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芬(1818年-1881年1月29日),字经笙,又字小山,顺天府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人,祖籍江苏吴江(今属苏州)。中国清朝后期政治人物,晚清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沈桂芬出身于
苏州府吴江县
同里镇沈氏望族,系明朝文学家、戏曲音律家
沈璟之后裔。父辈到北京为官,寄籍
顺天府宛平县(今属北京),所以沈桂芬进士榜上作“顺天府宛平”籍。
沈桂芬是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二甲第八名
进士,同年的状元是
张之万,同年还有
李鸿章、
沈葆桢、
郭嵩焘、
马新贻等。及第后,被选为
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授翰林院
编修。
咸丰元年(1851年),充任浙江
乡试副考官。
咸丰二年(1852年),朝廷
大考翰詹,沈桂芬名列一等第三名,被擢升为
庶子,充任
日讲起居注官,提督陕甘
学政。次年(1853年)升为翰林院
侍讲学士。咸丰五年(1855年),转任翰林院
侍读学士,翌年三月,调詹事府
少詹事。咸丰七年(1857年),升任
内阁学士,兼
礼部侍郎。
咸丰八年(1858年),沈桂芬
丁父忧,离职服丧。咸丰十一年(1861年)服丧期满之后,补授原官,充任广东乡试正考官,晋官
礼部左侍郎。
同治元年(1862年),调补户部左侍郎,兼管
三库事务。
从道光末年到
同治帝即位之初,沈桂芬主要在朝中任职。很快,他就得到了出抚地方的机会。
外任封疆
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沈桂芬充为
会试副考官。十月,被署任为
山西巡抚。次年
实授巡抚职。
在山西时,沈桂芬曾就京师旗人生计(参见词条
八旗生计)上书,以为“京师旗民生齿繁庶,不农不商,除仰食钱粮外,无生生之策”。他提出上、中两种策略以解决此问题,即移屯边防和听往各省。此疏为清政府所重视,曾“著各该将军、都统、督抚等认真筹划”,但收效甚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鸦片输入中国完全合法化。民间为利所趋,大量侵占良田,种植
罂粟。同治四年(1865年),沈桂芬认为,山西山多地少,之所以出现饥荒,是因为当地大规模种植罂粟,导致省内粮食奇缺,粮价飞涨。于是刊发条约,严禁种植罂粟,并将相关建议奏陈朝廷,得到清穆宗称许。穆宗将沈桂芬禁栽罂粟的举措颁行各省,列为法令。但禁烟问题直至清朝灭亡也未得到完全解决。他又上疏陈述练兵事宜,希望朝廷能有“可用之师,以固
边圉”。同年四月,沈桂芬因母亲患病而请求解职,不久后沈母逝世,他再次离职服丧。
入参机务
同治六年(1867年),沈桂芬服丧期满,被起复为
礼部右侍郎,充任
经筵讲官,翌年三月奉诏在“
军机大臣上行走”,正式入主中枢。旋即调补户部左侍郎。此年七月,调
吏部左侍郎,得到“
紫禁城内骑马”的荣誉。
同治八年(1869年),升任
都察院左都御史,奉命“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上行走”。次年(1870年)转官
兵部尚书。同治十一年(1872年),充任
国史馆正总裁。九月,同治帝大婚礼成,加授沈桂芬
太子少保衔。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兼管
国子监事务。
在此期间,朝廷以沈桂芬勤劳素著,赏御书“勤宜赞画”匾额,赏戴
双眼花翎。朝廷又先后赠御书“福”“寿”“龙”“虎”字,貂褂、䌷缎、荷包十一次。此外,沈桂芬在朝屡掌文衡,先后担任会试
阅卷大臣六次,乡试复试阅卷大臣七次,殿试
读卷官、拔贡复试阅卷大臣各二次,进士朝考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各三次,考试汉教习、汉荫士、汉御史阅卷大臣及武会试较射、武会试复试大臣各一次,为朝廷遴选人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加授
协办大学士衔。光绪三年(1877年),充为实录馆正总裁。光绪四年(1878年),北京附近大旱。四月,翰林编修
何金寿援引汉代因灾异策免
三公的惯例,请责斥沈桂芬等枢臣。沈桂芬因此被廷议为革职处置,朝廷特旨改为革职留任。不久后恢复原官,于同年五月充任
翰林院掌院学士。次年(1879年)“
开复革职处分”,三月因“恭题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神主”,进官
太子太保。
折冲樽俎
自恭亲王
爱新觉罗·奕訢倦政以及光绪二年(1876年)军机大臣
瓜尔佳·文祥逝世后,沈桂芬便承担了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主要事务,在清廷决策中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沈桂芬由此成为清朝掌握中央实权的第一代汉人枢臣。后来,学者
梁启超在《
李鸿章传》中“试举
同治中兴以来军机大臣之有实力者”,他认为同治初年是属于
瓜尔佳·文祥和沈桂芬的时代。
中亚
浩罕汗国的军事头目
阿古柏借新疆局势混乱,于同治六年(1867年)建立“
洪福汗国”,入侵新疆。沙俄亦趁机于同治十年(1871年)侵占伊犁,并由此向周边渗透。在
左宗棠等率军击败阿古柏后,沈桂芬力荐奉天将军
完颜崇厚为出使俄国大臣,与俄国谈判收复伊犁事宜,并允许崇厚“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但崇厚辜负沈桂芬的期许,在俄方压力下,竟擅自同意签订《
里瓦几亚条约》(即《交收伊犁条件》),一时舆论哗然。沈桂芬“致丛众谤,懊恼成疾”(据《
畏庐琐记》所记,沈桂芬虽承认“崇厚该死,老夫亦无知人之明”,但也认为当时清廷无可战之将,有默认对俄国妥协之意),只得“委曲斡旋”,将崇厚逮捕下狱,改派出使英法公使
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公使,赴俄改订条约;同时,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
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挺进,遥为声援。经曾纪泽的力争,中俄最终于光绪七年(1881年)重新签订了《
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收回了一部分权益。尽管取得了“差强人意”的结果,但舆论仍“激论不已”,抨击沈桂芬的软弱。
早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在台湾登陆。沈桂芬便协助恭亲王与日本特使
大久保利通签订了《台事专约条款》(参见词条
北京专约)。光绪五年(1879年)初,日本派兵侵占清朝的藩属国
琉球,改置冲绳县(参见词条
琉球事件)。当时舆情大多主战,沈桂芬认为“劳师海上,易损国威”,反对用兵。年底,中日草签了《琉球条约》和《酌加条款》,同时修订了《
中日通商章程》(准许日本人至中国内地通商,并加入“
利益均沾”的
最惠国条款)。经过上述签约、修约的活动,日本完全实现了既定的“分岛该约”计划,清廷不但不能保证琉球的独立,反而丧失了利权。这种结果自然引起清廷上下的不满,沈桂芬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时值中俄谈判已见端倪,日俄勾结可能大减,清廷遂决定采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延宕”的办法,不战也不承认。最后,日本仍将琉球占据,改设为
冲绳县。
病重而逝
沈桂芬卧病日久。经过琉案风波,再加上错用崇厚一案,使本已有病在身的他精神上倍受打击,病情遂越发严重。
光绪七年除夕(1881年1月29日),沈桂芬逝世,享年六十四岁。清廷追赠沈桂芬为
太子太傅,赐
谥号“文定”;派贝勒
载漪前往
奠醊,照大学士例赐恤,入祀
贤良祠;其子沈文焘“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其孙沈锡珪,“着赏给郎中”。
主要影响
在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的洋务运动中,沈桂芬是中枢中执行洋务的重要人物。在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的问题上,他可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沈桂芬遇事持重,时人将他以及追随者称作“南派”(沈桂芬本籍吴江)。《清史稿》说:沈桂芬“以谙究外情称”。如同治九年(1870年)
天津教案发生后,沈桂芬与宝鋆意见相同,着力于安抚外人,不赞同御史
贾瑚提出的严惩迷拐幼孩(后经
曾国藩、崇厚确查,并无此事)之人的建议。有学者认为,宝鋆在处理津案中所称的“津民无端杀法国人,直是借端抢掠”,应该是沈桂芬所持的观点。中日琉球冲突发生后,他也力主“劳师海上,易损国威”,反对用兵。
大体说来,沈桂芬所奉的外交方针,就是主张隐忍、韬光养晦、力保和局。但
清流派则批评沈桂芬的对外政策过于软弱,以及有用人不当的过失,如他错用钦差大臣完颜崇厚,在收回伊犁谈判中使清廷失利。其后虽采取补救措施,改派曾纪泽出使,然内心仍主张对俄妥协,且为获得英法调停,与恭亲王等主张宽赦崇厚。
历史评价
文祥逝世后,
李鸿章曾私下对
潘鼎新表示:“政柄乃沈(桂芬)、王(文韶)主之……。”及至沈桂芬去世,李鸿章撰联曰:“二十年封圻宰辅,以清慎孚众望,以忠勤作官箴,诏祀贤良,枢密谋猷荷天鉴;数万里筹度经营,为军国任艰难,为时局致疑谤,功成底定,
荩臣心事少人知。”
与沈桂芬关系密切的
王文韶在沈桂芬逝世后,代朝廷拟恩诏,称其“清慎忠勤,老成
端恪,由翰林洊升
卿贰,外任封疆,同治年间入参机务,擢任正卿。朕御极后,重加倚任,晋协纶扉,办理一切事宜,均能殚心竭力,劳瘁不辞”。私下里,王文韶有挽诗一首悼念沈桂芬:“知弟莫若师,数年来昕夕追陪,方期沆瀣相承,艰难共济;忘身以报国,十载间行神交瘁,竟至膏肓不起,中外同悲。”左宗棠则赠《挽沈文定公》赞道:“入告有嘉猷,击楫应同刘越石(
刘琨);经邦怀远志,筹边还忆李文饶(
李德裕)。”
翁同龢称赞沈桂芬道:“清、慎、勤三字,公可以无愧色。”
“
清流派”的干将
张佩纶在沈桂芬逝世后曾说:“但愿群工协力,破沈相十年因循瞻徇之习,方可强我中国。”
曾纪泽闻知沈桂芬讣讯后“为之惘然”,在日记中感叹:“沈相虽规模稍隘,然勤俭忠纯,始终如一,亦救时良相也。”后作挽诗《挽沈文定相国》,诗前有序,论沈桂芬操持之艰难,以及他本人出使之辛苦云:“谤疑挠俊杰之权,饫闻麈论;简练乏戎兵之实,空诩鹰扬。啮雪牧羝,仗节之艰难固尔;涉冰履虎,秉钧之惴栗可知。喜中外之同心,叶断金于兰臭;判安危于一发,巩盘石于桑苞;朝廷之威德炳焉,辅弼之谟猷幸矣!”
李慈铭指责沈桂芬“柄国十四年,略无建树,外为避事,而内实持权,阴柔徇私,声气出宝公上”。
英国外交官
威妥玛说:“我在中国当了七年驻京大臣,受尽了文中堂(文祥)折磨,呕气已多,今又有沈中堂办事也是一 样路数,无非薄待洋人。”由此颇窥沈桂芬之办事风格。
吴庆坻《
蕉廊脞录》:“沈文定在枢廷最久,兼管译署,值外交艰棘之秋。日本侵我琉球之案,俄罗斯还我伊犁之案,台臣讲官交章论列,咸咎总理衙门之失机。文定承文文忠、宝文靖后,一意持重。东朝惮于发难,德宗正在冲龄,不得已之苦衷,固不能归罪文定一人也。其持躬清介,为同朝所无。外吏馈赠,多却而不受。所居东厂胡同邸第,门外不容旋马。入朝从未乘坐大轿,与后来风气迥不侔矣。”
陈衍《
石遗室诗话》:“前清同治间,恭忠亲王长军机,沈文定由山西巡抚入为枢臣,眷任甚隆。”
震钧《咫尺偶闻》:“同治初,汉军机中惟公最持大体,遇少年喜纷更者,一皆抑之,故尤不为新进所喜。及事后思之,其益无穷。且清慎持躬,绝无苞苴。”
恽毓鼎《澄斋日记》:“余谓文正、文达皆奉诏崇祀贤良,可不拘三十年之限,唯是宛平相国沈文定公清操相业,过于二公,而祀典阙如,未惬公论,宜增祀。”
徐珂《
清稗类钞》:“沈文定公桂芬当国,务为安静。文定性矜慎而稍刻深,钳束士类,无一毫奋发踔厉之气,而才士之锐气阴消沮矣。”
罗敦曧《
宾退随笔》:“光绪初,李文正鸿藻、沈文定桂芬同在枢府,文定以熟谙掌故称上旨,权颇重,汉人在枢府类当国者,自文定始也。”
佚名《
慧因室杂缀》:“予曾作书规之,谓文定一生以俭德著称。”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自发捻以前,汉人无真执政者,文文忠汲引沈文定,实为汉人掌政权之
嚆矢。”
赵尔巽主编的《
清史稿》评价道:“光绪初元,复逢训政,励精图治,宰辅多贤,颇有振兴之象。首辅文祥既逝,沈桂芬等承其遗风,以忠恳结主知,遇事能持之以正,虽无老成,尚有典型。……(李)鸿藻久参枢密,眷遇独隆。桂芬以持重见赏,(翁)同龢以专断致嫌。(孙)毓汶奔走其间,勤劳亦著,大体弥缝,赖以无事。然以政见异同,门户之争,牵及朝局,至数十年而未已。贤者之责,亦不能免焉。”
现代作家
高阳《
翁同龢传》:“保崇厚固失知人之明,但不避谤毁,力主和议,支持曾纪泽不遗余力,卒能在对俄交涉上获得差强人意的结果,自有其不可抹煞之功绩在。”
当代历史学者
姜鸣认为:“实际上,在1880年前,军机处主政的先是文祥,后来是沈桂芬,恭亲王只是把把关。日常运作,沈桂芬一系有很大话语权。”
轶事典故
字号别名
沈桂芬字经笙,又字小山。他久居大学士之职,尽管并非明以前所谓“宰相”,但明清以“宰辅”“
中堂”作为对大学士的尊称,尤其是清代大学士位居一品、有时也被视为“宰相之职”,故时人习称“沈相”,或加以籍贯,连称为“吴江相国”;
郭嵩焘因其官加
保傅,曾称之为“
宫保中堂”;曾纪泽称为“沈经笙相国”。沈桂芬死后谥号“文定”,故后人多称之为“沈文定”。
龙虎榜
沈桂芬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此届科举在晚清颇有影响力,堪称龙虎榜。该科共取进士二百三十一人,出了两位大学士(
张之万、李鸿章)、一位协办大学士(沈桂芬)、两位尚书(
庞钟璐、
徐树铭)、三位侍郎(郭嵩焘、
刘有铭、
广凤)、三位内阁学士(
许彭寿、
袁希祖、伍忠阿)、四位总督(
李宗羲、
沈葆桢、
何璟、
马新贻)、一位巡抚(
鲍源深)、五位布政使(
孙观、
黄彭年、
林之望、
李孟群、
刘郇膏)。
甘霖榜
咸丰十一年(1861年),沈桂芬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当时“岭南人多豪富,俗重科名,科场舞弊……甲于他省”。他依章办事,全力矫正,使这次考试“风清弊绝,内外肃然;岭海英奇,尽收珊网”。放榜那天,恰逢大雨,广东人称之为“甘霖榜”。
小姑叹
翰林
吴观礼曾有一首诗,名为《小姑叹》,将由山西巡抚内调入军机的沈桂芬,比做归宁的小姑,深得母(有学者认为此母指的是慈禧太后)欢,以致当家的媳妇,大权旁落,一切家务都由小姑秉承母命而行。如果说天下是满洲人的天下,作为汉人的沈桂芬,确似越俎代庖。因恭亲王在后期倦怠政事,倚仗沈桂芬处理政务,所以吴观礼以“嫩漫避喧”及“处处蒙人怜”比喻。“稍知道途事”谓其稍知外国情形。沈桂芬以山西巡抚入直军机,其人原籍吴江,所以诗中又有“南土”、“太原”等句。“深潭不见底”等句,指出了沈桂芬“厚貌深情(外貌厚道而深藏其思想感情,不流露于外表或言辞),外托廉介”的特点。“初云佐筐锜,已乃操管键。事事承母命,处处蒙人怜”二句,谓其在军机逐淅掌权。“闻杜鹃”用天津桥典故,虽言愁天下将乱,但亦有
张之洞所谓“南人不相宋家传”的警劝意味在内。
沈荣之争
据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所记,同治帝去世后,军机、御前各大臣及宗室亲贵连夜入宫。按规定,相关的
恩诏、
哀诏,应由军机大臣执笔草拟,当时位居首位的军机大臣文祥因病不能下笔,而沈桂芬稍迟方到。情急之下,总管内务府大臣
瓜尔佳·荣禄“忘避嫌疑”,擅动枢笔,沈桂芬到后,心生不悦;荣禄亦知沈桂芬对自己擅动枢笔之举不满,亦作提防,二人遂生嫌隙。另一军机大臣、“清流派”的领袖
李鸿藻与沈桂芬矛盾颇重,故而袒护荣禄。彼此之间,几成党争之势。
又据
文廷式《芸阁偶记》等书记载:某年,贵州巡抚出缺,两宫太后懿旨,派沈桂芬补缺。此旨一出,内外一片哗然(因巡抚品级低于沈桂芬现任的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又属外放边地,此举罕见其例)。军机大臣宝鋆等着力谏阻,两宫太后心知众议难违,只得收回懿旨,令沈桂芬照旧当差。虽躲过一劫,沈桂芬仍心有余悸。他寻思:“穴本无风,风何由入?”由于怀疑这道懿旨与荣禄有关,沈桂芬请
翁同龢替自己试探荣禄的口风。翁同龢遂造访荣禄(另说是趁着二人因事共处时),当着荣禄的面痛骂沈桂芬,假装自己和荣禄属于同一阵线;荣禄信以为真,遂将自己如何从中运作和盘托出。据文廷式记述,荣禄系趁两宫皇太后厌恶沈桂芬之时,提出外放沈桂芬的主意的,且荣禄曾援引沈兆霖出任陕甘总督之事为两宫太后提供支持。荣禄还对翁同龢宣称:“一击不中,当徐图之。”(这次便宜他了,慢慢再找机会。)沈桂芬从翁同龢处得知内情后,“从此结怨愈深”。不久后,经沈桂芬等人设计打击,荣禄被降职闭门,直到沈桂芬去世后才渐得起复。而翁同龢与荣禄,也由此交恶。
清慎持躬
沈桂芬为人清慎恭谨,虽身居政府,却居家俭素,“自奉若寒素(之士)”。他在北京
东厂胡同的居所,是自同僚瑞麟处借来的,且颇为狭窄,门外甚至不能让车马回旋。他曾经自雇一辆驴车上朝,在进东华门时,被守卫拦下。沈桂芬也不作解释,只是下车步行入内,朝臣见状大惊。他因此有“驴车宰相”的称号。尽管如此,沈桂芬从未以“清节”自我标榜。
人际关系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沈桂芬的主要著作为《粤轺随笔》。该书为沈桂芬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辛酉科广东乡试主考时记录的从北京至广东一路途径驿站、与会人物的笔记,对
邮传史研究很有意义。此外还著有《沈文定粤轺日记》《成均课士录》等书,辑有《吴江沈氏家传》1卷。曾重刻《水西谏疏》《沈氏诗录》。
《三沈诗钞》辑录有沈桂芬诗。《
晚晴簃诗汇》卷149收录有其诗4首:《题明周忠毅墨迹即用公感事诗韵》《题采芝图》《题襄阳吏隐图》《题恭邸朗润园图十六韵》。
后世纪念
沈桂芬逝世后葬在江苏
苏州石湖越来溪旁的庄马头村,墓前有谕祭文等御碑四块。墓后在“文革”期间被毁。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