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坛抒情》是当代作家秦牧于1956年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原载于1956年11月14日的《北京日报》。文章叙述古人五谷、五土、五行观念的发生发展及历史演进,追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揭示绵亘千里的黄土高原与绵延千年的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抒发了作者对泥土、大地和劳动者,以及由劳动者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并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真挚关切之情。文章把爱国激情融合于怀古幽情之中,充分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作品原文
社稷坛抒情
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
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它和坐落在南城的天坛遥遥相对。古代的帝王们,在天坛祭天,在社稷坛祭地。祭天为了要求风调雨顺,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祭天祭地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五谷丰登,可以“聚敛贡城阙”。五谷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穿过古柏参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在庄严的宫殿建筑之前,有这么一个四方的土坛,屹立在地面,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遥想当年帝王们穿着衮服,戴着冕旒,在礼乐声中祭地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他们在庄严中流露出来的对于“天命”畏惧的眼色,你仿佛看到许多人慑服在大自然脚下的神情。
这社稷坛现在已经没有一点儿神秘庄严的色彩了。它只是一个奇特的历史遗迹。节日里,欢乐的人群在上面舞狮,少年们在上面嬉戏追逐。平时则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那里低徊。对,这真是一个激发人们思古幽情的所在!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让这种使人微醉的感情发酵的去处可真多呢!你可以到泰山去观日出,在八达岭长城顶看日落。可以在西湖荡画舫,到南京鸡鸣寺听钟声。可以在华北平原跑马,在戈壁滩上骑骆驼。可以访寻古代宫殿遗迹,听一听燕子的呢喃,或者到南方的海神庙旁,看浪涛拍岸……这些节目你随便可以举出一百几十种来,但在这里面可不要遗漏掉这个社稷坛!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而坛呢,却很荒凉,就只有五色的泥土。然而这种对照却也使人想起: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你在这个土坛上走着走着,仿佛走进古代去,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在那里,莽莽苍苍,风声如吼。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正在用他的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咏着这样的诗句:
朝东西眺望没有边际,
朝南北眺望没有头绪,
朝上下眺望没有依归,
我的驱驰不知何所底止!
…………
九州究竟安放在什么上面?
河床何以洼陷?
地面,从东至西究竟多少宽,从南至北多少长?
南北要比东西短些,短的程度究竟是怎样?
(屈原:《悲回风》和《天问》,引自郭沫若译诗)
这不仅仅是屈原的声音,也是许许多多古代诗人*'望原野时曾经涌起的感情。这种“大地茫茫”的心境,是和对于自然之谜的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忿慨联结在一起的。
想一想这些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上面没有一株草,一只虫,也没有一层土壤。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但这还不算,劳动者开辟这些土地,是和大自然进行过多么剧烈的斗争呀!这种斗争一代接连一代继续着,我们仿佛又会见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忿之歌的农民,像敦煌壁画上面描绘的辛勤劳苦的农民,驾着那种和古墓里挖掘出来的陶制高轮牛车相似的车子,奔驰在原野上,辛苦开辟着田地。然而他们一代代穿着破絮似的衣服,吃着极端粗劣的食物。你仿佛看到他们在田野里仰天叹息,他们一家老小围着幽幽的灯光在饮泣。看到他们画红了眉毛,或者在头上包一块黄布揭竿起义,看到他们大批地陈尸在那吸尽了他们的汗水然后又吸尽了他们鲜血的土地。想一想,在原始社会中他们怎样匍匐在鬼神脚下,在阶级社会中他们又怎样挣扎在重重枷锁之中。啊,这些给荒凉的大地铺上了锦绣花巾的人们,这些从狗尾草、蟋蟀草中给我们选出了稻麦来的人们,我们该多么感念他们!想象的羽翼可以把我们带到古代去,在一家家的门口清清楚楚看到他们在劳动,在饮食,在希望,在叹息,可惜隔着一道历史的门限,我们却不能和他们作半句的交谈!但怀古思今,想起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是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挣脱了枷锁,逐渐离开了鬼神天命的羁绊的农民,我们又仿佛走出了黑暗的历史的隧洞,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了。
你在这个五色土坛上面走着走着,仿佛又回到公元前几千年去,会见了古代的思想家。他们白发苍苍,正对着天上的星辰,海里的潮汐,陶窑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那时的思想家没有什么书籍可以阅读参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代谢,万物死生的现象,都使他们抱头苦思。他们还远不能给世界的现象说出一个较完整的答案。但是他们终究也看出一点道理来了,世间的万物万事,有因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正是由于古代有这样的思想家在这样地思考过,才给后来的历史创造了这样一座五色的土坛。
“五行”的观念和我们这个民族一样地古老,东、南、西、北是人们很早就知道的,人们总以为自己所处是大地的中间,于是在四方之外又加上了一个“中心”,东、南、西、北、中凑成了五方五土的观念,直到今天我们还看到好些人家的屋角有“五方五土龙神”的牌位。烧陶方法和冶铜技术发明了,人们在熊熊火光旁边,看到火把泥土变成了陶器,把矿石烧成溶液,木头燃烧发出了火光,水又能够把火熄灭。这种现象使古代的思想家想到木、火、金、水、土(依照《左传》的排列次序)是万物的本源。于是木、火、金、水、土把五行的观念充实起来了。
烧制陶器这件事使人类向文明跨前一大步,在埃及,在希腊,都由此产生了神明用泥土造人的神话。在中国,却大大地发扬了“五行”的观念。根据木、火、金、水、土五种东西彼此的作用,又产生了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根据这几种东西的颜色:树木是苍翠的,火光是红艳艳的,金属是亮晶晶的,深深的水潭是黝黑的,中原的泥土是黄色的。于是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就被拿来配木、火、金、水、土,成为颜色上的五行了。
这个五方、五行的观念被古代思想家用来分析许许多多的事物,音乐上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天上二十八宿的分隶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乌龟)四方,都是和这种观念紧密地联结起来的。
把世界万物的本源看做是木、火、金、水、土五种东西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这和古代印度哲学家把万物说成是由地、火、水、风所构成,古代希腊哲学家说万物的本源是水或者火……那思想的脉络是多么地近似啊。
尽管这种说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看来是奇特甚至好笑的,然而那里面不也包含着光辉的真理吗:万物的本源都是物质,物质彼此起着错综的作用……哦!我们遇见的对着泥土沉思的思想家,他们正是古代的略具雏形的唯物主义者!
没有这些古代思想家,我们就不会有这个五色的土坛。审视这五种颜色吧,端详这个根据“天圆地方”的古代观念筑起来的四方坛吧!它和我们民族的古代文化存在多么密切的关系啊!
我们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因此,黄色被用来配“土”,用来配“中心”,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中心是不同于四方的,能够生长五谷的土地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黄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在这个土坛的中心,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审视这个黄色的圆圈吧!它使我们想起奔腾澎湃的黄河,想起在地层下不断被发掘出来的古代村落,也想起那古木参天的黄帝的陵墓。
我多么想去抱一抱那些古代的思想家,没有他们的艰苦探索,就没有今天人类的智慧。正像没有勇敢走下树来的猿人,就不会有人类一样。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每一个人在人类智慧的长河旁边,都不过像一只饮河的鼹鼠。在知识的大森林里面,都不过像一只栖于一枝的鹪。这河是多少亿万滴水汇成的啊,这森林是多少亿万株草木构成的啊!
瞧着这个社稷坛,你会想起了中国的泥土,那黄河流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红壤,肥沃的黑土,洁白的白垩土……你会想起文学里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国的泥土藏在身旁到国外去;有人临死遗嘱必须用祖国的泥土撒到自己胸上;有人远适异国归来,俯身亲吻了自己国门的土地。这些动人的关于泥土的故事,使人对五色土发生了奇异的感情,仿佛它们是童话里的角色,每一粒土壤都可以叙述一段奇特的故事,或者唱一首美好的诗歌一样。
瞧着这个紧紧拼合起来的五色土坛,一个人也会想起了国土的统一,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了统一而发生的战争该有多少万次呀!然而严格说来,历史上的中国从来没有高度统一过。四分五裂,豪强纷纷划地称王的时代不去说它了,可怜的供主像傀儡似的住在京都,整天送猪肉、龟肉慰问跋扈的诸侯的时代不去说它了,就是号称强盛统一的时代,还不是有许多拥兵自重的藩镇,许多专权用事的贵戚,许多地方的豪霸,在他们的领地里当着小皇帝,使中央号令不行,使国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国。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等我们解放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后,这种统一的规模就更加空前了。古代思想家的预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由于不剥削人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竟使这一句话在两千多年后空前地应验了。
我在这个土坛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未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凭着思想和激情的羽翼,我们尽可去会一会古人,见一见来者。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啊,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回事!做今天的一个中国的儿女是多么值得快慰的一回事!回溯过去,瞻望未来,你会觉得激动,很想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想好好地学习和劳动,好好地安排在无穷的时间之中一个人仅有一次,而我们又恰恰生逢其时的宝贵的生命。
啊,这座发人深思的社稷坛!
创作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秦牧欣喜万分,他感到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儿女是值得快慰的一件事。因此,当中国共产党中央号召人民学习科技文化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时,他便与许多作家一起踊跃投身于这一潮流,用自己的热情写下了不少散文,以抒发自己的感怀,作于1956年的《社稷坛抒情》便是其中之一。
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的地方,秦牧由社稷坛联想到了土地的生成,古代的爱国诗人、劳动者以及人类祖先开天辟地的艰辛路程,由五色土联想到五行的观念、古代的思想家,于是写下了此诗。
作品赏析
《社稷坛抒情》是一篇集中抒发民族自豪感的散文。文章以高昂的格调与奇特的想象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沉思、赞叹和自豪感。这篇散文充分体现了秦牧散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创作追求。作者借助丰富的知识,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伸缩自如,让一切联想、叙事、一切材料时时、处处都紧扣说理或抒情的中心,以谈天说地、漫谈随笔的方式写散文,其散文灵活自由,收放自如,形散而神不散,做到了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在语言表达上自然、率直,体现了亲切随和、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
文章的突出特点是思路开阔,联想深广。作者由社稷坛写起,“坛”是作者“抒情”的立足点,从这里激发起了思古的幽情,所以文章一开始就先来介绍社很坛。作者状物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这个“只有五色的泥土”的社梭坛古朴浑厚,完全可以与金碧辉煌的宫殿、风光宜人的名胜相媲美。古时候,它是那样的神秘而庄严,如今,这个“奇特的历史遗迹”,却又能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思。这一简明扼要的介绍,为下文的联想、抒情做好了铺垫。接着,作者从五色土想开去,想起屈原和他那“大地茫茫”的心境,想起祖国肥沃土地的来历和世世代代流血流汗用生命创造历史的人民,想起宇宙的变迁和生命的起源,想起对万物生死现泉抱头苦思的思想家和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五行观念”的形成及演变,想起关于泥土的故事,想起国家的统一等等。上下纵横,海阔天空,可谓恩接千载,视通万里。
这些范围相当广泛的联想,乍看起来,似乎说古道今,天南地北,互不相干。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首先,文章中所有的联想,都与“五色土”相关。“五色土”像是一条缓绳,统制着联想的骏马纵横驰骋,文章的主题得到充分的表现。其次,联想尽管各有中心,各有侧重,但彼此之间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正是因为我们有茫茫无际的原野,有肥沃的土地,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有无数优秀的古代思想家,才创造出了我们民族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才使那些爱国之士由此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对祖国抱着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到关于祖国的统一问题,就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另外,作者在展开联想时,叙述中常常有一些画龙点睛的议论和缘事而发的抒情,以加强联想之间的关系。如在写完“五行观念”之后,写道:“没有这些古代思想家,我们就不会有这个五色的土坛。审视这五种颜色吧,端详这个根据‘天圆地方’的古代观念筑起来的四方坛吧!它和我们民族的古代文化存在多么密切的关系啊!”这不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而且使联想之间前后勾连,上下贯通,浑然一体。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性强,涉及到的知识面就相当宽,有文学的(如《诗经》、《楚辞》、神话传说等),有史学的(如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发展史等),有哲学的(如五行观念、物质本源说等),有自然科学的(如天体的演变、地质的构成等),还有民俗、建筑、绘画等。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复威《简明中国当代文学》:《社稷坛抒情》这篇散文熔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于一炉,文笔汪洋恣肆,思想宏大开阔。不仅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获得新的知识,而且会受到一种庄严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启迪和陶冶。
南开大学教授李丽中《中国当代文学名篇选读 修订本》:这篇作品的语言精粹警辟,谈笑风生,亲切感人。长达四千余字关于“五色土”的想象不使人厌烦,相反,给人以意趣盎然、美不胜收之感。
南开大学教授
张学正《中国当代文学名著选读》:《社稷坛抒情》这篇作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寓思想、知识于想象之中,使想象新鲜、有趣、富有诗情和哲理。
作者简介
秦牧(1919年8月19日—1992年10月14日),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当代作家。秦牧生于中国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中国就学,抗战时期从事过教师和编辑等工作。1949年后到广州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
秦牧杂文》是他的第一本集子。秦牧的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出版有《
花城》《
艺海拾贝》《潮汐和船》等散文集。秦牧的散文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