、干燥生境的偏好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气候变化(PNAS, 2021)。
对云杉属、落叶松属、黄杉属、铁杉属、雪松属等类群的所有物种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发现:(1) 多个属起源于北美,而非前人提出的东亚起源,进一步说明物种多样性的中心未必是起源地;(2) 虽然松柏类植物的科、属起源古老,但现存大部分物种非常年轻,源于近期辐射分化,且一些近缘物种间发生过复杂的网状进化(Mol Ecol, 2004; Mol Phylogenet Evol, 2006; Ann Bot, 2007; Mol Phylogenet Evol, 2008, 2010, 2015, 2019, 2021)。
对裸子植物多倍体物种的形成和亚基因组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麻黄属植物中高频率的异源四倍体物种形成(Mol Ecol, 2016),且异源四倍体物种的亚基因组进化模式与绝大部分被子植物异源多倍体物种不同,亚基因组间不存在进化偏向,二倍化过程很慢(Genome Biol Evol, 2021)。对裸子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及丢失基因的进化命运进行了研究,发现Conifer II(除松科外的其它松柏类植物)和倪藤类植物的线粒体基因数目大幅减少;在Conifer II中,线粒体基因的转移非常频繁,但直接丢失很少发生;在倪藤类植物中,线粒体基因的转移和丢失均非常频繁(BMC Evol Biol, 2020; BMC Biol, 2021)。对裸子植物的rps3基因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基因的第三个外显子在Conifer II中发生了很大的长度和序列变异,与以往报道的植物线粒体基因的进化规律“基因重排频繁,但基因序列保守”明显不同(Mol Phylogenet Evol, 2010)。此外,对裸子植物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CAD、气孔发育相关的bHLH基因、rDNA等开展了分子进化研究(J Mol Evol, 2003; Mol Ecol, 2004; Mol Phylogenet Evol, 2007);发现松科不同形态的针叶具有保守的背腹极性调控机制,但在光合适应性方面已发生分化(BMC Evol Biol, 2020)。
对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时空进化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该属首个高分辨率的进化树,揭示了该属的辐射进化机制,发现:(1)该属植物于早古新世起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然后南迁至亚热带高山,并跨越赤道到马来群岛等地区,且在中新世南迁至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和马来群岛时发生了辐射分化,导致主要分布于这些地区的常绿杜鹃组(Ponticum)和类越橘杜鹃花组(Schistanthe)物种形成速率的大幅提升;(2) 决定该属全球物种丰富度式样的两个主要生态因子是海拔和年降雨量,造山运动导致的地形异质性与亚洲季风增强导致的年降水量增加共同驱动了该属在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和马来群岛的辐射分化,且叶片功能性状的适应性进一步促进了该属的辐射进化(Mol Biol Evol, 2022)。此外, 对兰科杓兰亚科等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发现历史上的海平面波动和种间杂交驱动了兜兰属在东南亚的物种多样性形成(Mol Ecol, 2015)。
2. 青藏高原植物物种形成、分化及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
为探讨青藏高原地区生物区系的起源、物种快速分化的机制、高原台面上生物种群的建立过程及其与高原隆升和晚新生代气候变化的关系,做了如下研究:(1)基于父系遗传的叶绿体基因和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序列综合分析,证实了青藏高原重要森林树种高山松为云南松和油松的二倍体杂种,揭示了该杂交物种形成中的双向基因交流(两个亲本在不同次的杂交事件中均充当过父本或母本)及居群建立过程,发现高山松的物种形成曾经历强烈的奠基者效应和回交,推测青藏高原的隆升解除了云南松与油松的地理隔离,进而导致种间杂交产生高山松。该研究为同倍体杂种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例证(Mol Ecol, 2002, 2003)。(2)对云南铁杉、长花马先蒿等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具有不同进化历史和生物学特性的多个物种开展了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发现:因青藏高原隆升而形成的一系列山脉是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极大地促进了种群的遗传分化,进而加速了物种形成;横断山区是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中心,种群在高原上快速扩张时发生了强烈的分子奠基效应;晚新生代气候的剧烈振荡对高原生物种群的分布产生了严重影响,但第四纪冰期时部分生物在高原上存在避难所,因而支持青藏高原地区在末次大冰期并不存在大面积冰川的观点(Mol Ecol, 2008; Mol Phylogenet Evol, 2010; J Biogeogr, 2015)。
科研项目
(3)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毛茛科升麻族植物的分子系统发育”(No.39800010,1999-2001),主持人。
(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主持第四课题“物种分化与物种多样样” (No.G2000046804,,2000.4-2005.3)。
(5) 中国科学院“十·五”重要方向项目“若干重要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No.kscxz-sw-101A,2001-2004),主持子课题“松柏类植物的物种形成与分子进化”。
(6) 中国科学院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松柏类植物的系统发育及分子进化研究”(2001-2005),主持人。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植物进化机制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No.30121003,2002.1-2004.12;2005.1-2007.12),主持子课题“马先蒿属进化生物学研究。
(8)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松柏类植物核基因的进化与分子生物地理学”(No.30425028;2005.1-2008.12)。
(9)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青藏高原代表性植物类群的演变与分子生态学研究”(kzcx2-yw-415, 2007.1-2009.12), 主持人。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代表性植物类群的起源与物种分化” (30730010, 2008.01-2011.12), 主持人。
(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变和保护研究”,主持第二课题“适应辐射与物种形成” (2007CB411602, 2007.7-2011.12)。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倪藤类植物的系统位置与分子进化研究” (31170197, 2012.01-2015.12),主持人。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植物辐射式物种形成的机制研究” (31330008, 2014.01-2018.12),主持人。
(1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对北半球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2017YFA0605100, 2017.07-2022.06),主持人。
(15)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项目八“自然保护地健康管理与生态廊道设计技术”(XDA23080000,2019-2023),主持人。
主要论著
95. Xia X-M, Yang M-Q, Li C-L, Huang S-X, Jin W-T, Shen T-T, Wang F, Li X-H, Yoichi W, Zhang L-H, Zheng Y-R, Wang X-Q*. 2022.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global species diversity of Rhododendron. Mol. Biol. Evol., msab314.
94. Chen L, Jin W-T, Liu X-Q, Wang X-Q*. 2022. New insights into the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Podocarpaceae inferred from transcriptomic data. Mol. Phylogenet. Evol., 166: 107341.
93. Kan S-L, Shen T-T, Ran J-H*, Wang X-Q*. 2021. Both Conifer II and Gneta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frequency of ancient mitochondrial gene transfer to the nuclear genome. BMC Biol., 19:146.
92. Wan T, Liu Z, Leitch IJ, Xin H, Maggs-Kolling G, Gong Y, Li Z, Marais E, Liao Y, Dai C, Liu F, Wu Q, Song C, Zhou Y, Huang We, Jiang K, Wang Q, Yang Y, Zhong Z, Yang M, Yan X, Hu G, Hou C, Su Y, Feng S, Yang J, Yan J, Chu J, Chen F, Ran J, Wang XQ*, Van de Peer Y*, Leitch AR* & Wang Q*. 2021. The Welwitschia genome reveals a unique biology underpinning extreme longevity in deserts. Nat Commun., 12:4247.
91. Jin W-T, Gernandt DS, Wehenkel C, Xia X-M, Wei X-X*, Wang X-Q*. 2021. Phylogenomic and ecological analyses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global pines. PNAS, 118, e2022302118.
90. Feng Y-Y, Shen T-T, Shao C-C, Du H, Ran J-H*, Wang X-Q*. 2021. Phylotranscriptomics reveals the complex evolutionary and biogeographic history of the genus Tsuga with an East Asian-North American disjunct distribution. Mol. Phylogenet. Evol., 157: 107066.
89. Wu H, Yu Q, Ran J-H, Wang X-Q*. 2021. Unbiased subgenome evolution in allotetraploid species of Ephedr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large genomes in gymnosperms. Genome Biol. Evol., 13.
88. Du H, Ran J-H , Feng Y-Y, Wang X-Q*. 2020. The flattened and needlelike leaves of the pine family (Pinaceae) share a conserved genetic network for adaxial-abaxial polarity but have diverged for photosynthetic adaptation. BMC Evol. Biol., 20: 131.
87. Kan S-L, Shen T-T, Gong P, Ran J-H*, Wang X-Q. 2020.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axus cuspidata (Taxaceae): eight protein-coding genes have transferred to the nuclear genome. BMC Evol. Biol., 20: 1.
86. Shen, T.-T., Ran, J.-H.*, Wang, X.-Q.* 2019. Phylogenomics disentangles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spruces (Picea)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udies and species delimitation of conifers. Mol. Phylogenet. Evol. 141: 106612.
85. Shao, C.-C., Shen, T.-T., Jin, W.-T., Mao, H.-J., Ran, J.-H.*, Wang, X.-Q.* 2019. Phylotranscriptomics resolves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and indicates multiple historical out-of-North America dispersals through the Bering Land Bridge for the genus Picea (Pinaceae). Mol. Phylogenet. Evol. 141: 106610.
84. Liu, Y.-Y., Jin, W.-T., Wei, X.-X.*, Wang, X.-Q.* 2019. Cryptic speciation in the Chinese white pine (Pinus armandii): Implications for the high species diversity of conifer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 global biodiversity hotspot. Mol. Phylogenet. Evol. 138: 114-125.
83. Ran JH*, Shen TT, Wu H, Gong X, Wang XQ*. 2018.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inaceae updated by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Mol. Phylogenet. Evol., 129:106-116.
82. Ran JH, Shen TT, Wang MM, Wang XQ*. 2018. Phylogenomics resolves the deep phylogeny of seed plants and indicates partial convergent or homoplastic evolution between Gnetales and angiosperms. Proc. R. Soc. B-Biol. Sci., 285: 20181012.
81. Wang, H.-J., Li, W.-T., Liu, Y.-N., Yang, F.-S., Wang, X.-Q.* 2017. Resolving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within evolutionarily young lineages using RNA-seq data: an example from Pedicularis section Cyathophora (Orobanchaceae). Mol. Phylogenet. Evol. 107: 345-355.
80. Liu, Y.-Y., Yang, K.-Z., Wei, X.-X., Wang, X.-Q. 2016. Revisiting the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binding protein (PEBP) gene family reveals cryptic FLOWERING LOCUS T gene homologs in gymnosperms and sheds new light on functional evolution. New Phytol. 212: 730-744.
79. Wu, H., Ma, Z., Wang, M.-M., Qin A.-L., Ran, J.-H., Wang, X.-Q.* 2016. A high frequency of allopolyploid speciation in the gymnospermous genus Ephedra and its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some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features. Mol. Ecol. 25: 1192-1210.
78. Liu, Y.-N., Li,Y., Yang, F.-S.*, Wang, X.-Q.* 2016. Floral nectary, nectar production dynamics, and floral reproductive isolation among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Pedicularis. J. Integr. Plant Biol. 58: 178-187.
77. Ran, J.-H., Shen, T.-T., Liu, W.-J., Wang, P.-P., Wang, X.-Q.* 2015. Mitochondrial introgression and complex biogeographic history of the genus Picea. Mol. Phylogenet. Evol. 93: 63-76.
76. Wang, H.-J., Li, W.-T., Liu, Y.-N., Yang, F.-S.*, Wang, X.-Q.* 2015. Range-wide multilocus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Pedicularis sect. Cyathophora (Orobanchaceae): Implications for species delimitation and speciation. Taxon64: 959-974.
75. Guo, Y.-Y., Luo, Y.-B., Liu, Z.-J.*, Wang, X.-Q.* 2015. Reticulate evolution and sea-levelfluctuations together drove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of slipper orchids (Paphiopedilum) in South-East Asia. Mol. Ecol. 24: 2838-2855.
74. Hao, Z.-Z., Liu, Y.-Y., Nazaire, M., Wei, X.-X.*, Wang, X.-Q.* 2015.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sect. Quinquefoliae (Pinus): implications for Northern Hemisphere biogeography. Mol. Phylogenet. Evol. 87: 65-79.
73. Cun, Y.-Z., Wang, X.-Q.* 2015. Phylogeography and evolution of three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Tsuga(hemlock) from subtropical eastern Asia: further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onifers. J. Biogeogr. 42: 315-327.
72. Lu, Y., Ran, J.-H., Guo, D.-M., Yang, Z.-Y., Wang, X.-Q.* 2014. Phylogeny and divergence times of gymnosperms inferred from single-copy nuclear genes. PLoS ONE 9: e107679.
71. Wang, X.-Q.*, Ran, J.-H. 2014. Evolu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gymnosperms. Mol. Phylogenet. Evol. 75: 24-40.
70. Liu, L., Hao, Z.-Z., Liu, Y.-Y., Wei, X.-X., Cun, Y.-Z., Wang, X.-Q. 2014. Phylogeography of Pinus armandii and its relatives: Heterogeneous contributions of geography and climate changes to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Chinese white pines. PLoS ONE 9: e85920.
69. Nazaire, M., Wang, X.-Q., Hufford, L. 2014. Geographic origins and patterns of radiation of Mertensia(Boraginaceae). Amer. J. Bot. 101: 104-118.
68. Ran, J.H.*, Shen, T.T., Liu, W.J., Wang, X.-Q.* 2013. Evolution of the bHLH genes involved in stomat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expansion of developmental complexity of stomata in land plants. PLoS ONE 8: e78997[PDF]
67. Qin, A.-L., Wang, M.-M., Cun, Y.-Z., Yang, F.-S., Wang, S.-S., Ran, J.-H., Wang, X.-Q.* 2013. Phylogeographic evidence for a link of species divergence of Ephedra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adjacent regions to the Miocene Asian aridification. PLoS One 8: e56243
66. Gao, H., Guo, D.-M., Ran, J.-H., Wang, X.-Q. 2012. Evolution of the 4-coumarate:coenzyme A ligase (4CL) gene family: Conserved evolutionary pattern and two new classes in gymnosperms. J. Syst. Evol. 50: 195-205
65. Yang, Z.-Y., Ran, J.-H., Wang, X.-Q.* 2012. Three genome-based phylogeny of Cupressaceae s.l.: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evolution of gymnosperms and Southern Hemisphere biogeography. Mol. Phylogenet. Evol. 64: 452-470[PDF]
64.Guo, Y.-Y., Luo, Y.-B., Liu, Z.-J., Wang, X.-Q.* 2012. Evolu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slipper orchids: Eocene vicariance of the conduplicate genera in the Old and New World tropics. PLoS ONE 7: e38788
63. Yang, F.-S.*, Qin, A.-L., Li, Y.-F., Wang, X.-Q.* 2012. Grea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ofMeconopsis integrifoli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lant speciation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LoS ONE 7: e37196[PDF]
62. Zhang, W., Wang, X.-Q., Li, Z.-Y. 2011. The protective shell: sclereids and their mechanical function in corollas of some species of Camellia (Theaceae). Plant Biol. 13: 688-692
61. Ran, J.-H., Wang, P.-P., Zhao, H.-J., Wang, X.-Q.* 2010. A test of seven candidate barcode regions from the plastome in Picea (Pinaceae). J. Integr. Plant Biol. 52: 1109-1126
60. Guo, D.-M., Ran, J.-H., Wang, X.-Q.* 2010. Evolution of the cinnamyl/sinapyl alcohol dehydrogenase (CAD/SAD) gene family: the emergence of real ligni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rigin of bona fide CAD. J. Mol. Evol. 71: 202-218
59. Cun, Y.-Z., Wang, X.-Q.* 2010. Plant recolonization in the Himalaya from the sou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Geographical isolation contributed to high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Mol. Phylogenet. Evol., 56: 972-982
58. Wei, X.-X.*, Yang, Z.-Y., Li, Y., Wang, X.-Q.* 2010.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Pseudotsuga(Pinaceae): Insights into the flor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Mol. Phylogenet. Evol., 55: 776-785
57.Ran, J.-H., Gao, H., Wang, X.-Q.* 2010. Fast evolution of the retroprocessed mitochondrial rps3 gene in Conifer II and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phylogeny of gymnosperms. Mol. Phylogenet. Evol. 54: 136-149
56.Wen, J., Xiang, Q.-Y., Qian, H., Li, J., Wang, X.-Q., Ickert-Bond, S.M. 2009. Intercontinental and intracontinental biogeography—patterns and methods. J. Syst. Evol. 47: 327-330
55. Yang F.-S., Li Y.-F., Ding X., Wang, X.-Q.* 2008. Extensive population expansion of Pedicularis longiflora (Orobanchaceae)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Quaternary climate change. Mol. Ecol. 17: 5135–5145
54. Peng, D., Wang, X.-Q.* 2008. Reticulate evolution in Thuja inferred from multiple gene sequence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biogeographical disjunction between eastern Asia and North America. Mol. Phylogenet. Evol., 47: 1190-1202
53. Hong, D.-Y., Zhang, D-M., Wang, X.-Q., Koruklu, S.T., Tzanoudakis, D. 2008. Relationships and taxonomy of Paeonia arietina G. Anderson complex (Paeoniaceae) and its allies.Taxon, 57: 922-932
52. Kan, X.-Z., Wang, S-S, Ding, X., Wang, X.-Q.* 2007.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nrDNA ITS in Pinaceae and its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Mol. Phylogenet. Evol., 44: 765-777
51. Qiao, C.-Y., Ran, J.-H., Li, Y., Wang, X.-Q.* 2007.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Cedrus (Pinaceae) inferred from sequences of seven paternal chloroplast and maternal mitochondrial DNA regions. Ann. Bot., 100: 573-580
50. Hong, D.-Y., Wang, X.-Q., Zhang, D.-M., Koruklu, S.T. 2007. Paeonia daurica Andrews or P. mascula ssp.triternata (Pall. ex DC.) Stearn & P. H. Davis (Paeoniaceae)? Bot. J. Linn. Soc., 154: 1–11
49. Yang, F.-S., Wang, X.-Q.* 2007. Extensive length variation in the cpDNA trnT-trnF region of parasitic Pedicularisand its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Pl. Syst. Evol., 264: 251-264
48.Ran, J.-H., Wei, X.-X., Wang, X.-Q.* 2006.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Picea (Pinaceae): implications for phylogeographical studies using cytoplasmic haplotypes. Mol. Phylogenet. Evol., 41: 405-419
47.Hong, D.-Y., Wang, X.-Q. 2006. The identity of Paeonia corsica SIEBER ex TAUSCH (Paeoniacea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relationship with P. mascula (L.) MILL. Feddes Repertorium, 117: 65–84
46.Hong, D.-Y., Wang, X.-Q., Zhang, D.-M, Koruklu, S.T. 2005. On the circum-scription of Paeonia kesrouanensis, an east Mediterranean peony. Nord. J. Bot., 23: 395-400
45. Wei, X.-X., Wang, X.-Q.* 2004. Recolonization and radiation in Larix (Pinaceae): evidence from nuclear ribosomal DNA paralogues. Mol. Ecol.,13: 3115-3123
44. Wei, X.-X., Wang, X.-Q.* 2004. Evolution of 4-coumarate: coenzyme A ligase (4CL) gene and divergence of Larix(Pinaceae). Mol. Phylogenet. Evol.,31: 542-553
43. Hong D.-Y., Wang X.-Q., Zhang D.-M. 2004. Paeonia saueri (Paeoni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the Balkans. Taxon, 53(1): 83-90
42. Wei, X.-X., Wang, X.-Q.*. 2003. Phylogenetic split of Larix: evidence from paternally inherited cpDNA trnT-trnF region. Pl. Syst. Evol., 239: 67-77
41. Wei, X.-X., Wang, X.-Q.*, Hong, D.-Y. 2003. Marked intragenomic heterogeneity and geographical differentiation of nrDNA ITS in Larix potaninii (Pinaceae). J. Mol. Evol., 57(6): 623-635
40.Yang, F.-S., Wang, X.-Q.*, Hong, D.-Y. 2003. Unexpected high divergence in nrDNA ITS and extensive parallelism in floral morphology of Pedicularis (Orobanchaceae). Pl. Syst. Evol., 240: 91-105
39.Song, B.-H., Wang, X.-Q.*, Wang, X.-R., Ding, K.-Y., Hong, D.-Y. 2003. Cytoplasmic composition in Pinus densata and population establishment of the diploid hybrid pine. Mol. Ecol., 12: 2995-3001
38. Liu, Z.-L., Zhang, D., Wang, X.-Q., Ma, X.-F., Wang, X.-R. 2003. Intragenomic and inter- specific 5S rDNA sequence variation in five Asian pines. Amer. J. Bot., 90: 17-24
37. Yang, F.-S., Hong, D.-Y., Wang, X.-Q. 2003.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specific synonym of Pedicularis(Scrophulariaceae) from the Hengduan Mountains, China. Novon 13: 363-367
36. Song, B.-H., Wang, X.-Q.*, Wang, X.-R., Sun, L.-J., Hong, D.-Y., Peng, P.-H. 2002.Maternal lineages of Pinus densata, a diploid hybrid. Mol. Ecol., 11(6): 1057-1063
35. Song, B.-H., Wang, X.-Q.*, Li, F.-Z., Hong, D.-Y. 2001. Further evidence for paraphyly of the Celtidaceae from the chloroplast gene matK. Pl. Syst. Evol.,22: 107-115
34. Tank, D. C., Wang, X.-Q., and Sang, T. 2001. Recent transfers of 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 genes between conifers diverged 200 million years ago. Amer J. Bot., 88(6)(suppl.): 572
33. 汪小全. 2001. MADS-box基因的进化与植物生殖器官形态建成. 见李承森主编,《植物科学进展》, Vol 4, 200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P3-14
32. Wang, X.-Q., Tank, D.-C., Sang, T. 2000. Phylogeny and divergence times in Pinaceae: evidence from three genomes. Mol. Biol. Evol., 17: 773-781
31.汪小全, 舒艳群. 2000. 红豆杉科及三尖杉科的分子系统发育─ 兼论竹柏属的系统位置. 植物分类学报, 38(3):01~210.
30.汪小全. 2000. 松科分子系统学与分子进化研究进展. 见李承森主编,《植物科学进展》, Vol 3, 200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P81~89
29.刘忠, 汪小全*, 陈之端, 林祁, 路安民. 2000. 五味子科的系统发育: 核糖DNA ITS区序列证据. 植物学报, 42(7): 758~761.
28.马小军, 汪小全, 徐昭玺,肖培根,洪德元. 2000. 人参不同栽培群体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植物学报,42(6): 587~590
27.宋葆华,陈之端,汪小全,李法曾. 2000. 中国苋属nrDNA 的ITS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植物学报, 42: 1184~1189.
26.马小军, 汪小全,肖培根,洪德元. 2000. 野山参与栽培参rDNA内录间隔区(ITS)序列比较。 中国中药杂志,25(4): 206~209.
25.马小军, 汪小全, 肖培根, 洪德元. 2000. 国产人参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中国药学杂志, 35(5): 289-292.
24. Feng, Y.-X., Chen, Z.-D., Wang, X.-Q., Pan, K.-Y., Hong, D.-Y. 1999. A taxonomical revision of the Loropetalum-Tetrathyrium complex and its systematic position in Hamamelidoideae inferred from ITS sequences. Taxon, 48: 689~700.
23.马小军, 汪小全,孙三省,肖培根,洪德元.1999.野生人参RAPD指纹的研究. 药学学报, 34(4): 312~316.
22.马小军, 汪小全,蔡美琳,孙三省,肖培根. 1999. 野山参微量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4(4): 205~207.
21. Wang, X.-Q., Han, Y., and Hong, D.-Y. 1998. A molecular systematic study of Cathaya, a relic genus of the Pinaceae in China. Pl. Syst. Evol., 213: 165-172.
20. Wang, X.-Q., Han, Y., and Hong, D.-Y. 1998. PCR-RFLP analysis of the chloroplast gene trnK in the Pinacea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Cathaya. Is. J. Plant Sci., 46: 265-271.
19. Wang, X.-Q., and Hong, D.-Y. 1998. Molecular phylogenetic, morphological, and biogeographic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genus Actaea within the genus Cimicifuga (Ranunculaceae). Am. J. Bot., 85(6)(suppl.): 476
18. Chen, Z.-D., Wang, X.-Q., Sun, H.-Y., Han, Y., Zou, Y.-P., and Lu, A.-M. 1998.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he Rhoipteleaceae: evidence from DNA sequences of rbcL gene. Acta Phytotax. Sin., 36(1): 1~7.
17. 汪小全,李振宇. 1998. rDNA片段的序列分析在苦苣苔亚科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分类学报, 36(2): 97~105.
16. 汪小全, 邓峥嵘, 洪德元. 1998. 铁破锣属的系统位置-ITS(nrDNA)序列证据. 植物分类学报, 36: (5): 403~410.
15. 汪小全, 洪德元. 1998. 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见李承森主编,《植物科学进展》, Vol. 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P16~30.
14. 俸宇星, 汪小全, 潘开玉, 洪德元. 1998. rbcL基因序列分析对连香树科和交让木科系统位置的重新评价--兼论低等金缕梅类的关系.植物分类学报, 36(5): 411-422.
13. 马小军, 汪小全, 邹喻苹,肖培根,洪德元. 1998. 人参RAPD指纹鉴定的毛细管PCR方法. 中草药, 29(3): 191-194.
12. 马小军, 汪小全,肖培根. 1998. 人参RPAD产物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中草药, 29(9): 625-627.
11. Wang, X.-Q., Zou, Y.-P., Zhang, D.-M., Hong, D.-Y., and Liu, Z.-Y. 1997.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by RAPD in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40(2): 145-151.
10. 汪小全, 韩英, 邓峥嵘, 洪德元. 1997. 松科系统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植物分类学报, 35(2): 97~106.
9. 汪小全, 洪德元, 1997. 植物分子系统学近5年进展概况. 植物分类学报,35(5): 465~480.
8. 汪小全, 邹喻苹, 张大明, 洪德元, 刘正宇. 1996. 银杉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中国科学(C辑), 26(5): 436-441.
7. 汪小全, 邹喻苹, 张大明, 张志宪, 洪德元. 1996. RAPD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中的问题. 植物学报, 38(12): 954~962.
6. 裴颜龙, 邹喻苹, 尹蓁, 汪小全, 张志宪, 洪德元. 1995. 矮牡丹与紫斑牡丹RAPD分析初报.植物分类学报, 33(4): 350-356.
5. Wang, X.-Q., Li, Z.-Y., and Hong, D.-Y. 1994. A karyomorphological study of nine species in four genera of Ranunculaceae. Cathaya, 6: 43-56.
4. 邹喻苹, 汪小全, 雷一丁, 裴颜龙, 张志宪. 1994. 几种濒危植物及其近缘类群总DNA的提取与鉴定. 植物学报, 36(7): 528-533.
3. Wang, X.-Q., Hong, D.-Y., and Li, Z.-Y. 1993. A study on pollen and seed-coat in the tribe Cimicifugeae and some allied genera (Ranunculaceae). Cathaya, 5: 131~149.
2. 杨亲二, 汪小全, 洪德元. 1993. 国产7种乌头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植物资源与环境,2(2): 33-38.
1. 张定成, 邵建章, 汪小全. 1992. 安徽南部贝母属植物核型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30(1): 62-68.
获奖情况
1996年获首届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9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