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毯先生》是由宁浩执导,刘晓丹、王昂、余伟国编剧,刘德华领衔主演的喜剧电影。
剧情介绍
香港天王巨星刘伟驰(刘德华饰)从影四十年,一直渴望得影帝。他决定与导演林浩(宁浩饰)合作拍摄农村题材影片,从而在电影节赢得国际声誉。为此,刘伟驰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亲自拉投资、拒绝用替身,却因此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荒诞闹剧,也展现了娱乐圈的众生百态。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拍摄过程
2022年2月22日,该片在深圳举行开机仪式;4月21日,该片在海口杀青。
制作出品
宣传发行
上映时间
宣传活动
2023年7月,该片宣布将于9月在多伦多电影节期间进行世界首映,并发布剧照;9月,该片官宣成为第28届釜山电影节闭幕影片,同时发布国际版海报及剧照;9月29日,该片发布中秋海报;9月,该片在第48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10月13日,该片发布“天王的自我修养”定档预告及海报,正式宣布定档11月17日全国上映;10月15日,该片举行平遥首映新闻发布会;11月8日,该片宣布改档至2024年大年初一上映;同日,该片发布“一红到顶”海报;同日,该片发布“大年初一见”特别视频。
2024年1月9日,该片发布“天王变形计”版海报;同日,该片发布“天王变形计”版预告;1月11日,该片发布“确定是报恩?”特辑;1月17日,该片发布内娱人设篇预告;1月23日,该片发布“优雅的疯狂”导演特辑;1月30日,该片发布红毯先生万事OK终极预告;1月31日,该片发布终极海报,同时宣布预售开启;同日晚,刘德华与宁浩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为新电影《红毯先生》造势。当晚,刘德华在董宇辉直播间唱恭喜发财,新电影在直播中进行预售,上架的60万张电影代金券被抢购一空。2月4日,该片发布推广曲《万物沟通法则》MV,由大张伟、蔡国庆携手爱乐乐团合唱团共同演唱。2月6日,该片发布“高情商过年宝典” 特别短片;2月8日,该片发布刘德华唱的情怀曲《17岁》MV;2月10日,该片发布“您说了算”版预告;2月11日,该片发布“沟通有壁”关系海报;3月4日,该片发布“如约再会”版定档海报,定于3月15日上映。
票房纪录
延后上映
2024年2月16日,电影《红毯先生》发布声明,宣布将退出春节档,重新选择档期与观众见面。8月17日,该片在优酷上映。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红毯先生》的黑色幽默、荒诞不经、冷峻无情确实并不适合春节,而更适合电影节。撇开各种场外因素不谈,站在其他几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间,本片确实显得格格不入。因此,不管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在一定程度上遇冷,也算情理之中。
当然,答案可能也不重要。就像该片所描述的,这个世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难以理解和彼此沟通的,一个草台班子既然能十分努力地搞砸一部电影,那么一不小心选错了档期,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但该片对导演宁浩而言仍有不一般的意义。“疯狂”系列的创作技巧曾为他带来成功,也让他面对争议。而这一回,宁浩终于把自己所建构的电影类型扎扎实实地置于中国当代电影和当代现实的语境中,在风格上实现了一种由疯癫喜剧向严肃悲喜剧的转型。同时,作为一面另类的镜子,观众也能通过该片更深刻地读懂春节档各大电影的成败得失。
《红毯先生》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猪”,很明显是在呼应奉俊昊的《玉子》、库斯图里卡的《黑猫白猫》,想要表达的是狂欢精神与自嘲意味——只不过与其相比,宁浩的讽刺和挖掘又不够深入。就拿电影的结尾来说,刘伟驰似乎有了反省的意识,但事实上一切照旧。他的道歉视频终究没有发出去,也没向离婚的妻子承认错误,只是踉踉跄跄踏上了此前颇为抗拒的平衡车——纠结过后,只能退回内心,求一个平衡。
就此而言,宁浩和魏书钧一样,都致力于解构世界的表象,但给不出解决方案,始终陷在某种悲观和焦虑的情绪之中。当然,世间太多问题本就无解,电影也无能为力。
究其本质,该片仍是一部关于如何“拍电影”的电影。片中的影星刘伟驰和导演林浩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功利主义的出发点其实是一致的——前者希望用“父爱”的情感感动观众,而后者希望用“沟通”的主题打动电影节评委。正因此,两人越是在拍摄过程中用力,也就会距离真正的艺术创作越远(《北京青年报》余小鱼评)。
《红毯先生》既呈现了大众熟悉或者渴望熟悉的娱乐圈众生相,又有导演宁浩的“黑色幽默”气质,再加上刘德华不同以往帅酷银幕形象的表演,理论上这应该是一部具有“现象级”大片特征的作品。就话题的热度和广泛度而言,该片通过娱乐圈以及电影行业荒诞的众生相讲述互联网大环境下人与人的沟通困境,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都被困扰的普遍性问题,甚至比领跑票房的另外几部春节档影片中的“励志”“公正”等话题更具有时代性,更贴近普通人生活。但是,当观众在喜剧元素中分析这部作品时,就能意识到,理解反讽与反思下的黑色幽默需要观众的耐心,观众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寻找电影与现实之间的真与假,去发现不疾不徐的长镜头和细碎的剪辑中那些对应的象征,最后去承认或者不愿承认刘伟驰是每个观众的投影。
影片以密集的反讽塑造了巨星刘伟驰的形象,在笑中带泪的调侃式审视中完成了一幅献给当代人的漫画。功成名就的“红毯先生”刘伟驰(刘德华饰)又一次与影帝失之交臂,“巨星”的光环获奖成为他表演艺术的最高追求。他与谙熟电影节规则的导演林浩(宁浩饰)合作,想通过一部农村题材的“大棉袄”作品一举征服评委。为此,他不但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拒绝使用替身,还积极主动拉投资,努力平衡创作方与资方的各种矛盾。可是,他的团队并不理解他,总是把他体验生活的环境打造得焕然一新,导演也不理解他为什么总是要把“父爱”加入到电影拍摄中,资方不但不拿他当回事,甚至根本就把电影创作等同于广告制作,可以说,刘伟驰的艺术创作在功利主义的巨大阴影下开始,在对行业规则的促狭理解中执着努力,他对艺术产生的片面理解给了这个人物多少可笑,这种促狭偏见对他形成的钳制和禁锢就赋予这个人物多少可悲。为了更真实地体验生活,刘伟驰和农民交朋友,与村长喝酒,把二三十头猪运到城里,但是养猪场主人送给他作为礼物的杀猪刀却被他随意丢弃,撞坏了一辆破旧的面包车,他不道歉而是把钱塞进对方车里等等,令他引以为豪的巨星光环下照耀的不过是一场自我感动的艺术人生。
影片从香港明星刘伟驰演员生涯的一个片段切入,展现的是二十一世纪人沟通与对话的困境。该片紧贴时代,讲述了互联网背景中电影行业和电影人面临的严峻挑战。对新兴媒体并不熟悉的刘伟驰记不住“各位老铁”这个称呼,也不能认同“D站”策划案中让他把“666”读作“liao liao liao”的理由,对短视频平台逻辑感到匪夷所思的他身陷网络暴力时,最终还是要通过“D站”向社会发布声明。除了新事物的隔膜感之外,对影迷他不得不隐婚,维持一个未婚的偶像人设;对家庭他无法尽力照顾,面对妻子的发问习惯顾左右而言他;对投资人他不得不让步,认为他们不懂电影又不得不加入公司董事会为资方争取台词……在这个意义上,刘伟驰成为一个“想表达而不能”的人,塑造了一个在错位中沟通不断失效的当代人形象。当然,这种通过行业乱象反映社会普遍问题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映射关系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电影行业的真实并不被大众广泛了解,同时电影中的一些“梗”(如重现《五虎将之决裂》中的耍枪)只有影迷才能共情。这样一来,“沟通”这个在热度、广度和深度上都占有优势的主题,也陷入了表达上的类型壁垒,行业的陌生与情节的迟滞让《红毯先生》与观众的“沟通”并不流畅,从而被网友们笑称这部电影“在戏外自我完成”,成为黑色幽默的现身说法。
这或许应该归结于宁浩对该电影“优雅喜剧”的定位。只有象征和铺垫中的反讽,没有直给的爆笑“包袱”,粉丝直呼过瘾,路过的观众却并不买账,这也是本片口碑两极的症结所在。敬业又谨慎的刘伟驰,热爱镜头又警惕摄像头,他避开了“一夜情”的诱惑,解决了面包车记录仪的危机,却栽倒在他自己主动发出的不用替身骑马摔倒的视频中。当资方为了加戏,对表演大放厥词后要求对手演员“真打”时,戏中戏的片场中那酣畅淋漓的打架混合着观众的理解和电影人的辛酸,在笑和泪中抵达了现实的荒诞以及生活的无奈。
所以,即便《红毯先生》的镜头数量仅有不到400个,也并不能称为出品方所言的“极简主义”。相反,在表达“沟通困境”这个主题的过程中,从影片开始的一棵树的倒掉到结尾的平衡车再到《波德莱舞曲》的使用,虽然不乏惊艳,但是电影对于象征的使用失之于数量过多、层次过多、角度过多,延宕了影片调侃与反思的速度,增加了与观众之间的沟通距离。
作为《红毯先生》的番外,多年前宁浩通过“亚洲新星导计划”得到刘德华资助拍摄了《疯狂的石头》,并开始了“宁式电影”创作之旅,多年后,他完全不讳言本片圆了他们合作的梦,有很强的“定制”属性。从《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疯狂的外星人》看“宁式喜剧”,“非都市”题材、节奏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极其接地气的人物成为他的作品特征,而这与刘德华塑造都市精英的外型和气质完全区隔开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或者说为了让“宁式”风格更加流畅,片中的刘伟驰不仅有一个“香港巨星”的身份,也保持了专业、自律、外型帅气等特质,这与演员刘德华本人具备了高度的一致。外型的一致性与人物的戏剧性、丰富性又形成了一个“刘德华+”,在亦真亦幻中延伸了“宁式电影”起源作为一个IP的超文本效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文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