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区,隶属湖北省武汉市,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西部,东邻江汉区、西、北与东西湖区接壤、南界汉江与汉阳区隔江相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南高北低,总面积41.46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2月,硚口区辖11个街道。区政府驻硚口区沿河大道518号。截至2024年末,硚口区常住人口75.02万人。
历史沿革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硚口境域居民区划为居仁坊、由义坊、循礼坊、大智坊,境内始有建置。
嘉靖年间,
汉阳府在
汉口镇设汉口巡检司,但司署仍设在汉阳。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析汉阳县置夏口厅,与
汉阳县地位等同,属
汉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
夏口厅改为
夏口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将夏口县改为
汉口市(兼辖汉阳县城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汉口行政区划仍沿旧制,划分9个区,城市4个区,郊区5个区。境内城区属第一区和第二区,郊区属第八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四月,成立伪汉口特别市,境内划分“难民区”。民国三十四年十月,恢复汉口市建制,划分全市为14个区公所。境内有武圣、宝善、汉正、中正4个区公所。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境内属汉口城区第一区(武圣区)、第二区(宝善区)、第三区(汉正区),郊区第十四区(中正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原武圣、中正及宝善区一部合并为武汉市第一区公所,宝善区大部、汉正区合并成立武汉市第二区公所。11月,第一区、第二区公所合并,成立武汉市第二区。
1952年,第二区改称硚口区。
1960年至1961年10月,硚口区改为
人民公社。
1961年,复置硚口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5年,原惠济区所辖罗家墩至上、下双墩、航空路一带划入区境。
2000年,原汉正街街道更名崇仁街街道,撤销利济、三曙、新安、宝庆4个街道,设立
汉正街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5年2月,硚口区辖11个街道:
古田街道、
韩家墩街道、
宗关街道、
汉水桥街道、
宝丰街道、
荣华街道、
汉中街道、
汉正街道、
六角亭街道、
长丰街道、
易家街道,共有117个社区、1个村,区政府驻硚口区沿河大道51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硚口区位于
武汉市中心城区西部,东邻
江汉区、西、北与
东西湖区接壤、南界
汉江与
汉阳区隔江相望,介于东经114°9′—114°17′,北纬30°34′—30°38′之间,总面积41.46平方千米。
地质
硚口区地层属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为冲积湖积层,厚度变化大。上部为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厚度在10—25米,局部夹湖积、湖冲积黑色淤泥。中部为黄色砂层,粒径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厚度15—40米,间夹深灰色淤泥质与砂石层。下部由灰白色砂砾石层过渡到卵石层,厚度5—20米,间夹砂或粘土、卵石。
地形地貌
硚口区地处汉水入长江口北岸,属河湖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无山丘,多湖塘。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3—26米,低于长江、汉水汛期洪水位,地面高程由汉水沿岸向北缓缓倾斜降低,斜度角度约为10°,南北高差3—4米。区境北部张公堤一线曾分布有诸多残留湖沼,今已大部分填没。境内地貌类型属高河漫滩阶地,系由长江、汉水泛滥淤积而成。
气候
硚口区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240天)。春秋各60天,夏季最长为125天,冬季为120天。常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
水文
硚口区以汉水为主体,河有黄孝河(历史上有玉带河、广昌河、新河),湖有后湖、张家湖、张毕海、竹叶海。
汉水,又名汉江,古称沔水、夏水、俗称襄河、小河,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大巴山系的嶓冢山,全长1542千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下游河道自西向东流经东西湖区境后,从舵落口至集稼嘴流经硚口区境,流程15.3千米,再东流500米抵江汉区龙王庙,汇入长江。境内河面宽度为180—200米,最大流量为146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180立方米/秒,年均流量为560.9亿立方米。
土壤
硚口区土壤类型为呈砂土一油砂土一丕土一黄土的分布规律。区境地下土壤主要有:黄土、
黄粘土、泥土、黑泥土、沙粘土、黑油沙土、油沙土等类。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硚口区市常住人口666661人。
截至2024年末,硚口区常住人口75.02万人。硚口区有汉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等38个民族。
经济
综述
2022年,硚口区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亿元、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12亿元。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00亿元。外贸进出口4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FDI总量1.5亿美元。
2024年,硚口区地区生产总值1083.16亿元增长5.2%。
2024年,硚口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4年保持300亿元以上,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亿元。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超20%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1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硚口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继续保持稳定运行。其中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6.4%,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1.4%,其他投资同比下降9.8%。
2023年,硚口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9.3%。
第一产业
该区位于市区,无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硚口区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9.45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制造业实现产值40.87亿元,同比增长9.5%,燃气、水行业实现产值58.58亿元,同比增长7.8%。
建筑业
2023年,硚口区建筑业完成总产值917.88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总产值877.92亿元,占比95.7%,同比增长0.1%;安装工程完成总产值29.44亿元,占比3.2%,同比增长91.3%。
第三产业
2023年,硚口区规上服务业全口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4%。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31.1%,其他交通运输业同比下降3.2%。
2023年,硚口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9.24亿元,同比增长8.6%。全区批发业累计同比增长15.9%,零售业累计同比增长8.2%,住宿业累计同比增长12.3%,餐饮业累计同比增长16.0%。
交通运输
三环线、汉西路二环线、沿河大道、
解放大道、建设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等快速路2条、主干道18条、次干道22条、支路68条,
武汉地铁1号线、
武汉地铁6号线、
武汉地铁3号线、
武汉地铁7号线、
武汉地铁12号线穿过硚口区,汉江硚口区段有6座桥梁连通汉阳。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4年,硚口区高考一本录取首次突破千人、600分以上人数增长13.7%,上线率、普高率位居全市第一方阵,武汉英中牛津剑桥等国际名校录取人数全国第二,一职教本科录取人数连续11年全省第一,一聋校90%学子圆大学梦。
科学技术
2024年,硚口区同济国家医学中心加快建设,材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桥科院建成国内最大的桥梁监管智慧化平台,港理工武创院两大板块落户香港中心。腾讯-星火众达智算中心建成投用,34个应用场景获批国家和省市典型示范。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家、“新物种”企业6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1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60%。2家获评省级众创空间,新增创新面积9.6万平方米。引进海外人才52名,选育武汉英才34名,留下大学生2.1万人。
文体事业
2024年,硚口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30余场,省级非遗项目武昌鱼制作登陆央视,油纸伞、叶画走进东南亚,卡丁车、健美健身等国家级赛事持续举办,举办汉江流域首个水上赛事“马拉松桨板赛”,郑钦文、孙佳俊获得巴黎奥运冠军。
国家一级文化馆:武汉市硚口区文化馆。
医疗卫生
2024年,硚口区国家脑健康中心临床基地落户,全省首个医院分级诊疗平台建成启用,19家医疗机构15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同济医院、省三医院等90余名专家下沉社区坐诊,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选“2024健康中国实践案例”。
社会保障
2024年,硚口区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79.5%。新增就业1.9万人,帮扶就业6000人,发放就业创业补贴1.03亿元,帮助劳动者追回报酬1.3亿元。新增社保参保2.06万人次,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标准提高10.6%,新增社区慈善基金52只。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95%。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384套。
历史文化
文保
截至2024年9月,硚口区共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总计21处。按照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分类,硚口区有的不可移动文物可分别归入两个大类:古建筑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7处。按照保护级别分类,硚口区有的不可移动文物可分别归为三个大类: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7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1处。
辛亥首义烈士公墓
辛亥首义烈士公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利济北路北段。是阳夏战争汉口战役阵亡革命军官兵丛葬地。1911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革命军在汉口歆生路(今江汉路)至满春茶园一带阵亡将士,经战时红十字会收敛遗体,就地丛葬。1957年清明节将其改建成公墓,重新安葬。后时有修葺。1956年,辛亥首义烈士公墓被公布为第一批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既济水电公司宗关水厂旧址
既济水电公司宗关水厂旧址是武汉第一座自来水水厂,位于硚口区水厂一路5号,始建于1906年,后更名宗关自来水厂。轮机房(俗称“老泵房”),一直送水运行使用到2005年。2006年停用,改建为“武汉市自来水事业百年历史展示馆”。两层楼的西洋建筑公事楼,至今仍在作为办公室使用。两栋百年老楼均列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9月,硚口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达24个,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市级11项、区级7项,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7人,市级16人,区级24人。
木雕(武汉木雕船模)
木雕(武汉木雕船模),一种流传于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的传统雕塑艺术,是按比例模拟制作各类木船,其工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该技艺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艺人根据时代地域特色,使用专业工具进行艺术设计制作。除了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一般技法外,强调在结构上使用椎卯技术,艺术处理上注重装饰,技法上做到浅浮雕去皮不伤面,深浮雕功深显活不伤底。武汉木雕船模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苏恒泰油纸伞制作技艺
苏恒泰油纸伞制作技艺创立于1863年,纸伞制作要经过七十二道半工序,上五道桐油,用六十四根伞骨,缠五色丝线,包四维方巾。
风景名胜
长江文明馆
长江文明馆,是中国首座永久性集中展示流域文明的博物馆。分为“人文长江”“自然长江”“体验长江”三个基本陈列厅,由
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
长江水利委员会、
武汉大学兴建。馆舍面积3.1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1.28万平方米。
硚口民族工业博物馆
硚口民族工业博物馆,位于硚口区古田一路28号。由原武汉铜材厂老厂房改造而成,2011年5月28日开馆。
武汉园博园
武汉园博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区域西段,江汉、硚口、东西湖三区结合部。总面积为213.77公顷,投资40亿。
特产美食
谈炎记水饺
谈炎记,成立于1920年,属于武汉饮食界的奠基辈招牌。谈炎记水饺以鲜猪腿肉及鲜牛肉为主,辅以鸡肉、虾米、冬菇、五香菜、原汁骨头汤等作馅。经制皮、制馅、包制、熬汤、佐料、点味制成。形美汤鲜,馅足皮薄,爽口不腻。主要品种有鲜肉、冬菇、广米、三鲜、鸡茸、虾仁等水饺。
热干面
热干面,与
山西刀削面、两广
伊府面、
四川担担面、
郑州烩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是颇具特色的过早小吃。面条事先煮熟,过冷和过油的工序,再淋上用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调料做成的酱汁,吃时面条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让人食欲大增。
著名人物
傅世春
傅世春,1916年2月6日出生,1948年加入九三学社,1941年6月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任齐鲁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曾任九三学社青海省第一届委员会主委,第二、三届委员会名誉主委,原青海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院长,政协青海省第四、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2月8日18时35分(北京时间)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荣誉称号
2005年,硚口区入选2004年度全国青年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市。
2018年,硚口区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
2020年11月,硚口区入选湖北省双拥模范城。
2020年12月,硚口区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
2021年5月,硚口区入选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1年9月,硚口区入选全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