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位阶是琉球国的身分序列。
简介
第二尚氏王朝第三代
尚真王(在位)时
位阶制度基本确立。先于1509年,确定根据金银簪区分贵贱,随后于1524年,确定根据六色冠区分等级。之后,18世纪初
程顺则制定的《
琉球国中山王府官制》,
九品十八阶的位阶制度确立。
蔡温制定《位阶定》。
国王、
王子、按司等王族、位于
九品十八阶之上,平民位于之下。
概要
王族
国王的亲族位于九品十八阶的上位,为最高品位
无品。
王子和按司为国王的亲族。
琉球国最高官职
摄政,亦由国王的亲族出任,管理典礼、
防灾等事务。摄政的位阶为
王子。根据《
中山传信录》的记载,担任摄政的
王子,其俸禄约为600石至1000石之间。
王子、按司拥有一个间切的
采地,依据其身份的不同,分别称为
王子地头、按司地头;一般来说将二者统称为按司地头。
王子、按司的位阶前面,往往被加上其所领有的采地名,例如
宜野湾王子、
本部按司等等。
王子、按司的邸宅则被称为
御殿。例如,
宜野湾王子的邸宅称为“宜野湾御殿”,
本部按司的邸宅称为“本部御殿”。后来,御殿也成为对拥有该邸宅的主人的尊称。
例外的是,马氏国头御殿是唯一一个没有王家血统的按司家。1571年,尚元王在远征
奄美大岛时染上重病,
三司官马顺德(国头亲方正格)向天祈祷愿代王死。
尚元王大为感动。为表彰马顺德的忠义,尚元王封其子为按司,世代袭爵,成为琉球唯一一个没有王家血统的按司家。
作为琉球位阶的名称,基本上由国王的儿子、王叔、王弟持有。国王
正室所生的儿子被称为直王子,
侧室所生之子称为胁王子。又,琉球
王子被册立为
王世子后,领有中城间切的采地,称为“
中城王子”。
王子的位阶只限一代使用,称号不世袭,王子的儿子改称“按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琉球历史的早期,
王子、按司二者之间并无区别。琉球的统治者皆被称为按司,唯有与
明朝来往的时候才使用王的称号。直到
第一尚氏王朝建立
中央集权国家的时候,国王的儿子被称为“アンジ”,
汉字写作“
王子”;原地方割据势力的首领被称为“アジ”,汉字写作“按司”,二者之间才有区别。
在1501年的玉陵碑文中,有“中くすくのあんし まにきよたる”(汉字应为“中城之按司(
王子) 真仁尧樽”,指
尚真王的儿子
尚清)一句。由此可见,在
第二尚氏王朝初期,
王子依旧被称作“アンジ”。直到后来
萨摩入侵后才改称为“オージ”(Ōji),“アンジ”则成为按司的另一种称呼。
“
王子”的位阶不仅可以由国王的儿子拥有,亦可以由其他按司升格拥有。例如,被任命为
摄政的按司,以及担任上
江户使团正使的按司,都会被授予“
王子”的位阶。这种
王子被称为“从王子”。
按司(アジ或アンジ)
王族中仅次于
王子的位阶,由王子的嗣子和按司的嗣子持有。换句话说,按司是
琉球国王家分家的当主,相当于日本的宫家、中国的
郡王。按司的发音为“アジ”(aji)或“アンジ”(anji),可能是琉球语中“主”(アルジ / aruji)的转讹。汉字表记为“按司”。
按司原为地方割据势力首领的称呼,后来在第二尚氏王朝时期成为琉球王族中的一个位阶。最早按司的儿子皆称按司,到了1692年(尚贞王时期)以后,只有按司的嗣子才能持有按司的位阶。这是由于琉球王府财政窘迫的缘故。
如果按司家对琉球王府作出一定贡献,其本人将被升为
王子;而如果按司家七代之间都没有对王府作出贡献,将被降格为上级
士族。
按司戴赤地金入五色浮织冠或黄地五色浮织冠,插金簪。
上级士族
正一品至从四品的士族被称为上级
士族。在琉球,
士族被称作“
士”(サムレー / samure),俗称“
良人”(ユカッチュ / Yukatchu)。“士”的发音与日本语中“侍”(さむらい / samurai)的发音相近。然而与
日本武士不同的是,琉球的士禁止在公众场合带刀。因此,与其说“士”是琉球的武士阶级,不如说是官吏阶级(
士大夫)来的合适。
原则上,
亲方拥有一个间切的
采地,称为“总地头”。但事实上,
琉球国所有采地的总数不足,根本无法将间切赏赐给所有亲方。因此许多亲方仅仅只拥有一个村的地头,称为“胁地头”。这种只有一个村地头的亲方被称为“胁地头亲方”。根据《琉球藩杂记》(1873年)的记载,在第二尚氏王朝末期,总地头亲方共14人,胁地头亲方共38人,胁地头亲方人数是总地头亲方人数的二倍以上。
亲云上的采地为一个村,任胁地头职。与王族相似,亲方、亲云上的位阶前面往往也会加上其所领有的采地名,如“
浦添亲方”、“知花亲云上”等。如果采地名与
王子领地一致的话,则以该间切下的一个村名字命名。例如,领有佐敷间切者改称“森山”,中城间切改称“伊舍堂”。
亲方、亲云上的邸宅称为殿内。如“
丰见城殿内”、“仪间殿内”等。殿内也是对拥有该邸宅的主人的尊称。
根据《中山传信录》的记载,上级士族因其担任的职务不同,俸禄也不同。法司领有一个间切(原文为
府)的采地,俸禄400石;
国舅、紫巾官领有一个间切或一个
村(原文为县)的地头,国舅俸禄80~200石,紫金官为30~80石。司宾和部分耳目官,领有一个间切,俸禄80石;另一些耳目官俸禄40石。
典宝、
司刑、管泊、度支正、度支同知,俸禄40石。那霸官领一个村,俸禄80石。长史领一个村,俸禄20石。赞议官俸禄16石。
中议大夫一个村,俸禄10石。遏闼理官俸禄10石。都通事或有领地或无领地,俸禄8石。
亲方(ウェーカタ)
亲方是士族的最高称号,管理国政的要职。亲方的称号不能世袭继承,士族中有功者可任亲方。即使是亲方的儿子,也必须对国家有功才能被封为亲方。亲方戴紫冠,插花金茎银簪。
官阶升为正二品以上的亲方插金簪。
亲方这个称号是从17世纪起才开始出现的,古代没有这个称号。在17世纪以前,亲方被称为“かなぞめ亲云上”,意为“紫之亲云上”。这就是紫冠的由来。也有把
亲方与
王子、按司总称为贵族的说法。但事实上,把
亲方称为是士族的最高等级更为妥当。拥有特殊功绩的士族被赐戴紫冠,这是亲方最早的起源。
与管理礼仪方面的王族不同,亲方一般掌握有政治实权。琉球王府最高实权者
三司官,就是由亲方之中投票选举出来的。拥有一个间切总地头的亲方,与
王子、按司并称为“
大名”(デーミョー)。而现实中领有胁地头的小名级亲方占大多数。
亲云上(ペークミー)
琉球的一般士族被称作“ペーチン”(pechin)。其中,领有胁地头采地的被称作“ペークミー”(pekumi)。二者虽然发音不同,但汉字表记中都写作“亲云上”。在古代,亲云上被称作“大やくもい”,指的是在王府中任职的人。“もい”(Moi)是一种敬称。后来逐渐改称“ペークミー”,这就是“亲云上”一词的由来。
亲云上也是不能世袭的,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取得亲云上的称号。有采地之名、无采地之实(虚封,琉球称此为领有“名岛”)的亲云上称为“ペーチン”。
一般士族
正五品以下的士族相当于一般士族。一般士族要想升为较高官阶的五品、六品必须经过努力,进一步升为四品以上的上级士族就很困难了。
一般士族共分为里之子家(里之子筋目)和筑登之家(筑登之筋目)两种家格。里之子家相当于中级士族,筑登之家相当于下级士族。里之子家和筑登之家的成员,最早之时位阶为“
子”,其官阶是无品秩的。其后依据其自身的努力可以不断升迁。里之子家升迁的顺序是子 → 里之子 → 里之子亲云上 → 亲云上;筑登之家的升迁顺序是子 → 筑登之 → 筑登之亲云上 → 亲云上。
根据《中山传信录》记载,副
通事俸禄为5石,通事为4石,秀才为2石,若秀才为1石。
里之子家和筑登之家的家格也不是固定的。筑登之家出身的士族可以根据功绩升为亲方,在这种场合下,其家格会被升为里之子家。而里之子家如果长期对国家没有功绩,将被降为筑登之家的家格。古代就有的士族被称为“
谱代士族”,新出现的士族称为“新参士族”。
里之子亲云上(サトゥヌシペーチン)
里之子家中的成员被升为正七品时,称里之子亲云上。戴黄冠,插银簪。担任地头职后,称亲云上(ペークミー)。
筑登之亲云上(チクドゥンペーチン)
筑登之家中的成员被升为从七品时,称筑登之亲云上。戴黄冠,插银簪。担任地头职后,称亲云上(ペークミー)。
里主(サトゥヌシ)
“里主”一词与“里之子”发音相同,但意义不一样。“里主”一词,最早是“
领主”的意思。有一些总地头和胁地头家的嗣子,在继承
家督的位置后,位阶处于黄冠以下(正从八、九品)。这些有低位阶的上级士族被称为“里主”。里主往往是一些上级士族出身的、继承家督的青年人,他们在琉球王府中没有职务。
琉球的位阶制度中,升迁速度由年限决定。继承名家的家督后往往会得到越阶升迁。按司的嗣子,最初的位阶即为按司,这是个例外。
里之子(サトゥヌシ)
里之子家中的成员被升为八品时,称里之子。戴赤冠,插银簪。
筑登之(チクドゥン)
筑登之家中的成员被升为九品时,称筑登之。戴赤冠,插银簪。
子(シー)
谱代士族的子弟中,无位者称为“子”,又称“秀才”。结欹髻后,戴赤冠,插银簪。
仁屋(ニヤ)
新参士族的子弟中,无位者称为“仁屋”,又称“若秀才”。结欹髻后,戴绿冠,插铜簪。上级平民(村役人等)的子弟中,无位者同样被称作“仁屋”。
平民
百姓(ヒャクショウ)
在琉球,平民一般被称为
百姓。居住在
首里、
那霸、
久米村、泊村的称为“町百姓”,以外的称为“田舍百姓”。地方百姓被录取成为地方官员的称为笔算人。因没有
姓氏、
宗谱,百姓也被称为无系。插真鍮簪。
位阶制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