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PPI)又称猪繁殖障碍病,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以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为特征。
流行病学
各种不同年龄、性别的
家猪和野猪均易感。
传染源主要来自感染细小病毒的母猪和带毒的公猪,
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病毒能通过胎盘
垂直传播,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感染
种公猪也是该病最危险的传染源,可在公猪的精液、
精索、
附睾、性腺中分离到病毒,种公猪通过配种传染给易感母猪,并使该病传播扩散。
发病机理
PPV感染猪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部分研究结果表明:PPV对猪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母猪
受精卵细胞的影响,二是对
胎儿发育的影响。
临床症状
猪群暴发此病时常与木乃伊、窝仔数减少、母猪
难产和重复配种等临床表现有关。在怀孕早期30-50天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
怀
孕中期50-60天感染,胎儿死亡之后,形成木乃伊,怀孕后期60-70天以上的胎儿有自免疫能力,能够抵抗
病毒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胎儿,可见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
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取流产胎儿、死产仔猪的肾等材料处理后接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病毒抗原的检查:(1)PPV荧光抗体直接
染色法:在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接种的细胞片中
细胞核不着染,即可确诊。(2)PPV酶标抗体直接染色法:在普通
生物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情况,若未接种PPV的正常
对照细胞片中细胞核无棕色着染现象,而接种的PPV的细胞片中细胞核着染,即可确诊。(3)PPV血凝试验:若发现稀释后的样品有凝集红细胞的现象,而正常PBS红细胞对照无自凝现象,则可认为样品可疑还需用特异性的PPV标准阳性血清作
血凝抑制试验,如能抑制样品的血凝现象,即可确诊为PPV。
血清学检查: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最为常用)。PPV血清
中和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
病料采集:取流产胎儿、死产仔猪的肾、睾丸、肺、肝、肠系膜淋巴结或母猪胎盘、
阴道分泌物,制成
无菌悬液,备用。
防治
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细小病毒(PPV)对外界环境的
抵抗力很强,要使一个无感染的猪场保持下去,必须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如需要引进
种猪,必须从无细小病毒(PPV)感染的猪场引进。当HI
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方准许引进。引进后严格隔离2周以上,当再次检测HI阴性时,方可混群饲养。发病猪场,应特别防止小
母猪在第一胎采食时被感染,可把其
配种期拖延至9月龄时,此时
母源抗体已消失(母源抗体可持续平均21周),通过
人工主动免疫使其产生免疫力后再配种。
疫苗预防公认使用疫苗是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是提高母猪
抗病力和
繁殖率的有效方法,已有10多个国家研制出了细小病毒(PPV)疫苗。疫苗包括
活疫苗与灭活苗。活疫苗产生的
抗体滴度高,而且
维持时间较长,而灭活苗的免疫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半年。
疫苗注射可选在配种前几周进行,以使怀孕母猪于易感期保持坚强的免疫力。为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可采用两次
注射法或通过测定HI滴度以确定免疫时间,抗体滴度大于1:20时,不宜注射,
抗体效价高于1:80时,即可抵抗PPV的感染。在生产上为了给母猪提供坚强的免疫力,最好猪每次配种前都进行免疫,可以通过用灭活油乳剂苗两次注射,以避开体内已存在的被动免疫力的干扰。将猪在断奶时从污染群移到没有细小病毒(PPV)污染地方进行
隔离饲养,也有助于本病的净化。
要严格引种检疫,做好隔离饲养管理工作,对病死尸体及污物、场地,要严格消毒,做好
无害化处理工作。
感染母猪所产的死胎、
仔猪及子宫内的
排泄物中均含有很高滴度的
病毒,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感染种公猪也是该病最危险的传染源,可在公猪的精液、精索、附睾、性腺中分离到病毒,种公猪通过配种传染给易感母猪,并使该病传播扩散。
污染的
猪舍是
猪细小病毒的主要储藏所。在病猪移出、
空圈4.5个月,经彻底清扫后,再放进易感猪,仍可被感染。污染的食物及猪的唾液等均能长久地存在
传染性。
仔猪、胚胎、胎猪通过感染母猪发生
垂直感染;公猪、
肥育猪和母猪主要是经污染的饲料、环境经
呼吸道、生殖道或消化道感染;初产母猪的感染多数是经与带毒公猪配种时发生的;鼠类也能传播本病。
本病具有很高的
感染性,易感的健康猪群—旦病毒传入,3个月内几乎可导致猪群
100%感染;感染群的猪只,较长时间保持
血清学反应阳性。本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节或母猪产仔和交配季节。母猪怀
孕早期感染时,胚胎、胎猪
死亡率可高达80%~100%。母猪在怀孕期的前30~40天最易感染,孕期不同时间感染分别会造成死胎、流产、木乃伊、产弱仔猪和母猪久配
不孕等不同症状。病毒的
感染率与动物年龄呈正比。
二、临床症状
怀孕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产木乃伊、产后久配不孕等。其他猪感染后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三、诊断
猪细小病毒感染可以依据临诊症状和
流行病学做出初步诊断,一般认为,如果仅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
发育异常等繁殖障碍症状,同时有证据表明是
传染性疾病时,应考虑到猪细小病毒感染的可能,但是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自从首次报道猪细小病毒病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
诊断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从
病毒分离鉴定、血凝及
血凝抑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荧光抗体试验、
乳胶凝集试验等,到
核酸探针、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但是各种诊断方法各有利弊,其中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通认可,在临诊检测中被广泛应用。
病毒分离和鉴定是直接检测病原,其用于诊断的最大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最后确诊,但是检测结果常受胎儿死亡时间的影响。一般用于检测该病的
病料为流产或死产胎儿的新鲜脏器(如脑、肾、肝、肺、睾丸、胎盘及
肠系膜淋巴结等),其中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的分离率最高。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是鉴定猪细小病毒病抗原可靠而又敏感的诊断技术。取胎猪组织制备
冰冻切片,再与标准化试剂反应,在几小时内可以完成试验。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其有特异、敏感、快速、
检出率高的特点,是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常用的辅助方法。
在猪细小病毒的
血清学诊断方法中,
血凝抑制(HI)试验是检测猪细小病毒抗体最常用的方法,一般采用试管法或微量法。该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方便,灵敏度也较高,不过在该方法操作中,需要对待检血清进行热灭活处理,然后用
红细胞泥吸附,以除去血清中的非
特异性血凝素,进而用
高岭土吸附以除去或减少血清中非特异性血凝抑制因子。影响
血细胞凝集的因素有:试验温度、红细胞种类、供血动物的年龄等。近些年,建立了检测PPV
血清抗体的乳胶凝集诊断方法,致敏的乳胶抗原与PPV阳性血清反应,可以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其特异性较高,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尤其适合于临诊上的现场检测和该病的早期
定性诊断,被许多学者誉为“傻瓜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是一种分子水平的
检测技术,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类症鉴别诊断,是近二十年来应用较多的一项诊断技术,适宜于实验室进行猪细小病毒感染的诊断。但该方法的
技术含量高,只能在
专业实验室应用,不适合大面积临诊诊断和现场应用。
本病应与
流行性乙型脑炎、
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慢性非典型
猪瘟、
衣原体感染、
猪布氏杆菌病等疾病进行鉴别区分。
四、治疗
2.对延时分娩的病猪及时注射
前列腺烯醇注射液引产,防止胎儿腐败,滞留子宫引起
子宫内膜炎及不孕。
3.对心功能差的使用
强心药,机体脱水的要静脉补液。
五、体会
.据调查,猪细小病毒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可能与未经免疫或
免疫程序不科学,引种不慎有关。为此要加强该病的引种检疫及免疫工作,
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
2.猪细小病毒病免疫一定要谨慎,使用不当可人为传入病情。猪场无该病感染,最好不免疫,必须免疫时,最好使用灭活苗。
3.对延时分娩的猪要及时引产。
实践证明,用前列腺烯醇注射液注射安全可靠,并有利于
胎衣排出。
猪细小病毒病,
猪乙型脑炎,
猪蓝耳病,
猪伪狂犬病是母猪四大繁殖障碍性疾病。
病原学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是猪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
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的自主型细小病毒,血清型单一,很少发生变异,所有分离株的血凝活性、
抗原性、
理化特性及复制装配特性等均十分相似或完全相同,而且猪细小病毒与同型的其他自主型细小病毒在
结构与功能方面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成熟的猪细小病毒完整
病毒粒子外观呈六角形或圆形,具有典型的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无
囊膜,
衣壳由32个
壳粒组成,直径约为25~28nm。本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对热具有强大抵抗力,56℃30min不影响其感染性和血凝活性,70℃2h仍不使其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但是80℃5min可使其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对脂溶剂(如
乙醚、
氯仿等)有抵抗力;对酸、
甲醛蒸汽和
紫外线均有一定抵抗力;但是在0.5%
漂白粉或
氢氧化钠溶液中5min即可被杀死。该病毒具有良好的血凝活性,能够凝集人的O型、
豚鼠、
大鼠、鸡、猫、猴的红细胞,但是不能凝集牛、
绵羊、仓鼠、猪的红细胞,其中以凝集豚鼠红细胞为最好,在凝集鸡红细胞时存在个体差异。
本病毒一般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如原代
猪肾、
猪睾丸细胞和
传代细胞PK-15,IBRS-2等)上增殖,其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
核固缩和溶解,最后许多
细胞碎片黏附在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呈“破布条状”。另外,不同
毒株间存在培养温度
依赖性差异,从而可以解释不同分离株在猪体内的复制能力和
毒力差异的现象。
妊娠病理变化
在非妊娠母猪没有发现大体病变和镜下病变,怀孕母猪在自然感染时也没有大体
病理变化,但在妊娠后于子宫内人工接种病毒,可以出现
固有膜深层和
子宫内膜区域出现
单核细胞的聚集,导致胎猪出现组织病理变化,引起胎儿的细胞浸润,在胎儿的大脑、脊髓和
眼结膜有
浆细胞和
淋巴细胞形成的
血管套,但是子宫的病变更加明显。
妊娠早期的胎儿
免疫力低下,感染后可以出现较多肉眼变化,包括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偶尔可见充血和血液渗入组织内,伴随
体腔内浆液性
渗出物的淤积,出现
淤血、水肿和出血,胎儿死亡后随着逐渐变成黑色,体液被
重吸收后,呈现“木乃伊化”。由于病毒和病毒抗原大量分布于感染的
胚胎组织,死亡胎儿的镜下病变主要是多数组织和血管广泛的
细胞坏死 疫苗市场
需求
2011年我国
能繁母猪平均存栏量约6,380万头,加上种公猪的存栏量,我国种猪平均存栏量约为7,000万头。按每头种猪每年应免2次测算(每次配种前免疫一次),我国猪细小病毒病疫苗
市场容量约有2亿毫升,
市场空间巨大。猪细小病毒病尚未纳入国家
重大动物疫病政府强制免疫范围,属于养殖户自愿接种。但随着生猪养殖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该病对生猪养殖业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对猪细小病毒病的自愿接种预防规模将不断扩大。
供应
国内生产
猪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企业主要有
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上海海利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猪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采用的
毒株系自主研发的CP-99 株,具有产生病毒含量高、
免疫原性好的特点,在
工艺技术上则采用了新型
佐剂、新型
灭活剂以及美国先进的
超滤系统和
乳化技术,产品具有免疫效力强、
应激反应小、安全性高的特点,获得了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