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翘楚(1927年-2020年4月20日),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工作。首批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社会荣誉
先后任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外科住院医师,徐汇医院中医科中医师,中医科主治医师,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中医处副科长、副处长、付主任医师,正处调研员、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情报研究所所长,
上海职工医学院教授、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中医专业组成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成果基础理论评审委员、全国
针刺麻醉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针灸杂志常务编委,
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医睡眠疾病研究室主任、上海市中医
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主任(即现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经历
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96—2002年国家二部一局批准为全国第二、第三批名老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2006年12月
上海市卫生局、人事局、科委批准为上海市师承班博士生带教老师。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科研顾问。上海市中医医院睡眠疾病优势专科主任、上海市王翘楚老中医工作室主任、终身教授、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卫生局振兴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顾问。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会顾问、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2020年4月20日晨,首批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因病逝世,享年94岁。
科研成果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管理的探讨1987年获
上海市卫生局管理奖针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1989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管理奖
针麻科研工作成绩显著1989年获上海市卫生局荣誉奖
“金萱冲剂”治疗
失眠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3年授于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
《落花生枝页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和有关药学研究》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论文50余篇
落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和有关药学研究获
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项
卫生部卫生事业管理突出贡献荣誉证书1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3项。
传承育人
有学术继承人7名。2009年工作室专科门诊量达21807人次,较2008年增长1.95%。培养师承博士1名。指导完成部级课题1项。编写专著3本,分别为《从肝论治失眠症-王翘楚学术经验撷英》、《花生枝叶治失眠-二十年研究结硕果》、《失眠症“治未病”康复预防十二讲》。发表论文4篇、交流论文15篇
学术观点
重新认识脑在人体中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而恒动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器、组织和器官之间,既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又在生理功能活动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
病理变化中则是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以
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而实现的,那么,脑作为人体组成的一部分,是属脏还是属腑,脑在
生命运动中作用究竟如何?对脑的认识在历代医籍中有过不少记载,但脑的地位和作用在以五脏为核心的中医
脏象理论中,只是被作为“
奇恒之腑”而与骨、脉、
髓、胆、
女子胞同等而论,如《素问·五脏别论》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歧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由于《内经》脑为“奇恒之腑”理论观点的影响,使脑的研究在中医界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因而中医对脑的认识一直处于一种比较模糊的状态。脑是脏还是腑?王老师认为,脑应属脏,其理由是:把脑定为
奇恒之腑,主要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从中医
脏腑的定义分类来看,“所谓
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奇恒之腑既具有“藏精”似脏的一面,也具有形体中空而似腑的一面。但在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具体分类上,则又有与定义不全符合之处,故而表现在一些脏腑分类上的自我矛盾性,如:胆,既具有藏贮“胆汁”(肝之余气积聚而成“
精汁”)似脏的一面,但又因胆同时具备贮藏与排泄
胆汁的功能,藏而能泻,故有别于奇恒之腑形体中空,藏精而不泻的特性。所以胆在脏腑分类中,既属腑,又属奇恒之腑,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对传统分类中,
奇恒之腑的脑,我们也应重新分析归类,脑位于头颅之中,藏
精髓而不泻,既不中空,也无形可见,这就有别于骨、脉、胆和
女子胞,所以应属脏。从脏的体用而言,
脑为髓之海,髓属阴,脑为“
真气之所聚”(王冰),真气属阳,阴为体,阳为用,保持其内在统一平衡,以
气血而论,脑赖气充,又赖血养,所以说,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赖于脑之气、血、阴、阳的对立统一平衡,这也是脑所以为脏的道理所在。重新确立脑为脏的观点,对正确认识脑在中医
脏象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的作用,对中医脑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
看昼开夜合花叶与人睡眠功能的相关性
王老师对昼开夜合花叶萱草花作了深入地研究。萱草花于1988年先用以治疗肝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镇静安眠作用,后经查阅文献,萱草花又名忘忧、
鹿葱、疗愁、
宜男、
黄花菜、金针菜等,性甘凉,无毒,有清利
湿热、退黄、利水、
凉血等功效,历代文献对其有镇静安眠作用记载甚少,仅在《本草纲目》中有萱草花“可治胸膈烦热,气火有余,夜少安寐,痔疮,便血等症”廖廖数字,王老师以中医“
天人相应”和
阴阳消长规律为指导,考虑到萱草花有昼开夜合之特性,能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而与人“日落而寝、日出而寤”的生活作息规律同步,推测其中可能含有一种促睡眠物质存在,能促进人睡眠,于是正式立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经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验证,证实萱草花确有良好的镇静安眠功效,无任何副作用,且其内含丰富的营养成分,也是一种上乘的营养保健食品。据课题协作组对萱草花治疗112例失眠症患者病史资料统计显示,总有效率达88.40%,
动物实验也证实,萱草花提取物能明显减少
小白鼠的自发活动。此项课题研究结果,已撰写成论文发表,也已开发成2个产品(1个保健营养食品,1个保健药品)推向市场,并于1992年通过成果鉴定,于1994年获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王老师在萱草花研究取得成功后,就由此及彼,对另二种昼开
夜合花叶、
花生叶和合欢叶也进行了研究,经临床和实验证实,(花生叶和合欢叶)也同样具有镇静安眠作用,其中
花生叶已找到其有效部位,如今正在向开发Ⅱ类新药方向发展的深入研究中。事实证明,昼开夜合花叶与人睡眠功能确有相关性。此项研究是王老师运用中医“
天人相应”和
阴阳消长规律指导科研的成功范例。
诊治经验
甲肝恢复期可用益气生津养阴法
甲肝发病时间大多在大寒、立春之间,且以20-35岁居多。这年龄群体易感受甲肝病毒,且恢复期后遗症状较多。按中医审证求因,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
六淫之邪内侵,首犯脾胃,后伤肝胆,以致肝失条达,胆失疏泄,形成
湿热,郁结日久,伤津耗液,甚者渐伤心肾。故临床辨证多见,
舌苔黄腻或黄薄,或白薄或腻,但干燥少津,
舌质红或紫暗,脉多弦或弦细、弦滑,有的肝区隐隐胀痛或刺痛,
黄疸指数偏高;有的虽无
黄疸,但
转氨酶仍高,溲黄,
目赤,口干唇裂,
齿龈出血,性情急躁,易于发怒;有的则因
肝木火旺,伤及心阴,心主火,藏神,木火同气,乃致心悸不安,郁郁不乐,夜间烦热难寐,或盗汗;伤肾者,则见腰脊酸痛,肢软,乏力,
多梦,遗精等;有见肝木侮土,伤及脾胃,脘腹胀闷,食入尤其,或纳呆,
嗳气,或大便溏薄,有时苔虽白腻,但舌质红或紫,兼有
口干、少津,唇裂等现象。综上所述,此次一批甲肝恢复期病人,多表现为
肝胆湿热未清,郁结日久,伤津耗阴,以致
肝火上炎,目赤易怒,胆汁疏泄不利,持续黄疸;甚则伤及心肾,引起肝、心、肾证候同见。为何甲肝患者伤肝和心肾者较多,而伤及脾胃证候却相对少见?观察所见,与当今一代青年平素体质一般偏
阴虚火旺者较多有关。故一旦患病,即易
伤津、耗气、损阴,出现一派
肝火、心火同旺,进而耗伤肾阴现象。表现为
性欲亢进,
梦遗、心悸,失眠等
心肾不交之症。为此,本人临床上除按一般常法予清泄
湿热和舒肝活血法外,常多用益气生津、养阴法,屡收良效。常用
四君子汤加
黄芪、黄精、沙参、麦冬等。如证见肝火偏亢,则加用龙胆草、
夏枯草、桑叶、菊花、
柴胡、牡蛎、
枸杞子之类;症见心悸、
不寐、
多梦、
盗汗者,则加用五味子、酸枣仁、
夜交藤、
糯稻根、
碧桃干、
浮小麦之类;有
齿龈出血或
鼻衄则加用
茅根、生地、丹皮之类;证见腰脊酸痛者则加用
杜仲、
川断、桑寄生、仙灵脾之类;并有
肢节酸痛、乏力,则加用木瓜、秦艽、
牛膝之类。本人体会,治疗甲肝恢复期病人不宜认为病毒感染即湿热,湿热即表现为
黄疸,
转氨酶高,单纯着眼于
清热解毒而忽视其它证候。必须根据审证求因,
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出版图书
用药特色
王老师在临床辩证用药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他主张:⑴治病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证为主;⑵立方重在立法和遣药,不必过分拘泥于固有的经方或成方;⑶处方药应中药药性与现代药药理相结合,以药性为指导。在具体用药上,王老师较注重药对配伍在处方中的作用,擅于根据不同的病证,施以针对性的药对,临床效果较好,现将常用药对分析介绍如下。
柴胡、
生龙牡:疏肝
平肝、一升一降,调畅气机,用于各种
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情志失调之证;
天麻、
钩藤:
平肝熄风,用于
肝阳上亢,高血压引起的头胀痛、项攀、失眠、眩晕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镇静、抗高
血压作用,柴胡、白芍:疏肝
柔肝,用于肝郁
阴虚而出现
口干、失眠、心慌心烦者,
山栀、淡豆豉,
清热除烦,用于烦躁失眠,苔黄兼有热象者,
郁金、
菖蒲:解郁开窍,用于失眠、
头胀、梦多、耳鸣、心慌、
胸闷等,还能理气和胃,用治
胃炎引起的胃脘胀痛不适等,赤芍、
丹参;活血安神,现代药理证实有镇静安眠作用,用于瘀阻失眠者,
川芎、
葛根:活血通窍,用于
脑动脉硬化,
脑供血不足、高血压等引起的头晕、头痛、项背强痛和冠心病引起的胸闷、
胸痛等,现代药理证实能扩张
心脑血管,改善血液供应作用;桑叶、菊花:清热
平肝,用治风热或
肝阳上亢引起的头胀、头痛、头晕目眩等;知母、
生地:滋阴清热,用于阴虚、便秘等;
肾虚腰痛,用
首乌、淮
牛膝;
肾虚尿频,用金铃子、
芡实,见
肾阳虚者,用
菟丝子、
金樱子或
补骨脂、芡实;肾虚、
骨质疏松引起
腰酸,
足跟痛,和补骨脂、
骨碎补;
下焦湿热尿频者,用
石苇、
车前草;慢性肠炎偏
阳虚者,用补骨脂,肉豆蔻,
慢性肠炎偏
湿热者,用
川黄连、广木香或
白豆蔻、北秦皮。金铃子、延胡索用治
气滞血瘀引起的诸痛;
白蒺藜、蔓荆子用治神经性或
血管性头痛;石决明、淮牛膝用于
血压偏高者;
夜交藤、
合欢皮,取其“昼开夜合”之性,能引药入阴,治疗各种失眠者;
生铁落、甘草:用于焦虑、烦躁,或头痛,
心动过速者;旋覆花、
代赭石用治肝郁
气逆所致的脘胀、
嗳气、
泛酸、
呃逆、
梅核气或
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喘气急;
胃脘嘈杂、泛酸用黄精、煅
瓦楞子,伴嘈热者,加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葶苈子、
莱菔子用治咳喘
痰多;
淡附片、制
甘遂:温阳利水,用治慢支、
肺气肿、肺心病、
心力衰竭而致的痰壅喘促,下肢
水肿者。
从医医案
董××女42岁
初诊:1994年4月19日
现病史:咽痒时呛咳半年余,每年于秋天即开始咳嗽,咽痒呛咳无痰,精神紧张,工作烦忙时尤甚,口稍干,胃纳佳,大便如常。
体检:神清、颈软、气平、咽部暗红、无渗出、两肺呼吸稍粗、心脏听诊无特异、腹软、无压痛、余无特异。
苔脉:苔薄少津、舌暗红、脉细微弦
方药:自拟方
炒
柴胡10g
生龙骨、牡蛎(各)30g桑叶15g菊花30g蝉衣6g
牛蒡子15g银花16g
连翘15g
生地10g玄参15g五味子10g
麦冬10g
炙百部6g
北沙参20g白前10g甘草6g
医嘱:1、少吃辛辣刺激之食品;2、注意休息,避免感冒
二诊:药后咽痒呛咳明显减轻,口不干,纳可,大便如常,苔薄、舌暗红、
脉细弦。
方药:原方去五味子加黄芩15g7贴
三诊:咽稍干,呛咳已平,纳佳,口不干,大便如常,苔薄,舌暗红、脉细微弦、再续前方出入
方药:炒柴胡10g
生龙骨、
牡蛎(各)30g
桑叶15g
菊花30g
蝉衣6g银花15g
连翘15g
生地10g
玄参15g
麦冬10g
北沙参20g
白前10g
赤芍15g
甘草6g14贴
按:王老师认为本例呛咳属木旺侮金所致,单纯用
宣肺利气止咳法往往不易见功,而应在宣肺利气同时再予平肝降逆之品,以平抑上逆之肝气则脾气自能平顺,对呛咳不愈往往能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经验验方
健脾益气养肝方
组成
黄芪15g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黄精15g沙参15g
麦冬10g
枸杞子15g白芍15g。服法上药共煎,每次煎得药汁100~150ml。早、晚各服一次。
主治
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慢性病毒性肝炎,由于肝病日久,
脾虚失运,肝阴受损,缠绵不易恢复者。
方解该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病位虽在肝,其本却在脾。患者多由于平素脾虚不实,饮食失节,
湿热病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肝脏所致。且因患者
五脏盛衰不同,其发病累及的
脏腑也有所不同,常涉及脾、心、肺、肾诸脏,以致临床症候表现复杂。肝病日久,正气受损,耗伤
津液,
气阴两虚是其病理特征,特别是急性
甲型病毒性肝炎恢复期病人,湿热余邪未净为标,脏腑气阴受损是本。根据“见肝之病,必先实脾”和“肝病多
伤阴”的理论指导立方组药,以健脾益气养肝方为基本方进行辨证加减,并给予较长时期服用,多获良效。
方中
黄芪甘温,
补气,
扶正固本,增强机体
免疫功能,
党参甘平,补中益气,白术甘温,
健脾益气,化湿
消谷,与党参协同,调理脾胃,扶正
达邪,茯苓甘平,益脾养心,
利水渗湿,甘草甘平益气,和胃解毒,调和诸药。四味共参,乃补中益气,调理脾胃,扶正达邪之经典方。再加黄精甘平,补脾润肺,益气生津,兼顾脾、胃、肺三经;沙参甘苦微寒,清肺
养肝,既可御,又可养阴滋肝;麦冬甘寒,
补肺养心,
滋阴生津;枸杞子甘平,养肝明目,滋肾益精;白芍苦酸微寒,
柔肝敛阴,和血止痛。此
五味分别顾及脾、肺、心、肝、肾
五脏之气阴,减少并发证候。
加减运用
黄疸尚未退净,GPT仍不正常,
湿热余邪未清者,加
金钱草、
车前草、大黄以清泄湿热、利胆退黄;有
肝郁气滞证候者,加柴胡、
郁金、枳实、枳壳,以舒肝理气;肝区疼痛甚者,加金铃子、延胡索以止痛;有肝胆扰心者,心情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心慌,梦多,则加龙骨、
牡蛎、
珍珠母、五味子、酸枣仁、
夜交藤等,以
平肝、宁心、安神。
失眠症基本方
失眠症基本方:炒
柴胡10g
生龙骨、
生牡蛎(各先)30g
天麻10g
钩藤(后入)15g
郁金15g
石菖蒲10g赤芍、白芍(各)15g
丹参30g
夜交藤30g
合欢皮30g生枣仁30g
茯神30g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
服法:每日1贴,用水熬煎浓缩成200ml。日服2次,每次100ml。
行医医论
大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年6期383~384页
摘要:大黄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攻下药,
西医还用作健胃药。近代文献报道该药的抑菌、消炎作用。据中医文献记载,大黄有良好的活血、止血作用,尚未见有人作过较系统的研究。1975年以来,
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焦东海(现香山中医院)、章启尧、刘训初,市计划生育研究所钱耀贤,医药工业研究院杜上鉴,
上海医科大学梁子钧、
金惠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鸿利,
第二军医大学许国铭、刘福春,上海中医学院孙爱贞及
北京师范大学张启元、
魏开元等科研人员,加强横向联系,协作攻关,对大黄产地、品种、制剂、临床、药理、药化等方面均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在全国50个单位推广应用,共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4000余例,有效率达96%。先后获得
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
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承担大黄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病房曾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先进集体。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2本;多次参加国内外交流会并接待国外学者来访,应邀出国讲学2次,一支专题研究队伍,建立了大黄研究基地。回顾了10余年来,大黄研究工作除了获得上述技术性成果外,在单味中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也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逆向思维,开拓新路;二、源于已知,不囿于已知;三、突破一点,再及其余;四、追根求源,解决问题;五、根据中医药理论特点,进行临床和药学研究;六、坚持“3个相互、1个接近”的原则,协作攻关;七、研究与推广应用相互渗透
从针麻研究得到的启示
出处:针刺研究1991年3~4期282~283页
摘要:
针刺麻醉是中国医药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突破,它的成功不仅为现代外科手术创造一种非药物性的麻醉方法,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而且催化了
现代自然科学多学科对疼痛学的研究,在神经生理、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神经递质等学科产生了不少新概念,已成为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麻研究共获得国家和部级成果奖21项和国际茨利休尔德奖,被
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
针刺止痛已有几千年历史,但是长期以来并未被人们所重视,总是以已知的
神经生理学知识或停留在以传统的经络理论来解释它的作用机制,从而把研究思路局限在已知的领域。针麻研究成功的经验是:中西医相互学习,团结合作,打破这种封闭式的思维方法,善于从临床实践中捕捉针刺止痛的大量现象,充分发挥由此及彼的联想活动,从而提出将针刺止痛嫁接于外科手术的设想,并能联系针灸
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的特点进行科研设计,从实践中解决针刺
个体差异、
穴位、频率、诱导期,以及改进外科手术操作等一个个难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达到科学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再有临床和基础多学科协作攻关,以及科研
领导管理部门善于识别和扶植支持这项“幼苗”也是针麻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获得荣誉
2020年5月7日,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其“上海市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