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类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对不同自然环境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们的民族祖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而社会集团不论大小都占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不同的空间布局。
简介
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类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对不同自然环境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们的民族祖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而社会集团不论大小都占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不同的空间布局。社会地理学就是分析研究这些人类社会集团和类型的空间结构的,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起源
社会地理学主要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展起来,但它起源于20世纪初。法国人文地理学者维达尔·白兰士曾以可能论的观点为社会地理学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早期的社会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曾进行了农村和城镇的区域分析、城市化趋向、城市网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他们还研究过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社会集团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和类型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并涉及
文化地理学的一些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社会变化十分剧烈,使得社会地理学更加重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诸如绘制人口、年龄。性别差异的地理分布图;考察农村人口的文化背景,探索语言、宗教等文化现象的分布和变迁;对种族歧视、阶级冲突、贫富不均、犯罪及文化娱乐等问题也有所研究。
由于能运用更为精确的地图和计量手段,在工作方法上有所革新,试图对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数字分析。60年代以来,在瑞典学者T.哈格斯特朗和其他地理学者倡导下,社会地理学还探讨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发展规律,说明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进行的扩散和传播。由于社会地理学强调社会因素对形成区域特征的作用,50年代即对模式发生兴趣,认为区域特征以一定的生活模式(或称生存形式)作为具体表现,通过模式可以确立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象,比较各个区域的人文差异。60年代地理数量方法的应用,大大推动了社会、文化现象时空扩散的研究。如社会区域分析在城市生态研究中采用
因素分析法等。
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和其他地理学者倡导下,社会地理学还探讨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发展规律,说明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进行的扩散和传播。
由于社会地理学强调社会因素对形成区域特征的作用,认为区域特征以一定的生活模式(或称生存形式)作为具体表现,通过模式可以确立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象,比较各个区域的人文差异。60年代地理数量方法的应用,大大推动了社会、文化现象时空扩散的研究。如社会区域分析在城市生态研究中采用因素分析法等。
此外,有些社会地理学者认为人的行为、决策和行动是以物象而不是以现实为依据的,因此进行了感应地理和行为地理的研究。他们把经验、信息、心理状态、生理条件、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约束都包括在环境这一概念之内,对心理因素的重视超过了对传统的环境因素的重视。有些学者还对特定的社会福利、社会过程或现象采用模型来研究其决策过程和各地区行动模式的分布。苏联从60年代开始重视社会地理学的工作,认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并强调文化景观优化的研究。
研究内容
人文地理学的组成部分。是从地理学的观点研究各种人类社会现象、社会特征和社会集团区域分布及差异,并比较各种社会集团类型形成过程与空间结构的学科。传统社会地理学多涉及社会生活中人口、聚落、经济、交通乃至政冶文化问题,因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如吉尔伯特(E.w.Gilberi)等学者认为社会地理学包括:
①地表人口的分布;
②村落分布及其形态;
③城市地理;
④社会群体分布及不同环境下生活方式的地理分析。
19世纪后期,法国人文地理学者白兰士(PaulVidaldelaBlache)应用“或”然论”阐述人地关系,既承认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肯定人类生活方式对自然的生理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可能性,奠定了现代社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苏联,社会地理学被列入社会科学系统,将它作为社会经济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以人为主体研究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空间过程与组织形式,包括人们的劳动、生活、休息、个性的发展与生命再生产的条件。
研究特点
20世纪西方社会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 ①由于社会化日益渗透到各个人文地理领域而出现的社会地理学科的分化。如传统内容的城市地理、聚落地理、人口地理、选举地理等均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分支;
②学科发展侧重于联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美国学者沃特逊(J.w.Watson)提出社会地理应注重人口、年龄、性别差异的地理分布和各社会团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并触及民族冲突、阶级差别、贫富分化和城市犯罪等实际社会问题;
③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革新。
60年代以来,在瑞典地理学者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等倡导下,开始用计量方法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时空扩散规律和发展阶段。日本人文地理学者薮内芳彦认为在社会地理研究中应用定量方法是把握社会生活客观形态和地域特性差异的钥匙,他还从发生学原理分析出发将社会地理学和社会生态学相结合。在具体手段运用上,一些地理学者如美国的阿克曼(E.A.Ackelrman)还主张对社会过程、活动和现象按行为动机分布模式建立模型,研究其决策反馈机制。
发展趋势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的
地球系统科学,跨越一系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相融合。地理学传统的地球整体观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地理学虽然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但要实现跨学科的综合集成却面临着新的挑战。各国地理学家都在不断追求,以期使地理学的研究水平逐步提高,为建立现代地理学而努力。从发展看,现代地理学有如下一些明显的动态和趋势。
1 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跨学科、多层次、多兵种的综合研究势不可挡。地球的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谋而合。它们为地理综合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地理学的现代化。地球表层是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对象,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主要有地理学和生态学,应用领域则有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大型项目计划和任务如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土开发整治等。这些必然促进相邻学科之间的汇合、交叉和渗透,淡化传统的学科界线。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提高了地理学的水平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2 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领域各分支和专门学科的发展对综合研究的要求越迫切,为深入分析基础上的综合集成和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化研究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来,地理学专业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但它并不足以否定“分科愈细,综合愈重要”的原则。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部或它们之间的综合、统一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进一步专业分化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同步进行。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来愈大,其影响也越加显著。地理学应十 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与自然地理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是纯自然主义的,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生态学的基础。多数学者认为,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相关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
动力地貌学、
构造地貌学、
气候地貌学、
应用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
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
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
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
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
人种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
医学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
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
理论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
应用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