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梯镇,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下辖镇,地处达川区、渠县、平昌三县交界处,东邻赵固镇、管村镇,南接渠县报恩乡,北与石桥镇接壤。辖区总面积98.6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石梯镇户籍总人口55978人。
历史沿革
春秋,属夔子国。
战国,属巴国地。
东汉永元二年(90年),属宣汉县。
清至民国,属达县(今达川区)。
原银铁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银山、铁钉2乡合并为银铁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83年12月,公社改乡。
原五四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张家镇,属达川区第五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镇改乡。
1958年10月,乡改公社。
1967年,改名五四公社。
1973年7月,改张家公社。
1981年,改名五四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乡。
2017年9月20日,达州市
达川区撤销五四乡,设立五四镇。
原石梯镇
清,属达川区宝芝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石梯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镇改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84年4月,公社改乡。
1991年7月,乡改镇。
2004年,撤销福寿乡,将立石、邓家、水塘、蹬子、长安寨、磨山、固家、石成、四垭9个村并入石梯镇。
2019年12月20日,撤销
银铁乡、
五四镇,将原银铁乡和原五四镇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石梯镇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原石梯镇辖石梯1个居民委员会,场周、大井、盘龙、愉活、书湾、税家、龙塘、桥东、天生桥、许峰、天祠、立石、邓家、水塘、蹬子、长安、磨山、固家、石成、四垭、映祥(农村社区)2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3个居民小组、21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石梯镇辖10个社区和1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农贸西街1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石梯镇地处达川区、渠县、平昌三县交界处,距达川区城区48千米,东邻
赵固镇、
管村镇,南接
渠县报恩乡,北与
石桥镇接壤。辖区总面积98.6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石梯镇地处四川盆东平行岭谷区、盆中丘陵区、盆周低山区连接地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分为山地、浅丘。境内最高点位于茶斗坡村大苏坡,海拔808米;最低点位于流河村高滩坝,海拔270米。
气候
石梯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7.3℃,1月平均气温6.2℃;8月平均气温27.3℃。平均气温年较差1.5℃。生长期年平均322天。无霜期年平均311.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328.15小时,年总辐射116.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211.4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0.1天,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10月,7月最多。
水文
石梯镇境内最大河流为巴河,从西向西南流经境内立石、桥东、天生桥出境,境内长15千米,最大洪峰流量13000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石梯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滑坡等。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11年9月18日,巴河、磴子河洪水猛涨,超过历年最高水位273.8米,达到279.1米,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镇22个村155个组均受灾,淹没25个组、920户1280间房屋,436户936间房屋损毁,109户246间房屋全垮,受灾人口3.2万余人。
自然资源
截至2011年末,原石梯镇耕地面积20394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原银铁乡辖区总人口920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60人,城镇化率13.7%。另有流动人口1560人。原五四镇辖区总人口1386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68人,城镇化率7%。另有流动人口2366人。原石梯镇辖区总人口3235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86人,城镇化率9.2%。另有流动人口1200人。总人口中,男性16320人,占50.4%;女性16039人,占49.6%。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原石梯镇人口出生率9.1‰,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长率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13人。
截至2017年末,原石梯镇常住总人口31619人。
截至2019年末,原银铁乡户籍总人口9055人,原五四镇户籍总人口13822人,原石梯镇户籍总人口33101人,共计5597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原石梯镇农业总产值13640万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2%。财政总收入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
2015年,原石梯镇生产总值为31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
2019年,石梯镇有工业企业8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4个。
第一产业
石梯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2011年,原石梯镇生产粮食3.2万吨,其中水稻0.6万吨,小麦0.3万吨。
石梯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原石梯镇生猪饲养量5.9万头,年末存栏2.3万头;牛饲养量0.6万头;年末存栏0.5万头;羊饲养量0.4万只,年末存栏0.2万只;家禽饲养量45.6万羽,上市家禽35.8万羽。
截至2011年末,原石梯镇累计造林6000亩,林木覆盖率30%。
2011年,原石梯镇水产品总产量440吨。
第二产业
2011年,原石梯镇工业企业15家,职工600人,工业总产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
第三产业
2011年末,原石梯镇有商业网点104个,职工32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310万元,比上年增长11%;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120万元。
截至2011年末,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1亿元;人均储蓄6625元,各项贷款余额0.9亿元。
交通运输
石梯镇境内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运3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202省道和达巴公路过境。
2011年,原石梯镇客运总量为30.1万人次,货运总量340万吨;航运客运量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1万人•千米;货运量1.8万吨,货运周转量80万吨•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原石梯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670人,专任教师20人;小学7所,在校生1550人,专任教师7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68人,专任教师6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原石梯镇教育经费达200万元。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原石梯镇有线电视用户55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8.1‰
2011年末,原石梯镇有文艺宣传队2个,演职人员20人,年演出60场次;图书室2个,藏书5000册。
2011年末,原石梯镇有体育活动场所1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2500人,占常住人口的15.8%。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原石梯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个;病床80张。专业卫生人员107人,其中执业医师35人,执业助理医师7人,注册护士12人。2011年,原石梯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5万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原石梯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22户,人数1273人,支出245.9万元,比上年增长26%,月人均161元;城市医疗救助103人次,支出19.8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332人次,支出7.6万元。
2011年末,原石梯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27户,人数1243人,支出75.8万元,月人均50.8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09人,支出32.7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86人,支出33.48万元;农村医疗救助371人次,支出22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793人次,支出9万元;农村临时救济1857人次,支出16.5万元。
2011年末,原石梯镇救灾支出4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0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20万元。社会福利费58万元;社会福利单位1个,床位140张,其中收养床位20张,收养8人。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5万元,使1241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2011年末,原石梯镇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合计913.1万元;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3500人,参保率98%。
历史文化
石梯镇因巴河岸一巨石被洪水冲刷成阶梯状而得名。
地方特产
石梯镇有全国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州脆李,中国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县苎麻和达县乌梅。
达州脆李果实中大,圆形,果顶平或微凸;果面黄绿色,果粉中多、灰白色;缝合线浅、明显、不对称;果肉淡黄色,肉质脆,汁液中多,味甜、浓,离核。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达州脆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达县苎麻,具有强度好、单纤维支数高、纤维长等特点。达县苎麻的单纤维强度为35~40克,束纤维强度为52克左右;达县苎麻平均单纤维支数在1900~2200米/克支,纤维支数最高可达2402米/克支。
2007年03月05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达县苎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为《药典》收载品种“耳梅”。乌梅主产在四川、贵州、福建等地,四川达川区是
达县乌梅的原生资源地和主产区,果实椭圆形,青中透黄,种核属椭圆籽类型,两侧无棱线,呈流线型边缘。果肉率85.5%,达县乌梅初加工后成品呈不规则的耳扁球形,直径1.5~2.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不平。一端有圆形的果柄痕。果肉柔软,乌黑色或黑棕色。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小凹点。
2010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达县乌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特色美食
石梯蒸鱼是四川达县石梯镇的一道汉族特色菜。它以巴河盛产的鲶鱼、
鲢鱼等为原料。先将鱼剖杀沥干剁块,拌以绿豆面、芝麻面、米粉、豌豆面、辣椒粉、花椒粉、姜末、青油等上竹屉蒸熟即成。食时,店家还提供鱼头熬制的面块汤,是“
达州市十大地方特色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