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溶土(Alfisols, leached soil)隶属在土壤分类架构当中的一个重要土纲,此类土壤与极育土性质类似,淋溶土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黏粒淋溶和淀积的土壤。即土层中可溶性物质,如碳酸钙、碳酸镁、及其它更易溶解之物质,为渗漏水所溶解并随之流失至下层,部分此类土层也有自整个土壤剖面中淋溶而流失的土壤。但由于淋洗程度较极育土弱,加上农民常常在其上施用大量之肥料而使土壤较肥沃,因此土壤肥力较极育土高。主要分布于冲积平原地区中,常为世界各农业生产重要地区之土壤。是指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黏土层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黄棕壤、棕壤、褐土。
内容简介
释义
淋溶土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粘粒移淀的土壤。本土纲相当于
美国分类的软土纲(Mollisol)、始成土纲(Inceptisol)、淋溶土纲(Alfisol),相当于联合国分类的始成土(Cambisols)、高活性淋溶土(Luvisols)、灰化淋溶土(Podzoluvisols)、粘磐土(Planosols)。它包括的土类有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等。
暗棕壤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始成土纲的冷冻暗色始成土(Cryumbreps),软土纲中部分冷凉软土(Borolls),相当于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腐殖质始成土(Humiccambisols)。
理化性质
淋溶土的
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有机质含量为40—80克每千克,高的可达150克每千克土以上,腐殖质的组成差异较大,无
石灰反应,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高,在我国一般高于60%以上,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高,交换性阳离子以钙、
镁为主,但也有少量的
氢、
铝。
铁、铝在剖面中部有较明显的累积趋势。
淋溶土的粘粒含量高,并以未彻底风化的硅酸盐粘土矿物组成,质地较粘,多呈棱块状结构,有棕色
胶膜。剖面中部细土粒显著增高,淀积层粘粒含量比表土层和母质层可高出1.5—2倍,粘土矿物以水云母、蛭石为主,表层硅铝铁率高于2.2,剖面中部比较均匀,向下稍有降低的趋势。
分类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所获得的资料。在淋溶土纲中,主要有暗棕壤、白浆土、棕壤、
棕色针叶林土四个土类。
暗棕壤
暗棕壤又称暗棕色森林土,过去曾称为棕色灰化土,灰棕壤。暗棕壤是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壤类型。面积比较大,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土壤之一。也是东北东部和北部山区面积最大的土类,占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及其边缘丘陵的大部分,在大兴安岭东坡也大面积分布。其分布范围很广,向北过渡为棕色针叶林,向南过渡为棕壤。东起乌苏里江及东部边界,西到大兴安岭中部及滨绥、滨长铁路沿线。北起黑龙江,南到四平一清源一通化一线。面积约占整个东北地区的20%左右。
白浆土
白浆土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软土纲的粘淀漂白软土(Argialboll)、粘淀潮湿软土(Argiaquolls)和淋溶土纲的漂白潮湿淋溶土(Albaqualfs),相当于
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粘磐土、高活性淋溶土中的漂白高活性淋溶土(AlbicLuvisols)、灰化淋溶土。
棕壤
棕壤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饱和淡色始成土(Eutrochrepts)、部分不饱和淡色始成土(Dystrochrepts)、淋溶土中的部分典型强发育半干润淋溶土(Typicpaleustalf),相当于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饱和始成土(Eutriccambisols)。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寒温带的主要森林土壤和地带性淋溶土壤。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中段和北段山地、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和亚高山垂直地带谱中,在大兴安岭地区位于暗棕壤之北,而在垂直地带中位于暗棕壤之上。硅含量高,盐基含量低。母质多为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的,少量洪积物、残积物和坡积物质地粗松、风化度低,上层浅薄,混有岩石碎块。
地理分布
淋溶土广泛分布于世界
温带、
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亚洲的中东部、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在我国,分布于大致南起
大巴山和
长江,北跨
山东半岛和
辽东半岛,直达东北地区的广大范围内。世界淋溶土面积约625.14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土地面积的4.5%,我国淋溶土面积约1171539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2.2%。
成土条件
气候
淋溶土发育在温带、暖温带以至北亚热带湿润
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8℃年降水量为500~1300毫米,夏季降水占年降水量70~80%,干燥度小于1。无霜期110~250天,≥10℃积温1600~5500℃,除黄棕壤外,土壤有不同深度的
冻土层,由于淋溶土分布区南北跨度大,因此,各土壤类型的气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白浆土、暗棕壤分布区,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层深,表层冻结时间150天左右,土层中从开始冻结到完全融解的时间长达200~240天,年降水分配极不均匀,暖季(5—10月)降水较多,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棕壤分布区,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冻层较浅。而黄棕壤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气候上已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
植被
淋溶土分布区,自然植被以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草甸和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植物为主。其中,白浆土分布区,自然植被以喜湿性植物种类为主要成分,主要是草甸和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植物,在木本植物中,以喜湿性的
落叶松、白桦、
水曲柳、丛桦为最常见。暗棕壤的原生植被为针阔混交林,主要的针叶树种有红松、冷杉、
云杉等。落叶阔叶树种很多,较重要的有白桦,
黑桦、
枫桦、
柞栎、
春榆、
胡桃楸、槺椴、
紫椴、
色木槭等。林下灌木和草木繁茂,就林型说,主要属于山地阔叶林群系,一小部分属于云杉、冷杉和落叶松林群系。棕壤区的原生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为辽东栎、蒙古栎和赤松,原生植被多已破坏,多为次生夏绿阔叶林,部分为针叶树等。黄棕壤分布区的原生植被为
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以槭属、枫杨属、栎属的乔木为代表。
地形、母质
淋溶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成土母质为残积物、坡积物、
第四纪沉积物。其中,白浆土在地形上主要处于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谷地、山前台地以及部分熔岩台地,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暗棕壤所处的地形,多为中山、低山和丘陵,成土母质主要为残积物、坡积物和一部分第四纪湖积冲积物。棕壤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母质为残积物、坡积物和部分黄土性物质。黄棕壤所处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区,成土母质为不同时期的
沉积岩、
花岗片麻岩、
玄武岩和第四纪沉积物,在丘陵区以下蜀黄土为主。
成土过程
本土纲成土过程主要包括粘化移淀过程和
腐殖质累积过程。
粘化移淀过程
淋溶土分布的地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水分季节变化明显。在温暖多雨季节,原生矿物分解强,土壤中的易溶性盐类和碳酸盐均遭到淋失,原生矿物分解的结果,形成粘土矿物,如水化云母、
蛭石、
高岭石等,这些粘土矿物,一部分就地残积于土体层,成为残积粘化作用,另一部分粘粒随着季节性水分的变化,向下
淋溶,在心土层淀积起来,使心土层的粘粒含量增高,假定土壤不遭受侵蚀,粘化层的厚度自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增厚。在粘粒形成的同时,铁、锰逐渐释放,被释放出来的亚铁化合物因氧化而淀积,并以棕色胶膜形态包被于土粒或结构体表面,使土体呈棕色,而这种颜色由高纬向低纬越来越鲜艳、醒目。
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淋溶土在进行淋溶粘化过程的同时,腐殖质的累积过程也很明显。淋溶土分布区的自然植被以
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草甸和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植物为主,生物量大,每年可生产较多的凋落物,复盐基作用明显,腐殖质累积显著,但淋溶土各土壤类型之间腐殖质累积过程亦有一些差异,例如,暗棕壤上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每年可生产较多的凋落物,每年每公顷约3.7~4.5吨,
腐殖化作用强,灰分含量较多,盐基丰富,其总量可占灰分的80%以上,并以钙、镁为主,氧化钙和氧化镁占一半以上,SiO2含量较低,并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铝,形成的腐殖质的组成的特点是:表层胡敏酸多,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比值大,约为1.8,向下锐减为0.5~0.6,这与富里酸下移致使富里酸含量增高有关,土壤水溶液组成也表明森林土壤表层含有较多的活性腐殖质(50—100毫克每升)和水溶性钙(15—20毫克每升),水溶性硅含量也较高。
利用与改良
淋溶土分布范围广,南北跨度大,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变化大,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多,土壤的肥力差异大,利用上各不相同。
暗棕壤分布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主要发展林业,适种大豆、玉米等作物,并发展养蚕、养蜂和果树业等,在林下,水湿条件好的地方,适宜栽培人参。棕壤是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在平地丘陵区适于栽培棉花、花生,红薯等喜温作物及高粱、大豆、玉米等,在山区宜于发展林业、桑蚕、果园等。黄棕壤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丘陵区还可种植茶、桑、发展果园,平缓丘陵区,可作为
农业生产基地,适于稻、麦、棉和油料等作物的生长。白浆土在我国东北东部分布较广,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最适宜种植的作物是大豆、玉米以及小麦和谷子,有些地方已建立了大型国营农场,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此外,林业发展也占重要地位,由于白浆土本身植物营养元素总贮量不高,质地粘重,耕性不良,表土易于侵蚀,因此,白浆土大部分是低产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