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芬

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

沈桂芬(1818年-1881年1月29日),经笙,又字小山,顺天府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人,祖籍江苏吴江(今属苏州)。中国清朝后期政治人物,晚清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沈桂芬出身于苏州府吴江县同里镇沈氏望族,系明朝文学家、戏曲音律家沈璟之后裔。父辈到北京为官,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属北京),所以沈桂芬进士榜上作“顺天府宛平”籍。
沈桂芬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二甲第八名进士,同年的状元是张之万,同年还有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马新贻等。及第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元年(1851年),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朝廷大考翰詹,沈桂芬名列一等第三名,被擢升为庶子,充任日讲起居注官,提督陕甘学政。次年(1853年)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咸丰五年(1855年),转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翌年三月,调詹事府少詹事。咸丰七年(1857年),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咸丰八年(1858年),沈桂芬丁父忧,离职服丧。咸丰十一年(1861年)服丧期满之后,补授原官,充任广东乡试正考官,晋官礼部左侍郎同治元年(1862年),调补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
从道光末年到同治帝即位之初,沈桂芬主要在朝中任职。很快,他就得到了出抚地方的机会。
外任封疆
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沈桂芬充为会试副考官。十月,被署任为山西巡抚。次年实授巡抚职。
在山西时,沈桂芬曾就京师旗人生计(参见词条八旗生计)上书,以为“京师旗民生齿繁庶,不农不商,除仰食钱粮外,无生生之策”。他提出上、中两种策略以解决此问题,即移屯边防和听往各省。此疏为清政府所重视,曾“著各该将军、都统、督抚等认真筹划”,但收效甚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中国完全合法化。民间为利所趋,大量侵占良田,种植罂粟。同治四年(1865年),沈桂芬认为,山西山多地少,之所以出现饥荒,是因为当地大规模种植罂粟,导致省内粮食奇缺,粮价飞涨。于是刊发条约,严禁种植罂粟,并将相关建议奏陈朝廷,得到清穆宗称许。穆宗将沈桂芬禁栽罂粟的举措颁行各省,列为法令。但禁烟问题直至清朝灭亡也未得到完全解决。他又上疏陈述练兵事宜,希望朝廷能有“可用之师,以固边圉”。同年四月,沈桂芬因母亲患病而请求解职,不久后沈母逝世,他再次离职服丧。
入参机务
同治六年(1867年),沈桂芬服丧期满,被起复为礼部右侍郎,充任经筵讲官,翌年三月奉诏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正式入主中枢。旋即调补户部左侍郎。此年七月,调吏部左侍郎,得到“紫禁城内骑马”的荣誉。
同治八年(1869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奉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上行走”。次年(1870年)转官兵部尚书。同治十一年(1872年),充任国史馆正总裁。九月,同治帝大婚礼成,加授沈桂芬太子少保衔。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兼管国子监事务。
在此期间,朝廷以沈桂芬勤劳素著,赏御书“勤宜赞画”匾额,赏戴双眼花翎。朝廷又先后赠御书“福”“寿”“龙”“虎”字,貂褂、䌷缎、荷包十一次。此外,沈桂芬在朝屡掌文衡,先后担任会试阅卷大臣六次,乡试复试阅卷大臣七次,殿试读卷官、拔贡复试阅卷大臣各二次,进士朝考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各三次,考试汉教习、汉荫士、汉御史阅卷大臣及武会试较射、武会试复试大臣各一次,为朝廷遴选人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加授协办大学士衔。光绪三年(1877年),充为实录馆正总裁。光绪四年(1878年),北京附近大旱。四月,翰林编修何金寿援引汉代因灾异策免三公的惯例,请责斥沈桂芬等枢臣。沈桂芬因此被廷议为革职处置,朝廷特旨改为革职留任。不久后恢复原官,于同年五月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次年(1879年)“开复革职处分”,三月因“恭题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神主”,进官太子太保
折冲樽俎
自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倦政以及光绪二年(1876年)军机大臣瓜尔佳·文祥逝世后,沈桂芬便承担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主要事务,在清廷决策中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沈桂芬由此成为清朝掌握中央实权的第一代汉人枢臣。后来,学者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试举同治中兴以来军机大臣之有实力者”,他认为同治初年是属于瓜尔佳·文祥和沈桂芬的时代。
中亚浩罕汗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借新疆局势混乱,于同治六年(1867年)建立“洪福汗国”,入侵新疆。沙俄亦趁机于同治十年(1871年)侵占伊犁,并由此向周边渗透。在左宗棠等率军击败阿古柏后,沈桂芬力荐奉天将军完颜崇厚为出使俄国大臣,与俄国谈判收复伊犁事宜,并允许崇厚“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但崇厚辜负沈桂芬的期许,在俄方压力下,竟擅自同意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即《交收伊犁条件》),一时舆论哗然。沈桂芬“致丛众谤,懊恼成疾”(据《畏庐琐记》所记,沈桂芬虽承认“崇厚该死,老夫亦无知人之明”,但也认为当时清廷无可战之将,有默认对俄国妥协之意),只得“委曲斡旋”,将崇厚逮捕下狱,改派出使英法公使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公使,赴俄改订条约;同时,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挺进,遥为声援。经曾纪泽的力争,中俄最终于光绪七年(1881年)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收回了一部分权益。尽管取得了“差强人意”的结果,但舆论仍“激论不已”,抨击沈桂芬的软弱。
早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在台湾登陆。沈桂芬便协助恭亲王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签订了《台事专约条款》(参见词条北京专约)。光绪五年(1879年)初,日本派兵侵占清朝的藩属国琉球,改置冲绳县(参见词条琉球事件)。当时舆情大多主战,沈桂芬认为“劳师海上,易损国威”,反对用兵。年底,中日草签了《琉球条约》和《酌加条款》,同时修订了《中日通商章程》(准许日本人至中国内地通商,并加入“利益均沾”的最惠国条款)。经过上述签约、修约的活动,日本完全实现了既定的“分岛该约”计划,清廷不但不能保证琉球的独立,反而丧失了利权。这种结果自然引起清廷上下的不满,沈桂芬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时值中俄谈判已见端倪,日俄勾结可能大减,清廷遂决定采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延宕”的办法,不战也不承认。最后,日本仍将琉球占据,改设为冲绳县
病重而逝
沈桂芬卧病日久。经过琉案风波,再加上错用崇厚一案,使本已有病在身的他精神上倍受打击,病情遂越发严重。
光绪七年除夕(1881年1月29日),沈桂芬逝世,享年六十四岁。清廷追赠沈桂芬为太子太傅,赐谥号“文定”;派贝勒载漪前往奠醊,照大学士例赐恤,入祀贤良祠;其子沈文焘“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其孙沈锡珪,“着赏给郎中”。
主要影响
在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的洋务运动中,沈桂芬是中枢中执行洋务的重要人物。在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的问题上,他可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沈桂芬遇事持重,时人将他以及追随者称作“南派”(沈桂芬本籍吴江)。《清史稿》说:沈桂芬“以谙究外情称”。如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沈桂芬与宝鋆意见相同,着力于安抚外人,不赞同御史贾瑚提出的严惩迷拐幼孩(后经曾国藩、崇厚确查,并无此事)之人的建议。有学者认为,宝鋆在处理津案中所称的“津民无端杀法国人,直是借端抢掠”,应该是沈桂芬所持的观点。中日琉球冲突发生后,他也力主“劳师海上,易损国威”,反对用兵。
大体说来,沈桂芬所奉的外交方针,就是主张隐忍、韬光养晦、力保和局。但清流派则批评沈桂芬的对外政策过于软弱,以及有用人不当的过失,如他错用钦差大臣完颜崇厚,在收回伊犁谈判中使清廷失利。其后虽采取补救措施,改派曾纪泽出使,然内心仍主张对俄妥协,且为获得英法调停,与恭亲王等主张宽赦崇厚。
历史评价
文祥逝世后,李鸿章曾私下对潘鼎新表示:“政柄乃沈(桂芬)、王(文韶)主之……。”及至沈桂芬去世,李鸿章撰联曰:“二十年封圻宰辅,以清慎孚众望,以忠勤作官箴,诏祀贤良,枢密谋猷荷天鉴;数万里筹度经营,为军国任艰难,为时局致疑谤,功成底定,荩臣心事少人知。”
与沈桂芬关系密切的王文韶在沈桂芬逝世后,代朝廷拟恩诏,称其“清慎忠勤,老成端恪,由翰林洊升卿贰,外任封疆,同治年间入参机务,擢任正卿。朕御极后,重加倚任,晋协纶扉,办理一切事宜,均能殚心竭力,劳瘁不辞”。私下里,王文韶有挽诗一首悼念沈桂芬:“知弟莫若师,数年来昕夕追陪,方期沆瀣相承,艰难共济;忘身以报国,十载间行神交瘁,竟至膏肓不起,中外同悲。”左宗棠则赠《挽沈文定公》赞道:“入告有嘉猷,击楫应同刘越石(刘琨);经邦怀远志,筹边还忆李文饶(李德裕)。”
翁同龢称赞沈桂芬道:“清、慎、勤三字,公可以无愧色。”
清流派”的干将张佩纶在沈桂芬逝世后曾说:“但愿群工协力,破沈相十年因循瞻徇之习,方可强我中国。”
曾纪泽闻知沈桂芬讣讯后“为之惘然”,在日记中感叹:“沈相虽规模稍隘,然勤俭忠纯,始终如一,亦救时良相也。”后作挽诗《挽沈文定相国》,诗前有序,论沈桂芬操持之艰难,以及他本人出使之辛苦云:“谤疑挠俊杰之权,饫闻麈论;简练乏戎兵之实,空诩鹰扬。啮雪牧羝,仗节之艰难固尔;涉冰履虎,秉钧之惴栗可知。喜中外之同心,叶断金于兰臭;判安危于一发,巩盘石于桑苞;朝廷之威德炳焉,辅弼之谟猷幸矣!”
严辰《感旧怀人集》:
李慈铭指责沈桂芬“柄国十四年,略无建树,外为避事,而内实持权,阴柔徇私,声气出宝公上”。
英国外交官威妥玛说:“我在中国当了七年驻京大臣,受尽了文中堂(文祥)折磨,呕气已多,今又有沈中堂办事也是一 样路数,无非薄待洋人。”由此颇窥沈桂芬之办事风格。
吴庆坻蕉廊脞录》:“沈文定在枢廷最久,兼管译署,值外交艰棘之秋。日本侵我琉球之案,俄罗斯还我伊犁之案,台臣讲官交章论列,咸咎总理衙门之失机。文定承文文忠、宝文靖后,一意持重。东朝惮于发难,德宗正在冲龄,不得已之苦衷,固不能归罪文定一人也。其持躬清介,为同朝所无。外吏馈赠,多却而不受。所居东厂胡同邸第,门外不容旋马。入朝从未乘坐大轿,与后来风气迥不侔矣。”
陈衍石遗室诗话》:“前清同治间,恭忠亲王长军机,沈文定由山西巡抚入为枢臣,眷任甚隆。”
震钧《咫尺偶闻》:“同治初,汉军机中惟公最持大体,遇少年喜纷更者,一皆抑之,故尤不为新进所喜。及事后思之,其益无穷。且清慎持躬,绝无苞苴。”
恽毓鼎《澄斋日记》:“余谓文正、文达皆奉诏崇祀贤良,可不拘三十年之限,唯是宛平相国沈文定公清操相业,过于二公,而祀典阙如,未惬公论,宜增祀。”
徐珂清稗类钞》:“沈文定公桂芬当国,务为安静。文定性矜慎而稍刻深,钳束士类,无一毫奋发踔厉之气,而才士之锐气阴消沮矣。”
罗敦曧宾退随笔》:“光绪初,李文正鸿藻、沈文定桂芬同在枢府,文定以熟谙掌故称上旨,权颇重,汉人在枢府类当国者,自文定始也。”
佚名《慧因室杂缀》:“予曾作书规之,谓文定一生以俭德著称。”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自发捻以前,汉人无真执政者,文文忠汲引沈文定,实为汉人掌政权之嚆矢。”
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评价道:“光绪初元,复逢训政,励精图治,宰辅多贤,颇有振兴之象。首辅文祥既逝,沈桂芬等承其遗风,以忠恳结主知,遇事能持之以正,虽无老成,尚有典型。……(李)鸿藻久参枢密,眷遇独隆。桂芬以持重见赏,(翁)同龢以专断致嫌。(孙)毓汶奔走其间,勤劳亦著,大体弥缝,赖以无事。然以政见异同,门户之争,牵及朝局,至数十年而未已。贤者之责,亦不能免焉。”
现代作家高阳翁同龢传》:“保崇厚固失知人之明,但不避谤毁,力主和议,支持曾纪泽不遗余力,卒能在对俄交涉上获得差强人意的结果,自有其不可抹煞之功绩在。”
当代历史学者姜鸣认为:“实际上,在1880年前,军机处主政的先是文祥,后来是沈桂芬,恭亲王只是把把关。日常运作,沈桂芬一系有很大话语权。”
轶事典故
字号别名
沈桂芬字经笙,又字小山。他久居大学士之职,尽管并非明以前所谓“宰相”,但明清以“宰辅”“中堂”作为对大学士的尊称,尤其是清代大学士位居一品、有时也被视为“宰相之职”,故时人习称“沈相”,或加以籍贯,连称为“吴江相国”;郭嵩焘因其官加保傅,曾称之为“宫保中堂”;曾纪泽称为“沈经笙相国”。沈桂芬死后谥号“文定”,故后人多称之为“沈文定”。
龙虎榜
沈桂芬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此届科举在晚清颇有影响力,堪称龙虎榜。该科共取进士二百三十一人,出了两位大学士(张之万、李鸿章)、一位协办大学士(沈桂芬)、两位尚书(庞钟璐徐树铭)、三位侍郎(郭嵩焘、刘有铭广凤)、三位内阁学士(许彭寿袁希祖、伍忠阿)、四位总督(李宗羲沈葆桢何璟马新贻)、一位巡抚(鲍源深)、五位布政使(孙观黄彭年林之望李孟群刘郇膏)。
甘霖榜
咸丰十一年(1861年),沈桂芬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当时“岭南人多豪富,俗重科名,科场舞弊……甲于他省”。他依章办事,全力矫正,使这次考试“风清弊绝,内外肃然;岭海英奇,尽收珊网”。放榜那天,恰逢大雨,广东人称之为“甘霖榜”。
小姑叹
翰林吴观礼曾有一首诗,名为《小姑叹》,将由山西巡抚内调入军机的沈桂芬,比做归宁的小姑,深得母(有学者认为此母指的是慈禧太后)欢,以致当家的媳妇,大权旁落,一切家务都由小姑秉承母命而行。如果说天下是满洲人的天下,作为汉人的沈桂芬,确似越俎代庖。因恭亲王在后期倦怠政事,倚仗沈桂芬处理政务,所以吴观礼以“嫩漫避喧”及“处处蒙人怜”比喻。“稍知道途事”谓其稍知外国情形。沈桂芬以山西巡抚入直军机,其人原籍吴江,所以诗中又有“南土”、“太原”等句。“深潭不见底”等句,指出了沈桂芬“厚貌深情(外貌厚道而深藏其思想感情,不流露于外表或言辞),外托廉介”的特点。“初云佐筐锜,已乃操管键。事事承母命,处处蒙人怜”二句,谓其在军机逐淅掌权。“闻杜鹃”用天津桥典故,虽言愁天下将乱,但亦有张之洞所谓“南人不相宋家传”的警劝意味在内。
沈荣之争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所记,同治帝去世后,军机、御前各大臣及宗室亲贵连夜入宫。按规定,相关的恩诏哀诏,应由军机大臣执笔草拟,当时位居首位的军机大臣文祥因病不能下笔,而沈桂芬稍迟方到。情急之下,总管内务府大臣瓜尔佳·荣禄“忘避嫌疑”,擅动枢笔,沈桂芬到后,心生不悦;荣禄亦知沈桂芬对自己擅动枢笔之举不满,亦作提防,二人遂生嫌隙。另一军机大臣、“清流派”的领袖李鸿藻与沈桂芬矛盾颇重,故而袒护荣禄。彼此之间,几成党争之势。
又据文廷式《芸阁偶记》等书记载:某年,贵州巡抚出缺,两宫太后懿旨,派沈桂芬补缺。此旨一出,内外一片哗然(因巡抚品级低于沈桂芬现任的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又属外放边地,此举罕见其例)。军机大臣宝鋆等着力谏阻,两宫太后心知众议难违,只得收回懿旨,令沈桂芬照旧当差。虽躲过一劫,沈桂芬仍心有余悸。他寻思:“穴本无风,风何由入?”由于怀疑这道懿旨与荣禄有关,沈桂芬请翁同龢替自己试探荣禄的口风。翁同龢遂造访荣禄(另说是趁着二人因事共处时),当着荣禄的面痛骂沈桂芬,假装自己和荣禄属于同一阵线;荣禄信以为真,遂将自己如何从中运作和盘托出。据文廷式记述,荣禄系趁两宫皇太后厌恶沈桂芬之时,提出外放沈桂芬的主意的,且荣禄曾援引沈兆霖出任陕甘总督之事为两宫太后提供支持。荣禄还对翁同龢宣称:“一击不中,当徐图之。”(这次便宜他了,慢慢再找机会。)沈桂芬从翁同龢处得知内情后,“从此结怨愈深”。不久后,经沈桂芬等人设计打击,荣禄被降职闭门,直到沈桂芬去世后才渐得起复。而翁同龢与荣禄,也由此交恶。
清慎持躬
沈桂芬为人清慎恭谨,虽身居政府,却居家俭素,“自奉若寒素(之士)”。他在北京东厂胡同的居所,是自同僚瑞麟处借来的,且颇为狭窄,门外甚至不能让车马回旋。他曾经自雇一辆驴车上朝,在进东华门时,被守卫拦下。沈桂芬也不作解释,只是下车步行入内,朝臣见状大惊。他因此有“驴车宰相”的称号。尽管如此,沈桂芬从未以“清节”自我标榜。
人际关系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沈桂芬的主要著作为《粤轺随笔》。该书为沈桂芬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辛酉科广东乡试主考时记录的从北京至广东一路途径驿站、与会人物的笔记,对邮传史研究很有意义。此外还著有《沈文定粤轺日记》《成均课士录》等书,辑有《吴江沈氏家传》1卷。曾重刻《水西谏疏》《沈氏诗录》。
《三沈诗钞》辑录有沈桂芬诗。《晚晴簃诗汇》卷149收录有其诗4首:《题明周忠毅墨迹即用公感事诗韵》《题采芝图》《题襄阳吏隐图》《题恭邸朗润园图十六韵》。
后世纪念
沈桂芬逝世后葬在江苏苏州石湖越来溪旁的庄马头村,墓前有谕祭文等御碑四块。墓后在“文革”期间被毁。
史料索引
续碑传集》卷6《顺天府志·沈桂芬传》
清实录》同治朝、光绪朝部分
清史稿》卷436《沈桂芬传》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