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

洱源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洱源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洱源县常住人口24.73万人。截至2024年6月,洱源县辖6个镇、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茈碧湖镇施滉路1号。

历史沿革
西汉至隋朝,洱源均属叶榆县地。
唐麟德元年(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
南诏时,为浪穹州。
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
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凤羽两县,隶大理路。
明时,设邓川州和浪穹县,隶大理府。
清时,沿明建置。
民国元年(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县、邓川县同属大理专区。
1956年11月,洱源县、邓川县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
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为洱源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9月,洱源县设10个区,邓川县设5个区。
1954年,洱源县设4区、29乡3镇。3月,原属宾川县的双廊、长育、火山3乡划归邓川县,邓川县设3个区。
1956年11月,撤销区,改设大乡镇,洱源县设8乡1镇1特区,邓川县设13乡1镇(含姜寅地区5乡)。
1958年1月,原鹤庆县的牛街地区10个乡(含南大坪彝族乡)划归洱源县。10月,建立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剑川(大)县在原洱源县境内建立红星、卫星、火箭、幸福、光辉等5个大公社,下辖38个管理区;在邓川县境内建立东风、红旗(姜寅地区)两个大公社,下辖39个管理区。
1959年4月,红旗公社划入鹤庆县。9月,幸福、光辉两个公社合并称牛街公社,其余4个公社也分别以原地名西山、凤羽、茈碧和邓川作称谓。
1961年11月,剑川县的乔后公社(下辖12个管理区)划归洱源县,洱源县将6个大公社77个管理区改设为30个公社、156个生产大队。
1962年4月,将30个公社合并为18个。12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江尾、右所、三营、牛街、茈碧、凤羽、西山、乔后等8个区。
1970年,撤区,全县设双廊、江尾、右所、三营、牛街、茈碧、城关、凤羽、炼铁、西山、乔后等11个公社。
1984年4月,公社改区,全县设11个区。
1985年12月,将右所区的旧州乡、新州镇、腾龙乡,以及江尾区的中和乡划出,成立邓川镇(区级镇)。
1988年6月,区改乡镇,全县设12个乡镇。
2000年,三营、右所、江尾、双廊、凤羽等5个乡撤乡设镇,全县设8镇4乡。
2004年1月1日,双廊、江尾两镇划入大理市,洱源县设6镇4乡。
2005年12月,撤销茈碧乡,原茈碧乡所辖7个村及三营镇的永联村并入玉湖镇,玉湖镇更名为茈碧湖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6月,洱源县辖6个镇、3个乡:邓川镇右所镇三营镇茈碧湖镇凤羽镇乔后镇牛街乡西山乡炼铁乡。县人民政府驻茈碧湖镇施滉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洱源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9°32′~100°20′,北纬25°41′~26°16′之间,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3支主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两大水系,东部是氵弥苴河水系,西部为黑潓江水系,均归属澜沧江流域。海西海、茈碧湖、绿玉池、东湖、西湖秀媲瑶池,散落县境东部,分别经氵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南注洱海。东部多有盆地,由北至南分布有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右所、邓川等6个坝区镇乡;西部是高山峡谷,分布有乔后、西山、炼铁3个山区、半山区乡镇。东北部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气候
洱源县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温暖宜人,境内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特征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境内是常见的气候现象,气温和降雨量一般随海拔高度分布差异很大,一般情况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多。平均气温随海拔增高递减率为0.63°C/100米左右。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多年平均降水732毫米,年日照2061~2439小时。有300天左右平均气温在10~30℃之间。
水文
洱源县境内江河溪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黑潓江水系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41条,293千米,山溪227条,417千米;弥苴河水系亦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51条,327千米,山溪149条,232千米,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量的59%,是注入洱海的主要水源。
土壤
洱源县境内土壤有9个土类、17个亚类、31个土属、51个土种。
自然灾害
洱源县境内主要气象灾害:低温冷害、霜冻、洪涝、干旱、冰雹。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洱源县水资源总量为23.91亿立方米,可用水资源量20.47亿立方米,地表水年降水总量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2亿立方米,过境流水9亿立方米,共计21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洱源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0.7万千瓦。全县共有水库20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4座,小塘坝160件,总库容17444.3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063.12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
洱源县在植被区划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森林植被中针叶林分布最广,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云杉、冷杉、铁杉和黄毛青冈、黄背栎、栓皮栎、桤木等。森林覆盖率在地域分布上不均匀,西部覆盖率比东部高。全县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246.64万亩,退耕还林累计面积5.77万亩,有3个国有林场(罗坪山国有林场、赶羊涧国有林场和平头山、草涧山国有林场)、面积49.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9%。
生物资源
洱源县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突出。现存蕨类以上高等植物700多种,种子植物的15个地理成分齐全,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11种(一类1种,二类10种)。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地域分布最广。常见树种分属43科、95属、249种。鸟类有上百种。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2种,其中一类的有金钱豹和黑鹿两种。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植物类达860种,动物类也有10余种。花卉资源中,兰科植物约有16属、120种。
矿产资源
洱源县境内已发现矿种25个,已知矿产地50余处。金属矿有金、银、铅、锑、铜、锌、锰、铁、钛、镁、铝等,其中钛矿品位高颇具开发价值。非金属矿主要有岩盐、硅藻土、大理石、石灰石、褐煤、泥炭(草煤)。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洱源县户籍总人口为299019人,其中:城镇人口87734人,乡村人口211285人;按性别分:男性150221人,女性148798人。年末常住人口24.73万人,城镇化率26.36%。
民族构成
洱源县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全县共有26个民族成份,有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8个世居民族。截至2023年末,洱源县有汉族85657人,白族188678人,彝族13579人,其他少数民族11105人。
经济
综述
2022年,洱源县地区生产总值(GDP)8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5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3.84亿元,比上年下降10.1%;第三产业增加值3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为39.2:15.9:44.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305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5.2%。
2023年,洱源县地区生产总值(GDP)89.13亿元,比上年增长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12万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42130万元,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389366万元,同比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为40.4:15.9:43.7。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72740万元,比上年增长3.5%,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64.3%。
人民生活
2023年,洱源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53元,同比增长3.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5元,同比增长8.4%。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洱源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完成453369万元,同比增长4.1%,其中:房地产投资完成14457万元,同比下降62.8%;能源以外工业投资完成36707万元,同比增长75.3%。
财税
2023年,洱源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3979万元,同比增长2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362万元,同比增长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44608万元,同比增长16.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447万元,同比下降0.56%;教育支出48317万元,增长0.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793万元,下降9.58%;卫生健康支出37102万元,增长1.9%;农林水支出55115万元,增长39.93%。
第一产业
2023年,洱源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195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309公顷。粮食总产186035吨,同比增长1.0%;粮食平均单产438公斤,与上年持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7583万元,同比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417575万元;林业产值12334万元;畜牧业产值284390万元;渔业产值2098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186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洱源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7570万元,同比增长3.1%。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7429万元,同比增长6.2%,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65万元,同比下降3.7%;实现利润总额12464万元,同比增长236.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70783万元,同比增长3.0%,实现出口交货值57.6万元,同比下降96.5%。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2%。
建筑业
2023年,洱源县具备资质等级的13个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1339万元,同比增长5.28%。
第三产业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款11257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其中:住户存款915252万元,同比增长11.84%。各项贷款余额109789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9%。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2023年,洱源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3478万元,同比增长3.6%。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377万元。
国内贸易
2023年,洱源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867万元,同比增长11.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108228万元,同比增长10.6%,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253132万元,同比增长9.5%;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19891万元,同比增长10.4%;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52146万元,同比增长16.1%。
招商引资
2023年,洱源县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8个(新入库项目13个)。州外到位资金为115918万元,同比下降27.58%,省外到位资金为103383万元,同比下降35.19%。
旅游业
2023年,洱源县共接待游客434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323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78.1亿元,其中创外汇收入6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76万元。
交通运输
洱源县位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中部,214国道、大丽公路、平甸公路穿境而过。
2023年,洱源县交通运输客运量182万人,旅客周转量13510万人千米,货运量567万吨,货物周转量85146万吨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洱源县拥有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2所,小学87所,幼儿园98所。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438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549人;初中在校学生9516人;小学在校学生18050人;在园幼儿8352人。2023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0.67%;高中毛入学率96.02%;高考上线率达100%。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004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91人;小学专任教师1061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为97.01%。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洱源县拥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纸质藏书4.64万余册,古籍纸质藏书0.7万册、电子图书5.2万册;镇乡级图书馆分馆9个;全县有广播电视发射台1座,免费发射数字化节目19套、广播4套。有1个县级文化馆、有9个镇乡文广服务中心。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洱源县有县级灯光球场13块,乡镇灯光球场24块,村级篮球场168块,健身器材156套。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洱源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2个,其中:公立医院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2个(卫生院9个、村卫生室9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血吸虫病防治站1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民营医院5个。病床实有数1236张,在岗职工1815人,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52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洱源县共有24895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62116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35%。全县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单位323个,城镇职工参保人数达1381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8034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62%;参加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271844人。
2023年,洱源县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921人,共支付低保金1064.7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830人,共支付低保金4480.4万元;全县有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5871人,全年发放高龄津贴383.9万元。特困供养人员659人,发放特困供养金807.4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洱源县因高原明珠洱海源发于此而得名。
宗教
洱源县是多民族聚居县,多民族聚居决定了洱源县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主崇拜在洱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信教群众有3万多人,共有小寺小庙464个,其中佛教82个,道教2个,伊斯兰教7个,基督教1个、儒释道三教合一12个,本主庙235个,土主庙22个,宗教祠堂29个,山神庙46个,土地庙16个。1996年通过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0个,其中清真寺7个,佛教寺院20个,道教宫观2个,基督教聚会点1个。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末,洱源县各级文保单位27项,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省保单位6项、州保单位13项、县保单位7项。
德源古城遗址
德源古城遗址位于洱源县邓川镇新州东北1千米处,为南诏时六诏之一邓赕诏所在地,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为邓赕诏主皮逻阁所建。遗址中出土有方形青砖、筒瓦、有字瓦、布纹瓦、陶水管等遗物。是保存较好的南诏时期古城址之一,对于研究南诏,特别是六诏时期的邓赕诏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19年10月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为洱源县民族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各村寨的白族群众都要用各种形式欢度传统的火把节。洱海沿岸的白族群众要举行划龙舟比赛,各个村子都用木杆、竹子和干柴、麦杆等在村中空地上竖个二十多米高的塔型火把,火把上插着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平安的升斗彩旗、挂上一串串梨、海棠果。到晚上,欢度火把节的活动进入高潮,村中的长者将大火把点燃后,男女老少团团围住大火把欢腾起来,他们吹着唢呐,敲着锣鼓,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当火把上插着的梨果烧掉到地上后,人们争相去抢,谁抢着就意味着谁有福气,大人抢着便拿给自己孩子吃,谁抢到吉祥的彩旗,意味着谁的财源大开,人们就吹着唢呐把彩旗送到他家,表示祝贺。白族人民过火把节、主要是纪念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柏洁夫人。
海灯会
海灯会是茈碧湖河头龙王段老三的本主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举办,来自洱源、邓川,大理、漾濞、剑川等地的白族,云集茈碧湖河头龙王庙,白天烧香祭祀本主,观看文艺演出和对歌比赛。晚上则在庙前空地上举办篝火晚会,观看彝族打歌,然后组织放海灯。
民族风情
白族服饰
白族崇尚白色。洱源的白族服饰与整个大理坝区的服饰相同,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妇女上穿白衬衣,外着制作精美的艳红色、蓝色或浅蓝等色领褂,下穿灰蓝、白色或绿色布料加乡花边裤角的裤子,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外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脚穿绣花鞋,头上戴“风花雪月”包头。
霸王鞭
霸王鞭是白族的一种民族舞蹈。霸王鞭用竹子做成,挖空心心,串上铜钱,拍以骨节,脚踝、臂膀,一边拍,铜钱摇动,发出声响,随着动作,用白词唱:“青竹节节、竹青节节,我用铜钱逗言,把你的言逗出来。铜钱响成全全全,来麦子百”。从这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霸王鞭最早出现在田家乐和栽秧会中。白族的喜庆活动龙灯会、鹿鹤同春节目中都用霸王鞭,以增加热闹气氛,增加欢乐感。
风景名胜
大理洱源地热国旅游景区
大理洱源地热国旅游景区东至滨河路,南至九气台村,西至江干和沙坝村居民点,北临茈碧湖,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区以清水河为环线,地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月牙状,总占地943亩,南北直线距离1500米。景区旅游项目分为两带,五区,两带即北清水河景观带,南清水河景观带,北清水河景观带串联白族民居建筑群、芦苇湿地,主要展示白族文化风情;南清水河景观带串联贵宾客房、芦苇植被,主要展示高原水乡风貌。五区即入口广场区,包括罗马廊柱大门、大门宽90米,高9米,餐厅、停车场、商品店等设施;田园风光区包括扇形广场、跌水泉华等设施,为地热国的歌舞表演区;白族民居区包括庭院式民居、主题式民居、风情广场、建设指挥部等设施,为地热国的大众住宿区,贵宾客房区包括多栋联排式温泉客房,为地热国高档住宿区;温泉浸泡区,包括34个形态各异的温泉泡池,为地热国核心休闲区。
大理洱源西湖景区
大理西湖景区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邓川坝子西部的苍山云弄峰山麓,西湖系高原断陷湖泊,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景区的特点是湖中有六村七岛,构成村内有湖,湖中有村的天然画景。景区有浓郁多彩的白族风情习俗和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独特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拥有世界濒危珍贵野生水鸟——紫水鸡。2023年11月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地方特产
洱源梅子
洱源梅子,唐宋时洱源就有人工栽梅,明清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工梅园。主要的鲜梅品种有盐梅、苦梅、杏梅、双套梅、照水梅、桃梅、红梅、曲梗梅、毛梅、炒豆梅等10多个类型,其中盐梅、苦梅、照水梅三个品种的品质好、产量高、用途广,是洱源的主要栽培品种。2007年洱源梅子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列入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3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著名人物
白洁夫人,又称慈善夫人,柏洁夫人。原籍浪穹诏(今洱源县城以北、茈碧湖以西一带),后嫁与邓赕诏(今洱源县邓川)诏主为妻。白洁夫人是白族妇女勤劳、善良、智慧、坚贞不渝、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象征。大理境内各地都建有圣妃庙、白洁祠,供奉她敬仰她。
王崧(1752~1837),白族,洱源县人,清代白族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有“经学巨擘”的美誉,是乾嘉时代经学大师之一,与师范齐名,《清史稿•儒林》列有王崧的传。
荣誉称号
2019年,洱源县入选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2021年7月,洱源县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3年11月,洱源县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