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县,山西省忻州市辖县,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地带。介于东经110°9′—111°37′、北纬38°55′—39°25′之间。地势东高西低,总面积1317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2月,河曲县辖6个镇、5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地西口镇黄河大街1号。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常住人口为121899人。
历史沿革
战国,属赵,一名林胡,又曰儋林。
秦至汉初,属太原郡。
汉元朔四年(前125年),置
河西郡,为河西郡
宣武县地。
南北朝时,属北魏。
唐,隶太原,为岚州宜芳县地。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
火山军,同下州,领
雄勇、偏头、董家、
横谷、
桔槔、护水六寨。庆历初(1041年),增领下镇寨。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为“
倚郭”。熙宁四年(1071年),废,属代州。
金
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州,后更名
隩州。兴定二年(1218年)九月,改隶岚州。兴定四年(1220年),迁治黄河滩许父寨。
元宪宗七年(1257年),省州县入保德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县。洪武六年(1373年),省。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隶太原府,别号荧台。编户7里。
清朝仍袭旧置。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5里。东西广97里,南北袤180里。旧治在太原府西北480里。雍正二年(1724年),改隶
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治河保营。
民国三年(1914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河曲属第二行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解放,属第二游击区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属
晋西北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属晋绥边区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属
晋绥边区雁门行署二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雁门行署撤后直属边区行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属
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二专区。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
忻县专员公署,河曲隶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划归忻县专员公署。
1959年1月,河曲、
偏关、
保德合并为“河曲县”,驻巡镇。7月1日,又分三县,恢复原建置,此段属晋北专员公署。
1961年,晋北专署撤,河曲复归忻县专员公署。
1967年,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设立地级忻州市。河曲仍隶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截至2020年7月,河曲县下辖6个镇、6个乡,另有1个居民办事处。
2021年5月10日,河曲县
文笔镇更名为西口镇。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河曲县撤销前川乡,分别并入鹿固乡、单寨乡。将前川乡的前沟、南也、刘家沙也、石家庄、七星、后川6个村委会划归鹿固乡管辖,将前川、星佐、沙坡、夺印4个村委会划归单寨乡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25年2月,河曲县辖6个镇、5个乡:
西口镇、
楼子营镇、
刘家塔镇、
巡镇、
旧县镇、
沙泉镇、
鹿固乡、
单寨乡、
土沟乡、
沙坪乡、
社梁乡,共有183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地西口镇黄河大街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河曲县位于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介于东经110°9′—111°37′、北纬38°55′—39°25′之间。东临偏关、五寨,南接岢岚、保德,西、北与陕西省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南北长56千米,东西宽35千米。总面积1317平方千米。
地貌
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最高达1500多米。西部黄河沿岸仅800米左右,境内丘陵起伏,海拔高度在836米至1637米之间,平均海拔1240米。由于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气候
河曲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寒暑皆备,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6.6℃—8.8℃之间。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约150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493小时,年平均地温10℃。
水文
河曲县内有县川河、朱家川河、南曲沟、邬家沟4条较大支流。
土壤
河曲县土壤类型为两个土类、6个亚类、21个土属、25个土种,98%属灰褐土,有机质贫乏,氮磷缺,钾有余。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河曲县境内水系丰富,地下水资源充沛,属奥陶系石灰岩溶水的龙口泉域出水量为1.5立方米/秒。黄河流经76千米,落差53.1,年平均流量823立方米/秒。
土地资源
河曲县可耕地面积62万亩(实际耕种42万亩),其中水浇4.57万亩,旱地68.45万亩,河曲县人均土地面积14.6亩,农业人口人均可耕地6.5亩。
生物资源
河曲县野生植物有12科265种,粮食作物以糜、黍、豆、谷、土豆等小杂粮为主,经济作物有油料、麻、瓜、蔬菜四类;树种有针叶树6种,阔叶树柳类5种、杨类130多种,木本粮油树7种,灌木12种,花果树10种;有家饲动物10余种,家饲禽类数种,野生动物10余种,野生禽类50余种,水域鱼纲动物24亩。农产以谷子、糜子、高粱、玉米、豆类、油料作物为主。野生动物主要有山雀、鹰、兔、黄河鲤鱼。
矿产资源
河曲县初步探明有相当储量的矿种共6类(
煤、
硫黄、铝土矿、
黏土、
油页岩、石灰石)18种。其中煤储量120亿吨,分布面积400平方千米;铁矿储量15.6亿吨;石灰岩储量601亿吨,铝土矿储量1.79亿吨;火电、水电总装机容量422万千瓦。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河曲县常住人口为123505人。
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常住人口121899人,比上年末减少44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6579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4.6%,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全县出生人口864人,出生率为7.08‰;死亡人口1311人,死亡率为10.74‰;自然增长率为-3.66‰。境内以
汉族人口为主。
经济
综述
2022年,河曲县地区生产总值207.68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402万元,同比增长7.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8%;第二产业1530138万元,同比增长9.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73.7%;第三产业增加值488323万元,同比增长6.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3.5%。
财政收入
2022年,河曲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2540万元,增长132.4%。税收收入260573万元,增长135.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9912万元,增长20.29%。
人民生活
2022年,河曲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15元,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732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9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83元,增长5.1%。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河曲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口径,下同)54.77亿元,增长3.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省、农户)54.77亿元;产业类投资45.54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83.15%。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省、农户)中,工业投资完成27.89亿元,增长16.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省、农户)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67亿元,下降14.77%。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省、农户)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36.92亿元;民间投资17.85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6.08亿元;第二产业投资27.1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51亿元。
2022年,河曲县工业投资(含第三产业中开采辅助活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7.89亿元,增长16.30%。其中,煤炭工业投资11.93亿元,非煤产业投资15.96亿元;传统产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投资合计25.09亿元,增长100.40%。
2022年,河曲县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个,计划总投资156.11亿元,完成投资34.69亿元。
2022年,河曲县房地产开发投资1.58亿元,下降25.47%;住宅投资1.18亿元,下降24.36%。
第一产业
2022年,河曲县农作物种植面积29021.7公顷,比上年减少128.83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6202.9公顷,增加80.4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52.3公顷,减少9.16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67.5公顷,增加148.02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5894公顷,增加286.85公顷。果园面积1254.7公顷,增加7.37公顷。
2022年,河曲县粮食产量72710吨,增加4312吨,增长6.3%。其中,秋粮72710吨,增长6.3%。
2022年,河曲县猪牛羊肉总产量3991.4吨,增长11%。其中,猪肉产量2831.56吨,增长9.1%;牛肉产量280.13吨,增长2%;羊肉产量510.56吨,增长12.7%。牛奶产量10513.48吨,下降-2%。禽蛋产量6306.46吨,增长1.3%。年末生猪存栏27850头,增加0.9%;生猪出栏35974头,增长8.8%。年末羊存栏90089只,增加29.3%;羊出栏37728只,增长16.6%。
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农业机械总动力8.2万千瓦,增长6.5%。机械耕地面积19.486千公顷,与去年基本持平;机械播种面积14.053千公顷,增长10.7%;机收面积8.9千公顷,增长27%;机电灌溉面积7.21千公顷,增长1.4%。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1%。
2022年,河曲县发电装机容量345.71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310万千瓦。
2022年,河曲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6亿元,增长33.85%。其中,煤炭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7.92亿元,增长36.42%;电力工业实现58.23亿元,增长31.65%;化工工业实现4.84亿元,增长7.08%;其他工业实现5.01亿元,增长10.84%。
2022年,河曲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78.02亿元,增长35.6%;实现利润12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47.85元,下降3.92元。
建筑业
2022年,河曲县建筑业实现产值1.08亿元,下降36.42%。
能源
2022年,河曲县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0.32亿吨,增长3.23%;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0.03亿吨,增长20%。全社会用电总量20.96亿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0.19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0.91%;第二产业用电17.3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82.54%,其中工业用电17.24亿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2.64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12.6%,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量增长136.5%,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用电量增长59.1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0.83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3.96%。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河曲县服务业增加值488323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4739万元,增长7.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9680万元,下降0.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676万元,下降1.1%;金融业增加值83832万元,增长19.6%;房地产业增加值52988万元,增长1.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为40760万元,同比下降0.87%。
国内贸易
2022年,河曲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亿元,增长2.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54亿元,增长2.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16亿元,增长2.5%。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20.15亿元,增长2.8%;餐饮收入额1.55亿元,下降0.5%。
2022年,河曲县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59亿元,增长50.3%。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实现零售额6.22亿元,增长57.6%,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94.4%。
对外经济
2022年,河曲县海关进出口总额17348万元,增长4.23%。其中,进口额11091万元,增长10.24%;出口额6257万元,下降4.95%。
邮电
2022年,河曲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520万元,增长8.3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954万元,增长13.43%;电信业务总量8566万元,增长6.7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6464户,全县宽带接入用户36866户。
金融保险
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5.59亿元,比年初增加71.53亿元,比年初增长41.09%。各项贷款余额80.76亿元,比年初增加6.15亿元,增长8.24%。
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71.76亿元,比年初增加9.92亿元,比年初增长16.03%;人民币贷款余额40.86亿元,比年初增加4.82亿元,增长13.37%。
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共有上市公司1家。
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财产和人寿保险保费收入9465万元。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904万元。财产保险业务收入2561万元;在寿险业务保费收入中,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452万元,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221万元;在财产险业务收入中,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1168万元,责任险保费收入717万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167万元。
交通运输
河曲县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处,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境内4条省道(沿黄公路、韩河公路、韩府公路、灵河高速),4条铁路(神朔铁路、准朔铁路、阴火铁路、神华运煤专线)纵横全县,5座大桥飞架黄河(准朔铁路大桥、龙口公路大桥、华莲公路大桥、晋蒙高速公路大桥、规划的晋陕黄河大桥),灵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与山西省“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成功对接联网,距榆林和鄂尔多斯机场两小时车程。河曲县通用航空机场将投入运行。
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公路线路里程1360.9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28千米。
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民用汽车保有量23230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32辆),比上年末增长6.02%,其中私人汽车20312辆,增长7.51%。本年新注册汽车1473辆(包含新能源汽车77辆),下降14.56%。年末轿车保有量19698辆,增长0.56%,其中私人轿车19340辆,增长10.5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河曲县共有幼儿园16所,小学32(含教学点18个)所,普通初中12所,普通高中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
科学技术
2022年,河曲县专利授权量158件,发明专利授权量6件。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年末累计高新技术企业7家。年末全县共有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计量检定技术机构1个。
2022年,河曲县有气象台站1个,区域观测站14个。全县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个。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3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183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一百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9.6%,电视人口覆盖率99.7%,有线电视用户1.81万户。,年末全县有体育场地数487个。
医疗卫生
2022年,河曲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227个,床位465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全县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71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11人。防疫、防治卫生技术人员14人,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技术人员38人。
主要医院有:
河曲县人民医院、河曲县第二人民医院、河曲县中医医院、河曲县妇幼保健院、大红鹰山区流动医院、河曲县精神病医院、河曲县妇婴医院等。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河曲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8672人,比上年末增加6220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86807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1827人,增加442人;参加失业保险18187人;参加工伤保险18424人,增加1820人;参加生育保险13863人,增加375人。有107854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年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2462人,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保障资金1411.3万元。777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449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77人。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取“河千里一曲”之义名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河曲县拥有河曲民歌、二人台、河曲河灯会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5项,市级10项,县级3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6人,市级传承人8人,县级传承人76人,其中,今年新评选出河曲民歌、二人台、梆扭子、泥塑河灯会、剪纸等项目的县级传承人36名。
河曲民歌
河曲民歌主要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及晋西北一带,辐射晋、陕、蒙三省交界区域。作为当地人们劳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河曲民歌堪称是一本记录河曲社会生活的“大型百科全书”。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动号子,一种是山曲。河曲民歌的代表作品为《
走西口》。
2006年,河曲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人台
“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2006年,二人台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灯会(河曲河灯会)
灯会(河曲河灯会)是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区一种盛大的民间节庆活动样式,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境内。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参加河灯会活动。活动开始,首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随后由僧人诵经,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消灾免难。晚间,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祷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晚除放河灯外,还有戏乐助兴。2008年6月7日,河曲河灯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保
截至2022年6月,河曲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13处,分布在全县11个乡镇,其中古遗址211处,古墓葬59处,古建筑125处,石窟寺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处。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录中:国家传统村落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
海潮禅寺
海潮禅寺位于县城南42千米处旧县的涧河之滨,又名海潮庵,有“晋西北小五台山”美称,始建于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间,占地20余亩,容十二座庭院,数十楼阁,整体布局倚山势而建为三层,以弥勒殿、观音殿、藏经殿三点为一线中轴,东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师塔院;西有十方院、方丈院、西花园。1986年被列为第二批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元护城楼
北元护城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文笔镇北元村,占地面积567平方米。护城楼建于明万历年,南北长27m,东西宽21m,坐北朝南,一层台基高3.5m,中部设拱券门,二层设有垛口、射孔。二层玉皇阁面宽三间。其东西各建配殿一座,南侧东西为钟鼓楼,单檐十字歇山顶。现存二层所有建筑均为1987年重建。2016年6月6日,北元护城楼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黄河西口古渡景区
黄河
西口古渡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县城西端,紧靠黄河岸畔,与滨河大道相连接。广场总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分上平台广场与观河台两部分。上平台广场面积为8782平方米,场内建筑有牌楼、禹王庙、古戏台,是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群众集会的场所;观河台面积为16370平方米,由主台阶、观河台、小亭、拱桥、码头、林荫路组成,同时设置灯光音乐喷泉,是休闲散步、观赏黄河景色、组织大型演出活动的场所。
娘娘滩
娘娘滩位于县城东北7.5千米的黄河中流。相传汉文帝和其母薄太后被吕后诬贬于此,故作“娘娘滩“。与此遥相呼应的,还有上游不远处的另一小岛太子滩。曾建庙其上,以祀黄河。明正统年间被毁。近年来太子滩上出土的北魏瓦当,上书“万岁富贵”。
文笔塔
文笔塔及其碑廊是河曲县标志性文化建筑,上部是古建筑文笔塔,下部是环绕塔基而建的碑廊。文笔塔建于清乾隆59年,称“文笔”,又称“状元笔”。初建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文笔塔为实心笔形砖塔,连座高九丈四尺三寸,笔尖底部直径一丈八尺。碑廊建于2005年,共镶嵌石碑64块,碑文墨迹由61位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所书。内容都是历代咏河曲、咏黄河、咏长城的诗词散曲。长廊藻井阑额,彩绘了前贤苦学兢业雅范,以启迪后人。
龙口峡谷
龙口峡谷位于河曲县城东北30余里处,两岸石壁陡峭,黄河夹持其中,河水至龙口喷薄而出,声若雷鸣,至梁家碛后,豁然开朗,展开了一片河谷平原,水流骤然变宽变缓,形似龙口,故名之。
弥佛栈洞
弥佛栈洞位于县城东北46华里处石城村北的黄河绝壁上。进洞经羊肠小道,中间有一座独木桥,桥下是百丈深崖,洞内套洞,洞中有弥勒佛石像,像后有穴。民国初年,有僧重修佛洞,用石砌成一处两层的院落,称“石经禅院”,上层3排,内有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塑像,下层4排,内有八洞神仙等塑像。
名优特产
河曲红葱
河曲红葱可分为葱白、葱绿两个部分。日常食用较多的是葱白,翠绿的葱叶亦可作为饭菜上桌前的点缀。据说,河曲红葱里含有许多挥发性精油,叫葱蒜辣素,其味香辣,可以去腥解膻、改良味道、增进食欲,比普通白葱的气味更加浓郁。2023年,河曲县红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8万亩左右,总产量约2500万公斤,产值约6000万元。“河曲红葱”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开河鱼
开河鱼是晋西北九曲十八弯河曲县著名特色菜。开河鱼不仅色泽明亮,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更有大补元气、通络发散之功效,其鲤鱼更佳,为历代上贡佳品。据古《河曲县志》记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当地官吏每年春天都要将金丝鲤鱼上贡给皇帝。
酸饭
酸饭相传河曲吃酸饭始于北宋。味如酸奶,黄亮坚韧,又能清热解渴,用心制成酸汤,将米放入,在15℃以上温度下浸泡4至8小时后澄出即做成酸粥。做成稀饭叫酸稀粥,从沸汤中捞而食饭粒者叫酸捞饭,它是以糜米为主食的河曲人的创造,同时也是食用糜米的上好方法。
黍之糯者称黄米,淘洗后半干时磨压成面,蒸熟色如黄蜡,包枣、豇豆、红糖等后用黄油炸过,香软异常,称“油糕”。
碗托是荞麦去皮成为糁子,将糁子于前一日用水泡软,上拳揣成糊状,筛滤后舀入碗内上笼蒸,蒸中途用筷子搅拌一次,出笼后即成碗托。置阴凉处冷却后,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汤浇入即可食。
黄酒
黄酒,冬月将黍米煮成稀粥,冷却后放入曲,稍发酵即将白酒倒入,然后置火炕头围盖之,酿十天左右,酒自澄清,呈黄色,甜粘味醇。酒熟羊肥,有羔羊朋酒之风焉。
盐干烙
盐干烙产于巡镇,用白面、食盐加少许黄油烤制而成,人称“闪塌嘴”。用面不过二两,然烤制中空气膨胀,体积倍增,壳大内空,食之酥脆。
驴肉
驴肉用20余种药材和各种调味品制成汤,把生驴肉置于汤内煮熟,然后用醋、姜、芝麻、蒜泥等配成汤浇入即可食,可以冷、热食用。色美味香,口感不腻,具有滋阴补肾作用。
果丹皮、果瓣子
果丹皮、果瓣子是河曲的传统食品之一,主要是海红树的果实加工而成,历史悠久。果瓣子的制作更为简单,将成熟的海红果的果把和花盖去掉,一切两瓣,用线串起来晒干即成。果丹皮、果瓣子的特点是:酸甜可口,生津止渴,健脾消食。
杏瓣儿
杏瓣儿是河曲的传统食品之一。制于唐代,传说还曾被选为贡品。其特点是色鲜味美,酥脆可口,并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海红果
海红果,海红果源自山西省晋西北的河曲县,别称海红之乡。海红果亦称醉果,果实如鸡心石,鲜红美艳、酸甜可口,既可鲜食,又可加工制作,罐头、果酱、果干、果丹皮、海红蜜等还可代山楂入药。在此落户已有800余年历史的海红树,是一种经过多年优胜劣汰由野果变家果后惟一保持管理粗放型的优选稀有树种。海红树的果实形似山楂的小果,名叫红果,当地群众称之为海红子。现主要产地:河曲、内蒙准格尔旗、陕西府谷。
著名人物
马骥良,山西省河曲县阴塔村人,曾任陆一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浙江省委常委。
任景德,山西省河曲县巡镇河北村人,曾任共青团中央常委兼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委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国务院审计署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顾问。
刘耀,城关人,
中国法医学会理事长,《中国法医学》杂志主编,亚太地区法庭科学会副理事长,世界毒物学家学会会员和中国地区代表。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少华,男,汉族,1954年12月生,山西省河曲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12月参加工作。2015年3月退休。原山西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
李荣,走马梁村人,北京301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韩福柱,石板沟村人,现为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博士、副教授。
韩恩厚,石偏梁村人,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973首席科学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兼职研究员,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武卫政,西口镇(原文笔镇)南元村人,现为《
人民日报》社教科文卫部主任。
张美兰,龙湾村人,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西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政协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刘铁铸,南沙洼村人,现为山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
王掌良,曲峪村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
许月英,西口镇(原文笔镇)南元村人,国家一级演员,忻州市文联副主席,二人台表演艺术家。
苗俊英,阴塔村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戏剧二人台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关宝英,沟儿洼村人,亚洲名模,曾获亚洲化妆模特大赛亚军。
李飞,唐家会村人,一级战斗英雄。
王海元,曲峪村人,中共“十大”代表。
王六小,曲峪村农民,中共“十一大”代表。
李振富,旧县纸房沟村人,纸房沟村支书,县政协副主席。1989年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获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苗混瞒,旧县小五村人,全国户包治理小流域创始人,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
马世奎,王家山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师德标兵。
张荣生,蒿梁村人,山西同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河曲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6年获国家轻工业部“全国劳动模范”,2002年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荣誉称号
2018年9月25日,河曲县获得“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20年6月30日,河曲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市、区)名单。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11月25日,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月18日,河曲县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21年11月3日,被
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