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茂矿务局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煤田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北部和贵州省荔波县东南部,地处黔桂边境高山峻岭之中,1969年初建矿初期交通、通讯、生产、生活都极困难。后修建了公路、铁路,从黔桂铁路的金城江站有准轨铁路专用线至矿务局本部驻地普洛站,从普洛站呈“丫”形通往红山矿区(上朝)和茂兰矿区(更班);矿务局本部至金城江38公里,至红山(上朝)42.5公里,至茂兰(更班)55.6公里。公路由矿务局至金城江40公里,至红山矿区下金矿60公里,至茂兰矿区更班矿59公里;到环江县城28公里,到贵州省荔波县城92公里。交通尚称方便。
机构介绍
红茂煤田含煤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塘阶寺门段,煤田分别由红山矿区、茂兰矿区、明伦矿区组成。红茂矿务局现开发红山及茂兰两矿区。
发展历史
清代
煤炭开采远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年),驯乐乡红山已开采煤炭用于冶炼;民国26年(1937年)《宜北县志》亦记载驯乐乡红山采煤作燃料造锅罐之类。在1970年开发红山三号井田时发现有采煤冶炼遗迹并在旧冶炼煤灰渣残存的陶罐堆内发掘出两块锌锭, 其上铸有“东林”两字;及后在下金河道中亦发现铸有“南十一号”锌锭一块;据《庆远府志》记载在此地炼银,但是1970年发现后经检验为锌。
1969年
自治区决定开发红山煤田,12月成立红山矿务局筹建处革命委员会,郑文连任主任,从自治区直属机关抽调28人首批进红山就职,具体筹划煤田开发准备工作。自治区又决定从玉林、南宁、河池、桂林、
梧州地区抽调4.5万民工,由广西6927工程指挥部负责修筑金(城江) 红(山)铁路专用线。
1970年
4月,在国家计划委员会、煤炭工业部帮助下,桂黔两省(自治区)协商达成协议,贵州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发出《关于荔波煤田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勘探开采的通知》 。5月,广西地质局第九队和广西煤矿设计院分别进行勘探和规划设计;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从合山、东罗、东笋、西湾等老矿抽调干部134名和工龄3年以上工人819人,从南宁、柳州、玉林、钦州、百色、河池6个地区抽调基干民兵3000人参加红山及
罗城煤矿大会战;5月8日,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组长陈开路 (
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根据自治区的决定在红山三千人会战动员大会上宣布成立河池钢铁煤会战指挥部,高启富、李魁林分任正副指挥长。是年,第九队提交了红山矿区最终地质勘探报告,红山矿区规划矿井1、2、3、4、5号五对矿井全部开工,总规模90万吨,其中红山3号平硐仅用9个月时间即于年底建成投产、设计年产能力9万吨。
1971年
金(城江) —红(山)铁路建成通车,全长93.7公里, 正线长82.5公里;红山1号井竣工投产,名为下金矿,扩建到年产能力45万;茂兰矿区开工更班平硐和平寨斜井2对井, 设计年产能力分别为60和30万吨。
1972年
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红山矿务局改为红茂矿务局管辖红山、 茂兰两矿区;红山4号井建成投产,设计年产能力6万吨。
1973年
红山2号井建成投产,设计年产能力15万吨,名为朝阳矿,同时管辖红山3号4号井共3对井,总能力30万吨。1973年,红山5号井建成投产,名为洞角矿,设计年产能力15万吨,至此,红山矿区规划的5对矿井全部建成投产,设有下金矿、朝阳矿、洞角矿,共5对井, 总能力90万吨,
1974年至今
1974年产煤38.49万吨。为进一步加快茂兰矿区建设,1976年6月成立了红茂煤田勘探会战指挥部, 自治区地质局副局长吴庆先任指挥;成立红茂矿务局茂兰矿区会战指挥部(栾绪阳和鲁令杰、庄心太、王玉林分任正副指挥长),进行地质勘探和建设会战。 1978年11月地质勘探会战结束,1979年2月提交茂兰矿区补充勘探报告。在茂兰矿区建设会战中, 开展掘进队上“纲要”竞赛,更班矿在建井中于1975年2月首先在1301轨道巷试用锚喷支护获得成功, 5月矿务局矿建工程处掘进一队在西大巷双轨全岩掘进中推广使用, 激光指向,
耙斗装岩机装岩,先后有9个月单头月进超过100米,最高月进尺105.6米, 超过煤炭工业部“纲要”指标。1976年,更班平硐施工完成巷道7212.6米,超过前3年总和14%,造价比上年下降47%,节约投资208万元。当年11月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局长李魁林到红茂矿务局检查工作,当即决定在茂兰召开全自治区煤矿快速掘进现场会,总结推广更班矿的经验。更班矿是广西煤矿坚持使用锚喷支护新技术较好的矿井,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铺金属网锚喷的施工方法; 至1990年止更班矿累计应用锚喷支护的巷道达10796米;矿务局累计达19594米, 走在广西煤矿前列。
其他
平寨斜井建设在工业广场施工中遇到古滑坡问题,广西煤矿设计院提出综合治理方案,在红茂矿务局和第四建井队协作下,实施后获得成功。1977年,平寨斜井和更班平硐建成投产,名为平寨矿和更班矿,设计年产能力分别为30万吨和60万吨,矿务局矿建工程处获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会议和自治区工业学大庆会议授予先进集体称号;是年,茂兰矿区洛(阳镇)—茂(兰)铁路支线竣工通车,全长67公里,正线55公里。1978年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红茂矿务局本部建在洛阳镇;红山矿区建成下金矿、朝阳矿、洞角矿、茂兰矿区建成更班矿、平寨矿,共有生产矿井7对,设计年产能力180万吨,1978年产煤62.8万吨,成为广西最大的
无烟煤生产基地。
机构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红茂矿务局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方针。开展企业全面整顿,核定
矿井生产能力,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探索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改革用工制度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1980年在广西煤矿率先试行“亏损包干、超亏不补、减亏分成”承包的激励制度。进而实行经营责任制和吨煤工资含量包干办法。推行局长目标管理。进行生活福利设施配套和完善矿井生产系统,积极进行矿区运输系统改造。在采掘中努力提高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经验。1979年下金矿Ⅱ煤工作面采用沿空护巷无煤柱开采获得成功,后朝阳、更班等矿相继采用, 至1985年共应用沿空护巷布置工作面29个,护巷累计长度12935米,多回收煤炭资源14.39万吨。1981年6月,平寨矿在1207上山石门穿煤层时首次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该矿在基建中曾于1974年9月发生过瓦斯爆炸,才改为按高瓦斯矿井采取措施;1982年经重庆煤炭科学研究所鉴定,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即从1982年起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管理,并成立瓦斯防治研究室,购置研究测试监控仪器设备,在井下率先广西煤矿安装使用AYJ—1型瓦斯遥测报警仪,进行多地点连续监测和自动记录瓦斯变化,至1990年末,矿井累计发生煤与瓦斯突出34次,从未发生伤亡事故。
设备技术
1982年1月, 矿务局首先在更班矿1205工作面推广使用微增阻摩擦式金属支柱,万吨原煤坑木消耗由422立方米下降到256.76立方米, 后在各矿推广使用。1982年8月至1985年5月更班矿在1205工作面进行跨大巷回采试验获得成功, 多回收煤炭资源13.49万吨,后陆续在各采区推广;1983年起,更班矿与武汉冶金安全环保研究院就跨采试验进行“更班矿受回采影响的巷道稳定性分析及其合理位置”课题研究,其成果获1987年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为广西煤矿首例。1983年下金矿在4205工作面试用四川省永荣矿务局产的YRG—2型薄煤层采煤机组采煤。是年又开始进行矿井运输系统完善配套改造,包括装备4105高栏普采工作面,总共投资500万元;1986年5月运输系统改造工程竣工通车,高档普采工作面也于4月份正式投产,至1990年末已回采3个工作面,最高月产8055吨,但效果不理想。红茂矿务局依靠科学技术增产提效,先后有1项技术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技术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项四等奖。 1988年被评为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煤炭产量
1987年煤炭产量69.7万吨。1990年81.1万吨,居广西煤矿第二位。生产煤炭供应自治区内化肥、建材、制糖、城市民用原料和燃料。1986年开始出口菲律宾12591吨,为解放后广西煤炭首次打入国际市场。
机构数据
截至1985年末, 红茂矿务局职工10025人,矿区人口16165人。有大中专毕业生336人,占职工总数3.35%。有工程、经济、会计、统计、卫生等8个系列专业人员430名,占职工总数4.29%,其中中级
专业技术人员17名。煤炭资源累计探明储量,红山矿区3226.1万吨、茂兰矿区31389.6万吨;保有储量,红山矿区2420.9万吨、茂兰矿区30976.6万吨。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3280万元,拥有
固定资产原值11746万元、净值8093万元,设备4221台(件);拥有生产矿井6对、设计年产能力99万吨;累计生产原煤730万多吨,上缴税金1020.65万元。
截至1990年末, 职工10785人,矿区人口26677人。有大中专毕业生839人,占职工总数7.78%。有工程、经济、会计、统计、卫生等8个系列专业人员1160名,占职工总数10.56%,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名、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16名。煤炭资源累计探明储量,红山矿区3054.5万吨、茂兰矿区26502.9万吨;保有储量,红山矿区1955.2万吨、茂兰矿区25885.9万吨。 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4266.7万元, 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022万元、净值7905万元,设备5912台(件) ;拥有生产矿井6对、设计年产能力99万吨;累计生产原煤1101万吨,上缴税金1669.17万元。