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是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申论测试综述,阐述有关申论的概念及对2005年公务员考试的展望;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申论考试的特点,进行阅读材料过程时所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第三部分则主要侧重于写作过程所需能力的训练;第四部分是多套申论的模拟题。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既有利于考生的综合复习,又为考生考前冲刺明确了目标。
考生在使用本书时,可先按前三部分所要求的能力逐一进行训练,然后再利用后面的模拟题进行自我测试。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增强实用效果。
目录
经过
公务员考试培训领域众多专家的严格审定,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省
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最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秉承了出版社出版高水平教材一贯坚持的严格与严谨作风,从体例设计、题目编写到文字编校,出版者与作者的要求几乎到了近乎
苛刻的程度。
分析两年以来中央、地方大部分考试试卷,不难看出考试呈现出值得注意的动态:第一,难度明显加大,大题量、简单化的考试风格正在被难度和题量同时加大的命题风格所取代;第二,题目更新的速度加快,也可以说是题库正在更新,以往各辅导书都会出现的题目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新题;第三,题型也在更新,中央的考试2004年增加了听力理解,到2005年又取消了,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题型变得不可捉摸,总之还是难度在增加。目 前市场同类书已经显得陈旧落伍,难度不够,新题很少。考生呼唤高质量的精品辅导教材。
一套教材是否有用,以及是否实用,关键在于质量。要为广大公务员考生提供高品位的最新教材,题目的预测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从这一点来看,本套教材是值得信赖的。
关于作者,从主编到编委,都是目 前活跃在公务员制度研究和命题研究一线的专家,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些还参加过公务员考试命题专项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关于内容本身,题型的设置和题目的编写均严格按照2005年最新考试大纲,在预测2006年可能的变化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有些前瞻性的题目甚至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把握考试命题趋势,真正做到“有用”,二是为了切实提高考生水平,实现实际效果,真正体现“实用”。
从内容上看,本套教材的特点比较明显:
一是教材的难度明显加大。针对近 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题目难度明显增加的现状,本套教材以难题为特色,命题和讲解都以难题为主,难度一般或者较为简单的题目穿插其中,这样整本书的难度明显增加。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只有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实战考试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二是自行研发了一些新题。虽然我们不可能知道新老题库的具体差异,但是新题替代旧题是考试命题的趋势所在,也是衡量一套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根本标尺。为了有效的适应命题形势,编者着重设计了部分新题,这在同类教材中是没有的。
三是紧跟2005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并努力把握2006年考试的命题趋势,在题型上力争体现哪怕十分细微的变化。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取消听力理解,其他主流题型几乎没有变化,各省命题参照中央命题形式,各自有所不同。本丛书为了体现更广泛的适应性,尽可能全面地设计题型,例如,对“常识判断”题型和“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二者的处理就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具。
总序申论作为一名
教育工作者,几十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使我对“严谨”有着特别的理解,严谨是治学的前提,严谨也是对教材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讲,参与编写本套教材的专家学者贯彻了严谨的治学作风,我愿意向广大考生朋友们郑重推荐。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2005年4月11日前言
为帮助考生顺利通过公务员录用申论考试,依据2005年的考试大纲和国家机关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要求,在总结2000—2004年申论考试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教程。
与同类申论考试复习用书相比,本考试教程(材)具有以下特点。
1增加最新信息。公务员录用申论考试,其内容与要求必然要随国家体制改革状况而不断完善。为此,本书在内容的编选上力求适应形势发展,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两会”的最新理论观点融入其中,体现出申论考试的最新精神,给考生以最新的信息。
2提升大纲要求的能力。公务员录用申论考试,再现了公务人员对公务活动的分析和处理过程。基于这一特点,本书注重以能力素质的培养为主,着重提升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的训练。
3模拟训练方法。本书注重分析问题、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编者从《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南方日报》等报刊上,选编了一些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乃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的训练素材。以此为出发点,详细阐释阅读材料、概括论证要点、提出解决方案、启发申论立论的系统思路,并提供了参考文章和专家评点,供考生借鉴。
从结构上看,本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申论测试综述,阐述有关申论的概念及对2005年公务员考试的展望;第二部分是根据申论考试的特点,进行阅读训练;第三部分侧重于写作能力的训练;第四部分为练习题。各部分相辅相成,既有综合复习,又明确了考前
冲刺的目标,并为实现统一目标铺平了道路。
需要提醒的是,大多数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都感觉自己考得不错,但是最终成绩平平。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人没能“出彩”,文章缺少亮点,自然不会得高分。因此,考前练习不只是追求不跑题、不出错,本书所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见解,有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正。要想得高分,必须理解“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名言,努力创出特色和个性。
总序
(Ⅲ)………………………………………………………………………………………
前言
(Ⅴ)………………………………………………………………………………………
第一部分 申论测试综述
第一章 申论考试概述
(3)…………………………………………………………………
第一节 申论概述和基本特点
(3)……………………………………………………
第二节 申论考试的性质
(5)…………………………………………………………
第三节 申论考试的内容和测评要素
(5)……………………………………………
第二章 申论考试的展望
(7)………………………………………………………………
第一节 申论考试考题分析
(7)………………………………………………………
第二节 申论考试考题预测
(8)………………………………………………………
第二部分 申论测试阅读过程能力训练
第三章 申论考试思维能力训练
(13)………………………………………………………
第一节 申论考试审题思维能力训练
(13)……………………………………………
第二节 申论考试拟题思维能力训练
(16)……………………………………………
第三节 申论考试立意思维能力训练
(17)……………………………………………
第四节 申论考试选材思维能力训练
(20)……………………………………………
第五节 申论考试结构思维能力训练
(21)……………………………………………
第四章 申论考试构思过程能力训练
(24)…………………………………………………
第一节 申论考试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24)……………………………………………
第二节 申论考试分析概括能力训练
(40)……………………………………………
第三节 申论考试提出方案能力训练
(53)……………………………………………
第四节 申论考试立论过程能力训练
(61)……………………………………………
第三部分 申论测试写作能力训练
第五章 申论考试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79)………………………………………………
第一节 申论的语言表达要求
(79)……………………………………………………
第二节 申论语言表达考生答卷分析
(80)……………………………………………
第三节 申论考卷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
(84)…………………………………………
第四节 提高语言水平的方法
(87)……………………………………………………
第五节 申论写作文风
(89)……………………………………………………………
第六章 申论考试的定稿成文能力训练
(92)………………………………………………
第一节 申论的起草
(92)………………………………………………………………
第二节 申论的修改
(94)………………………………………………………………
第三节 申论的定稿
(96)………………………………………………………………
第四部分 申论模拟试题
申论一
(99)……………………………………………………………………………………
申论二
(103)…………………………………………………………………………………
申论三
(109)…………………………………………………………………………………
申论四
(114)…………………………………………………………………………………
申论五
(118)…………………………………………………………………………………
申论六
(122)…………………………………………………………………………………
申论七
(127)…………………………………………………………………………………
申论八
(131)…………………………………………………………………………………
申论九
(136)…………………………………………………………………………………
申论十
(141)…………………………………………………………………………………
申论十一
(146)………………………………………………………………………………
申论十二
(152)………………………………………………………………………………
申论十三
(157)………………………………………………………………………………
申论十四
(162)………………………………………………………………………………
申论十五
(165)………………………………………………………………………………
申论十六
(170)………………………………………………………………………………
申论十七
(174)………………………………………………………………………………
申论十八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