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鳞蛇(学名:Acrochordus granulatus)是瘰鳞蛇科、瘰鳞蛇属动物,又名疣鳞蛇。瘰鳞蛇是无毒的。它们比疣鳞蛇属的其他成员体型小得多,但外观却是疣鳞蛇属中最引人注目的。瘰鳞蛇通常呈棕灰色,带有白色或黄色条纹。平均体重范围为69-191克,体长范围为0.6-2.43米。疣鳞蛇属的所有蛇类都有扁平的尾巴和松散的皮肤,使它们能够展开身体,看起来像剧毒的海蛇。瘰鳞蛇的身体呈三角形,鳞片凸起。它们大约有100片粗糙的鳞片,这使得它们能够抓住并缠绕猎物。此外,瘰鳞蛇的背部和腹部都覆盖着小瘤。瘰鳞蛇的鼻孔位于头顶,这使得它们无需完全将头伸出水面即可呼吸。与陆地蛇类不同,瘰鳞蛇的肺部延伸至整个身体。
动物学史
在所有蛇类中,除了疣鳞蛇属(Acrochordus)的成员外,其他蛇类都具有耳裂,这是一个连接内耳和脑壳的骨性通道,有助于将刺激传递到神经系统。这一独特的自有衍征表明,疣鳞蛇属与其他蛇类群体只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形态特征
瘰鳞蛇是无毒的。它们比疣鳞蛇属的其他成员体型小得多,但外观却是疣鳞蛇属中最引人注目的。瘰鳞蛇通常呈棕灰色,带有白色或黄色条纹。平均体重范围为69-191克,体长范围为0.6-2.43米。疣鳞蛇属的所有蛇类都有扁平的尾巴和松散的皮肤,使它们能够展开身体,看起来像剧毒的海蛇。瘰鳞蛇的身体呈三角形,鳞片凸起。它们大约有100片粗糙的鳞片,这使得它们能够抓住并缠绕猎物。此外,瘰鳞蛇的背部和腹部都覆盖着小瘤。瘰鳞蛇的鼻孔位于头顶,这使得它们无需完全将头伸出水面即可呼吸。与陆地蛇类不同,瘰鳞蛇的肺部延伸至整个身体。
瘰鳞蛇具有性别二态性。雌性通常比雄性更大,头部更宽,身体更长且更重。这些更大的身体比例有助于支持繁殖过程。成年雌性的平均吻肛长度(SVL)为686.2毫米,而雄性的平均SVL为648.6毫米。雌性的平均体重为168.5克,雄性为104克。雌性的平均头部长度为19.57毫米,平均头部宽度为13.2毫米;雄性的平均头部长度为17.8毫米,平均头部宽度为11.11毫米。
栖息环境
瘰鳞蛇是水生动物,栖息于沿海潮汐河流、河口以及公海(尤其是泥底浅海区域)和珊瑚礁。在河口系统中,它通常栖息于潮间带区域,包括河口、红树林以及尼帕棕榈沼泽。瘰鳞蛇很少离开水域,通常生活在0-10米的深度,但也可以在距离海岸2-10千米的河流中发现。在马六甲海峡,瘰鳞蛇与真正的海蛇共享海洋栖息地和鱼类资源,并且可以生活在深达20米的水域中。瘰鳞蛇通常更喜欢浅水栖息地,因为它们需要经常浮出水面呼吸。在捕猎时可以完全潜入水中数小时,并且能够适应缓慢和快速的水流。
分布范围
瘰鳞蛇分布于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北领地、昆士兰州、西澳大利亚州)、柬埔寨、中国、印度(古吉拉特邦、达曼、安得拉邦、奥里萨邦、西孟加拉邦、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喀拉拉邦、尼科巴群岛、果阿邦、泰米尔纳德邦、迪乌、安达曼群岛)、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加里曼丹、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巴布亚)、马来西亚、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瓦努阿图、越南。
生活习性
活动
瘰鳞蛇是夜行性动物,大部分时间用于捕猎和游泳。白天,它们会埋在泥中或藏在海草中。在水下时,它们可以数小时不浮出水面呼吸。文件蛇是完全水生的,但在涨潮时,它们可能会上岸移动到浅水区。
蜕皮
与其他蛇类一样,瘰鳞蛇在生长过程中会蜕皮。虽然陆地蛇类会利用岩石和其他坚硬表面帮助蜕去旧皮,但瘰鳞蛇在蜕皮前几天会非常活跃。活动增加会导致体重减轻,并帮助它们在蜕皮前松动旧皮。
食性
瘰鳞蛇具有许多有助于游泳和抵御捕食者的特征。瘰鳞蛇能够迅速抓住植物和岩石,防止被水流冲走,并帮助它们抓住猎物。瘰鳞蛇可能会成群生活并一起挖洞,但它们不像某些物种那样相互交流,也没有已知的社会等级制度,即使在交配季节也是如此。瘰鳞蛇彼此之间并不具有攻击性。当作为宠物饲养时,多达10条个体可以共享一个水族箱,而不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它们通常单独捕猎;然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提供鱼类猎物时,它们可能会群体进食。
瘰鳞蛇是食鱼动物,它们的饮食主要包括小型鱼类、蜗牛和小型甲壳类动物。更具体地说,瘰鳞蛇主要以
鳚鱼和虾虎鱼为食。瘰鳞蛇表现出性别二态性的摄食行为。雄性通过在海底滑动并在缝隙中搜寻鱼类来定位食物。雌性则是伏击型捕食者,等待猎物经过后再发起攻击。两性都具有粗糙的皮肤,这有助于它们抓住猎物。文件蛇不会在体内储存食物,而是在捕获后立即消化。
交流
在繁殖季节之外,瘰鳞蛇不会与同类交流。在繁殖季节,雌性会释放信息素以吸引潜在的配偶,雄性通过雅各布森器官(Jacobson's organ)检测这些信息素。与陆地蛇类一样,瘰鳞蛇通过舌头感知危险并通过嗅觉定位猎物。大多数蛇类具有发达的触觉和听觉感官,但视觉有限,然而这些感官在瘰鳞蛇中尚未经过正式测试。
天敌
瘰鳞蛇具有多种反捕食者适应机制,这些机制不仅用于威慑捕食者,还帮助它们在水中环境中生存。白天,它们大部分时间躲藏在水草和泥中。除了嗅觉外,瘰鳞蛇还利用它们的分叉舌头来感知潜在威胁。它们还具有相对松散的皮肤,这使得它们能够扁平化身体,并在逃离潜在捕食者时更高效地在水中移动。瘰鳞蛇的主要捕食者包括人类(捕食其肉)、鳄鱼和海鹰。作为食鱼动物,瘰鳞蛇可能对当地鱼类的多样性和数量有显著影响。它们在其地理分布范围内也是许多不同脊椎动物捕食者的猎物。
生长繁殖
与大多数蛇类不同,瘰鳞蛇是卵胎生的。胚胎没有头骨,其他器官也发育得很少。瘰鳞蛇具有不确定生长的特性。
交配
关于瘰鳞蛇的交配系统,只有有限的信息。雌性会释放信息素以吸引雄性,在许多情况下会有多个雄性到来。尚不清楚雌性如何选择配偶,因为雄性文件蛇之间不存在竞争。在海蛇中,雄性会缠绕在体型较大的雌性身上以开始交配过程,交配可能持续数小时。由于雌性决定何时浮出水面呼吸,一些雄性在交配过程中可能会溺水。雄性蛇类有两个阴茎,但一次只能使用其中一个进行交配。
受精
每两年交配一次,通常在6月或7月进行。妊娠期为5-7个月。雄性全年都会产生精子,在交配期间精子通过输精管进入泄殖腔。精子的数量随季节变化,通常在交配期临近时增加。雌性瘰鳞蛇在交配季节会积累大量卵黄。雌性能够延迟受孕并储存精子,直到条件适合分娩。
产卵
关于瘰鳞蛇的性成熟信息尚不明确。在与其亲缘关系密切的阿氏瘰鳞蛇(Acrochordus arafura)中,雄性最早在4岁时达到性成熟,平均成熟年龄接近5岁。大多数雌性阿氏瘰鳞蛇在7岁左右达到性成熟。瘰鳞蛇的每窝产卵数为1-12枚,平均为6枚。
哺育
新生个体的体重范围为6-9克。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瘰鳞蛇,都不会为幼体提供亲代照顾。幼蛇在出生后完全独立。
寿命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瘰鳞蛇的寿命为3至5年。这种较短的寿命是由于它们对温暖环境和稳定活体猎物供应的特殊需求。疣鳞蛇属(Acrochordus)的其他物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寿命稍长一些。据报道,阿氏瘰鳞蛇(Acrochordus arafura)的寿命接近9年,而爪哇疣鳞蛇(Acrochordus javanicus)的寿命约为6年。没有关于该物种在野外寿命的信息。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0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3年)——数据缺乏(DD) 。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二级。
种群现状
瘰鳞蛇在适宜的栖息地中数量丰富,未受到任何重大威胁的影响,并且被认为出现在许多保护区内。瘰鳞蛇在其分布范围内很常见,在某些地方较为常见。它在印度次大陆的近岸区域及其后水区域经常被观察到。1989年在马来西亚西部的拖网副渔获物中发现它相对常见。它在柬埔寨内陆似乎不常见。它在所罗门群岛是一种常见物种。由于整个东南亚的红树林被大规模改造成虾类养殖场,这种依赖红树林的物种的全球种群数量可能正在下降(A. Stubbs和G. Gillespie,2019年等人)。
在印度,高水平的污染可能也对该物种构成威胁,然而,它似乎仍然能够在孟买高度污染的回水区生存。在印度尼西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物种并未被大规模商业捕捞。在菲律宾,该物种被收集用于国内和国际宠物贸易。此外,菲律宾还存在针对该物种的收集和贸易,主要用于皮革行业(由渔业和水产资源局监管)。在菲律宾,捕捞活动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可能存在过度捕捞的情况,但这一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菲律宾的贸易商声称,尽管捕捞量很高,该物种仍然较为常见。在越南,沿海开发、农业以及虾类和鱼类养殖场的建设正在破坏和退化红树林。没有足够的数据表明这是否对越南当地该物种种群构成重大威胁。在新几内亚,这种小型蛇类目前没有已知的利用价值或威胁。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由于大范围的红树林被转变为虾类养殖场,该物种正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威胁。
保护措施
没有针对该物种的保护措施。鉴于该物种分布范围广泛,它出现在海洋区域或淡水湖泊(包括拉姆萨尔湿地)的保护区内,并推测其分布范围内的当地海洋保护区中也有其存在。菲律宾的大多数沿海水域都是地方管理的保护区。尚不清楚该物种是否存在于越南的任何保护区内。总体而言,不需要为该物种采取直接的保护措施。尽管它受到一定程度的商业捕捞,但该物种未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中。需要进一步了解用于皮革和宠物贸易的捕捞活动对种群的影响,以及栖息地退化的影响。
主要价值
该物种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被用于皮革制造,同时也被收集用于宠物贸易。在越南,该物种被少量用于制作蛇酒(Somaweera和Somaweera,2010),该研究仅报告了5条个体在贸易中使用。在印度支那地区,该物种也被少量用于食用,但它并不是洞里萨湖周边捕捞量较大的物种之一。Yuwono(1998)记录了从爪哇岛进行的该物种贸易,并指出其数量始终充足。在新几内亚,没有已知的贸易活动。在菲律宾,该物种被大量合法贸易用于皮革制造(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宠物贸易。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