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所在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一万四千疋。
历史沿革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北都长史领持节和戎、大武等诸军州节度使。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兼领天兵军大使。
八年(720年),改天兵军大使为天兵军节度使。
十一年(723年),改天兵军节度使为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使、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兼北都留守,管辖
太原及
辽州、
石州、
岚州、
汾州、
代州、
忻州、
朔州、
蔚州、
云州,治所在太原府。
十七年(729年),将仪州(为辽州改名)、石州划分给潞州都督管辖。
十八年(730年),改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使为河东节度使。自此以后节度使领大同军使,副使以代州刺史的身份兼领,恢复对仪州、石州的管辖。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改河东节度使为保宁军节度使。
贞元三年(787年),恢复河东节度使的名称。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以河东节度使管领北山诸蕃使。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分云州、朔州、蔚州设置大同都团练使,治所在云州。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将
麟州划给河东节度使管辖,忻州、代州划归
雁门节度使管辖。
四年(884年),恢复对云州、蔚州的管辖。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将
宪州划给河东节度使管辖。
历任节度使
唐朝时期
薛讷(712年三月~714年七月)太极元年(712年)三月,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开元二年(714年)正月,加同紫薇黄门三品(即
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仍令其担任总兵以讨伐奚、契丹等部族。七月,兵败后被除名为庶人。不久又起用。
王晙(714年~716年十月)开元二年(714年),因大败吐蕃军升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四年(716年)十月,因镇压投降的突厥部族有功,升任左散骑常侍、持节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不久任御史大夫。
张嘉贞(716年~720年正月)开元五年(717年)七月,置天兵军于并州,其兼任天兵军大使。八年(720年)正月,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张说(720年~721年九月)开元七年(719年),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摄御史大夫。(根据前任卸任时间推测,其正式任职应为开元八年,即720年。)九年(721年)九月,升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崔日用(722年)开元十年(722年),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去世。
韦凑(722年)任太原尹兼节度支度营田大使。于当年去世。
杜暹(731~732年)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到达北都,任其为户部尚书,随玄宗路过东都时,任东都留守。
李祎(732年正月~)二十年(732年)正月,任河东、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去讨伐奚、契丹。
牛仙客(738年二月~739年十一月)
遥领河东道节度使。后停遥。
王忠嗣(740年~741年)以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的官职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次年,代替
韦光乘任朔方节度使。
裴宽(741年三月~)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三月,任太原尹、北都留守。
王忠嗣(745年~746年四月)天宝四载(745年),加摄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采访使。五载(746年)正月,又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事。后固让朔方、河东节度。
韩休琳1庚寅750
安禄山(751年二月~)天宝十载(751年)二月,兼云中太守、河东节度使。
杨光翙(755年二月~十一月)天宝十四载(755年)二月,任河东节度使。十一月,被叛乱的安禄山杀害。
王承业(755年十一月~)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任太原尹、河东节度使。
李光弼(756年正月~二月)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任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二月,改任御史大夫、范阳节度使。
李光弼(756年八月~759年七月)天宝十五载(756年)八月,任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元元年(758年)八月,入朝加
侍中。二年(759年)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王思礼(759年七月~761年五月)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兼任太原尹,充北京留守、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二年(761年)五月,卒于任上。
管崇嗣(761年五月~761年)上元二年(761年)五月任太原尹、兼御史大夫,充北京留守、河东节度副大使。上任数月,委任左右,失于宽缓,费散殆尽,被撤职。
邓景山(761年~十一月)代管崇嗣任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后被乱军杀害。
辛云京(762~768年八月)任河东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九月,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原尹、北京留守。大历三年(768年)八月,卒于任上。
王缙(768年八月~770年四月)大历三年(768年)八月,宰相兼任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军节度。五年(770年)四月,入朝。
薛兼训(770年七月~776年十二月(根据中西历转换,实际为777年1月))大历五年(770年)七月,检校工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使。十一年(776年)十二月,卒于任上。
段秀实(776年十二月(同上)~777年正月)代理河东节度留后。后任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本州团练使。
鲍防(777年三月~779年五月)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任太原尹、御史大夫,充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十四年(779年)五月,改任京畿观察使。
马燧(779年五月~787年六月)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原尹、御史大夫、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建中三年(782年)五月,加同平章事。兴元元年(784年)八月,任奉诚军晋绛慈隰节度行营兵马副元帅,讨伐
李怀光。贞元三年(787年)六月,任司徒兼侍中,因赞吐蕃之盟失策而罢免兵权。
李自良(787年六月~795年五月)贞元三年六月,检校工部尚书、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十一年(795年)五月,卒于任上。
李谌(795年五月~)贞元十一年(795年)五月,任河东节度使。
李说(795年七月~800年十月)贞元十一年(795年)五月,任河东节度营田观察留后、北都副留守。七月,正拜河东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十六年(800年)十月,卒于任上。(《旧唐书·本纪十三》写作“李悦”)
郑儋(800年十月~801年)贞元十六年(800年)十月,检校工部尚书、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在任不到一年去世。
严绶(801年八月~809年三月)贞元十七年(801年)八月,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原尹、御史大夫、河东节度使。在镇九年,以宽惠为政,士马蕃息,境内称治。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入朝拜为尚书右仆射(《资治通鉴》写作“左仆射”)。
李鄘(809年三月~六月)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任河东节度使。六月,改任刑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使。
范希朝(809年六月~810年)元和四年(809年)六月,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五年,因老迈改任左龙武统军,以太子太保致仕。
王锷(810年十一月~815年十二月(根据中西历转换,实际为816年1月))元和五年(810年)十一月,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十年(815年)十二月,卒于任上。
张弘靖(816年正月~819年四月)元和十一年(816年)正月,检校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十四年(819年)五月,升任吏部尚书。
裴度(819年四月~822年二月)元和十四年(819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长庆元年(821年)八月,充幽、镇两道招抚使。十月,充
镇州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二年(822年)二月,任守司徒、平章事,充东都留守等。
李听(822年二月~825年七月)长庆二年(822年)二月,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宝历元年(825年)七月,改任义成军节度使。
李光颜(825年七月~826年九月)宝历元年(825年)七月,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二年(826年)九月,卒于任上。
李程(826年九月~830年三月)宝历二年(826年)九月,任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大和四年(830年)三月,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河中尹、晋绛慈隰等州节度使。
柳公绰(830年三月~832年二月)大和四年(830年)三月,检校左仆射、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六年(832年)三月,任兵部尚书。
令狐楚(832年二月~833年六月)大和六年(832年)二月,检校右仆射,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七年(833年)六月,检校右仆射,兼吏部尚书。
李载义(833年六月~835年十月)大和七年(833年)六月,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依前守太保、同平章事。九年(835年)十一月癸丑,兼侍中。
王璠(835年十一月)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丁巳,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壬戌,被
仇士良率兵诛杀。(根据干支顺序,仅在位5天,实际未赴任)
李载义(835年十一月~837年)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乙丑,复旧任。开成二年(837年),卒于任上。
裴度(837年五月~838年十二月(根据中西历转换,实际为839年1月))开成二年(837年)五月,再次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依前守司徒、中书令。三年(838年)十二月,守司徒、中书令。
狄兼谟(838年十二月(同上)~?)开成三年(838年)十二月,检校工部尚书、太原尹,充河东节度使。
符澈(?~842年三月)会昌二年(842年)三月,刘沔代其为河东节度使。(《旧唐书》写作“苻澈”)
刘沔(842年三月~843年十月)会昌二年(842年)三月,检校右仆射,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三年(843年)十月,检校司空,兼滑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义成军节度、郑滑濮观察等使。
李石(843年十月~844年正月)会昌三年(843年)十月,检校司空、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等使。四年(844年)正月,被
都头杨弁驱逐。五年(845年)正月,以本官充东都留守。
崔元式(844年二月~)会昌四年(844年)二月,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观察等使。
王宰(844年九月~)会昌四年(844年)九月,检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李拭(850年九月~851年五月)大中四年(850年)九月,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五年(851年)五月,改任凤翔节度使。
李业(851年五月~)大中五年(851年)五月,检校户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使。
卢钧(852年七月~855年七月)大中六年(852年)七月,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九年(855年)七月,守尚书右仆射。
郑涓(855年九月~)大中九年(855年)九月,检校刑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刘瑑(857年五月~十二月(根据中西历转换,实际为858年1月))大中十一年(857年)五月,加检校礼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十二月,任尚书户部侍郎、判度支。
毕諴(857年十二月(同上)~859年十月)大中十一年(857年)十二月,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十三年(859年)十月,改任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宋亳观察等使。(根据《旧唐书》《新唐书》中的传记记载,其后任宣武军节度使,罢相后才出镇河中,此处“河中节度使”应为笔误。)
裴休(859年十月~860年八月)大中十三年(859年)十月,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十四年(860年)八月,任为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
卢简求(860年八月~863年正月)咸通元年(860年)八月,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四年(863年)正月,以病求罢,诏以太子少师致仕归东都。
刘潼(863年正月~866年三月)咸通四年(863年)正月,任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七年(866年)三月,改任西川节度使。
郑从谠(866年三月~869年十二月(根据中西历转换,实际为870年1月))咸通七年(866年)三月,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十年(869年)十二月,入朝。
康承训(869年十二月(同上)~870年二月)咸通十年(869年)十二月,以本官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军节度使。二月(正月甲寅朔为初一,己酉与甲寅相差55天,推算为二月)己酉,贬为蜀王傅,分司东都。再贬恩州司马同正。
崔彦昭(870年二月~874年三月)咸通十一年(870年)二月,检校刑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乾符元年(874年)三月,任兵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
窦浣(874年三月~878年正月)乾符元年(874年)三月,检校户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五年(878年)正月,朝廷认为其不是抵御外侮的人才,将其罢免。
曹翔(878年正月~八月)乾符五年(878年)正月,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八月,中风而卒。
崔季康(878年十一月~879年正月)乾符五年(878年)十一月,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代北行营招讨使。六年(879年)正月,兵乱被杀。
李侃(879年三月~)乾符六年(879年)三月,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等使。(《旧唐书》此处写作“李偘”)上任期间“军情不伏”,不久被李蔚取代。
李蔚(879年八月~十月)乾符六年(879年)八月,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兼代北行营招讨供军等使。十月到镇,下车三日,暴病去世。
康传圭(879年十一月~880年二月)乾符六年(879年)十一月,检校工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广明元年(880年)二月,被叛军所杀。
郑从谠(880年二月~883年五月)广明元年(880年)二月,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兼行营招讨供军等使。中和三年(883年)五月,被李克用取代。
李克用(883年五月~890年五月)中和三年(883年)五月,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四年(884年)七月,加特进,封陇西郡王。大顺元年(890年)五月,下诏削去其官爵、属籍,令
张濬、
孙揆等率军讨伐。(实际仍割据河东)
李克用(891年二月~908年正月)大顺二年(891年)二月,复检校太师、中书令、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乾宁二年(895年)十二月,守太师、中书令,进封晋王。天祐五年(908年)正月,因病去世。
五代十国时期
李存勖(908年正月~923年四月)天祐五年(908年)正月,承袭其父的官爵。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即皇帝位。
孟知祥(923年四月~925年十二月(根据中西历转换,实际为926年1月))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任太原尹,充西京(改太原为西京)副留守。二年八月,加检校太傅。三年十二月,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西山八国云南都招抚等使。
张宪(925年十二月(同上)~926年四月)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任检校吏部尚书、太原尹,充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天成元年四月,因失守被赐死。
符彦超(926年六月~927年十二月(根据中西历转换,实际为928年1月))天成元年(926年)六月,北京留守、太原尹。二年十二月,改任潞州节度使。
李从荣(927年十二月(同上)~929年四月)天成二年十二月,移镇太原。四年(929年)四月,任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
李从厚(929年四月~930年六月)天成四年(929年)四月,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长兴元年(930年)六月,移领
镇州。
冯赟(930年七月~931年九月)长兴元年(930年)七月,任北京留守、太原尹。二年(931年)十月,任许州节度使。
李从温(931年九月~932年十一月)长兴二年(931年)九月,移镇河东。四年(933年)正月,任郓州节度使。
石敬瑭(932年十一月~934年三月)长兴三年(932年)十一月,任河东节度使,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应顺元年(934年)正月,加兼中书令。三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其真定尹、充镇州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如故。
李德珫(934年三月~)应顺元年(934年)三月,任北京留守,充河东节度使。
石敬瑭(934年五月~936年五月)清泰元年(934年)五月,复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都部署如故。三年(936年)五月,改任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不久反叛后唐。
宋审虔(936年五月)清泰五月辛卯,任河东节度使。当月己酉,改任宣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根据干支顺序,仅授官18日就改任)
赵莹(936年十一月~闰十一月(根据中西历转换,闰十一月初一对应西历12月17日))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任翰林学士承旨、守尚书户部侍郎、知河东军府事。闰十一月,升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安彦威(937年八月~940年三月)天福二年(937年)八月,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五年(940年)三月,改任宋州节度使。
石重贵(936年十一月~937年九月)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册立为帝,将要前往洛阳,任其为北京留守,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太原尹,知河东管内节度观察事。 二年(937年)九月,加检校太保,为右金吾卫上将军。
李德珫(940年三月~941年七月)天福五年(940年)三月,再任北京留守。六年七月,任广晋尹,充邺都留守。
刘知远(941年七月~947年二月)六年(941年)七月,任太原尹,充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仍割辽、沁二州却隶河东。七年(942年)正月,加兼侍中。八年(943年)三月,加兼中书令。开运元年(944年)三月,封太原王。二年(945年)四月,封北平王。天福十二年(开运四年,947年)二月,即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