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广东省河源市辖区,是中共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河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南部,东江中上游与新丰江的汇合处。总面积361.5平方千米。2022年10月,源城区下辖6个街道、2个镇。2021年,源城区常住人口70.75万人,户籍总人口34万人。
历史沿革
河源古为百越之地,在《尚书》的“禹贡”一章划为扬州区域,秦、两汉、三国、两晋等朝代均属古龙川县地,属
南海郡管辖。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析龙川地置河源、新丰二县,仍属南海郡。南朝梁天监年间(约502年)析南海郡置梁化郡(即惠阳梁化),河源改属梁化郡辖。
隋
开皇元年(581年)平陈后改梁化郡设置
循州(今惠州)。开皇十一年省龙川,并入河源县,为循州属。十八年,改新丰为休吉县。大业初年(605年)又省休吉,并入河源县,改循州为龙川郡,河源属龙川郡辖。
唐
武德五年(622年)龙川郡复名循州,析河源置石城县。唐
贞观元年(627年)又罢石城县。唐中宗嗣圣年间(约684年)改循州为雷乡郡,天宝四年(745年)改雷乡郡为
海丰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称循州。
南汉(958年),
刘鋹迁循州于雷乡,改旧循州治为祯州,河源与博罗、海丰、归善县均属
祯州辖。天禧四年(1020年),因避仁宗
赵祯御名,改祯州为惠州。宣和二年(1120年)改惠州为博罗郡。绍兴三年(1133年)复称惠州。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惠州升为路,河源属惠州路辖。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惠州路改为府,河源属
惠州府辖。崇祯六年(1633年),河源分割忠信二图之地置连平州,并兼管河源、和平两县。
民国八年(1919年),河源属广东潮循道,随后即废。道制废后,中级地方行政机构久不设置。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东统一,河源隶属东江行政委员会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源属东江善后委员会公署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东江绥靖委员会公署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河源隶属广东第四区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奉
行政院指令第四区行政专员公署由惠州移驻河源。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改称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建国初期,河源属东江专区。
1988年1月,撤销河源县,设置河源市(地级市)。原河源县被分拆为源城区和郊区(后改为
东源县)。原河源县的东埔镇、源城镇、埔前镇和高埔岗农场划为源城区辖区,其余划为郊区(今东源县)管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8年1月至1997年2月,源城区下辖源城镇、东埔镇、埔前镇和
高埔岗农场。
1997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源城镇和东埔镇,设置上城、新江、东埔、源西4个办事处和源南镇,保留埔前镇和高埔岗农场建制。
2003年12月,办事处改为街道办事处。埔前镇、源南镇和高埔岗农场未更名。
2011年,原高埔岗农场改街道,源城区辖5个街道:
上城街道、
东埔街道、
新江街道、
源西街道、
高埔岗街道;2个镇:
源南镇、
埔前镇。
2018年1月,根据省民政厅文件,设立
城东街道办事处。城东街道由河源
江东新区代管。
区划详情
2022年10月,源城区下辖6个街道、2个镇:
上城街道、
新江街道、
东埔街道、
源西街道、
高埔岗街道、
城东街道、
源南镇、
埔前镇,46个社区,28个村(不含江东新区城东街道)。区人民政府驻
上城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源城区,地处于
珠三角地区与
粤东、
粤北山区的结合部,总面积361.5平方千米。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14°31′34″至114°45′4″,北纬23°31′21″至23°51′之间。
地形地势
源城区位于东江、新丰江交汇处,河源盆地内。区内北部为东江和新丰江冲积而成的东埔小平原,中部为丘陵,南部为东江冲积而成的埔前小平原,西部为低山丘陵区。总体地势为东低西高,最高在西端的
桂山,海拔最高1056米,最低在东江双头村,海拔在46米,境内最大相对高度差为1010米。
境内地貌形态与构造、地层、岩石等有关,是内外动力地壳作用的结果,按成因可分为构造侵蚀,剥蚀侵蚀,侵蚀堆积三种成因类型,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低中心、低山地貌,主丘陵地貌,低山着地地貌,河谷平原地貌等。
境内地层主要包括中新界侏罗系、白垩系、
新生界和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区内的西南部,中东部及东北部一带。岩性主要为沉积碎屑岩类,大山碎屑岩类和松散岩类。裸露总面积约278.2平方千米,占规划区总面积76.26%。
地质构造位于佛冈—新丰江纬向构造带与华夏黄河大断裂构造带的复合地段,形成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南北向构造为东南山构造体系格向,并伴随有多动强烈的岩浆流动,尤以中生代燕山中酸性岩浆广泛侵入为主。区内出现的构造有桂山尾向斜,河源断裂,人字石断裂。
水文地质与地质构造条件相应,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3种基本类型。
工程地质特征与地质、构造地貌及地睛水活动等密切相关,岩土体可分为花岗岩类岩组、碎屑岩组、膏盐含钙质岩组、冲洪积土岩组及残坡层土岩组等。
源城区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水库淤积、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源城区
恐龙化石地质遗迹拥有大量的出土恐龙蛋化石,还有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为世界罕见的集恐龙蛋、恐龙骨骼和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埋藏地。
气候
源城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的城市之一。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源城区历年平均温度21.4℃,历年极端最高温度39.3℃,历年极端最低温度-3.8℃;历年平均年降雨量1953.2毫米,历年平均年雨日159天;历年平均年日照时数1942.8小时。源城区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亚热带作物。
水文
源城区境内的河流,统属于
珠江水系的东江干流水系。一级支流新丰江和东江干流穿越境内,两江河段(源城)的河流比降落差不大,流速较缓慢,河面较宽阔。除东江、新丰江河段外,源城区还有埔前河、七磜河、木京河,高塘水、赤坑水、洪洞水、万洞水、蓝田水,香车河、双下水等河流10条,其集水面积不大,均在100平方千米以下。其中埔前河、七磜河、香车河是源城区较大的河流,集水面积都在40平方千米以上,区内主要河流有:东江、新丰江、埔前河、七磜河、香车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92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结果报告,源城区集体土地363459.1亩,占总面积67%;国有土地107409.7亩,占总面积20%;未定权土地71849亩,占总面积13%。截至2009年底,源城区常用耕地面积33233亩。
生物资源
源城区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桂山自然保护区有广东最大、世界少有的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物种资源丰富,与肇庆
鼎湖山、云南
西双版纳并称“沙漠腰带上的东三奇”。全区有野生
维管植物193科486属783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7科7属7种,如金狗、
桫椤、水蕨、
苏铁蕨、
樟树、半枫荷、
花榈木等。全区有脊椎野生动物215种。其中有蟒蛇、
金钱龟、穿山甲等10多种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
源城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据地质部门探明的矿藏有铁、铜、锌、煤、水晶、粘土、萤石、瓷土等11种。铁矿主要分布在埔前桂山一带,属风化淋滤铁矿,含铁品位达45%以上,但储量规模较小,在10万吨以下;铜矿、
锌矿分布在埔前、桂山,储量不大;煤矿分布在埔前、桂山,但煤层薄,煤质差,硬石多;
萤石矿主要分布在源南镇胜利村至东源县仙塘镇到吉村一带,储藏量约在510万吨左右;
水晶矿分布在东埔的白石嶂一带,但矿石含晶性不高,水晶个体小;
瓷土矿分布在源西的白岭头村和高塘村至东源县的徐洞村一带,储量大;配料
粘土矿分布在源西的白岭头一带。
水力资源
源城区雨水充沛,多年平均年产水量3.7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610立方米。东江多年过境水量144.24亿立方米,新丰江多年过境水量24.6亿立方米。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44.30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为42.00万千瓦,至2013年已开发34.2万千瓦(含新丰江水电站33.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81.43%。
人口
2021年,源城区常住人口70.75万人,比上年增加0.34万人。城镇人口比重95.51%,城镇人口67.57万人。户籍总人口34万人,比上年增加0.38万人,增长1.1%;出生人口3708人,出生率10.97‰;死亡人口622人,死亡率1.84‰;自然增长率9.13‰。常住人口70.75万人(不含城东街道办事处的常住人口为65.68万人),2021年,源城区户籍人口34万人(不含城东街道办事处的户籍人口为32.43万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人口总量稳定增长
年末户籍总人口34.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7万人,增长0.8%。全年出生人口3125人,出生率8.98‰;全年死亡人口1448人,死亡率4.16‰;自然增长率4.81‰。
经济运行态势平稳
根据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550.3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6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15.73亿元,同比下降0.4%;第三产业增加值330.86亿元,同比增长0.2%。
2024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不含高新区、城东街道,下同)322.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0%,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81.77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237.16亿元,增长0.7%。三次产业结构为1.1:25.4:7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5.3%、50.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04、0.44和0.4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新增就业385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703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2024年,全区“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共培训3163人,其中,“粤菜师傅”培训151人,“南粤家政”培训902人,“广东技工”培训2110人。
物价水平略有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下降0.1%,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呈“五升三降”,衣着类上涨4.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食品烟酒类上涨0.4%,医疗保健类上涨0.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下降0.2%;居住类下降1.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6%。
农业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1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3.93亿元,增长9.4%,林业产值0.15亿元,增长52.1%,牧业产值1.48亿元,下降3.9%,渔业产值0.23亿元,增长7.7%,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12万元,增长7.9%。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86万亩,增长0.02%;总产量1.14万吨,增长0.04%。蔬菜(含菌类)种植面积3.27万亩,增长2.4%,产量4.39万吨,增长1.8%。水果种植面积1.1万亩,增长1.2%,产量0.55万吨。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良好
2024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家,比上年末增加6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3%。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2%。
建筑业形势不佳
年末具有资质等级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施工企业8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02亿元,同比下降8.5%。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12.5%。
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保持稳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6.7%;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1.51亿元,增长5.3%;金融业增加值23.52亿元,增长3.1%;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3.68亿元,同比增长0.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7亿元,下降0.8%;房地产业增加值25.08亿元,下降4.5%;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3.85亿元,下降5%。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6.59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1%,教育业营业收入增长19.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8亿元,增长94.4%。
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资增速下滑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8.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8.1%。民间投资下降22.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增长4.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9.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22.9%。
房地产明显承压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6.9%。按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下降50.2%;办公楼投资下降50.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77.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1.43万平方米,下降44.1%;商品房销售额19.38亿元,下降39.7%。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不景气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83亿元,同比下降5.3%。从商品类别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书报杂志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表现较好,分别增长11.8%、18.5%、36.9%。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汽车、家电连续三个月实现增长。12月当月,全区限额以上单位汽车和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类零售分别增长2.2%和44.3%。
对外经济
外资外贸表现较好
全年进出口总额69.3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出口总额54.5亿元,增长14.1%;进口总额14.8亿元,下降19.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9亿元,增长499%。
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保持平稳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6亿元,增长7.2%。其中税收收入5.03亿元,下降6.6%;非税收入3.82亿元,增长3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57亿元,增长34.9%。民生支出合计29.36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80.3%,其中,粮油物资储备、城乡社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297.8%、291.3%和84.6%。
金融市场稳步发展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76.56亿元、增长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8.66亿元,增长3.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91.63亿元、增长0.4%。
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逐步提高
2024年1-9月,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7元,增长4.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59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75元,增长7.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8.82万人,净增0.10万人;参加城乡养老保险7.32万人,净增0.3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7.60万人,减少0.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14万人,净增0.0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8.18万人,净增0.3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73万人,净增0.4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8.44万人,净增0.09万人。全区享受城乡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2629人,共发放城乡低保救济金2094万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全区共有幼儿园139所,在园幼儿2.67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9.82%。小学55所,在校学生8.61万人,小学毛入学率104.98%,小学净入学率100%。普通中学38所,其中初中27所,高中11所。初中在校学生4.45万人,初中毛入学率110.4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72%。高中在校学生2.1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47%。
科技创新成效凸显
2024年全年共推荐申报省、市、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项,通过立项4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68家。2024年全年专利申请授权量376件;有效发明专利量220件,增长4.3%。
文化体育旅游卫生
文体事业欣欣向荣
年末全区共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86个,其中区级文化事业单位5个,镇街综合文化站7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4个;年末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2个,总藏量141.41万册/件。全区体育健儿在参加市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荣获全省体育比赛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2枚。全年共举办群众体育活动13次,竞技体育活动3次。体育人口达26.39万人。
旅游经济发展迅速
年末全区共有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3个,国家2A级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1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个,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50强1个、广东省特色小镇1个,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省级旅游精品线路5条;各类旅行社56家。已评定的星级旅游宾馆(酒店)7家,其中五星级旅游宾馆(酒店)1家,四星级旅游宾馆(酒店)2家。
卫健事业全面进步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84个(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共8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43张,增长0.6%;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共921张,增长23.0%。卫生工作人员共3684人,增长1.5%。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27人,比上年增加23人,其中执业医师1008人、执业助理医师190人、注册护士1691人、药剂人员159人、检验人员114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65人。
交通运输
源城区是粤东北的交通枢纽,水陆交通比较发达。境内
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河汕公路横跨东西, 205国道、西环路、
粤赣高速公路分别从城区的东西两边通过,中国南北第二大动脉
京九铁路以及
广梅汕铁路连接城区。东江航运上可达龙川,下可通惠州、广州。
2021年,源城区公路通车里程875公里,比上年增长0.3%。旅客运输总量146万人,下降12.3%;旅客运输周转量2.05亿人公里,下降12.2%;货物运输总量1584万吨,增长50.4%; 货物运输周转量17.0亿吨公里,增长54.7%。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源城区共有幼儿园131所,在园幼儿3.33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9.80%。小学55所,在校学生8.72万人,小学毛入学率105.34%,小学净入学率100%。普通中学39所,其中初中28所,高中11所。初中在校学生4.15万人,初中毛入学率117.55%,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8.19%。高中在校学生1.9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27%。
科学技术
2021年,源城区共组织推荐申报省、市、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项,通过项目15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1家,新增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9家,新增3家;市级农创中心20家,新增1家;高新技术企业63家,新增9家。专利申请授权量807件,比上年增长21.7%,有效发明专利量152件,比上年增长16.0%。
文化事业
国家一级图书馆:
河源市图书馆、
源城区图书馆。国家一级文化馆:源城区文化馆。
2021年,源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84个,其中区级文化事业单位5个,镇街综合文化站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2个;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2个,馆藏量125.52万册(件),总流通52.49万人次。
体育事业
2021年,源城区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7枚。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5次,体育人口18.35万人。
医疗卫生
2021年,源城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0个(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8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679张,比上年增长4.4%;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045张,增长5.3%。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80人,其中执业医师667人,增长2.1%;执业助理医师167人,注册护士1275人,药剂人员132人,检验人员90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49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源城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8.04万人;参加城乡养老保险6.66万人,净增0.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81万人,净增0.2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7.11万人,净增0.7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6.94万人,净增1.0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61万人,净增1.2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0.54万人,减少0.3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额1.42亿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支付额5.72亿元。享受城乡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3814人,共发放城乡低保救济金2523万元。
历史文化
综论
源城区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建县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辖区内有建于南宋的龟峰塔、明朝万历年间的李焘故居、逍遥岩、草行丘屋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源城区是最早的客家先民的落居地之一,源城区是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市辖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源城区地处两江交汇之处,各种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广府文化便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清乾隆年间,前来河源从商的
广府人越来越多,
广府文化随之而来,散播到河源各地,源城区方言里还有不少受着
白话的影响。饮早茶的习惯,茶点的制作,建筑、服饰等,或多或少地受到
广府文化的影响。
方言
源城区属客家方言区,语言受正统客家话及白话(广州话)的影响较大,有的词语读音与梅州话相似,少数词语与广州话相近,但全区语言总体上属客家方言。
客家民俗
源城区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源城区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客家民居
源城区的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变化,有围龙屋、
走马楼、
四角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围龙屋。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风景名胜
源城区有景区(点)14个(
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国际旅游度假区、野趣沟旅游区、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七寨湖公园、革命烈士陵园、新丰江音乐喷泉、
龟峰塔、太平古街、李焘故居、
鳄湖公园、福源果场、东兴旺农业生态园、乡梦邻里特色民宿),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国际旅游度假区),广东省旅游度假区1个(巴伐利亚庄园),在建旅游项目7个(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国际旅游度假区、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保利勤诚达响水国际旅游度假区、“四季花海”特色小镇、河源体育产业园、南天中医药生态养生谷),待深度开发旅游资源7个(革命烈士陵园、双下古村落、罗焕荣故居、龟峰塔、太平古街、李焘故居、鳄湖公园)。
太平古街
太平古街,临近东江支流新丰江畔,采用民国时期流行的“上楼下廊”式的骑楼结构,走在其中,颇似行走在广州的一德路、北京路一带。河源太平古街始建于清朝,全长300米,鼎盛时期有300多家商铺进驻其中。太平古街原名叫十字街,因早年商业兴旺,整条街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故改名为太平街。
巴伐利亚庄园
巴伐利亚庄园,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占山地10平方千米(水域近2平方千米),是粤港两地造园”的创新文旅示范项目。
河源市烈士陵园
河源市烈士陵园,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公园路中山广场西侧,始建于1958年,是原河源县人民政府为纪念阮啸仙等革命先烈而建立的,原命名为“啸仙烈士陵园”,2002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河源市烈士陵园。陵园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园内建有阮啸仙烈士纪念亭,阮啸仙烈士塑像,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墓,河源市革命历史、革命烈士纪念馆。
地方特产
河源米粉
河源米粉,广东省河源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河源生产米粉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以“霸王花”米排粉为代表的米粉产品,因其外形美观、有爽滑感、不沾牙、不夹生、不易断条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2003年12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河源米粉”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荣誉称号
2015年12月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2016年8月,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城“。
2017年12月,源城区获“全国老年气排球之乡”荣誉称号。
2018年8月13日,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授权,广东省教育厅授予河源市源城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称号,并颁发牌匾。源城区为全市第一个获得“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称号。
2019年8月,源城区荣获第二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20年6月,被评为第二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1年1月14日,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2021年11月,拟将其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2年12月,被评为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3年,源城区被命名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