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镇,隶属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地处三台县中部偏东,涪凯两江交汇处,东以涪江河为界,与东塔镇、百顷镇隔河相望;东南与中新镇相邻;南与断石乡相邻;西南与古井镇接壤;西与乐安镇相连;西北与灵兴镇交界;东北与北坝镇为邻。镇人民政府驻地距绵阳市区56.5千米。总面积85.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潼川镇户籍人口118033人。
历史沿革
南朝设北伍城县。历为州、郡、府、路、县治所。
清,为潼川府、三台县治。
民国名城厢镇,为三台县治。
1950年,设一伍驻城厢镇(改为城关镇),后增长坪、广化、云鼎、东山等乡。
1952年8月,城关镇增设为第一伍。
1953年,撤4街公所。
1955年10月,改为城关区。
1956年3月,城关伍改城关镇(区级)。
1981年6月,改为潼川镇。
1992年9月,琴泉区并入。
1997年10月,北坝、东塔析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0年,辖城关镇、北坝(真武乡)、广化乡,
1952年8月,辖东、南、西、北4个街公所(乡级)、13居民段。
1953年,辖13居民段。
2011年末,辖下东街、老西街、大十字、解放街、建设街、皂角城、西门、凯涪、曲江、蟠龙、草堂、梓锦12个社区,凤凰、佳桥、盐井、柳林、龙青、长丰、长新、花园、长沟、金山、橙园、顺江、云鼎、天保、白鹤、胜丰、蟠龙、庆丰、解放、互利、林茂、大河、平渡、光明、大兴、石宝、百花、长林、樟泉、同心30个村;下设232个居民小组,269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潼川镇辖10个社区、1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北泉路4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潼川镇地处三台县中部偏东,涪凯两江交汇处,东以
涪江河为界,与
东塔镇、
百顷镇隔河相望;东南与
中新镇相邻;南与
断石乡相邻;西南与
古井镇接壤;西与乐安镇相连;西北与灵兴镇交界;东北与北坝镇为邻。镇人民政府驻地距绵阳市区56.5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2.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3千米,总面积8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潼川镇地处涪江、凯江两岸冲积平坝和丘陵地带,地形以丘陵为主。
气候
潼川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年平均283天。年平均降水量882.2毫米。
水文
潼川镇境内有涪江、凯江两条河流通过,境内河道长11千米,分别源于松潘和茂汶县境。
自然资源
潼川镇境内矿藏资源有页岩、沙石、沙金、石油和天然气。
2011年末,潼川镇有耕地面积36182亩,林地面积33700亩。
人口
2011年末,潼川镇辖区总人口13.0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4万人,城镇化率64%。另有流动人口1.3万人。总人口中,男性6.56万人,占50.3%;女性6.48万人,占49.7%;14岁以下3.69万人,占28.3%;15~64岁7.4万人,占56.7%;65岁以上1.95万人,占1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2.97万人,占99.5%;有回、彝、羌等少数民族,共700人,占0.5%。2011年,潼川镇人口出生率8.8‰,人口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4.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525人。
2017年末,潼川镇常住人口156752人。
截至2019年末,潼川镇户籍人口11803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潼川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286元。
截至2019年末,潼川镇有工业企业131个,其中规模以上1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75个。
第一产业
2011年,潼川镇农业总产值34701万元,比上年增长14.8%,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2.2%。
潼川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6781吨,人均205.4千克,其中水稻17060吨,小麦8957吨,玉米774吨,红苕274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蔬菜。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831亩,产量2132吨,其中花生90吨;蔬菜种植面积7614亩,产量15640吨,主要品种有韭菜、棒菜、萝卜、白菜、花菜,其中韭菜500吨,花菜300吨。
潼川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出栏7.2万头,年末存栏3万头;耕牛饲养量4153头;家禽饲养量152万羽;畜牧业总产值1.4亿元。
2011年,潼川镇绿色环保农产品有藕、葡萄、核桃、麦冬等。
第二产业
潼川镇初步形成了纺织加工、机械、化工、食品、建材等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49.9%。
2011年,潼川镇有工业企业541家,职工19838人,实现工业增加值8.3万元,比上年增长9%。
第三产业
2011年末,潼川镇有商业网点6030个,职工2.6万人。2011年,城乡集市贸易市场6个,年成交额4000万元。
交通运输
2011年,潼川镇境内有省、市、县段公路3条,总长42千米,其中绵三、三射2条一级公路横穿境内;成德南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10千米,双向六车道,有踏水桥1个出口,直通县城。县、乡、镇级公路7条,总长72千米。境内有凯、涪2江川流而过,在县城东南2次汇合,形成两江环绕。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潼川镇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3470人,专任教师71人;小学9所,在校生9140人,专任教师52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6所,在校生6392人,专任教师42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98%;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11195人,专任教师625人。主要学校有三台中学、三台一中,其中三台中学是国家级示范高中、三台一中是四川省示范高中。
文化事业
2004年3月,潼川镇开通有线广播站4个。现有广播喇叭150只,入户率100%。2004年开通调频转播台。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46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00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2011年末,潼川镇有文化站1个,活动中心42个;各类文化专业户4个;各类图书室42个,藏书8万余册;有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市、县级优秀项目传承人39人。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成员42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潼川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个;病床620张,专业卫生人员97人,其中执业医师33人,注册护士22人。
体育事业
2011年末,潼川镇有体育场地11个。95%的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社会保障
2011年,潼川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736户,人数12625人,支出2727万元,比上年增长12%,月人均180元,比上年增长8%。
2011年,潼川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36人,支出185万元,比上年增长33%;农村五保集中供养52人,支出4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65人,支出64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78人次,支出46.9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支出11.1万元。
2011年,潼川镇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2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24.5万元,比上年增长5.5%。敬老院1所,床位200张。社区服务设施17个,其中社区服务站12个。慈善超市13个。新增就业人员3140人,有250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6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150人。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潼川镇有邮政网点6个,投递点4个。
2011年末,潼川镇有电信服务网点6个;固定电话用户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4万户。
2011年末,潼川镇有天然气供气站2个,天然气用户36857户,其中工业用户11户,居民用户36171户,燃气普及率为80%,月天然气平均用量200万立方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因古为潼川府治而得名。
非物质文化
潼川豆豉、涪江号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景名胜
琴泉寺位于三台县潼川镇北泉路左侧的长平山腰。始建于北周(公无557—581年),初名安昌寺,经隋,于唐初更名慧义寺,南宋易名护圣寺,因寺后山泉滴声似琴,明朝万历时已称琴泉寺。
从唐初起琴泉寺就按星象落座建殿修阁。现存建筑为清代和民国所建,主体建筑由座西北朝东南的并排双
四合院相连而成,布局特别,处于历代山寺的主要位置。左
四合院有前殿、正殿和左右偏殿,右四合院有偏殿和厢房。整个建筑面积1602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正殿,又名观音殿。面阔三间14米,进深六间12.1米,建筑面积168.4平方米;前殿,带山门,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面阔五间18.9米,进深三间5.8米,建筑面积109.62平方米。
古城墙为清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公元1767年—1770年)在明代城垣基址上按府城规格扩建的(因此时已是潼川府城)。南门城楼及门洞和东门门洞保存完好。南门和东门城墙高6米、厚9.8米;门洞分内洞和外洞,外洞高4米、拱跨3米,内洞高4.5米、拱跨3.6米,均为纵联式券拱;城墙周长1.2米、高和宽0.3—0.35米的条石垒砌。南门城楼为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梁架为抬梁穿逗混用式,九架梁前后单双步梁分心用九柱,中柱两旁立柱密集,柱间最近距离仅0.38米;城楼面阔五间共12米,进深八间共6.8米,脊高7.5米,建筑面积81.6平方米。东门外门洞间双扇铁皮木质城门基本保持完好。南门至东门再至北门段城墙有部分保存完好,南门至老西门段大部分城墙保存完好,现存城墙总长度超过2.5公里。1996年,古城墙和东、南城门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