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唐代柳宗元散文作品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散文。这是作者给饶州刺史的回信,其主要内容是和元饶州讨论怎样改革赋税制度,阐述作者对地方赋税制度的看法,从中反映出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全文虽是讨论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但切情入理,思路缜密,情感真切。

作品原文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1
奉书,辱示以政理之说及刘梦得书2,往复甚善。类非今之长人者之志3,不惟充赋税养禄秩足己而已4,独以富庶且教为大任5。甚盛甚盛6。
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7然则蒙者固难晓8,必劳申谕9,乃得悦服10。用是尚有一疑焉11。兄所言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12,此诚当也13。乘理政之后14,固非若此不可15;不幸乘弊政之后16,其可尔耶17?夫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18。苟然19,则贫者无赀以求于吏20,所谓有贫之实,而不得贫之名;富者操其赢以市于吏21,则无富之名,而有富之实。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22,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23。兄若所遇如是,则将信其故乎24?是不可惧挠人而终不问也25,固必问其实26。问其实,则贫者固免,而富者固增赋矣,安得持一定之论哉27?若曰止免贫者而富者不问28,则侥幸者众29,皆挟重利以邀30,贫者犹若不免焉31。若曰检富者惧不得实32,而不可增焉,则贫者亦不得实,不可免矣。若皆得实,而故纵以为不均33,何哉?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4今富者税益少,贫者不免于捃拾以输县官35,其为不均大矣。然非唯此而已,必将服役而奴使之36,多与之田而取其半37,或乃出其一而收其二三38。主上思人之劳苦39,或减除其税40,则富者因户独免41,而贫者以受役42,卒输其二三与半焉43。是泽不下流44,而人无所告诉45,其为不安亦大矣。夫如是,不一定经界核名实46,而姑重改作47,其可理乎48?
夫富室,贫之母也,诚不可破坏49。然使其太幸而役于下50,则又不可。兄云惧富人流为工商浮窳51,盖甚急而不均52,则有此尔。若富者虽益赋53,而其实输当其十一54,犹足安其堵55,虽驱之不肯易也56。检之逾精57,则下逾巧58。诚如兄之言。管子亦不欲以民产为征59,故有“杀畜伐木”60之说。今若非市井之征61,则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问62,推以诚质63,示以恩惠,严责吏以法64,如所陈一社一村之制65,递以信相考66,安有不得其实?不得其实,则一社一村之制亦不可行矣。是故乘弊政必须一定制,而后兄之说乃得行焉。蒙之所见67,及此而已。永州以僻隅68,少知人事。兄之所代者谁耶69?理欤70,弊欤?理,则其说行矣;若其弊也,蒙之说其在可用之数乎71?
因南人来,重晓之72。其他皆善,愚不足以议73,愿同梦得之云者74。兄通《春秋》75,取圣人大中之法以为理76。饶之理,小也,不足费其虑77。无所论刺78,故独举均赋之事79,以求往复而除其惑焉80。不习吏职而强言之81,宜为长者所笑弄82。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83,盖明而教之,君子所以开后学也84。
又闻兄之莅政三日85,举韩宣英以代己86。宣英达识多闻87,而习于事88,宜当贤者类举89。今负罪屏弃90,凡人不敢称道其善,况又闻于大君以二千石荐之哉91!是乃希世拔俗92,果于直道93,斯古人之所难,而兄行之。宗元与宣英同罪,皆世所背驰者也94,兄一举而德皆及焉95。祁大夫不见叔向96,今而预知斯举,下走之大过矣97。书虽多,言不足导意98,故止于此。不宣。宗元再拜。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元饶州:此书信所写的元饶州,未详其人。据王应麟《困学纪闻》及岑仲勉《唐集质疑》考证,认为元饶州是元藇。饶州,唐饶州鄱阳郡,今江西上饶。
2.刘梦得:刘禹锡,字梦得。与柳宗元同时遭贬者之一。时为朗州司马。刘有《答饶州元使君书》,书云:“辱示政事与治兵之要。”见《刘禹锡集》卷一〇,即指此书。
3.类:似,像。长(zhǎng)人者:即“长民者”,当民众官长的人,指地方长官。
4.充赋税:指征收赋税,充实官府财政。养禄秩:供养官员的俸禄。禄,俸禄,为朝廷发给官员的钱财。秩,亦指俸禄。足己:满足自己。
5.富庶:使民众富裕。且教:且使他们受教化。《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大任:最大的责任。
6.甚盛:极好。“盛”表赞美。
7.“吾与回言终日”二句:见《论语·为政》。回,颜回,孔子的学生。不违,不提反对意见。如愚,像个愚人。
8.蒙者:糊涂、不明白的人。此以指自己。晓:明白。
9.劳:有劳,需要别人。申谕:说明。
10.悦服:心悦诚服。
11.用是:运用这些。是,指元饶州的行政措施。
12.益:增加。
13.诚当:的确应该。
14.理政:即“治政”,太平盛世的政治。
15.固:固然。非若此不可:不这样做就不行。
16.弊政:衰弊的政治。指民众贫困,吏治败坏,与上文“理政”相对而言。
17.尔:这样,如此。
18.行:施行。乱:混乱,不遵守法律。
19.苟然:假使这样。
20.赀(zī):资产,钱财。赀,同“资”。吏:官吏。代指官府。
21.赢:赢余,指多余的钱财。市:收买,即贿赂。
22.愈:越发。省:省察,抚恤。
23.恣横:任意胡为。侈泰:奢侈。泰,《玉篇》:“泰,侈也。”忌:顾忌。
24.故:原由,原因。
25.可惧:可怕。挠人:扰人,使人烦恼。
26.固:一定。实:指实际情况。
27.持:保持,保守。
28.免:指减免赋税。
29.侥幸:谓投机取巧。
30.挟:持,拿着。重利:重要的利益。邀招,请。
31.若:同,相当。
32.检:检查,核实。惧:怕,担心。得实:确定是实际情况。
33.纵:放纵,放任。不均:不均衡,不公正。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二句:见《论语·季氏》。患,忧患,忧虑。寡,缺少。指缺少财富。贫,贫困。安,安定。
35.捃(jùn)拾:捡拾,采集。指捡拾遗落的粮食和采集野菜、野果。输:指缴纳赋税。
36.服役:服劳役。指替人干活,当佣工。奴使:像奴隶一样地使唤。
37.与:给。即租给他们。取其半:收取收获的一半。
38.出:这里指借出,即借给他们。收其二三:即收回是借出的二三倍。所说即高利贷。
39.主上:指皇帝。人:民。
40.减除其税:朝廷有时因灾荒或战乱减除某地区的赋税。
41.因户:因有户籍。
42.受役:替人干活。这些人依附于富人,所以没有单独的户籍。
43.二三与半:指缴纳他们所收入的十分之二三或一半。
44.泽:水泽,池水。
45.告诉:申诉,诉说。
46.一:统一,一律。定经界:确定所拥有土地的范围、亩数。核名实:核实所报告的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47.姑:姑且。改作:改变措施。
48.理:治。
49.破坏:意为伤害。
50.幸:此指得利。役:谓奴役贫者。
51.浮窳(yǔ):流散的惰民。窳,懒惰。《商君书·垦令》:“爱子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
52.急:猛烈,剧烈。
53.益:增加。
54.十一:十分之一。
55.堵:墙壁,代指家庭。
56.驱:驱赶。易:变换。谓搬迁,转移。
57.逾:越。
58.下:指下面的人。巧:奸巧。
59.管子:管仲,名夷吾,字仲。相齐桓公,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相传《管子》为管仲所作。征:征税。
60.杀畜伐木:《管子·海王》:“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于台雉,何如?’管子对曰:‘此毁成也。’‘吾欲藉于树木。’管子对曰:‘此伐生也。’‘吾欲藉于六畜。’管子对曰:‘此杀生也。’‘吾欲藉于人,何如?’管子对曰:‘此隐情也。’”
61.市井之征:向市场征的税。
62.舍其产:不问他的家产。丁田:指成年男子所占有的土地。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唐代规定为十八岁。
63.诚质:诚意。
64.责吏以法:责令官吏必须按法律办事。
65.陈:述。一社一村:社即里,古代农村的组织单位。唐代百户为里,设里长,也称社长。村,村庄。村庄为自然形成,非政府组织。
66.递:依次,依照顺序。
67.蒙:指自己。
68.以:因。僻隅:僻居一隅,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69.兄之所代者:指代替您任饶州刺史的。
70.理:治。
71.数:列。
72.重(chóng):又。
73.愚:自称。议:讨论。
74.梦得:刘禹锡。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有云:“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调赋之权,不关于猾吏;逋亡之责,不迁于丰室。因有年之利以补败,汰不急之用以啬财。”远不如柳宗元所说的具体。此处为客气话。
75.《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儒家经典。后世传《春秋》者有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三家。
76.大中: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云陆质“明章大中”;《答元饶州论春秋书》云己“不克卒业于陆先生之门”,可知柳宗元“大中”之说源于陆质。刘禹锡也曾求学于陆质门下。
77.其:指刘禹锡。虑:思考。
78.论刺:论述建言。
79.均赋:均衡赋税。
80.往复:答复。
81.吏职:古代具体办事的官员称吏。吏职指处理具体事务。
82.长者:指有经验的人。笑弄:取笑,嘲笑。
83.至当:最为正确可行。
84.开:开启,启发。
85.莅(lì)政:到任。
86.举:举荐。韩宣英:韩晔,字宣英。贞元二十一年韩晔亦坐王叔文之党被贬为饶州司马,为与刘、柳同贬者。时正为饶州司马。
87.达识多闻:谓见识多、有主意。
88.习:熟练。
89.类举:例举。唐时州郡长官到任,依例可举一人自代,逢官缺时,即以荐举多者量而授之。见《唐会要》卷二六《举人自代》。
90.屏(bǐng)弃:斥退废弃。
91.大君:大州之主。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便云:“濒江之郡,饶为大。”二千石(dàn):汉代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此代称州郡长官。十斗为一石。
92.希世:世所少有。拔俗:超脱流俗。
93.果:果敢行事。
94.背驰:背道而驰,谓世人不与合作。
95.皆及:指道德与才干都显示出来。
96.祁大夫不见叔向:《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囚叔向,祁大夫“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典出此。言双方皆为公事,不徇私情。
97.下走:称自己的谦辞。《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李善注:“走,犹仆也。”
98.导:表达。
白话译文
敬获来信,承蒙告知关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并附来刘梦得的信,你们两人的反复论述都很精彩。所谈的大多不是如今一般当官的人那样的想法,不仅仅只是为了多收赋税保住俸禄以满足自己就算,唯独把社会富裕繁荣并对民众施行教化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很好很好!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问题,好像笨得很。”那么,像我这样愚昧的人本来就很难开窍,一定要烦劳你多加开导,才能够心悦诚服。因此,我还有一点疑问提出请教。兄所说免除贫穷患病人家的赋税,但又不增加富人的赋税,这确实很恰当。要是趁着你的前任政治清明,固然非这样做不可;而不幸你的前任政治腐败,难道可以这样做吗?政治上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贿赂公行因而赋税混乱。假如这样的话,那穷人就因为无钱向官吏行贿,结果实际上很穷名义上却不穷;富人用钱财去买通官吏,结果名义上不富实际上却很富。于是穷人更加挨饿死亡而无人过问,富人愈加横行奢侈而无所顾忌。你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还会相信过去的税额吗?这就不能因为怕得罪人而始终不去过问,一定得查清它的实际情况。实情查明了,那么穷人必定要免除赋税,富户也必然要增加赋税了,怎么能坚持一成不变的说法呢?如果说只免去穷人的赋税而不查问富户的实情,那么希图逃税的富户就会很多,他们都会倚仗钱财去买通官吏以图免税,结果穷人就如同没有免税一样。如果说调查富户怕得不到实情,因而不能增加他们的赋税,那么对穷人也可以说查不清真实情况而不能减免了。如果实际情况都可以查明,却又故意放纵不管因而造成赋税不均,这又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不怕财富少,只怕分配不均匀;不怕国家穷,只怕社会不安定。”现在富户缴的赋税越少,穷人就难免要东挪西借才能给官府纳税,这样造成的赋税不均的情况就更严重了。而且不仅如此,穷人要被迫给富户服劳役,像奴隶般地被驱使,富户把大量田地出租给穷人耕种,收取他们收获的一半,或者借给穷人一笔钱要连本带利索回两三倍之多。皇上垂念百姓的劳苦,或许会减免一部分赋税,但只有富户能按户籍得到减免,而穷人却因依附于富室当佃户受奴役,结果还是要向富户缴纳两三倍的利钱或田里收成的一半。这样,皇上的恩泽达不到下层百姓,贫民百姓有苦也无处报告申诉,那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可就大了。像这样,如果不统一划定田界、核实民户贫富的名实是否相符,却暂且重新改变做法,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
富户是穷人依靠的根本,确实是不能破坏的。但是让富户太侥幸取得便宜而又奴役贫民,那也不行。你说担心富人会转而弃农经营工商或堕落为游手好闲的人,那是因为增税太急而又负担不均,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如果富户虽然增加了赋税,但实际交纳的只相当于他们收入的十分之一,那么还是可以使他们安居乐业的,即使赶他,他也是不肯改行的。官府检查的办法越精细,下面富户逃税的办法也越巧妙,这的确像你说的那样。管仲也不主张征收民众的财产税,所以才有“杀畜伐木”的说法。现在如果除了工商税以外,那就不按照财产而只按人口和田亩来征税,开诚布公地告诉百姓这样做的好处,用法律严格约束官吏,如像你所说按一社一村的建制,依次地做好可靠的调查核实工作,怎么会掌握不到真实情况呢?如果这样做还是得不到真实情况,那么一社一村的建制也就不可行了。因此当税制混乱的时候,必须先统一规章制度,然后你的主张才能行得通。我的看法,不过如此罢了。永州因地处偏僻,我很少知道外面人事变动的情况。不知你所取代的前任是谁?他治理得好呢,还是不好呢?如果好,那么你的主张就可行了;如果不好,我的建议或许在可用之列吧?
因为送信的人南来,使我对你的政治主张更加了解了。其他的意见都很好,我也提不出什么别的看法,完全同意刘梦得所说的。你精通《春秋》,能够吸取圣人的大中之法来治理政事。治理饶州,不过是区区小事,用不着你太费心。我没有什么可以议论批评的,所以只提出均赋税的事,以求在相互讨论中消除疑惑。不熟悉做官的事情却勉强谈论它,应该被长辈取笑嘲弄了。但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无法得到你深切中肯的言论。说明道理教导别人,君子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启发开导后学的。
我又听说你到任三天就推荐韩宣英代替自己。宣英深明事理见多识广而又办事干练,理该配得上被贤人推举。现在他有罪被贬,一般人都不敢称说他的好处,更何况把他推荐给皇帝叫他担任州刺史呢!这种世所少有超出常人的见识和敢于坚持真理的行为,是古人所难以做到的,而你却这样做了。我和宣英犯的是同样的罪,都是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人,你这一举动使我们都受恩沾惠。祁大夫救了叔向而不去见叔向(是因为他做了好事不愿让人知道),现在我事先知道了你有此举(而把它讲了出来),我的过错就大了。写得虽多,但还没有把意思完全表达清楚,所以就此搁笔,不再细说。宗元再拜。
创作背景
这是柳宗元给饶州刺史元藇的回信。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前后,“八司马”中柳宗元、刘禹锡韩晔三人共同的朋友元藇,尽管时在饶州(今江西上饶)刺史(州行政长官)任上,但没有忘记身处逆境、远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的柳宗元,依然与他有书信往来。他们不仅谈学问、谈友谊、谈理想,而且关注国计、探讨民生。共同的事业使他们心贴得更近,理解也就更深入了一层。某一天,柳宗元收到了元一封论“政理”(为政之道,犹政治)的信,其中,谈到了一些实行两税法后的设想,随信,还附上了刘禹锡的《答饶州元使君书》。赋税,这正是柳宗元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马上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事实真相,写下了《答元饶州论政理书》。其创作时间大约在元和七年(812)。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的主要内容是和元饶州讨论怎样改革赋税制度,从中反映出柳宗元的政治思想。书信虽然是讨论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但是切情入理,看出柳宗元真切的感情流露,很感人。
文章主要是通过和元饶州讨论赋税制度,陈述自己一贯坚持的大中之道,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政治措施。怎样处理赋税问题,柳宗元针对元饶州所提出的观点和担心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论证缜密,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使问题很明确,可谓有理有据。茅坤所评此文为“纤悉”(《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卷四)当指此意。
元饶州提出“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的观点,其目的是为了既使政府有足够的税收,又能使贫病百姓得到恩惠,对于这个观点的合理性,柳宗元首先予以赞成,但是这赞成是有条件的,即在“乘理政之后”,如果在“乘弊政之后”,所带来的后果就很严重了。弊政之大者尤在于“贿赂行而征赋乱”,一旦富户贿赂官吏,会使富户“无富之名而有富之实”,因此就会不缴或少缴税,而穷人则“有贫之实,而不得贫之名”,反而更增加税收,最终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 遇到这样棘手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问其实”,不能怕得罪人。如果说不去严格调查事实情况,就会有''不均”的现象,从长远来看,按照孔子的说法,不平均就会带来不安定;从当前来看,是使皇恩“泽不下流”,所以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一定要清查土地数量,严查贫富人口的真实情况。
对于严查富户的真实情况,元饶州似也有此想法,因为他担心的问题是“惧富人流为工商浮窳”。对此,柳宗元明确提出不必有此忧虑,因为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官吏工作方式的不当造成的,即“甚急而不均”。只要是征收这些富户人家的十分之一,不要动其根本,则“驱之不肯易”。对于如何征收税收,柳宗元提出凭借人丁、土地而不凭财产征税,即“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问”,并且“推以诚质,示以恩惠,严责吏以法”,若以此方法,元饶州所说的“一社一村之制”就可以行得通。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柳宗元的政治方面的才能是很突出的,他不仅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而且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文章中对于元饶州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对策,各方面的考虑极其周到,切实可行,而且他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观察得非常细致而透彻,如“检之逾精,则下逾巧”,即说上级查核财产的办法越缜密,下面逃避的方法就越巧妙,是今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古典表白。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被贬谪以及后来的不被重用,实在是对人才的闲置。
从此文中可以看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儒家的民本思想。虽然不在其位,但他考虑的却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时刻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他已经认识到当时社会中贫与富的对立,他同意“免贫病者税”,充满了对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而且试图探求贫富不均的根源。但是这种民本主义思想明显带有它的局限性。柳宗元对于征收赋税现状在弊政之后的情况的分析,反映了当时“两税法”实行以来所具有的最致命的弱点,因为它只是剥削方式的改变,并没有解决任何根本问题。他所提出的避免社会“不均”现象,反映了他对人民的同情,但是这种土地权利的平均主义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只能是空想。
因为此文是书信体,所以自然能看出执笔者和对方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从此文中明显感受到柳宗元对元饶州的感激和关切之情。在柳宗元的眼中,元饶州是一个能吏,并且是自己的知音,因为在当时的一片骂声中,举荐和柳宗元一样的罪人韩宣英,元饶州此举需要多大的勇气!对于柳宗元又是多大的精神支持!所以柳宗元说元饶州的举荐是“兄一举而德皆及焉”,所以在言词之间表现出对这位“果于直道”者充满感谢和敬重之情。对于这样的朋友的执政方案,他认真地提意见,并不因为对元饶州深厚的感情而说假话或不愿意提意见,可见柳宗元对待事情的一贯的求真求实的作风。同时在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能看出柳宗元对元饶州的关切之情。像在分析完“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在理政和弊政之后出现的不同问题时,他询问元饶州:“兄之所代者谁耶?理欤,弊欤?”并要元饶州若在弊政之后不得草率推行自己的“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关切之情在殷切的询问中得以自然流露。
名家点评
明代陆梦龙:“固是大有经济人。”(《柳子厚集选》卷四)
明代唐荆川:“赋役,元饶州意在仍旧籍,不必扰民,而子厚意在核贫富之实。”(明阙名评选《柳文》卷二引)
明末清初孙琮:“前幅力言弊政之后,贫富不得其实,不可行此法。”“中幅止辨免贫病者,不益富者税,亦是偏枯,缴清乘弊政之后,尤为不可。”“末处以荐韩宣英作收,余音自尔缕缕。”(《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一)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今观此文所论,其于人情物理,洞达周圆,一丝不隔。”“然则宗元实能臣。”(《唐宋文醇》卷一三)。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著有《河东先生集》。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