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红山乡王湾村北。遗址在涧河右岸第一台地上,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它的西北与有仰韶、周代文化遗存的史家湾村隔河相望。
历史沿革
从距今约四千年的
新石器时代以来,先民就长时期生活居住在今
洛阳市西工区王湾村一带,生息繁衍,相继地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
遗址特点
堆积文化层
洛阳王湾遗址包括
北朝、
周代和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堆积,其中
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特别厚,一般达3米左右。灰坑分布密集、多重迭打破,说明它延续的时间很长。整个新石器时代
文化层可按其堆积层次、各层的文化遗物差异性,以及遗址相互迭压打破关系,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王湾第一期文化、王湾第二期文化、王湾第三期文化。
遗址结构
王湾第一期文化,房子可分大、中、小三种,全为地上建筑,居住面的结构可分两类:一为草拌泥的红烧土,表面坚硬龟裂;一为石灰质物质做成,近似
现代建筑上用的
三合土,十分坚硬而光滑。墙基结构多为挖槽建筑,内填碎块
红烧土,基内外都有柱洞,有的墙基地面上还铺有大块平整的
砾石。王湾第二期文化,居住面是一种近三合土的白灰面,附近和上面多红烧土块。
墓葬形制
王湾第一期文化,墓葬种类包括长方形竖穴墓、小口尖底瓶葬、
瓮棺葬和二层台竖穴墓。通常成人葬式为单身仰卧直肢葬,头向西北,绝大部分墓葬均无随葬品。人头骨涂朱现象比较普遍。王湾第二期文化,主要长方形竖穴墓,埋葬习俗与第一期基本相同,随葬品一般不丰富,仍见头骨涂朱者,并发现俯身直肢葬,其中一座双手被缚,俯身直肢。王湾第三期文化,皆长方形坑,葬式为仰身直肢葬,无随葬品。
周代墓葬全为长方形竖穴墓,有
棺有
椁、有棺无椁、无棺无椁三类,就其形制看,西周墓一般小而浅,东周墓则大而深。王湾周墓,从西周中晚期开始流行屈肢葬,到
春秋、
战国时期更为盛行。
文物遗存
一期
王湾第一期文化的遗迹中,房子7座。灰坑8座,坑内多有生活用具及兽骨等。墓葬76座。遗物中产生工具有
石斧、
石锛、石刀、
石铲、
石镞、石盘状器、石磨棒等,也有
陶刀和
骨镞。生活用具主要是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灰褐陶次之,纹饰有线纹、弦纹、附加堆纹及彩绘等,彩陶花纹简单,主要器形有釜、
灶、甑、
鼎、盆、瓮、
罐、
钵、
小口尖底瓶等。还有
骨锥、针、
匕、
簪及一些蚌、陶、石等质料的
装饰品。
二期
王湾第二期文化的遗迹中,发现有残居住面和柱洞。灰坑8个,有袋形、直筒形、锅底形、不规则形四种,以袋形坑占绝大多数。墓葬39座。遗物中生产工具除延用第一期工具外,新出的有穿孔石铲、
石镰,
蚌刀、蚌铲,
骨镞,弹丸,
网坠等。生活用具仍以
陶器为大宗,石、骨器次之,蚌器最少。陶器以夹砂灰褐陶最多。彩绘花纹由简变繁,到本期晚些时候彩陶花纹绝迹,新出拍印纹饰有横篮纹和
方格纹等。主要器形有鼎、
甑、罐、双腹盆、
单耳杯、小口平底罐、
瓮、碗、豆、盘等。二期早段有折腹盆、罐、圜底鼎、折腹短粗把豆等。二期晚段为敞口盆、平底鼎、双腹盘式细高把
镂孔豆、横篮纹
鼓腹罐。还有骨镞、
针、匕、
簪,也有
陶环及蚌、
玉、牙饰等。
三期
王湾第三期文化的遗迹中,
灰坑78个,其中袋形坑为多,还有直筒、锅底和不规则形坑,有3个袋形坑底部发现人骨架。
墓葬4座。遗物中生产工具有
石铲、
石刀、石镰、石斧、石锛、石凿、
石纺轮、石镞、
石矛、石弹丸、石砍刀、石枪头等。骨、蚌器也占一定比重。生活用具中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灰、
黑陶为主。纹饰以
方格纹、竖篮纹为主。陶器形繁多,除继第二期之外,又见新器形,有带领瓮、夹砂小瓮、单耳罐、
鬲、
聋、
鬻、
岙、镂孔器座等,另有
骨锥、骨针、骨匕、
骨簪、骨环,蚌、牙饰比前期更多。
周代
王湾遗址中,共发现周代灰坑59个,其中西周坑22个,东周坑37个,在西周晚期的灰坑中发现了
板瓦和大块锯剖工整的
骨料。墓葬59座,其中西周19座,东周36座。另外4座仅知其为周墓,西周墓的随葬品一般较少,而东周墓的随葬品较多。还发现西周
陶窑一座,东周
水井一眼,以及大量的
石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和以
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具等。
晋、北朝
王湾遗址中,晋墓仅发现1座,系中型砖券墓,保存完整,随葬品计有40多件器物和70多枚“
五铢”铜钱。
王湾遗址的北朝文化堆积发现灰坑94个、水井2眼、沟一条和丰富的文化遗物,其中有
铁铧、
鑺和镰等生产工具。小口瓶(壶)、
双耳罐、盆、
碗等生活用具。砖、瓦和
瓦当等建筑材料。遗址中还发现一座陶屋,其外形似一
陶仓,泥质红陶,
门券上边刻划有“吕始和一主”五字。另外,还发现一些
铜、
铁、骨制的日常用具、装饰品和”五铢”、“
常平五铢”等铜钱。
价值意义
王湾遗址的周墓与洛阳
中州路周墓,两地材料相互补充,对探讨
屈肢葬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北朝遗址中发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等对研究北朝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特点都是相当重要的。
王湾遗址是一处中国最早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该遗址为仰韶文化向
河南龙山文化过渡提供了明确的地层关系和大量实物资料,在
考古学上具有重要价值。
王湾三期文化陶器的内涵较为复杂,从
陶鬲、陶
鬻、瓮、三足皿等器物的演变规律探其源流,对于研究它与周围诸文化(民族)的关系,特别是研究
中原地区西、东方夏、商
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保护措施
2018年4月,河南省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河南省文物局田凯局长对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和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做好新时期
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二是高标准高要求建设
遗址公园。首先规划标准要高。规划阶段要详细论证,精益求精;其次保护工程质量要高。牢固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注重内涵挖掘,做深做细考古研究,高标准做好展示项目;第三,艺术再现水准要高。遗址公园道路标识、雕塑场景等艺术作品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创作,与遗址文化内涵相得益彰。
三是协调推进,分级实施,融合发展。地方政府要建立协调机构,加强遗址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在省级层面策划实施
中原文化展示工程,包括博物馆展示、
文化遗产展示、遗址公园建设、信息化展示等工程。
四是保护为主,加强研究,讲好故事。切实做好本体保护,特别是要把
土遗址保护放在首位。各遗址公园不仅要有保护规划、遗址公园建设规划,更要制定中长期考古研究规划,持续开展考古研究,搞清遗址分布范围、构成、内涵,为保护展示奠定坚实基础。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
黄河中上游地区重要的
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
刀、斧、
锛、凿、
箭头、纺织用的
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还有狗。人们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如
甑、鼎、碗、杯、盆、
罐、
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工制作,先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图案或动物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仰韶文化也称
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土、造型、装饰等工序。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形,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陶器种类有
钵、盆、碗、
细颈壶、
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简洁优美的几何图案或动物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
鹿纹、蛙纹与
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
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有大有小,比较大的
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
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主,后期以方形多间为主。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先民以此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村落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洛阳城西约3公里处郊区谷水镇王湾村
涧河东南岸第一台地上。
交通信息:
公交
乘公交99路至王城公园站,转乘公交15路至中原物流中心站下车,步行约1.6公里到王湾遗址;
乘3号公交专线至牡丹城站,转乘公交69路至中原物流中心站下车,步行约1.6公里到王湾遗址。
自驾
洛阳市——古城快速路——
西苑桥——南昌路——南苑路——周山路——瀛洲北路——九都西路——
郑卢高速——洛阳西南环城高速——连天线——王湾遗址
洛阳市——古城快速路——西苑桥——南昌路——西苑路——天津路——中州西路——连天线——王湾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