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道

古蜀道的南段

金牛道,又叫石牛道,蜀道组成部分。位于陕西南部、四川省北部,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进入四川,经朝天驿、剑门关通往成都,共约1200里。得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因说石牛能粪金,故称为金牛。石牛粪金的故事,发生在周显王扁和周慎靓王定这段时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将金牛赠送给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

位置境域
金牛道,位于陕西南部、四川省北部,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进入四川,经朝天驿、剑门关通往成都,共约1200里。
线路开辟
金牛道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的一段道路,亦称“南栈”,是故道和褒斜道向南的延续路段。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和蜀郡同称“天府之国”,两地人民相互交往的路线通称“蜀道”或“秦蜀栈道”,金牛道是秦蜀栈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蜀之间为险峻的秦岭、巴山阻隔,通行困难,故诸多文士慨叹“蜀道难”。根据甲骨文和古文献记载以及古有“循河觅道”之说,先民沿故道水(嘉陵江)侧畔而行,早已开始利用这条路线。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巴、蜀相攻击,俱向秦求助,秦惠文王准备乘机伐蜀,但又为蜀道艰险而犹豫不决。正当此时,韩国从东面攻秦,张仪主张先伐韩,以“下兵三川”,耀兵中原,“挟天子以令於天下”[83]。但大将司马错认为,蜀乃小国,发生内争,出兵讨伐名正言顺,又易取胜,且“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伐蜀成功,则“富国”、“广地”、“强兵”三者俱来,“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84]。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于当年起兵伐蜀。
伐蜀必先开辟秦蜀间的道路,《蜀王本纪》等诸多古籍对此次开凿蜀道作了“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记述。其中,《太平御览》详细记述为:“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蜀。蜀王从万余人传猎褒谷,卒见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稽首,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王恐亡相见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粪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领五丁力士拖牛成道,置三枚于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
《水经·沔水注》引来敏《本蜀论》记:“(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后世又称金牛道。
上述文献记载,揭去神化外衣,显示了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蜀以前为军事行动而开辟金牛道(石牛道)的历史事实。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进入四川,经朝天驿、剑门关通往成都,共约1200里[85]。
州县设置
金牛道的主体部分位于今陕西省宁强县境,唐以前曾先后分属葭萌、白水、嶓冢、晋寿、绵谷和景谷。唐武德二年(619)在宁羌东北部设金牛县,四年(621)在中部设嘉牟县,在西部设三泉县。八年(625)撤销嘉牟县,宝历元年(825)撤销金牛县,并入三泉县。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撤销三泉县另设大安县。明朝洪武三年(1370)撤销大安县,辖地划归沔州,三十年(1397)九月设置宁羌卫,驻兵守卫川陕驿路。成化二十二年(1486)六月改设宁羌州。清朝因袭未变。民国31年(1942)改为宁强县[86]。由于唐代在今宁强县的北部、西部分别设置金牛县、三泉县,故唐代驿路是由西县经金牛县、三泉县沿嘉陵江东侧达于利州绵谷县。元代和明代先后设置罗村站(今宁强县城附近)及宁羌卫、宁羌州(今宁强县)后,驿路离开嘉陵江畔,形成新的川陕驿路路线。
唐代三泉县在嘉陵江东侧约1里处,东北距金牛县70里,距兴元府(汉中)250里,西南距利州240里,故三泉县适居兴元府、利州之中。由于三泉县西近嘉陵江,故泛舟而行,可北通兴州,南达利州。《元和郡县志》记:兴州“南沿流至兴元府三泉县一百五十里”。唐置三泉县于此地,当与水陆交通两便有关。宋代初年以其路当冲要,升其县直属朝廷[87]
历代运用
秦惠文王伐蜀胜利后,巴、蜀归秦国所有。由于巴、蜀富甲天下,秦国“擅巴、汉之饶”[88],对增强秦的国力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战国策·秦策一》记:“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特别是蜀郡郡守张若,十分重视军备训练,曾多次率领军卒,配合司马错及白起攻楚,对秦的统一起了很大作用。
西汉初年,刘邦被项羽所逼在汉中为“汉王”时,领有巴、蜀、汉中之地,以金牛道联系蜀、汉。后“还定三秦”、与项羽交战,蜀道为其提供后方支援,“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秦蜀栈道为西汉立国做出了一定贡献。
西汉末年,公孙述据巴蜀称帝,通过金牛道控制汉中。之后,东汉王朝派军从东路溯长江而上,北路沿蜀道而下,两路夹击,入蜀灭公孙述。
东汉灵帝末年,益州牧刘焉阴谋割据巴蜀,遣张鲁为督义司马,由金牛道出兵,攻杀汉中太守苏固,占据汉中。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和大将姜维,先后出兵蜀道发动了10多次进攻魏国的战争。三国末年,魏将钟会率10余万大军,数路进兵,攻取汉中,顺利沿金牛道而下,直迫剑阁,配合邓艾的军队,灭了蜀汉。
南北朝时,南朝梁侯景叛梁称帝,镇守益州的武陵王萧纪借口东讨侯景,率兵出三峡,迫江陵。镇守江陵的梁元帝萧绎求援于西魏。西魏宇文泰命大将尉迟回于废帝二年(553)率步骑3万征蜀。《周书·尉迟回传》记载:魏军“自散关,由固道(魏固道郡治今甘肃省两当县)出白马,取晋寿。开平林旧道,前军临剑阁”。北周大象二年(580),益州总管王谦发动叛乱,北攻汉州、利州,宰相杨坚派行军元帅梁浚入剑阁,取成都。
唐天宝末年,为避“安史之乱”,玄宗逃奔四川成都。据《旧唐书·玄宗纪》,玄宗出长安后向西至扶风郡,折南行经大散关、河池郡、益昌县,渡吉(桔)柏津,经普安郡、巴西郡至成都。唐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僖宗一行先逃至兴元府,中和元年(881)正月,又循金牛道南经绵州、东川逃奔成都。
唐末、五代、宋初,汉中、巴蜀先后建立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两个割据政权,而统治中原地区的五代王朝和割据关中西部的岐王李茂贞,也都企图攻占汉中。其间利用金牛道征战的主要有:唐光启三年至大顺二年(887~891),西川发生战乱,唐昭宗命宰相韦昭度统诸道兵出蜀道伐西川;唐景福元年至乾宁元年(892~894)岐王李茂贞取凤州、兴州,拔兴元,兴元节度使杨守亮奔阆州(四川阆中),李茂贞又出金牛道攻利州、阆州,得汉中与东川部分之地;天复二年(902),朱全忠入关中攻李茂贞,前蜀王建声言援李茂贞抗击朱全忠,出兵取利州,战三泉,克金牛、西县、黑水、褒城4寨,攻克兴元,尽取汉中地;后唐同光四年(926),郭宗韬等伐蜀,战于三泉,蜀后主自利州遁还成都;后唐军又出金牛道克利州,抵汉州,蜀后主王衍出降,前蜀亡;北宋乾德二年(964)遣王全斌出金牛道攻后蜀,占三泉,克剑州,擒蜀将王昭远等,孟昶出降,后蜀灭亡,完成了宋的统一大业。
南宋末年,蒙古军两次由金牛道南下,夹击南宋。《读史方舆记要》记:“金牛道今之南栈……所谓蜀之喉嗌也……历南北战争以迄金、元角逐,蜀中有难,则金牛数百里间皆为战场。”
元、明、清三朝均建都于今北京,蜀道是京师连接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一直保持着官驿大道的地位,主要肩负着传递政令、经济流通的作用,军事上的争夺相对减少。在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统一与割据势力在金牛道上的争夺战曾有两次。一次是元末明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割据四川、汉中的明氏夏国的战争,以明军胜利夏国灭亡而告终;另一次是清朝初年吴三桂叛变,由云南、贵州北取四川,与清军在金牛道上进行了反复争夺。清康熙、乾隆年间,为平定川、藏一带地方封建主的叛乱,也曾数度由蜀道出兵。总之,在中国3000年左右的封建社会中,蜀道对中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修凿治理
历史上对金牛道的修凿治理,除经常性的养护维修外,规模大、难度大的修治工程亦有多次。“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战国秦惠文王时期对金牛道(石牛道)一次大规模的修治。秦昭襄王时期(前306~前250),在范雎任丞相期间,对巴蜀通秦的道路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治理,修成栈道千里。三国时期,“诸葛亮相蜀,又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89]。隋文帝时对剑阁附近驿道(金牛道南段)进行了改线[90]。唐玄宗开元年间韦抗修利州北侧千佛崖附近道路[91]。唐宣宗大中年间剑州普安县令蒋侑开拓整修剑阁附近的道路[92]。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归融大修蜀道,“自褒而南,逾利州至于剑门,次舍十有七,同节度副使石文颖董之”[93]。
宋代对金牛道北端进行了改线,并注意在道路两旁植树。《宋会要辑稿》记:“仁宗天圣三年(1025),秘书丞知兴元府褒城县窦充言:窃见入川大路,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途遥远,桥阁约九万余间,每年系铺分兵士于近山采木修整通行。近年添修,所使木植万数浩瀚,深入山林二三十里外,采砍辛苦。欲乞于入川路沿官道两旁令逐铺兵士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准备向去修葺桥阁,仍委管辖使臣,逐县令左提举栽种。年终栽到数目,批上历子,理为劳绩,免致缓急阻防人马纲运。诏令陕西及益州路转运司相度施行。”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景川侯曹震相视开凿广元千佛崖附近的险道,“垒石为岸,益为坦途”。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剑州知州李壁整修金牛道南段,砌石300余里,路旁植树数十万株。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巡抚噶尔图对蜀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噶尔图在上疏中称:“臣乘农隙,刊木伐石,搭桥造船,以通行旅,遂成坦途。”[94]嘉庆、咸丰、同治年间,都曾续修,并有题记。
明清时期整修蜀道,或改栈道为碥路,或以石栈取代木栈。明人王士性在其所著《广志绎》中记:“今之栈道非昔也”、“特开路于诸岭之上。由是陟降以行,无复昔日之沿山架木,而栈道遂废。”清人吴焘在《游蜀日记》中记:“考栈道之名,由来已久。……国朝因西陲用兵,屡发帑金修栈,巉岩尽辟,旧路亦多改行,遂不见所谓阁道者矣。……彼时架木为阁,故可烧耳。若今之栈道,岂复能烧乎!……须知今之蜀道,非古之蜀道矣。”
驿传设置
唐代的入川驿路,或取故道,或经褒斜道,皆在西县与金牛道衔接。西县西侧有百牢关,扼控故道、褒斜、金牛3路,故西县为入蜀咽喉。
西县置西县驿,亦名白马驿。元稹《汉江上笛》诗:“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诗序云:“二月十五日夜,于西县白马驿南楼闻笛。”
西县西80里至金牛县,金牛县为唐武德二年(619)分绵谷县(四川广元县)通谷镇而设置,取秦“石牛粪金”、“五丁开道”为名。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废金牛县并入西县,金牛驿仍存。宋代由兴州顺政县(治所即今略阳县)沿陈平水经飞仙岭开陈平路后,由金牛驿可直北达于兴州,不绕经西县。
由金牛驿西南行70里至三泉县。三泉县位于交通冲途,当置驿。
自三泉县沿嘉陵江东岸南行,约60里至九井滩,又10里至五盘岭(又称七盘关),乃秦蜀分界处。
唐代有五盘岭驿。岑参《早上五盘岭》诗云:“平明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栈道溪雨滑,……不觉蜀道难。”知五盘岭有驿,五盘岭道为栈道[95]。
由五盘岭南行,约70里至筹笔驿。《舆地纪胜·利州景物下》记:“筹笔驿,在绵谷县,去州北九十九里。旧传诸葛武侯出师尝驻此,唐人诗最多。”又南行,经潭毒关、朝天岭、大小漫天岭、千佛阁等地至利州,皆沿嘉陵江东侧而行。
利州东北3里有桔柏渡,州城有嘉陵驿。由利州折西南行,经益昌县至剑州。《通典》卷一七六“利州益昌县”目称:“古剑阁道,秦使司马错伐蜀所由,谓之石牛道。”故唐代的金牛道乃指西县、金牛、三泉、利州、剑州间的一段驿道。
北宋的入川驿路沿袭唐朝前期的格局,经由散关、凤州、兴州、金牛镇、三泉县至利州。唯兴州、金牛镇间,不绕经西县,而在兴州东南的飞仙岭修阁道百余
间,直抵金牛镇。《元一统志》记:“此路旧由西县过,经由沮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移改于是岭”,即略阳县东南40里的飞仙岭。经飞仙岭之路称“陈平路”,路上有方骞驿。又南为金牛驿。折西南至三泉县驿。秦蜀交界处有五盘驿。此段驿道由兴州、三泉至利州550里。南宋时尚有桥阁18318间,折合110里,占此段路程1/5。
元代略阳、沔州、大安等3州县归四川省辖。入川驿路改经散关、凤州、褒城,由褒城站45里至沔阳站即进入四川境。
明代称金牛道为“南栈”,行经宁羌州。在褒城县置开山驿;在沔县东40里处置黄沙驿;在沔县城内置顺政驿。由沔县西行,60里有青羊驿;又40里有金牛驿,在金牛峡北口。金牛峡十分险峻,《蜀道驿程记》载:“峡口悬崖万仞,阴风飒然。入峡即奔峭四合,猿鸟迹绝。水自峡中喷薄而出,人马从水中行,恶石如蛮象狞龙,伏水中,时时啮人。自峡口至五丁关十五里,步步悬縆,而上下峡亦如之。则伛偻循墙而走矣。传称此峡为蜀道第一险,信然。雨次宁羌州,州在乱山中,无城堞,本沔县羊鹿坪地。明洪武中,以山寇作乱,置卫(宁羌卫)于此,成化中,即卫建州治。”
宁羌州附近有柏林驿,距金牛驿90里。柏林驿南80里为黄坝驿,在川、陕交界附近。再南40里至利州卫北的神宣驿,亦为军站。
清代入川驿路亦称“南栈”,又称四川官路。经褒城转沔县至宁羌州。沔县西去,经百牢关又西南行,渡沮口,75里至青羊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覆准陕西省,将大安驿移改附近沔县之青羊峡地方,并于宽川铺添设一驿”[96]。
青羊驿南为大安镇。由大安镇循漾水西南行10里至烈金坝,为金牛驿故址。由烈金坝南行3里入金牛峡(五丁峡),峡南10里有五丁关。此段山道宽三四尺,仅可通行一辆小车。清代官员经过这里,都要在关南或关北下马、下轿、步行过关以后再行乘坐。五丁关原有关门,关门上筑有楼阁,关门一闭,川陕交通即被隔阻。
过五丁关南行,经宽川驿至宁羌州柏林驿,距青羊驿90里。宁羌州为散州,属汉中府辖。柏林驿南行,经牢固关60里至黄坝驿。黄坝驿南有七盘关,为川陕交界处。再南,经朝天驿至四川省广元县。
蜀道概况
又称石牛道。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得名,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元朝以来,又通称蜀栈、南栈,由汉中西行过褒水,经勉县入山区至金堆铺交宁强界,经大安、烈金坝折南,过五丁关至宁强县城,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坝驿、七盘关入川界而达成都,约600公里。本县境内共长85公里,多属险峻山径。《雍大记》记述五丁峡(或称金牛峡宽川峡)云:“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
地理位置
金牛道另有一条线路,从本县烈金坝西行经代家坝、阳平关、广坪河至金山寺青岩子(界牌)入四川界,去白水(今名沙洲)至昭化而与经宁强县城之路合。此道较坦缓,是南北朝以前秦蜀主要通道。
文物保护
2021年10月12日,蜀道:金牛道广元段等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