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华,字崇闇,号园长,广东东莞石排镇上汴村人,汉族广府民系。明代万历46年(1618年)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曾任明代武学教授、礼部员外郞、福建按察使、礼部侍郎。诗文书画皆佳。
人物简介
王应华,(1600-1665)字崇闇,号园长,明代万历46年(1618年)举人,东莞石排埔心上汴村人氏。崇祯元年进士。曾任明代武学教授、礼部员外郞、福建
按察使、
礼部侍郎。诗文书画皆佳。
据
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徐作霖《海云禅藻集》记载,王氏约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历万历、崇祯、
弘光、
隆武、绍武、
永历六朝,入清又经顺治、康熙二世,仕于明,则先后历资政尹、
通议大夫、礼部祠祭司郎中、
工部营缮、
礼部左侍郎、吏、户、兵三部左右侍郎、右参政、海道并宁绍粮道、兵备副使、浙江
提督学政、福建
按察使等职,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与东莞人
苏观生等拥立绍武即位于广州,为
东阁大学士,同年十二月绍武败亡,
苏观生等死节,王氏则降清,然旋即投永历,为光禄寺卿。
人物经历
从崇祯元年(1628年)入仕,至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中弃官回乡,这十七年乃王氏一生中经历颇复杂的一个时期,但有关他的行状事迹,史载甚为简略,只知道他登第后即除武学教授,再迁工部主事,
礼部员外郎,此后又升宁绍道副使,这个官职的全称应当是宁绍道兵备副指挥使或招讨副使,是个武职,大致相当于宁波、绍兴军分区副司令员,为从五品或从六品。
王氏任宁绍道副使,大概是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祯十五年前后,王氏再由武职转任文职,为浙江提学副使。明以科举取士,
学政总一省之科考、举业,掌一省学人之仕途命运,是个与
总宪、巡抚可平揖抗礼的官职,往往以硕儒重臣并负才略时誉者充任。《广州府志》称王应华在此期间“视学浙省,别厘弊陋,不事请托,论文务抒写性灵,空所依傍,一时名宿悉出其门。”
大约在崇祯十五年之后,王应华晋升为福建按察使。从不入品级的教授做到正三品的按察使,王氏用了十七年的时间,可算是官运亨通,升迁极快的。据王氏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撰写的《徐氏族谱序》中自称,除上述之外,他一生历任过的官职还有资政尹、
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吏、户、兵三部左右侍郎、右参政、海道并宁绍粮道、礼部祠祭司郎中、工部营缮虞衡二司主事等。可以想见其人沉浮宦海,非一般以时艺搏功名者可类比。但是在四十五岁这一年,王应华遇上了甲申之变。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破北京外城,明思宗
朱由检走投无路,自缢殉难。王应华当时在福建按察使任上,闻变即跑回石排老家了。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师下江南,灭
弘光政权,
福王死难。六月,
鲁王朱以海据绍兴,自称监国,招抚天下。闰六月,
郑芝龙等拥立
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即皇帝位,改元
隆武。王应华闻知福州立了新皇帝,随即入闽,被隆武任命为
礼部侍郎。
顺治三年六月,清师破绍兴,鲁王出降,后又逃亡海上,直至顺治十年(1653年),困守海岛,四望愁怅,实在扛不住了,始去名号。八月,清师破福州,
隆武被俘,绝食而死。十月,
桂王朱由榔即帝位于
肇庆,改元
永历。当福州陷落之际,唐王的弟弟
朱聿鐭由海路逃到广州。随朱聿鐭入粤的
隆武朝大学士
苏观生听说
桂王在肇庆改元即位,非常不满意。《粤事记》里说:“永历立…
肇庆府去
广州府仅四百里,拥立时无一函商及三司各属;既立后,复不颁新天子诏,元勋大老惟鬻爵择腴是务。”
苏观生拉拢逃到广州的王应华、
何吾驺、顾元镜、关捷先等,决意另立新君。
苏观生也是东莞人,与王应华有同乡之谊,二人一拍即合。顺治三年十一月五日,
苏观生以前大学士、王应华以前侍郎、顾元镜以前布政使的身份驰驿两广,宣布拥立朱聿鐭于广州即帝位,改元
绍武——也就是绍承
隆武、昭示政权继承正当合法之意,苏观生、王应华等同为
东阁大学士,并掌国事。
后来,清军破广州城,苏观生缢死,绍武被杀。王应华逃到肇庆投靠永历,并任光禄寺卿。但此时
永历政权也朝夕不保。广州陷落后,
肇庆失去屏障。顺治四年元月二十九日,永历从
宦官之议,逃入梧州,王应华等官员自然从驾而逸。二月,清将
李成栋破梧州,永历逃往桂林。四月,清师渡海,克琼州,永历君臣逃往湖南。五月,驻武岗。八月,清师破长沙,永历逃往柳州。十二月初,再逃桂林,十日,至南宁。
从顺治四年始,永历君臣被清军追得反复在
梧州、桂林、南宁、
肇庆、广州之间来回亡命,直至顺治十三年,广西全境失守,再逃入昆明。两年后,
吴三桂入缅,执杀永历,最后一个南明政权宣告终结。王应华回乡隐居,康熙四年(1665年),王应华老病而逝,年六十六岁。
主要成就
王应华晚年,以擅书画而见称于一时。
现今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艺术馆、
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浙江绍兴博物馆、
东莞市博物馆等均收藏有王氏的传世书画作品。《中国书法大辞典》称其:“画擅兰竹,书工行草,略近南宫。”《岭南画征略》论其画曰:“萧疏荒率,盖以寓黍离之悲焉。”《岭南书法史》则称其书:“横肆无匹,笔意苍劲,格韵甚高。”、“可惜王氏书法传世者不多,否则真可与
黄道周、倪元璐诸公并驱。”
王氏“画擅兰竹”,晚年则喜写兰石,他的画清瘦荒率,笔意深远,好以飞白大石傍线兰数丛为构图,笔法精细,不施墨彩,是中国传统书画中典型的文人画,而非画家之画。从他的书画风格来说,与明末清初的
傅山、
朱耷、
石涛等孤臣孽子是一个路数,与朱耷可说并擅枯荷折兰之美,唯少缺朱耷的悲凉愤恨和悬崖撒手的绝望心境。所谓“黍离之悲”,到底是隔了一层血肉粘黏,与国破家亡、
向隅泣血的大悲恨乃有霄壤之判。
王氏的书法“略近南宫”,大略是指他早期的作品。南宫体多用侧笔,拖腕劲健,“八面出锋”,实际上与
米芾天性颠狂乖张、不拘于世态人情有绝大的关系。后世学南宫者,多获效颦之讥。王氏早期的字粗似米南宫,但仔细体味,则更近于
赵松雪、
董其昌之流丽轻滑、用墨柔亮、有锋而无骨。大概在这一时期,王氏游宦四方,难免酬和应答于时辈,所以受到一些馆阁体的影响。到是他晚期的书体,极有
徐渭、
傅山的韵味,用笔枯涩,苍劲而不失河风朔气,“可与
黄道周、倪元璐诸公并驱。”应当算是并不过份的评价。
王氏也擅诗。清
汪兆镛之《棕窗杂记》、徐作霖之《海云禅藻集》、黄登之《岭南五朝诗选》、温汝能之《粤东诗海》均收有他的诗作。此处略抄数章,并试解略:
立秋前一日陪抚军城楼待月
幕府先秋色,高楼皓月开。
军声云峤彻,胜气斗牛回。
席近星河冷,觞传赤羽催。
筹边当重地,前箸愧非才。
此诗不注年代。但从“
幕府”、“军声”、“筹边”、“前箸”等或可推知,大约是在为宁绍道兵备副使任上、受命主持招抚海寇时所作。诗中虽云“觞传赤羽催”,极言边事危迫,但首联“幕府先秋色,高楼皓月开。”起笔从容不迫,展望雄壮;颈联“军声云峤彻,胜气斗牛回。
”则持正有体,意若洋洋;腹联“席近星河冷,觞传赤羽催”体大格高,开张有力;末联“筹边当重地,前箸愧非才。”谦而自信,顾盼生风。全诗壮节回荡,辞气俱胜,略得汉唐五古之风韵,颇有疆臣大宪轻衣缓带、雍贵自许之量,可推知此诗绝非是当
隆武、绍武、永历之时被清军追得狼狈不堪、抱头鼠窜中所作。
曹溪矾洞山庵
石磴溪边五色光,山花细草向人芳。
此诗当作于还乡隐居之后。从诗中流露的心境来看,王氏虽甘为野老遗民,但破国孤臣的心态尚未平复,其时永历或已败灭,灰冷烟尽,故追抚前事,不免悻悻有哀思。“王孙不到
云深处,寂寂啼莺古寺旁。”一联,反用白居易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意,感叹诸王败灭,枯荣心事难了,山花细草犹可“向人芳”,王孙一去则永坠大梦。“
云深处”一语,或实指永历于云南殉国,寓
魏武《短歌行》之“越陌度阡,心恋旧恩”之意也;“寂寂啼莺古寺旁”,则援引杜工部《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典,隐然有长违初志、望东山而哀河洛之叹。
江村春兴
何人车马到春城,高坐临流酒独倾。
十亩黍苗分雨露,一江天色各阴晴。
长堤种竹随时绿,倦鸟归林得意鸣。
潦倒年来复何事?早潮看尽晚潮生。
此诗当作于永历败灭,清鼎底定,回乡已隐居数年之时。诗中“早潮看尽晚潮生”一句,乃道前朝已灭,新朝继起,兴亡不由人之意。“高坐临流酒独倾”一语乃道抱残守缺、孤高而不假辞色的遗民心态。“十亩黍苗分雨露,一江天色各阴晴”则况味复杂。新朝初开,
江山易了主,女儿改了嫁,冷眼旁观者有之,邀进渔利者有之,耻食周粟者有之,佯狂而不合作者亦有之,所谓“分雨露”、“各阴晴”,则指各色人等进退沉浮,一瓢各有所取,虽然语带嘲讽,其实另生怀抱,别有惋转。
遗老心事,忍死偷生为一端,目觑类我者得分雨露而自己犹端着架子、有阶难下为一端,冀或为当道者礼遇延请至再三再四而我犹勉强、最后不得不下终南而再入世则为另一端,以上诸般久俟不得,心中自然侧反难消,“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所以诗中语气有点悻悻然。既为前朝遗民,又为当朝所弃,不免像怨妇一样,有点牢骚。遗而被弃,所守者何?大凡读书人多顾影自怜,何况一个曾输款于
新朝、又为时人诟责的变节之人?“长堤种竹随时绿,倦鸟归林得意鸣”一联尽道此中隐衷。“长堤种竹”,“倦鸟归林”,乃出世也,但以“随时绿”、“得意鸣”自喻,看似自适而有持守,实则心境无奈而微妙。“潦倒年来复何事?”“潦倒”未必关情,“复何事”则曲尽欲进欲退、欲语还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之意。
由此而再回首联,“何人车马到春城,高坐临流酒独倾”,既然关心“何人车马到春城”,则“随时绿”、“得意鸣”言不由衷,故尔弛然叹喟:“潦倒年来复何事?”古诗《西北有高楼》之“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正道此中况杂。由此推知,作此诗时,王氏并非衰年,虽在江村,但仍因春起兴,隐然有冀为新朝起复之意。
就诗法而论,王应华的诗与“前七子”是一路的,属于宗唐派。就以上数章而言,他于诗歌只能算是闲庭散步,尚未得升堂入室之渊奥。但从上述诗章,可以体会到王氏入清之后,虽以遗民自居,但并非心如死灰,仍然有所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